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樓主: Zhi_Feng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29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思維別苦(攝善惡二趣苦,惡趣苦詳下士道)

思善趣苦(攝人、天、阿修羅三類苦)

9、(一)人中苦:(攝八苦)一,謀生之苦: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由諸方便營受用,到小有時因租借,盜劫等使財失苦;

10、二,愛別離苦:《明燈頌釋》攝義說:「由離最愛生憂苦,如父母離愛兒女,度日如年極悲痛,哭泣喪明至瘋狂。恩愛夫婦同胞等,或因死亡或系獄,或赴邊荒難會晤,悲念憂傷苦更長。」

11、三,怨憎會苦:《明燈頌釋》攝義說:「不欲相會之怨仇,而偏相會所感苦,如諸方黑敵若去,如天復明由怨恨,鬥靜衝突至喪命,強賊外魔內煩惱,惡緣聚會所生苦,尤較怨會苦更多。」

12、四,求不得苦:《明燈頌釋》攝義說:「貧欲求富富求長,每多失意難如願,農耕求豐實不堅,商求獲利反折本,求官求名反遭辱。欲求證悟起煩惱,思安而反得不安,此皆欲求不得苦。」

13、五,生苦:如龍樹菩薩有頌說:「依於流轉如彼故,生於人天三惡趣,實非妙善生彼者。當知即為諸苦器。」《明燈頌》自釋說:此言依於輪迴,數數受生於善趣廣大人天,或三惡趣實非善妙。應知由煩惱受生者,彼所取蘊,即為受苦之器。

14、六,老苦:如大德貢他枳麥說:「頭白如雪非由灌頂,而由死神吹氣,令其速往。額皺非由肉肥,乃世間使者記其歲月,謂其去日已多。」又如甘丹派大德敬安瓦說:「死苦雖烈,為時尚短,老苦久受,較死尤烈。」

15、七,病苦;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思惟病苦謂身肉,消瘦皮枯心煩憂,欲受飲食不能享,須忍治療等諸苦。

16、八,死苦:如《大遊戲經》說:「將死及其命終時,可愛諸人將永別,後成不來亦不遇,猶如落葉等風流。」此言一般世間凡夫,至終苦況,將永別一切,如秋天落葉,飄去無蹤,等同吹風與流水,轉瞬即逝而無形。

17、(二)思惟非天苦: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作頌說:「思惟阿修羅苦者,彼於天福生嫉妒,熱惱其心以為緣,彼身當受多種苦。」阿修羅嫉天福,常與天戰,受多種截身、斷肢、破裂、慘痛、悲傷等苦。

18、(三)思惟天苦:如龍樹菩薩說:「身色轉變為非妙,不樂本座花鬢萎,衣著垢染彼身出,昔所未有諸污汗,此五預非於天界,諸天人中現起時,亦如世人將命終。」

19、經中說:「較之地獄有情所受苦,十有六倍尤為勝。」由其彌留之時特長,故苦尤大。

20、上界天苦:如《懺贊》說:「較生欲界尤愚癡,於得解脫極遲緩。」地獄有情受苦已盡,復生人中,乃至成佛,彼尚在定中,如人酣睡。

21、大德阿裏巴說:「與其得色界、無色界報,毋寧為一乞丐,尚可聞法修行。」無色界未脫行苦性(外道以為解脫),將在數萬劫前聞法熏習,一併忘卻,更易墮落。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34 | 顯示全部樓層
--------------------------------------------------------------------------------

第二、抉擇趣解脫之道

十一、思維集諦流轉之次第(中攝煩惱之相、積業之相等,此間以修為主,重在認識煩惱之相,餘從略)

22、生煩惱之相:《集論》說:「若法生起不寧靜,令心愚昧相續,即為煩惱。令心無善堪能,不自在而入倒境。」

23、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思《俱舍》說根本六,見別開四共為十,此諸煩惱當善知,由知煩惱自在故。」

24、煩惱之認識:依《明燈頌》攝釋義說:「煩惱主要共為十,貪、瞋、無明、與慢、疑,壞聚見及邊執見,能障正見為見取,戒禁取及墮邪見。欲知一一煩惱相,明燈頌釋中明顯,各別之義當善知。」

25、煩惱生起之次第:如《明燈頌》攝並菩提道次作頌說:「如是應思緣我及,我所而生執實心,執我故於自生貪,於他瞋及較他勝,慢心等之邪見故,於說無我佛世尊,所示業果及四諦,與三寶等執為無,由此邪見及疑慮,餘煩惱增而積業,流轉而受不欲苦。」以此眾苦之根本終為無明,故《釋量論》說:「諸過之根本,亦即壞聚見,何者見有我,於彼常貪著,由貪於樂愛,以愛障諸過,見益偏愛欲,作彼我所事,以此於我貪,爾時成流轉。」

26、煩惱之因: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煩惱生因略有六,隨眠、境界與惡友,邪法、習慣及作意,皆當認識立斷除。」

27、煩惱過患:如《莊嚴經論》說:「煩惱壞自壞他亦壞戒,衰退失利護及大師呵。鬥諍惡名餘世生無暇,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未受用衰退,失利者為出家何依,施主退信,又為護法及大師所呵責,並且起鬥爭,招惡名,於餘世生無暇中。於世間仇敵,忍辱承事,彼尚能於我作利樂,煩惱不如是,結果獲大憂苦。)總說則如《明燈頌》說:「煩惱過患若諦思,彼障諸善及解脫。」

28、總結要義:上師教授說:「要在修時,思維輪迴如何之苦,然非無因而生,知由業生,然無煩惱,有業不生(如阿羅漢),由煩惱無明,而有我執諸煩惱,以此決定應斷一切流轉諸苦,而當證殊勝解脫之佛位,故應如理修三學。苦集乃應斷,乃至能對治無明,則能出離生死輪迴,如是即得涅槃,非為空言,決求解脫。」

29、文殊示宗喀說:「未尋得方便,生起出離心,則任修密乘,生圓二次,皆有漏蘊攝,不得解脫道。」

30、《入行論》說:「不思輪迴而悲自己,則不能於他生悲。」

31、宗喀佛說:「一須不貪愛世間三界六道圓滿,次須晝夜無間厭離輪迴,此二乃具足出離心之相。」

32、宗喀佛又說:「見輪迴中各種妙享受,即如欲嘔吐者,此乃出離心生起之量。」如親愛者拂我意,即欲往寺中修行,此非出離心,不久時移勢易,情形改變,將於此親愛,倍生貪著故。

33、上師教授說:「大乘菩薩觀厭離輪迴,較小乘尤廣尤深,聲聞不住於有道,則住涅槃道,大乘菩薩以盛大方便智慧,不住兩道,實為希有!菩薩以大悲方便不住涅槃,以空性智慧不墮三有(非如凡夫由惑業所制,流轉三有。)故於自利他利,皆能圓滿,菩薩非喜三有,乃厭三有,而悲有情受一二有之苦,為益有情,而於三有受生,菩薩如蓮出污泥而不染,以已證滅染污功德,故不為污染。總之,出離心為大小乘所必修,應有正確之認識。」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34、龍樹《親友書》說:「縱使烈火燃頭上,週身衣服焰皆通,此苦雖急猶可置,求證無生較此要。爾求尸羅及定慧,寂靜調柔離垢殃,涅槃無盡無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涅槃以無病故無老,無老故無死,相續不斷故無窮盡,涅槃不是四大日月。)

35、師傳菩提道次第釋上頌義說:此謂比救頭燃更為急者,為滅除生死,世間人皆不能自主,以為隨命運轉,不知乃受業煩惱支配,應修三學(戒定慧),求證無生(空性),始能出離生死輪迴。外道專修定,上至有頂,後復下墮,故應具修一一一學,始證涅槃,涅槃位以無病故無老,無老故無死,相續不斷故無窮盡,涅槃不是四大日月,外道有謂涅槃如月、海螺、珍珠,有形色可見,皆屬錯誤。

36、宗喀《菩提道次第》說:「於此若僅於中士道而為引導者,亦須廣說以三學引導之方便,然此不爾,此慧觀及止學(定),生止法者,於上士道時當說,(故)今此略言戒學耳。」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二、戒學概要

37、佛說:「若其地有人住持戒律,如日月光(知所取捨以教導人),則其地不空,如有我在(戒乃佛之代表),則我不焦慮。:如父母見其子能出頭,則不焦慮。)又說:「定慧皆依於戒。」

38、持戒勝利:如《聲聞地》說:「持戒有十種勝利。」詳如《明燈頌自釋》今攝其要作攝頌說:「增上功德死無悔,得美名稱眠安適,睡時善神常守護,心無恐懼得權威,非人不能作傷害,怨敵難害如願成。」

39、具戒始能成佛圓滿功德,如宗喀大師《菩提道次第》中說:二類持咒而謗律,一類持律而謗咒,隨偏廢一,皆不成佛,應具二者,方能圓滿。」

40、持戒者善神擁護,頗公說:「帝釋建幢,則可勝修羅,諸天皆喜,戒是法幢,建之則諸神皆喜,每月十四、十五,四五天中,善神等見有持戒清淨者,喜而傳報,帝釋亦喜,語為吉祥,以為與修羅戰將勝之象徵。如是展轉上界諸天,較登新聞報,尤為迅速普遍。」

41、不守戒過患:經中說:「有類王命雖重大,數違不定得懲罰,能仁教語若故違,如翳羅龍墮畜生。」

42、《文殊根本大教王經》亦說:「持咒若壞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於毀戒人,不說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處之方際,於此惡異生,何有咒成就,此毀戒眾生,如何有樂趣,既不成現上,亦不成勝樂,況佛說諸咒,而能成就耶?」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三、應知生罪四因

43、不知為犯墮之門:如《明燈頌》說:「不知為犯墮之門,此之對治於學處,由聞求知最上者,依具相師學全道,如是沒有不逮時,亦應學知下中道,若為比丘則應於,彼諸戒學作領會,得圓滿四灌頂者,於廿律等諸菩薩,學處根本重罪等,應知其詳而勵行。」

