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2935|回復: 0

了解生滅的實相,理解無常的本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31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c7280a3a6b303e45ed987b9bcf567e0.jpg

了解生滅的實相,理解無常的本質

只要能活著一天了解生滅的實相,好過活了對它無知的一百年。
了解無常很重要。「無常觀」連貫整個佛陀的教導。

《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VIPASSANA MEDIATION —— 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 As taught by S.N.Goenka

第十章 生活的藝術

我們的許多成見中,其中最基本的是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這樣的假設,使我們每個人把“我”擺在首位,視自己為宇宙的中心,盡管在大千世界中,我們毫無困難地看到我們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個;在這個世界的蕓蕓眾生,我們也看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個。無論我們如何自我膨脹,與浩瀚的時空比較,“自我”實在顯得微不足道。“自我”的概念顯然是錯誤的,雖然如此,我們仍致力於追求自我實現,認為這是快樂之道。若想以別種方式來生活,反而顯得不自然或甚至覺得有危險。

但任何經歷過自我意識折磨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大的痛苦。一旦我們局限於欲望、恐懼、身份,我們就被限制在狹窄的自我監牢中與世界隔絕而與生活脫節。從自我的妄念中蘇醒,才是真正的脫離束縛,使我們走向世界,對生命開放、對別人開放,找到真正的實現。我們並不需要自我否定或自我壓抑,而是要從錯誤的自我觀念中解脫。這條解脫之路是要先明白我們所謂的“我”,事實上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現象。

內觀是獲得這種洞見的方法,未曾體證過身心變化無常的人,必會落入自我主義的圈套中,而招致痛苦。一旦恒常不變的錯覺粉碎後,“我”的錯覺自然就會消失,痛苦也會消失無蹤。對內觀者而言,體認自我與外在世界生滅的本質,用以打開解脫之門的鑰匙,就是“無常”。

了解無常很重要。“無常觀”連貫整個佛陀的教導。他說:“只要能活著一天了解生滅的實相,好過活了對它無知的一百年”。

對無常的覺知,他比喻為農夫的犁頭;犁田時,能斷除所有的根;又好比屋頂的最高屋脊,高過所有支持它的梁;好比強權的領袖統治諸侯;好比月亮的光亮使星光失色;又好比升起的太陽驅散所有的黑暗。他臨終前的開示:“所有的業行、所有有為的事物終將會毀壞,努力去學習體悟實相吧!”

無常的實相不能只在知識上接受,也不能由於情緒或虔誠而接受。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身上去體驗無常,直接了解無常,同時了解自我的幻化本質與痛苦的本質,才能建立走向解脫的正見,這才是正當的了知無常。

當戒、定、慧三種練習到極致,內觀者即可經驗到解脫的智慧。除非接受這三種訓練,一步步地走在這條路上,否則不能達到洞見而解脫痛苦。但即使在開始練習之前,也必須具有某些智慧,或許只是先從知識層面上認識苦諦。即使是淺顯的了解,如果沒有這樣的了解,是絕不會生起想努力解脫痛苦的念頭。所以佛陀說:“正見是首要的。”

因此,八聖道的第一步就是正見與正思惟。我們必須正視問題並決定要解決它,這時才有可能去練習。我們開始在道德上實行此正道,遵照戒律來端正我們的行為。藉由專註力的訓練開始訓練心,靠察覺呼吸來培養定務,靠觀察全身的感受,培養解脫習性的智慧。

當我們從自身經驗中,體認到真理時,正見又再度成了八聖道中的第一步。透過內觀的修習,了解變化無常的本質,便可脫離貪、瞋、癡三根本煩惱。有了純凈的心,不可能想傷害他人,反而對所有人充滿了善意與慈悲。在語言上、行動上及生活上,都會過著無過失、寧靜與祥和的生活。內心的平靜來自戒律的實踐,因此容易培養專註力。定力越強,就越有深入的智慧。如此良性循環走向解脫之道。戒定慧互相支援,就像三腳架的三支腳。三腳缺一不可,且要一樣長,否則就無法站起來。同樣的,修行者要戒定慧共修,平衡培養八聖道。

佛陀說:“從正見進入正思維;有正思維走向正語;正語導入正確的行為(正業);正業可發展正當的職業(正命);正命帶來正確的努力(正精進);正精進就能產生正念;正念導致正定;正定能產生正智慧;正智慧才能得到正解脫。”

即使在此時此刻,內觀修行也能有相當深遠的實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無數的狀況發生威脅到內心的平靜。意想不到的困難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人會跟我們對立。畢竟,練習內觀並不是保證不會面臨困難。正如學會開船,不代表航程會一帆風順,暴風雨還是會來,問題依然會發生。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會有挫折感,相反地,正確的開船是利用學得的所有技術,來讓自己安然駛離暴風雨。