44、不敬為犯墮之門:如《明燈頌》說:「不敬為犯墮之門,於大師及彼所制,學處及諸同梵行者,皆當敬重為對治。」

45、放逸為犯墮之門:如《明燈頌》說:「放逸為犯墮之門,對治為自因知慚,他因知愧於此二,當生起而不放逸。」

46、多煩惱為犯墮之門:如《明燈頌》說:「多煩惱為犯墮之門,不淨治貪慈治瞋,修緣起以治愚癡,應無犯染而使戒淨。」

47、頗公說:「煩惱熾盛時之對治,應自省何種煩惱增盛,數數以各別方便對治之,方能成辦己事。如臨敵然,擒其渠魁,其眾自潰。與煩惱戰,須先認識為仇敵,伺其出時,即正念正知為指以指之,乃以方法戰勝彼,而求解脫。二入行論中有很多教授,如治貪之白骨觀等,應熟悉之。)

48、頗公又說:二切煩惱依癡起,如人五根依於身,若欲對治愚癡,應知一切法依緣起,唯假名安立而有,決無不依緣起,而自能成立之實我。此執實我之俱生我執即癡,故以依緣故無自性之無我慧觀對治之。」

49、上師教授說:「疑理方是煩惱所攝,雖是證空,始能斷疑。然於敬信三寶,業果之理趣起疑,則壞善根,為害極大!應常思三寶功德,以對治於三寶不敬,常閱《賢愚因緣經》等聖言量,及《釋量論》成立三世業果之理,與自耳聞目睹有關業果之現前事實,以對治於業果理趣之疑。」

50、上師教授又說:「平常未與煩惱鬥者,則為煩惱征服,隨之而轉,令其滋長。故上師口訣最要為——觀察業果,與煩惱鬥,應常以正知正念設崗位以警戒,如臨大敵,見何煩惱生起,即依何法對治之。如貪一物,不加對治,又思此物形式,成處無一不好,較我以前所有者皆好,遂貪欲滋長,成無可洽(力薄者不能對治)。當令煩惱之起,如水上畫字,隨畫隨滅,莫令留痕;無記心,令如土上畫字;」善心,令如石上畫字,永垂不朽(出離心、菩提心等)。」此乃最要口訣。

51、上師教授又說:「煩惱暗告吾人,煩惱甚不易斷,吾人勿妄信之,吾人應信甘丹派大德等之口訣而決斷之。甘丹史傳皆諸善知識與煩惱奮鬥史。總之,常自思維,即能斷生罪之門(即煩惱)。人問:甘丹派大德貢巴瓦常修何法?答:但常觀自心而已。」

52、甘丹派大德貢巴瓦告其弟子勒烏樹巴說:「將來有人間汝師有何功德?汝勿以神通見本尊為答。說我但漸於業果得決定,能清淨住持律儀而已」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

上士道修心之次第亦即示菩提心修要

總說一般修心概要

十四、承傳諸師所說一般修心語錄

1、文殊開示宗喀巴大師說:「以後應當勤祈上師即本尊;懺除過去所積罪障;增長廣大資糧;並依大車軌智理細研顯密經論教義,如是三者合修的方法,不斷勤修,不久將獲證究竟正見,與一切顯密無謬教義的決定通達。」

2、秘密主對朗喀絳稱大師開示說:「業金剛:汝應知——對上師還未修得十分的敬信,而說是已見本尊及心中生起通達,這是撒謊;未從內心想念過死無常,而說是能捨此世心;與及對業果未生決定信,而說不作諸惡;沒有絲毫的利他心,而說是心中生起了慈心和悲心;未通達世俗一切法無實有,而說是已通達空性等說法,都是謊言。」又說:「如果想作一個純正的學法人,基本應以信為最要!」復啟問道:「生信之因為何?」秘密主復答道:「依止上師應視師如佛而生信;應念死無常而生信;應與具信者為友伴而生信;應思維輪迴過患而生信。」

3、寂天《入行論》中說:「所說種種方便次第,皆為有情,以為修故,故不唯「專注修」(或譯決斷修),藏語「覺貢」為修,一切聞思等,皆是修故。應知佛說經教多分十之七八,皆屬「尋伺觀修」(藏語「皆貢」)。若但執「覺貢」為修,實謗佛法多分」,故《菩提道次第》中以「分別慧觀」四字釋「皆貢」,以「專一安住」釋「覺貢」。若無「覺貢」不能轉變素常思想之心。以「惡」之「皆貢」為喻,如頗公說:「所謂修者,吾人非不修者,特以吾人所修者,非圓滿佛陀之黃金為地等,乃修貪、瞋、癡,修地獄之熾鐵為地等故,吾人但勿向此而修則可矣。」

4、蓮花戒大師說:「說無聞無思而修,與具足聞思而修,二無分別,作是言者,是不知應斷應證有多方便,得果最速,心境相合謂之修,如能修之心,與所修之悲(境)相和合(串習使之相和合),非無分別之謂(修也)。」

5、阿底峽尊者初住阿裏二年,講說法要,繼因如約將返印時,藏王菩提光一再啟請開示要法,尊者答說:「先所說法,已足用矣。」復經菩提光再四殷重啟請,尊者始說如下教授:「識高智明的諸善友:餘德薄智淺不足以言宣說法要,然以善友等之殷重勸請,聊再申說:

(一)直至未證菩提之間,不可無師,故應以善知識正士為依止,直至未通達空性之間,仍須多聞,故應常聽上師教授。法者,僅只了知,難證大覺,故不可以了知為足,應從而勤修此心,應遠離損害之境,常住於增善之域。

(二)未得堅定之間,喧囂可擾。應住於寂靜山林,離生煩惱之友,應以增善之友為依,心生受持。任於何時,作業(世務)豈有完期?應拋卻之,安立而住,晝夜勤修,常時迴向善根,自心常時不失尋察。

(三)獲有上師教授者,或修行或任作何種,但能如師教而行,殷重恭敬而作,彼得佳果,已不遠矣。若心如法而行,何愁衣食之不得。應觀諸貪婪無厭之親友,如飲鹽水而不厭足,自應生起知足。

(四)應摧伏貢高我慢充塞之心,意氣調柔,安詳而處,應知所謂福德之虛名,亦是佛法之障礙。對應離之名利恭敬,彼是魔繩,應視如泥石,而拋棄之;讚譽頌德之語,彼為欺騙之街,應視如唾涕,而除卻之。

(五)現在之安好、快樂、親愛三者,縱全聚得,亦不過暫時,應拋諸腦後;來生較此生尤長,為來生飽滿計,應深藏善寶;死時一切皆須拋卻而去,無何可作,故任於何種,應無貪戀;對諸卑下者,應生悲心,除掉輕毀之意。

(六)勿對怨者憎!親者愛!勿嫉才德,應生敬仰,則受其德矣。不觀他過,宜省自失,視己過如膿血,而拋棄之。不計自善,應思他德,視己如眾之公僕,謙恭而處。

(七)對一切有情,應作父母想,應生愛如己子之慈心,應常存歡悅慈意,說無氣忿之誠實語。若多說無意義之語,易生混亂,故言應合量。無意義之舉若多,則礙善業,故應止非法之行。勿以無意義之諸作業為重,事後徒勞而無益也。

(八)任何作業,確難如意,蓋由過去業力而成。故宜以闊達為樂;噫嘻!違正士意直如死!故應誠直而行;此生苦樂,由過去業力而來,故不必怨天尤人;一切安樂,確是上師加持,應生報恩想;未伏自心,難伏他心,故應先調自心。

(九)無神通妙用,難成熟他者,故應精修;所積財物,決放置而去,故勿為財故,而積罪惡。唯趨於財物受用,實無意義,故應行以功德而為莊嚴之布施。
(十)欲此生美好,與後世安樂,應常守戒;濁世多瞋,應披息瞋忍辱之鎧甲;由怠惰之力,至今無成,故應燃起精進之火;放逸之途中,將壽命消盡,故從今應具定力,安心定意而行。

(十一)由邪見之力,不達真義,故應觀察正義,善友們:在此輪迴泥淖中,無樂可言,故應歸宿於解脫之大陸。

(十二)若對上師之教授,生起樂趣,如游悅意之園林,則生死之流可涸,餘非空言,汝等謹記,此諸要義。從此諦聽,若遵而行,匪獨餘生歡喜,自他有情,亦得安樂。下愚之言,希各凜遵!又阿底峽尊者說:「末世眾生,依我教授承傳,一心啟請,即能與我相見(有授記),我死後住兜率,設有眾生敬信我教法,必與我相值」等語。

6、瑪巴譯師賜弟子教授三十言:

(一)子應以三寶為依。
(二)應以信為友。
(三)分別為厲鬼。
(四)我慢為大魔。
(五)輕毀為大惡。
(六)嫉妒害道。
(七)酒能壞德。
(八)若忽四力以懺罪,則仍流浪於六道。
(九)若未勤積諸佛之善業,則不得佛解脫樂。
(十)未斷十惡業,仍須受惡趣苦。
(十一)若未修習空與悲,則難得證究竟覺。
(十二)若欲此生成正覺,須待此心無散亂。
(十三)總攝密部究竟義,六法具足汝應修。
(十四)總攝教授究竟義,秘密方便要道汝應修。
(十五)若希求名利恭敬者,則彼已墮魔口中。
(十六)若自贊毀他者,則彼已墮危巖下。
(十七)若未調伏心象者,教授亦等欺惑言。
(十八)發心為大農。
(十九)無生為妙見。
(二十)方便要道趣深修。
(二十一)實行須由風脈道。
(二十二)須識俱生而受持。
(二十三)須依正士至尊師。
(二十四)勿趣人生放逸道。
(二十五)應觀自心本無生。
(二十六)輪迴無樂處。
(二十七)勿視苦為患。
(二十八)覺心即是佛。
(二十九)勿須多言,捨此無深語。
(三十)汝應修行於此諸善道。

7、《至尊彌拉惹巴清淨史事》中記載說:「至尊彌拉得師瑪巴歡喜攝受,傳授灌頂及教授後,並賜生活用具,命彌拉去到「達口乍」閉關專修。那時,尊者彌拉燃一油燈,頂在頭上,燈油末燼,身不移動。這樣日以繼夜,勤修了十一個月的時候,瑪巴上師雙尊(師之明母同來)持著「會供應用資具」前來關房中,瑪巴上師說:「愛徒:你專修了十一月之久,已是那俱生暖樂修到得力的時候了。現在暫時開關來我身邊,蘇息疲勞,並將你生起的修悟情況對我細說一下」……幾番勸勉,至尊彌拉始開關來到瑪巴上師座前,恭敬頂禮,誠供七支後說:「我今於師前略述修悟,祈師賜鑒:我決知此煩惱聚積,成熟血肉之軀諸眾生,具福善欲求解諸人士,其暇滿人身,猶如大舟,浪游三途海中,被所積惡業之牽引,飄浮於上(善)下(惡)兩途之分界處,實已至長樂與永苦,即其中具極大利樂與危害之時(「決知」即內心生起了決定的了達)。我決知在此苦海生處,難以解脫中,現在依眾生舵主——我至尊上師之力,能得解救之渴望中,最初皈依三寶,依皈依學處,當如理修學。其中一切福善之生源,確為上師,以此當如師教而行,切勿退失誓言。此為巨大的第一扼要;繼此我決知暇滿難得、死無常、業果、輪迴過患等,於此諸門中,由猛利思修力,令我心油然感動!知欲求解脫輪迴,應依別解脫戒,依此戒為基,漸次登諸乘。故應於所承受戒學處,如護眼珠而守護。若有退失,應懺還淨。不為自利一己寂樂劣乘而迷誤,應渴求從輪迴中解救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將所有一切以慈心悲心所作善業,皆迴向於利他,是為大乘發心;我決知應捨離聲緣之道,而趣入大乘道中,並應以清淨正見(空見)為基,而入密宗金剛乘道。此復於獲證正見中,應求一具德相上師,善巧四灌頂清淨儀軌,具全無顛倒傳知之方便,而為灌頂。所謂「汪」者(汪,藏語意為權、自在,灌頂即含授權,令得自在諸義,即灌頂授權。)為授甚深正見之權故。此復應如次而精修。此中與顯乘共通之人無我正見,當勤勵尋求,依教及理,由因與喻多門,而求我不可得,由此通達人無我。應於如是人無我見中而一心等住,並依多種因門而抉擇中,斷諸疑慮分別,頓入無分別中,過若干年月日時而不自知,須依他而度量,是為生起寂止(定)。於此中復以正念正知而培修,未入昏沈,獲得明瞭精堅,現有中而無自性,明瞭中而無分別,裸然清覺,澄淨瑩澈,是為寂止(奢摩他)之修覺。是於此(止)中攝持「勝觀:毗婆舍那)。對凡俗有情來說,不能現見合量之勝觀,須登初地始獲證勝觀。以此是依所緣而作為道相,其他所有寂止中顯現之境相,佛尊身相等各種顯現,僅是修中所起之修征,想是無巨大要義。總說起來,具明瞭精堅之善修止相,與及以甚深妙觀智而觀修,此為證得勝觀不可無者也。思如登梯,須從下級然,修寂止任何一切有相無相門中,皆應先發慈心悲心,任何作為皆應以緣利他之發心為津梁。中間當應以清淨正見歸於無緣而修習,最後迴向利他,發宏願,仍歸於無緣而行事。如是為一切道中最勝道。又如人餓時,知有食物,而不取食,不生益用,當食始益。通達空性,亦復如是,只知其義,不足益用,須修始益;特別是我得知通達勝觀之方便,應於後得(下座未修時)中,勤行積資懺淨二者為極要。總結要義,我得知現在瑜伽者所修空性、平等陸、無言說、無分別等,皆為與四灌頂符合之密宗金剛乘道次第之見。以上諸決知,是我實踐,身心領受,甘苦自知,本來真體,窮追愈顯,死生榮枯,等同一味。如是覺已,前來恩德無比上師雙尊之座前,我無財物以供養,直至命存,願以依教奉行而供養,並願以我究竟通達供於色究竟天(佛所居天)法宮中。」瑪巴上師雙尊聽其修驗語後,認為彌拉身心獲得進益,心極歡喜!至尊彌拉依此有所進益之修基上,繼續於多數山林聖地向上道,不斷艱苦精修,直至獲證究竟殊勝成就。特別是至尊彌拉以依教奉行作供養,得師歡喜,將空行母單獨耳傳教授,獨傳彌拉一人而說道:「汝勿想於我座前,無財物供養,師不盡傳教授,汝以財物.供我我亦不喜。我喜汝能依師教奉行而作供養,及汝之精進毅力,以是以獨傅之法傳汝,汝應勤奮建立修幢。」

8、善知識菩提寶(阿底俠尊者之弟子)說:「無論上根利智,能廣研經教者,或劣慧者,都須從菩提道次第而入,由知門路,然後於別種經教,攝取受用。劣慧鈍根,如由皈依起,至圓滿雙運位止,能精修固可得成,但能逐次瞭解,則於三藏十二部佛經要義,已種習氣,否則,如先讀大經論,由於劣慧,如入五里霧中,不但不得妙果,且未種習氣,空過此生。」仲敦巴尊者也說:「如先未學菩提道次第,所學雖多,皆不能得綱領本末。」

9、甘丹派大德博多瓦傳派應斷六事。他作有頌說如下:

(一)應離處所頌說:「自鄉與家宅,本廟及城市,喧囂紛嚷處,此五非行境,不淨及婬穢,退失誓句處,人與非人等,為災作障處,諸處應迷離。」
(二)應離惡友頌說:「婬亂及退戒,婦女及愛染,見行不順者,唯求此世義,缺立人性輩,癡呆與大欲,親眷等惡朋,一概應遠離。
(三)應斷食物頌說:「酒肉蔥蒜等,偷來及剩穢,僧物與贖物,造惡而來物,與及五邪命,取飲礫石水,不淨二邊行,諸養應斷離。」
(四)應斷衣著頌說:「具獸形相衣,質色兩不宜,量度不合律,太好或過劣,裝飾講華美,與戒相連衣,與及有袖等,一概應斷離。」
(五)應離資財頌說:「不宜諸沙門,掌握之資財,珍寶貴物等,八種不觀物,僧物及贖物,他人愛著物,著貪強取財,如敵皆斷離。
(六)應離作業頌說:「田業及商業,利貸與養畜,藥業工巧業,與及養親友,作村誦儀軌(即趕經懺為生),求雨阻雹等,官紳兩者前,為役皆應離。」

10、又博多瓦在修習菩提道次第中,所修和所取,以莊嚴道之支分,如

(一)在修行中,依止上師之特點,有頌說:「不覓各種不同師,得一具相善依止,師之誓句如命護,一切淨行隨師學。
(二)他持律之特點,有頌說:「善受適自身心戒,對教學處如教學。
(三)他修心之特點,有頌說:「修心依次皆淨修,等引通達以抉擇。」
(四)他所求知的特點,有頌說:「不求多類教授門,適學知識皆精學。」
(五)他所取教授要門的特點,有頌說:「不覓誇大之教授,唯以三藏作教要。
(六)他所離此生牽纏的特點,有頌說:「遠離本鄉土,斷絕親屬纏,施主及區民,解除愛執方,不執家畜眾,僕役與田業,惦念而生苦,一概應斷除。」
(七)他所行之特點,有頌說:「修心修善等諸事,韜光隱晦進義大,不作立功為要圖,一座常修聞思修。」
(八)他不作無謂的狂行,有頌說:「陷沒貪欲現無貪,陷沒自利作他利,貪著考慮此世等,誑染狂行皆不作。」
(九)他所善巧精通,有頌說:「澄照三藏明鏡裏,顯見二諦諸法性,不依世間善趣道,唯入智者所行徑。」
(十)他的見行清淨之特點,有頌說:「身語作風如戒法,悲智無別勝心固,雖知取捨無二義,有分別中示無別。」
(十一)他的堅定特點,有頌說:「已達輪迴如是性,不因苦樂變自行,法業不為好惡動,厭心引生淨解脫。」
(十二)他斷離世間八法的特點,有頌說:.「任何貪愛成苦集,作何現見如諸法,世間所作世八法,彼雖斷除不顯離。」
(十三)他的悲心特點,有頌說:「難忍如母眾生苦,非利他事不想念,不作表現具悲者,任作何種為利他。」
(十四)他的智慧特點,有頌說:「諸法現而無自性,幻空體性雖已知,然於善惡業異熟,心生決定信極誠。」
(十五)他學習菩薩行,斷除與般若波羅密不順方的特點,有頌說:「從他收集分與他,貪求名利廢聞思,輕視罪業諸墮惡,不淨施等皆不作。雖作出家眾導師,對教不欲養癬患,特是不作導師中,因作尼軌而障教。僅依養命惡衣食,為利教法能捨命。不作與他對爭事,隨不安處不趣行,不為名利而求故,世法佳事亦不作。諸惡作業棄如仇,四時常勤十法行,離貪及惡神通等,除生功德禪定外,可疑之處不覓修。專注三門善不失,無垢經藏如眼燈,如藥多聞不疲厭,所聞復能從今起,真實信樂勤修學。舌劍唇槍彼罕作,強造攝義亦不為,決義少而諸義通,聞教多而義界明。宗義不紊依法語,隨說能善思修義,失詞隱語作正解,理趣編集廣說中,閱諸譯缺誤增等,並依善著諸釋論,與師要訣及自慧,而作清淨說法語。末法時中自不頹,能作如法修行中,除能宏法宰役等。合法順義諸人外,其他官役兩不作。事師作僕等除外,他眾蠱惑不為役。遠離合污同流事,依粗衣食自居卑,生起虔信大悲中,忍虧不諂行清淨。不隨不逐順法作,寡治生事喜寂寞,遇災障時對所修,亦不鬆弛作休息,仍如水流不斷修,不貪此世唯念法,業果為命持戒淨,出離輪迴悲母眾,求正通達伏我執。」