為了能做到這樣,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問題的本質。無知使我們責怪外在的事件或人物,認為他們才是問題的根源,因而花費所有的精力想去改變外在事物。但修習內觀會明白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該為自己的快樂與否負起責任。問題存在於盲目反應的習性,因此我們應該註意內心所習慣反應出來的內在風暴。只是下決心不起習性反應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只要盲目反應的習性仍存在潛意識中,盡管我們盡全力壓抑,它遲早會生起並且壓倒我們的意識。故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去學習觀察和改變自己。

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困難,問題是,我們應如何去觀察自己呢?面對逆境時,負面的習性反應——生氣、恐懼與憎恨已經油然而生,還沒想到要去觀察它,早已被這負面情緒制服了,並且做出負面的語言或行動。等到傷害已造成,再來認錯後悔,已晚了一步。但下一次,我們再度面對逆境,仍又重複同樣的行為。

或者,假定我們能體會生氣的習性反應已經發生了,我們嘗試著去觀察生氣本身。當我們嘗試時,這些令我們生氣的人或事物會在心中出現。想起這些會更增強我們的憤怒。要將這些人或事物隔離,只單純地去觀察我們的情緒,這是超出一般人的能力之外的。

但是,經由從觀察身心的究竟實相,佛陀發現到無論何時心里生起情緒反應,在身體層面會有兩種變化,一個非常明顯,就是呼吸會變得粗重些;另一變化則比較細微,是生化方面的反應:身上會產生感受。經由正確的訓練後,一般人可以很容易培養出觀察呼吸和感受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利用呼吸和感受的變化作為警示,在負面習性反應聚集到危險強度之前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可以持續觀察呼吸和感受,我們很容易從負面情緒中解脫。

當然,慣性反應的舊習已根深蒂固,無法立刻去除。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加強練習內觀,我們會發覺至少有一些狀況,我們不會不知不覺就起習性反應,漸漸地,觀察的時刻會增加,而習性反應的時刻,即使在最令人生氣的狀況,我們也能夠觀察呼吸和感受,而保持平穩平靜。

以這種來自內心最深層的平等心,我們首次才有能力采取真正正面的行動——而真正正面的行動總是積極且具創造性的,而不是對別人的負面情緒盲目地生出反應,例如,我們會選擇最恰當的處理方式。當遇到一個怒氣沖天的人,無知的人也會跟著變得很生氣,結果引來爭吵,雙方都會不愉快。但如果我們保持平靜沈穩,我們會幫助別人遠離憤怒,建設性地處理問題。

觀察感受使我們學到:我們自己被負面情緒壓倒時,我們就會痛苦,所以我們看到他們有負面反應時,我們明白他們正陷於痛苦之中,而不會讓他們更痛苦。我們感到安詳與快樂,也幫助別人得到安詳與快樂。

培養覺知與平等心,並不是讓我們像植物一樣不動,也不是漠視他人的痛苦,而一味追求自己內在的平和。正法教導我們,對於自身和別人的幸福,我們都有責任,我們要盡可能幫助別人,但須始終保持平衡的心。看到一個小孩身陷流砂中,愚笨的人會變得心慌,奮不顧身跳入流砂中,使自己也陷在其中。而有智慧的人,會保持平靜沈穩,找樹枝搭過去,把小孩拉到安全地帶。隨著別人跳入貪嗔的流沙中是無法助人的,我們必須將別人帶到心里平衡的堅硬平地上。

有時候在生活中,強烈的行為是必要的。但在行動之前,我們必須先自我檢查內心是否平靜、是否對這個犯錯的人充滿愛與慈悲,如果是這樣,這行動才會有用;若不是,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我們做事出自愛與慈悲,就不會錯。當我們看到強者欺負弱者,我們有責任去制止這有害的行為。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這樣做,雖然可能出自同情弱者而氣憤侵略者,而內觀者會對兩方都有相同的慈悲心,因為必須保護弱者不受傷害,也要保護強者不受他自己有害行為的傷害……

采取任何強硬行為之前,檢視自己是很重要的;事後才回顧辯解是不夠的。如果我們無法體驗內在的安詳和諧,也無法帶給他人安詳和諧。作為內觀者,我們要學習超然,既慈悲又冷靜。我們培養覺知與平等心,以幫助所有的人。如果我們都不做增加這世界緊張不安氣氛的事情,就已經是做有益的行為了。事實上沈默平等心的行動是很大聲的,它具有深遠的回響,對許多人事物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畢竟,負面的情緒,不論是自己或別人的,都是人類痛苦的根源。內心變得純凈時,無限寬廣的生命就會在我們面前展開。我們可以享受,也可以和別人分享這真正的快樂。

《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VIPASSANA MEDIATION —— 葛印卡老師所教的內觀 As taught by S.N.Goenka

http://dhamma.sutta.org/books/th ... rt_of_living_12.ht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4:58 , Processed in 0.031048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