11、甘丹派大德俠惹瓦說:「身體雖是有點病,但是想到正法所起的利益,才是利益,而我也就勉力地宣說教法,由正法所生的利益,才算得利益,其他所作的利益,如父母也對我們作出了這樣的利益,但是那樣利益對解脫來說,是一點也沒有利益著,我們僧人如果對教法不生恭敬,應算是自己的罪過。對他人不生恭敬,不算是自己的罪過。」

12、甘丹派大德喀熱貢穹說:「沒有信念的人士,是生不起什麼功德的,因此,第一,應該依止善知識,閱讀經藏;沒有精進的人士,是生不起什麼功德的,因此,第二,應該修死無常觀而遠離怠惰;有我慢的人,是生不起什麼功德的,因此,第三,應該自己俯首下心,持重謙卑,如果具足這樣三法的話,說他是聲聞身也可以的;或說是菩薩身也可以的;或說是密乘身也可以的。總之,可以說他是一切功德身。」

13、喀熱貢穹臨示寂時,還向其弟子妥巴開示說:「修行者應該遠離家鄉,和親族不應遇於接近,應該是常依善知識,穿破舊衣,食粗惡食,持重謙卑。汝習梵語如流水般流利的時間中,一心專修吧!」

14、甘丹派大德勒烏樹巴心中剛生起上師所說法要,略嫌少一點時,上師貢巴瓦當即通達其內心而說道:「不在口中多說話為佳,而是重在此心實踐。」

15、勒烏樹巴說:「我是一個中等的瑜伽者(自謙口吻),十四年來,我從未跨過官宦和一般在俗人家的門。」又勒烏樹巴由於修念無常,生起了即刻將死的心情,所引生的猛勇精進力,晝夜都沒有瞌睡,整個晝夜時間與他所修善業過程打成一片。旁人問他說:「近幾天來有什麼夢徵沒有?」他答道:「啊呀!這怎樣說呢?我連瞌睡都沒有,哪裏來的夢呢?」

16、勒烏樹巴又說:「我的這心,是已經可以讓我自己來隨便駕馭它的廠。」又說:「過去我的這心,可以駕馭,而不被人們有所察覺。到現在對生死輪迴,想我已是將能拋棄它的時候。如果未來的時間裏,今說天,明說龍,今天開一會,明天聚兩番,好比吹花使開的那樣,只圖炫耀暫時的話,那就會將自己的修心善行全部付之於流水了。對人們說,你這樣作吧!人們每不樂聽。我常見隨人們所意樂的方面去使喚他,那倒是可行的。」

17、大德嘉色.妥默讓波少年時,在學法院中學經論期間,有施主提出問難說:「我有一疑問,《對法》中說:「無利養受為苦」,那末,如是「無利養受」即是苦的這一立論,請作答辯。」其他同學未能作出任何答辯,妥默讓波想起這樣的出處說:「在對法本論中說,對於一些聲緣阿羅漢來說,雖然莫有利養的煩惱,但他們是見著業力的功能而生苦。」他說出了這樣的理路來決斷矛盾時,大眾驚服,都對他贊說:「你真是無著菩薩。」由此都稱他叫「播凍無著。」

18、又嘉色.妥默讓波在播凍講說時,許多法友勸他說:「你手中財物這樣菲薄,為了還要培養眾多僧伽,請你對於現實財物受用方面,培積一下。」以此這妥默讓波大師心中想到——由阿諛奉承來成全財用,以撫育門徒,這是與佛語相違的。非古德作風,往昔諸德作風,是捨此世心,行與佛語相合,在清淨持三律的基礎上,實修《菩提道次第》,如果這樣實踐培育,也才是我的實踐。這樣想後,依「實踐」這一名詞,他著作了一部《佛子實踐論》,後來他病重,僧眾請他留一遺囑,他說:「佛子實踐」即是我的遺囑。」

19、又妥默讓波大師一心去到山林靜修時,所作頌說:「遠離喧擾如棄穢,為二利故常修止,願樂修此諸士夫,得獲內外皆寂靜。」復作有長頌說:「諸善法友請細聽,若欲獲得常安樂,當思生老病死苦,思已三門勵善法,勤善當捨此世利。吾人壽命如瀑布,剎那不住驅死所,青春猶如項花鬟,莊嚴一時變萎謝,剎那剎那此壽盡,所積受用無權享,倉促眾中我死時,孑然知受此世欺,身若起立糞便流,肌肉浮腫眼內陷,不思飲食焦渴增,此身難保心忐忑,如是劇苦來臨時,良醫亦無救治方。修法祛厄亦無功,親屬雖親復何能,兩目注視親朋面,雙手顫抖捫自衣。奄奄一息氣將斷,凶獰閻摩來捕時,縱住珍寶築室中,千萬勇士持利械,雖作不斷善守護,然難勝彼一閻摩,轉輪勝王難拯救。三千界財亦難贖,以此現於三寶前,皈依當持七聖財,煩惱所成諸財物,為今後世諸苦源,取諸惡處漏患增,為增漏取之蘊魔。財如蜜蜂所釀蜜,絲毫自不能受用,為他人守此財物,自之生命亦犧牲,擁有三千界財王,離此世間逝世時,亦將孑身空手去。成辦財寶正大道,何時無盡常樂因,信及戒聞與能捨,以及慚愧並智慧,求樂當持此七財。智者應依正士夫,若與為友生煩惱,此諸惡友如毒蛇,亦如毒食應拋棄,八十四種騙術繩,牢牢繫縛貪欲夫,能害解脫命根本。彼諸婦女誰貪戀,富時雖避爭附驥,窘時驅前亦逃避,即有親子殺親父,諸親眷屬誰可依,當面表示喜樂顏,背地宣傳諸惡語,以德報怨反相害,總角交亦決受欺,以此應離世間貪,所有應離諸習氣,無餘斷盡眾生怙,怙主三寶應虔依。有為無常失常機,有漏無樂執樂倒,涅槃寂靜求寂道,當修無我離二邊,惡業大海違緣浪,眾苦江河流常注,惡眾鯨鱷常浪游,如是城海勿生貪。自他悅意無他害,泉甘豐富住果林,不聞貪瞋愛憎語,寂靜山林中應住,花蜂時來奏樂歌,美麗孔雀時起舞,一些幽枝如扇動,一些花果熟自落,具足八德美泉流,淙淙悅耳聲傳播,細流飛瀑遍莊嚴,含露鮮花十方馥,如是寂林悅意處,示我甚深微妙法,猶如第二佛陀師。師所開示法乳流,能增身心悟達教,晝夜剎那亦不懈,勵力勤修應當作,方便大船載智品,我持舵從生死海,度脫一切苦眾生,此菩提心為法本,此生報及後熟願,兩無之施佛所贊,戒為諸德根本故,當離害他諸惡法,劫今後德由瞋敵,故當愛樂忍大軍,由惰難成二利故,應棄他業勤善行,無定難見法性故,當修無別三摩地,無意難趣解脫道,故當善巧二諦義,願以自他三世善,為利三有證菩提,當由三輪清淨慧,現證三身大菩提。」

20、妥默讓波大師閉關門白者:「欲來會我諸人士,人壽如秋日漸短,死主將如山陰值,來時獨自決定死,除正法外餘無益,勿以廢話擾善行,生厭離時心緒短,祈勿懈怠速精進。正法與及此世心,二者兼成無誰能,若欲兼作彼即是,自我欺騙定無疑,晤我所說亦僅此,故祈各自善修行。」

21、妥默讓波大師前有呈書求見,未蒙允許,復示教言,茲錄其後段頌說:「煩惱所生業力薪,輪迴樂熾三苦焰,心生貪戀如飛蛾,喜飛撲向彼焰燈,當知輪迴苦自性,業與煩惱是彼因,應斷為得涅槃故,祈速勤修解脫道。願求安樂不欲苦,我與有情心相同,為自利故損害他,其人人面實獸心,.由誰往昔多生中,以慈心力受諸苦,是有情眾若拋棄,聞大乘法有何用。以故為度無邊眾,無上菩提心生起,遠離自利直間接,成辦他義是勝士,不利他雖證寂樂,觀如獄火而遠離,利他縱是阿鼻火,喜入其中願隨學。一切境相如夢幻,各各相體自性空,空相二者非一異,若觀相時超觀境,所有真實無有故,所執亦隨能執惑,以故應離四邊執,中觀道中等持住。由自力生一切苦,執實重病若難除,唯依知識善巧醫,獲法良藥有何用。故如善巧上師說,理智善察正法藥,如法服用除執病,成辦二利精進行,受三學而犯墮罪,經聞思而空四斷,作利他而自利熾,住靜處而隨惰轉,如我對他難鞭策,然以忠告作此書,除思對汝饒益外,我無其他貪求故,祈善捆察而實修,縱晤除此無他語,雖死除此無遺囑。」

22、又妥默讓波大師誡弟子勿貪口腹作頌說:「茅庵靜處無利養,應離鮮美口腹貪,為從輪迴圍牆中,勵力勤修解脫故。」妥默讓波大師在閉關中,確是身遠離塵囂之散亂;陽遠離戲譫之空言,意遠離二取之分別。由這樣遠離,一心專修,而次第獲得各種證悟。大師曾說:「住寂靜處,智明心亮時,聽說某某已死的消息,對於此身如水泡,如風中燭,沒有剎那留住的功能之理,心愈明而激動難忍。」

23、又有穹波瓦弟子三人來到妥默讓波大師前,請賜一最有益的教授。大師說:「捨此世心,對眾生修慈心、悲心,所有希願祈禱上師,應一心至誠不亂而住。」

24、又妥默讓波大師特喜前來求講授的人們,因為求講授的人們雖是沒有做到常時專修,但在聽講授期中,都得抓緊修一下,由這種修力,大多數生起一些可喜的修悟。以此大師說:「撫育應化眾生的時候,講授是對利生事業有極大的饒益。」又說:「我在這出關的階段中,最主要就是說法……因此,叫求講授的人眾都來吧!」他對聽眾總是問:「生起修驗沒有?」他說:「是須得生起毅力來修,也應當如大修士那樣在座上一坐之下,將修業作好。」

25、又妥默讓波大師將示寂時的一些語錄中說:大師示現病相時,侍徒們請求診治。大師說「我壽數已到究竟……醫藥無益,聽其自然安住。這種自不能成辦的事,示與他人也不合理。我最初到「薩迦」時,有一位「只里人」是已獲證達的,他重病時說:「如以病作道用時,應當這樣說:「自他幻化此蘊身,如病隨病因病喜,昔積惡業得消除,各種法行之作業,亦為淨治二障故,若無病時無病喜,身心得安善行增,人身能作有義業,亦為清淨三門行。若不富時不富樂,免守積財等糾纏,所有鬥諍忿擾等,決由貪財而生起。若富裕時富有樂,由富可增福善資,所有暫永諸利樂,決是福業可得果。若速死時因死喜,由違緣可斷障難,結生善習益助力,決入無倒之正道。若能長壽因壽喜,修行之稼得生長,教授之水可常灌,依長時間得成熟」。我如這位大德所說那樣,我也除修任何緣都修生喜這一教授外,找不出再有益的方法,病相它指示因果無誑,也是淨冶二障的殊勝方便,並且含有善行的鞭策意義,以此不去尋求不病方。」

26、由於多方請妥默讓波大師住世,作長壽加持,以此大師說:「鍋罐中本來沒有的,而來了杓,這雖是不合理,但也有很多益處,利他的事業中,我們雖沒有太大的作業,但這也由於我所估計的財物,比較過多一些,可是雖死利他事業不會變小。」侍徒們復請求道:「對利他雖是大,然對我們應化大眾來說,成無依無怙,以此仍請師長久住世。」大師說:「如果沒有功能,大家齊來幫助,也是作用不大,如果有功能的話,欲想解救一切眾生時,心所注念的侍眷你們,我怎會忘失呢!和我離別,不必憂苦,常時祈禱,如我常在。」

27、妥默讓波大師雖在病中,對大悲法門緣念,仍未中斷,以此侍眾請求不必緣念那有名的大悲法,恐因悲淚,突然發生不幸!以此大師說:「對無名的我來說,用有名的善行而無害。為了悲智雙運,我喜悅作一些功用,我那怕是不專修大悲緣念,但只略思眾生痛苦,油然心中也就生起悲念。如果隨便放下不修,恐你們會生驚異。這是作了很大的憶持,以臨死修往生法來比較說,我認為在我這樣持念中死去,是很好的。」侍者們想既是這樣,我們請求最後師語吧!以此大師說:「雖是臨到留遺囑的時候,然由病所作的苦惱,在這體力枯竭的時候,想作一四句偈及說話也是勞累的,並且就在我身體健康的時候,對於佛法與世間的任何事務,也不定是佈置得那樣整齊,實在是隨遇而安,放置下去的。現在對臨死及死後來說,更不會有如此這般的安排。如果有要聽我遺囑的人時,當知我過去身體健康時,盡我所知無有隱秘地開示的經論要義,合理的大小論著,也作了不少,特別是已訂為書冊的我所作的很多長短頌文,這些都是我的遺囑;你們諸人也當全心信託三寶,勤修一種不滲合此世雜念的正法,為利有情故,應依法如理而作,你們都是住持諸佛菩薩的法傳人,何待我諄諄多說,因此,希望都能很好地住持法傳……應儘自己的力量來對苦弱者,作慈愛,特別是對於現在我們正必須救助,而未能辦到的人們,正應很好地作救助,受苦的人們,是可悲憫者,這些話也正是我要說的。」

28、妥默讓波大師又說:「持夢這一法門,過去我已經是純熟,做到觀無量的剎土,在其中無量諸佛前,聽受教法等,不須費力,也就能辦到。在中間有段時間隱約不現,近來因病,夢又如前恢復了,不滅地現起,這點很希奇!中間隱約不顯,這或許是福業中,由有名聲的喧擾而得之報。再說起來,如果心已入於法中,所謂世間的大福,這些一切不來的話,自己反而很好,如果是未經用力自然而來的,可以作為受用。」復補充說:「如果富有就將富有取作道用,如果窮衰就將窮衰取作道用,這樣又有何勞累之可言。」

29、妥默讓波大師座前,有一人說:此刻大師脈搏調和,是不會存活多大時間的徵象,如果有不意樂的到來,而西逝的話,反不如請大師是否可以在即刻清楚地緣修如此這般的「往生法」呢?以此大師說:「嘿!你說什麼不意樂的到來而死的話,可是死不會降到不意樂的方面,僅死到來的一法,我早已準備完善,從老弱中仍末失憶持方便。我這男兒活到七十五歲,也不是短短的年紀。出關以來,還須召集的聽眾和須說的餘法,也沒有了。就是患病以來,先後時間中,還有如此這般一件事未完成的思想,也不存在,度量一下來說,利益眾生的事業,還很可喜,也不算小,兩種菩提心任於何時未與我分離過,由於病的增上緣,也如恢復了持夢那樣。是何因緣不知道,我從前些日子頭頂疼痛以來,直至現在,雖是身體無力,但特別是兩種菩提心這般增長的時間裏,與死來相會,這是難得的,而我不須勵力也就獲得,這是三寶的恩賜,在這樣的當中而死。這就叫做「往生法」,除此我也沒有什麼其他可以清楚緣修的,縱然緣修不知是否可以意樂?如頌句說:「此中憶念佛德等,誰亦不能成放逸」。你們也應當不違背這一教義。」侍者復問:「師示寂後,將意樂往生何種剎土?」大師答道:「如能饒益眾生的話,那怕是地獄中,我也很意樂去,如不能饒益的話,那怕是清淨佛剎,我也不願去。」

30、有一晚上黃昏時分,妥默讓波大師說:「此時一切不清淨現象,都已消滅,所現的是清淨剎土,美妙悅意,透明無礙,如虛空界寬廣無邊,不可測量,邊說也就用手向虛空拂抹說:壓而軟沈,舉而躍起,觸而生樂等希有境地的當中,有我住在,周匝有無數眷眾從而圍繞。這許是關鍵時刻吧?顯現上師皆佛現象。此外,光明境相,如雲流動,語難宣說,現在是快去的時候了。」室中有阿闍黎伯耶問師道:這樣是否如昔日大德朗日塘巴示寂時,清淨的境象,都來眼前那樣呢?」大師答道:「現在如雲流動的各種境相,皆消失不見,我對於這一切境相,沒有貪著,這一切皆如夢幻。在這臨逝世的時候,我從過去就沒有習慣睡著和斜靠著,以此蹲坐還要方便安舒些。」原來大師從最初患病起,直至示寂時,任何時刻,也沒有離開過毗盧身坐七法。就在這樣坐法當中,直至十九日晚,大師也才停止說話,雙目亦不轉動,安住光明法身不動境中,為調伏執常眾生而示寂。正值手星出現的晚間時分,「漚區」上空,雷聲大作,異香四溢,地大震動,由此動力將桌上的鎏金佛像也震落在地上,降下風雪交加般的天雨瑞花。

31、仁達瓦.迅路洛卓大師為教誡後來眾生作有頌說:「誰於正法戒律中,出家仍未善謹守,對佛言教非理作,彼諸沙門是世賊。對諸邪說思為美;語過沙門非理故,詭詐心行當遠離,對正說者應常依。對諸粗語思辯才,語過沙門非理故,亂說狂行應遠離。對調柔者應常依。對諸婬亂思為潔,詭行沙門非理故,誘惑邪行當遠離,賢良正行應常依,隨欲妄行思為正,不護根門沙門遇,放逸弛行當遠離,不放逸行應常依。造作繁多思為智,散亂沙門非理故,喧囂俗家當遠離,事務精簡應常依。富有受用思為德,貪熾沙門非理故,財等俗行當遠離,知足寡欲應常依。游村趕集思應化,利養沙門非理故,如商貪利當遠離,邊區隱處應常依。」
  
32、仁達瓦大師一心專修時,所立誓言:「於誰雙足蓮房下,梵釋遍入等世間,權威諸神咸依敬,觀音怙主前敬禮,我雖多聞失正修,雖受百戒有過染,沙門我立諸誓約,諸等悲智賜明鑒,住處若增世妄想,名利之繩縛自心,嫉他兢心生苦惱,彼處剎那亦不住。從今直至命存間,願於雪山林藪中,如麟獨居常安住,市及眷多中不居,何時八風亦不動,直至心堅未證前,除調一己之心外,不因利他滅自利。三種法衣及缽等,除自生活用具外,金及寶等勝用具,為自利故毫不持。何時亦不說他遇,除具義及符法外,戰賊王官等談論,混亂言書決不作,為正法故忍苦行,捨此世心求解脫,知足寡欲及順己,除此四眷餘不依。我今所立諸誓約,若違犯時佛菩薩,與及大悲觀世音,視我為同犬豕等。」

33、克珠傑大師所立十誓,為修心人士應傚法者。第一誓言:任於何時,決願防護損他心,除一些有關佛教最希有的時間例外,任於何時,不作絲毫關於軍事盜賊、君王等擾亂不安的言論。第二誓言:由有過念頭,或無記未作觀察之心,而起的念頭,為除此遇,具有利益佛法意義,而說此諸過失外,決不緣念其他有情,指明其名,而說其人身、語、意三門的一些過失。第三誓言:除自心沒有絲毫雜亂,決信以此方便,對於他者能作饒益時,可以例外,對於自心各別之有情(即他有情),及那怕是除此人外,無他有情環境,亦決不對他作絲毫粗惡語。第四誓言:任於何時,除為佛法之事,住於正念,對必須觀察之點,作考慮外,其餘對親友,名利恭敬,擾嚷、愛、憎等對境,決不以混合煩惱心情去作考慮。第五誓言:任於何時,因疾病及行路等以致疲極的時候除外,在善法活動中(如修誦等),任於何時,決不作睡下、躺著、戲談、飲食等行為。這類善法決不需和合或引生怠惰之舉。第六誓言:我所有財物,施彼有情時,除對我善業有衰損因素,及障善法增長,將對對方有害,或特對其他善法事法,及其他對境,迴向訖外,任何有情乞求我美惡精粗的財物用具,我捨慳心,即刻以歡喜心情布施給他,而迴向圓滿菩提。第七誓言:任於何時,任何人對我或我之親友,及受用、眷屬等,作任何損害、辱罵、揭發過失,甚至殺害一切行為時,我決防止——因此而最初心中憂惱,繼即生起懷恨,及由此而生起哪怕是輕微的身、語、意變態,並且決不願作一些這樣的表現,及對於這類事件的報復,當通過物質與精神,任何一種來生起饒益對方之心,併發善願。第八誓言:除由我開示灌頂、講義、傳經教授,及顯密等法,與七期開光,燒護摩等所需的供養財物,及緣念用於善法方面者,與暫時受用方面,如須得準備縫製法衣,及炊事和作炊事時,衣食資具等外,凡我所有大小資具,決不為自利而佔有,當努力用於積福中,又我所作四句偈以上法施,當歸結在菩提心要上。第九誓言:除對所有宣說,用心思察與經義相違的邪知見,加以駁斥外,對其他任何善知識不作毀譽之言,當贊其功德。對任何尊卑有情,所生任何大小美德,及任何與正法相順的特殊功德,或見或聞時,心中不生絲毫嫉妒所反映的苦楚,當立刻修起歡喜(即隨喜功德)。第十誓言:為疾病、盜賊等凶猛殘害所強制,而不能修時除外,直至命存時間中,每日中,不斷地修行十善,此中應修願行兩種菩提心略軌六座,特別是在上午,應行受願菩提心及菩薩戒廣軌,同時合修兩種菩提心所有緣念。四座善修已,在一切行動中,都應不失此修要,常時勤依正念,對治世間虛榮的方便主要是下中士道中諸所緣法門,應配合適當的時間,努力勤修四座,仍如前不失正念,修無上密壇城能依所依等圓滿四座瑜伽。

34、僧眾在成就自在大師絳伯嘉措前,請求說法時,大師說「應當對我說法。由於對人生起悲心,是須得自己先生起悲心的。」

35、溫薩巴大師所作祈禱十方諸菩薩證知,願究竟修學整個圓滿佛道的誓言:「南無古汝菩提菩達薩達瓦雅。對誰心中稍憶念,即能賜我諸悉地,是在意賢名稱師,釋迦觀音聖眷前,善觀輪迴現狀已,希求此生速成佛,比丘慧賢義成我,從增善寺啟白言:——過去我於諸尊前,多次許誓願此生,捨離忽來諸惡作,一心專修正法要,但以未斷系纏縛,諸誓言中略有犯,我今懺悔祈諒恕!為復尊等生歡悅,修積二資比丘我,具喜樂中如是白:上陳希有善良言,今願捨離邪路因,親眷侍友與受用,此生無義諸惡事,於無愛憎寂靜地,能成引入佛道因,親眷侍友與受用,為成定願相續中,常修善法以終身。」

36、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因眾啟請修長壽法,以消壽障,大師仍八風不動,作有頃說:三一恩上師金剛持,安住於我心蓮中,貪執仇敵世八法,覓出摒除求加持。住壽時中於善道,勤修雖死心亦樂,賢善業習性中死,噫嘻死活義自齊!喜修長壽法何如?美滿富有由供施,積福因雖易貧窮,無慮浪費吝嗇苦,噫嘻貧富心自齊!喜修增財法何如?人咸稱讚譽美時,不覺驕樂謗易生,聲譽誘惑如幻戲,噫嘻毀譽心自齊!身心安樂三寶恩,轉變易成諸痛苦,出離悲心自然增,噫嘻苦樂心自齊!喜諸樂欲復何如?存亡盛衰與苦樂,以及讚譽謗毀等,任來皆是師加持,噫嘻任何心安住!以從寂天燃燈智,宗喀巴佛所傳來,毒轉甘露諸教授,噫喜災禍作福受!任何違緣心樂住!」又有頌說:「……而今壽促如閃電,長延亦如冬日短,生時所作比較中,備成常願為佳善,夢雖百年與瞬逝,醒時二者相等同,無常如幻泡空電,以故虛空界盡時,若修無生老病死,縱有力修此福德,能獲成屬兒戲,一心修行解脫者,若背勝乘道而馳,唯為自利修財壽,是修三途之速道,唯為此生利樂故,勤修諷頌諸善業,試問將成如何果……!」

37、洛桑卻季絳稱又有頌說:「南無曼殊廓喀雅,雖獲三身殊勝位,仍現凡俗比丘相,我師佛慧慧賢稱,安住於我心蓮住。外表僧裝雖美嚴,內受三毒酒陶醉,猶如野狐蒙獅皮,如此敗子祈慈視。雖明煩惱五毒遇,猛利惡業習染深,迎頭對治力復弱,難免墮入獄火險,雖欲周游觀國境,發心險惡山川阻,嫉妒生如蝟刺銳,難免墮入法險處。雖善說法轉他心,但自身心如革固,此如歌者與鸚鵡,法師墮險貧法處,雖欲修習甚深法,由為名利欺他人,屢積多種小功德,智者難免一失險。雖修厭世出離心,然心召來執常魔,死握不捨內外財,難免言行相連過。雖驕進入大乘道,然以自貪之凶手,親愛疏憎成見深,難免欺惑有情過。屢觀無實本面目,惟因修定習力弱,執實之相不覺顯,難免正知放逸過。」

38、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因見當時藏衛戰亂,多數有情瞋恨難解,造諸惡業,因此傷感而作頌說:「南無古汝廓喀雅,初明輪迴之功過,中經取捨獲勝超,後於諸法真實性,獲證無別聖前白:由於執常魔入心,屢屢推諉以後作,猶如向空揚秕皮,噫嘻無義而空過!由造罪過及惡謗,吝嗇而積諸財物,死時無權攜絲毫,噫嘻孑然空手去!由於煩惱習業猛,屢作放逸惡習行,墮入無間獄火中,噫嘻受諸寒熱苦!自處親友眷眾中,唯我昂然自尊大,但如荒野盜劫時,噫嘻獨自誰憐苦!悅意青春健美身,金玉珠寶美嚴飾,思及骷髏遍冢問,噫嘻全是孑身人!屢嘻心悅親友眾,歡聚不離常相樂,思及死魔來臨日,噫嘻強迫各分離!縱修華屋有百問,精榻美褥全齊備,思及血污屍冢中,噫嘻長眠孑身人!穿用華服有百件,倍享百般美飲食,思速靈前獻祀食,噫嘻屍身唯裹纏!縱擁三千世界權,圓滿威力稱天驕,思及閻王恐怖力,噫嘻難拒捕捉去!唯覺生歡有情眾,由戀此生諸樂觀,對此悲歌難適意,噫嘻此輩更堪悲!如是十首感嘆歌,是我遍游諸疆土,公正榻中作常眠,慧賢法幢所宣說。」

39、洛桑卻季絳稱又有頌說:「……由於惡法魔力盛,無恥惡行如潮湧,貪惡毒水迷內心,上流德行日遠離,誓句戒律如草棄,作可恥事及惡謗,可怖惡趣極險處,如何自向彼速行!」

40、洛桑卻季絳稱又作有頌說:「南無曼殊廓喀雅,戰勝三毒眾中尊,大僊之前恭敬禮,願視煩惱果與苦,如怖死主求加持。具足無始熏習力,非法作意極妄動,罪過惡語如浪湧,如是煩惱難斷流,此為佛呵諸聖離,若不對治而勵力,自然愈趨而愈下,噫嘻業流猛難退!虛偽喜樂牽我意,不久入於難解獄,給我百般劇苦者,除煩惱外更有誰。觸何縱是金剛山,頃刻毀壞成灰燼,唯有無間獄中火,其他燒熟難比喻。恐怖震驚實難忍,無邊輪迴窮荒中,常常受生無救怙,主使我者亦煩惱。依此久習賢者恥,離為正士解脫德,彼成魔友諸煩惱,智者無不視為敵。如是所有罪惡友,是入輪迴大海流,亦是趣向三途門,此為千方障礙種。何止今生一身命,彼能毀我百千生,誰亦難喻煩惱敵,堅依彼者比比是,故求得解三界縛,不死甘露勝功德,願入樂海諸智者,皆依戰勝三毒法。千百智理具銳利,對治之劍放光熾,用以斬除煩惱敵,大哉智者所稱讚。願我從今諸生中,所有眾生縱成敵,使命與生常分離,絲毫瞋恨亦不生。如是內外諸財物,使我遍游喜樂境。願視如幻性無常,雖於夢中亦不貪。世出世間之妙道,普失迷中極黑暗,願以聞思修慧燈,常照不使染愚癡。」

41、又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心中生起猛利出離心時,所作頌說:「南無古汝廓喀雅,三世諸佛現人相,三恩上師蓮足前,直至菩提我皈依,祈永慈悲垂攝受,無邊輪迴苦海中,煩惱業繩復緊纏,生老病死浪狂湧,思維此境心瞻寒,梵天遍入等威天,雖獲天神長生福,業盡墮入獄火時,增上安樂難保信,縱是長壽具財富,金銀轉輪聖大王,亦將不免輪迴役,可嘆此世無意義。前世怨仇今親眷。生仇敵後世友,如此輪迴昏亂狀,是一常演瘋顛劇。剎那亦不願捨離,悅意知心諸友親,先後名逝情如此,倚恃之心毫不生。生造罪惡及誹謗,吝嗇所積諸財物,死時無權取絲毫,空手而去傷此心。餘生途程暫短中,死主迎使將速至,往生險途多怖畏,是否已備避免方。追悔過去自作業,罪業之擔如山重,無伴死途往生情,不寒而慄內心悸,死神已至臥榻時,有力勇士不能禦,以滿三千世界財,及美青春雞以贖,藥王童子雖親來,束手無方難救治,速離慈愛諸親友,孑然獨去實可怖。生疏中有險途窄,惡業幻相如潮湧,怖畏之苦實可憂,真實現時計何如。拋卻此生諸歡會,遺下幻身空軀殼,識如羽毛隨風飄,無義浪蕩心哀慟,惡業牽引入胎時,合入不淨穢水中,胎中惡臭昏黑暗,細思此情心難寧。胎穢迷失正法習,變為兒童愚頑時,惡友三毒力熏染,復作惡趣之苦因,成不肖時嘆奈何。在此輪迴深井中,優劣尊卑形色顯,苦樂萬孔幹瘡潰,逆大輪迴可厭極。輪迴所有之苦樂,從無始來至今日,自己屢屢遍受嘗,如此足否抑感厭。狡黠如名應自憐,選擇苦樂時現至,臨到自頭應小心,捫心自問應如何。自心猶如銀鏡中,輪迴境相顯現時,書此魯莽粗淺語,是我慧賢正法幢。」

42、仲巴.洛桑當卻絳稱大師所述自我修行概要說:「我說一下自己修行法要的情況:這是恩德無比的具德上師悲智力總聚之主宰——名難贊說一切智班佛洛桑卻季絳稱對我攝受,運用大悲對我今後一切生中,為安置我於安樂及福善之道,歡喜地命我去到寂靜山林精修,常常對我鞭策的結果。我依照「如師所教以修行,是報師恩真供養」的頌義教導,我當即接受師命,立下誓約,以此得到根本上師一切智班佛洛桑卻季絳稱的歡喜!對我復訓誨說:「你應當以其他能捨此世心、坐山靜修者的風範,作自己的助益,在寂靜山林中,應不廢聞思修三者,應努力勤修見、行、修三業。」從師金口妙瓶傾瀉而出的總如菩提道次第,特別是師耳相傳的深廣教授要訣等法語甘露,蓮心精華,注我舌端,信念親嘗,頓生樂感!如此妙味,滿我心瓶,終未忘失,察知重要,我虔誠勤修中,對於「無常」、「惡趣苦」、「世間諸法」,生起了可厭的出離心。由於這樣的修力,對於業果理趣,獲行堅定的信心,由見自他一切罪過,使我警覺主要謹守所受的戒律,對於三學中諸學處,自能實行者,儘量受持。自不能實踐的諸學處,不作輕視,亦當立下誓願於後世諸生中,成能學之因,願當學、能學;以及對於細微諸戒,亦不犯染。這樣算是播下瞭解脫種子。可是能掘除生死輪迴根本的妙藥甘露精滴,如甚深空義,如頌所說:「非有非無二非俱,有無俱非眾非非,遠離如是四邊相,此即中觀行者智。」這樣離常斷四邊的了義究竟正見大手印——聖龍樹父子之心髓正見,如大小勝觀,以及諸上首弟子所述之正見導釋,暨根本上師一切智班佛所說的勝觀指授,及有關正見諸法語。經我細閱,依義精修,以此對於空性,初知一些。總其義而修,以及從修而起,任何現相,如幻境中,學諸學行。以此我這一生,獲得人身,算未空過,這就是我的行傳。」

43、仲巴.洛桑當卻絳稱所作策勵自心頌詞:「諸佛與及佛本尊,無欺依處聖三寶,至心虔誠以啟請,救我生老病死怖,久由業與煩惱力,隨轉輪迴常浪游,現若不修解脫道,獲暇滿身有何義?所謂梵天與帝釋,享盡昔所積福果,仍復流轉入輪迴,故彼諸天亦無樂。難依總屬輪迴處,此情若不作深思,彼為糞堆逐臭蠅,修嘗法露實難能,修不外露重內明,誦不易知思方知,願師加持入心中,成熟解脫祈加持。智昏如霧未開朗,空明心日難顯現,境與有境分別阻,何時皆應憶教授。想者是修之起首,約束身心為戒律,深思法義中修驗,以及苦行能忍力,無法亦是師修徒。」

44、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師開示說:「總希望你們應當對於這一菩提道次第法門,如盲人弄猴那樣,緊握不放而修。特別是應由四無量心之門修菩提心;各精修院應以清規戒律學處為基準,負起教乘責任來。」大師復由憂心而說:「特別是對於這一菩提道次第法門,如果你們都不努力勤修,僅作這點菩提心的口頭語,造就等於一無所知。我想或許是因我年老牙掉,說語不清,你們好像還沒有聽懂吧!」

45、珠康巴大師又說:「我開始從上師那裏聽得菩提心的教授,如焦渴人,聽到泉水那樣,我一心想念這一菩提心,何時在我內心能生起來,不管登山涉水,我都在想念這一菩提心,不管在人眾中,或獨坐時,我都在想念這一菩提心,總之,任何行為,我都在唯一地想念它,想來想去,怎樣比較好呢?我將《集學論》中所載:至尊文殊往昔為虛空王時,發心偈句,親錄下來栓在脖子下。現在想起來,那樣作得對,比那樣護身的東西是沒有的。」又有一次大師說:「有些人可能認為你看他常時除了說修菩提心的話外,就沒有其他話,是的,我除了那樣的話,沒有說的。如果作為好的話,這一菩提心,如窮人掘得寶藏那樣。我自作為熟悉者將它講說出來,除此,我對他人實不敢說實在這裏的話。我想這樣有一些饒益,所以常時都說這一套話。」

46、珠康巴大師任到何處,不管是走的時候,或作休憩的時候,那裏的山花、清泉、悅意風景等,衹要可以作為供養的任何一物,他見著的時候,以及來到非入神廟前的時候,他都決定要作一遍七支發心修法,最低限度也要誦:香塗花敷飾大地……等句的略曼遮,雙手雙合十而誦修一遍發心文。特別是走到山頭高巖等處,他決定要修誦一遍七支發心等文,他說:「地勢高處誦修發心後,發心境量越大士冱是宗喀佛說的。」

47、當昂旺絳巴大師稟上師珠康巴請許坐山修行時,珠康巴大師復信說:「哦!幹!幹吧!最初最重要的是,捨離鄉土與親友的心;中間最重要的是,在一和自己身心適宜的山林中,主要作好聞思二業;最後最重要的是,應畢生專修一大乘道為根本的修行心要。」

48、昂旺絳巴大師聞得他寺有傳「誦授」的消息,意欲前去,在上師珠康巴前,啟問是否能去?珠康巴大師答道:「如果有想去的願望,去吧!」昂旺絳巴大師復稟道:「也不是隨我有的任何願望而作,心想前去為佳的話,才去,否則,不去。我是心、意、胸懷三者完全誠依上師的,我自己心中想起什麼,就說什麼。」珠康巴聽說後十分歡喜地說道:「那末,仍舊坐下吧!總之,現在不是想所有一切都修的時候,應當多聞。如果盡善盡美地修行正法的話,是應當精修《菩提道次第》這一法門來揉制自己這一如生牛皮般的心。你必須在《菩提道次第》的基礎上面,再求得《那若六法》的一次導修指授。」昂旺絳巴大師當即答道:「上師慈悲!我願遵師命而行。」就這樣閉關誦修「百字明咒」、「長頭禮懺」各十萬,對於《菩提道次第》決定每日四座勤修多年,獲得如量證達。

49、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說:「我年輕時,從最初在珠康巴大師前,剛求得《菩提道次第》教授,那時雖是對於經論教義,還沒有廣大的知解,但是我生起了極大的決心。此中,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決心當依師命而行為修要;在修暇滿難得的時候,決心當捨此世心;在修中士道的時候,決心從內心深處厭離輪迴世間一切圓滿虛榮;在修上士道的時候,生起決心當為菩提而發心,任作何種都為有情義利而作,併當修學二一資雙運」等語。

50:昂旺絳巴大師的首要弟子班抵達.雲增.耶喜降稱(即《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藏文原著的作者),對於上面大師所說各種決心,發表意見:「我仔細一想,這些決心情況,是對我們後學而說的。據我親自聽得的情況是這樣:——最初我們這位上師值遇珠康巴大師,剛一聽受《菩提道次第導授》,那種堅定的決心,就已由內心生起。並且對於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耳傳教授,不衹是得到其講義,而是依據修行自在大師珠康巴的正法甘露,即大師從修行中「觀修」及「止修」兩法,而證得祈禱上師本尊等等種種法要的修驗來作自己修行。因此,關於「視善知識如佛」、「念獲得暇滿人身具大義難得」、「念死無常」、三一惡趣苦」、能解救三途苦法——「皈依三寶」、及「止惡修善:業果法門)、「念獲得增上樂果,仍未脫離苦自性,故不可依賴。」生死輪迴之根本,確為「薩迦耶見」等諸煩惱。能脫離彼諸煩惱之法為「戒、定、慧二二學,及念自己雖是獲得解脫輪迴苦,但其他一切有情,仍受著輪迴痛苦。此諸有情,皆為具恩母親,以此當對此諸如母有情,生起「慈心」、「悲心」、「報恩心」、依「自他相換特殊秘法」,而緣念修習菩提正果圓滿佛法的「願菩提心」,及生「行菩提心」的正淨毅力。更進而修行布施等二八波羅蜜」及「四攝」,以及生起身心輕安等之「奢摩他」,與緣真實空性義之「毗缽舍那」、「止觀雙運」等諸法之上,再補充金剛乘道法門,而修的諸方便法門——即慈恩無比之釋迦世尊之經教密意,由世尊親自灌頂授權補處佛位彌勒怙主,以及大車軌諸師所作的論著中,所有教授。口流為一,而成為阿底峽尊者的言教說軌等,如第二佛陀——宗喀大師師徒所著說集中所說那樣,我們這位上師的內心,都生起了通達那各種的功德。並且對於從依止善知識之法起,至雙運果位之間,所有顯密二道圓滿道體之一切緣念法門,對於彼此之間,任何法義,正修入定的時候,其中如此這般的要義,整個入於無功用三摩地等,在出定後得中,仍能依定中緣念的力量,於所見一切任何境相,都能生起對於那些正修緣念法門的助益。以依止善知識法門來說,對上師的住室及侍者,住室附近的鳥獸等一切緣念法門,都能生起真實現起為上師之所化相。這種情況,通達教要的智者們細察起來,確是難以比量的德行史事,以此意樂修學菩提道次第的人們,當思維我們這位上師這些史事,追蹤修學,最低限度,也應發願「景行行止」。

51、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所著鞭策自心歌詞:「南無古汝,具足卓越德,為眾極頂敬,特悲苦弱眾,師前至心禮。自我悲惜時,自我商此心,自揭自過語,此篇自捆聽。輪迴無邊中,遍享世間樂,一次未厭足,受盡難忍苦!仍未思解脫,取受無數身,未得法圓身,未遇示取捨,無誤具德師,未入離有寂,能化正法門,茲由善良機,獲此暇滿身,從幼即出家,值遇數眾多,教主圓德師,得知善趣向,顯密經論髓,出離、菩提、見,二次諸修要,使知合心故,無常厭離心,拋棄故鄉土,親近與戚朋二剛來深山谷,樹寂靜處,養生唯衣食,正好精進行,抉擇善惡願,在此半生中,捨離暇緩意,正好生決心,雖有修法念,此世心擾害,暇滿將空回,正好決立修,捨此極貪執,思如鉤畫水,正好修師教。情器本無常,無定如虹霓,捨此極貪執,正好修法要。雖具青春美,無病受用全,暴卒難卜故,正好斬俗擾。會時諸親友,健談笑雖多,窮病痛苦時,正好捨惡朋。衣食與醫藥,養此病苦源,穢身定拋時,正好行無悔。千方所成果,積得苦和罪,財縛毀今後,正好心放鬆。三有輪迴因,可怖如蛇窟,勤修三學力,正好斷諸根。求樂畏苦心,離善修惡行,取捨顛倒眾,正好髮菩提。若思世間事,往者遺事多,正好學佛事,相換修觀行(自他相換修法)。若觀由諸緣,造作諸世俗,正好伏此偽,破執實我執。不待無量劫,濁世一生中,即得證佛果,正好修密道。追逐世相僧,無官無僕樂,無怨無親境,正好決疑修。心依於正法,住依於曠野,能依唯三寶,何求於顯親。自心能托證,修善無表裏,謗者雖日多,死時無愧悔。信念與厭離,心法兩相合,自身雖窮乏,他富復何羨。如理若勤修,完全無倒道,雖乏修證德,勝修偽法義。暇滿極難得,得亦暫無常,後世險途長,無暇戀此世。略習經論義,晚年專修行,祈師佛加持,護法成事業。」

52、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由於見著濁世眾生,發生各種惡行,使他心生厭離,一般人士還有可原,特別是他見著許多身入佛門,素稱善研顯密諸大經論,善巧勝他的諸人,大半惑於此生虛榮,斤斤追求名利恭敬,以此他心中更感悲傷!他借作鞭策自我,而作出如下頌詞:「憶念輪迴諸苦況,牢記有恩母眾生,勤修福慧雙運道,常時至心禮上師。嘻!無用罪人細聽!汝名善知識比丘,身著沙門莊嚴衣,安住靜林汝應思,汝來歡迎去恭送,坐時座上受承事,向人說法施摩頂,汝應知量尋自路,心成上者稱上師,使他為善名善知,希求善道名比丘,離貪心故著緇衣,專修法故依寂林,為自具全上諸義,自我若不加鞭策,德遜鬼怪名上師,行實俗人稱善知,行如豬狗名比丘,內煩惱海外羅漢,表裏不合難察汝,以此眾惑信賴汝,但汝仍舊敗德行,名為上師實盜賊,稱善知師實惡友,名為比丘實罪人,身著黃衣實狡狐,住寂靜林如豺狼,汝為竊狗出外游,去到善惡人多地,用盡花言和巧語,得來一些諸食物,歡聚放逸住寂林,敗行朋聚日繼夜,閑時談盡瞋貪語,心被五欲濁酒迷,身作非禮無慚愧,口出穢言亦無羞,心生非理無對治,雖思業果無知恥,念許誓戒無戒心,於師前無悔罪心,會梵淨友無羞恥,勵我法語無聽意,自我無有自愛心,亦無知法取捨慧,住輪迴中無厭離,亦無求得解脫心,對如母眾無悲意,十三無聚無佛成,亦無解脫之果位,此生人道亦俱無,逐於如上諸過失,聚德智嚴賢行中。噫嘻莫大奇恥辱!捨世求解脫行中,濫竽充數奇恥辱!處在三律沙門中,噫嘻莫大奇恥辱!汝是華而不實草,雜入嘉穗叢中莠!」

53,又昂旺絳巴大師觀察在此濁世,邪行熾盛中,為教後學,所應景行起見,作有長頌,茲譯錄其後段:「……總之我佛經教中,如其所說輪迴況,真實見已生厭離,並對佛說略生信,愚魯昧法且矜法,妄自尊大等虛無!由我宿善得暇滿,大德師眾復攝受,顯密心髓作修養,復備住友等法緣,故捨義微此世心,自鼻勿被他人牽,衣食簡陋住寂林(衣食不墮二邊,言不墮富有與毫無二邊,有簡陋衣食即已知足),一心飽受師教授,坐厭離羚皮墊上,衣迦屍迦慚愧衣,東皈依處三寶髻,睛發四無量紅紋,儀表梵行調柔定,身系四尊白梵線,語頌三藏秘密言,意中充滿三學露,自他相續淨爐中,熾燃離邊正見焰。投以自愛執柴木,注壞見油勤燒盡。甘丹佛子清淨史,末學比丘我極羨!願仗三寶大悲力。完我晚節如淨史,如理景行德風後,長伴良朋是身心,死神分開此二時,心童立即表悅願,宏願跨乘淨戒馬,歡悅嬉戲往兜率,願於彌勒世尊前,諸大菩薩相共住,欣嘗勝乘喜法宴,願見俱胝剎土佛,供養希有諸珍海,為成有情大海故,示現無量數化身,願到彼岸福慧海,諸佛菩薩功德海,所有各別事業海,我皆常行經劫海,如銀智慧圓鏡面,諸法真實性全顯,宿積善淨之福業,及師語教拂拭力。丁未冬月閉關中,如意輪前祈禱時,如我心中所顯現,普樸覺寺默哲書。(默哲為昂旺絳巴大師之密號)

54、又昂旺絳巴大師以年愈八十高齡,復患泌尿症,侍徒們請大師停止說法事宜,大師未允,以此開示說:「善知識博多瓦大師將示寂時,仍登上說法座,和僧眾見面,他在說法之後,繼續說:「願無怙眾生得怙,願無救眾生得救,願無依眾生得依。」說後分開他的合十兩手,而安然西逝,我也願傚法這樣的作風。」不久,大師亦示寂。

55、洛桑朗嘉大師教誡弟子頌詞:「南無古汝,三世佛陀溫薩巴,無等恩德一切智,慧賢智師勝皈處,願永不離住我頂。自心向往正法時,知苦因故懼積財,與其因積造怪罪,曷若捨棄財富樂。自心依法驅使時,知由多慮所造作,無非百思幾許事,曷若捨諸瑣事樂。浪游國土無定時,慮生違緣諸災厄,而與駑才結為友,曷若苦樂齊平樂。遊方乞化生活時,乞得未來雜念心,空使幻身負重累,曷若空身行乞樂。游覓國中山林時,猶存憎愛紛擾心,依無意義諸鄰居,曷若如麟獨居樂。尋遊山林無定時,求常施主作照護,作此情面之沙門,曷若行乞無定樂。獨居無定山林時,猶作建屋積罪行,不斷積集諸惡業,曷若依棲巖窟樂。長久居住在一地,紛紛生起愛憎心,為令修行得進益,遷往最寂靜處樂。能契修要精行時,突出愛護三種律,聞思海中舟航行,聞義相印心中樂。修行聞思要義時,見行二者應不離,兩契而修成善巧,轉為雙運之因易。甚深法要修行時,最初不作安止修,應由觀修生決知,止修時生決定易,後得任作何事時,遠離凡俗之執見,運用定網牢牢繫,諸惡自然遮止易。迴向諸善加印時,遠離自利之心思,注重利他與空性,轉成三身之因易,歌此樂音一長歌,雖非善巧所著作,勝友不容我謝絕,譔於花容光彩(地名)地,願如此義修行中,三年為期遍遊方,為省老衲如幻身,正禱能獲再聚首。:其弟子將出外遊方修行時,請師開示,以此作此教誡頌也。)

56、達賴.洛桑格桑嘉措應准噶爾堪布再三勸請,作一宗喀教法修要教誡,以饒益僧俗,以此作出教誡說:「宗喀大師著中說,既得值遇教法的暇滿人身,則當聞思諸大經論,對抉擇取捨之要義,能很好地通曉時,當如頌所說「聞後進入修心要,將從生城得解脫。:厄是說先聞諸經論義,心中縈繞思維,繼當實修——唯一趣向調伏此心之方便。又如頌說:「多聞諸人於林藪,少光已過正宜居」。這是說最好是離開了此生的知友徒眷施主等,去到寂靜山林中,身正淨守持如僊幢;語勤念祈禱本尊及密咒,供物穢障勿令染,以此語根亦明潔。意當不為任何希求此世心而纏縛,以此意亦得安適。由三門不染罪業而心安。若能由心法相合之修行,堅毅不移生喜樂,則沒有較此更好的志趣。獲得人身誠然應當重視,但是我們廣宏講說事業時,如關於他者的糾纏,是難以拒絕的,但是應當對於暫時的財物一切五欲等,現前來到時,應當這樣思想——我今天不能說沒有死的可能,這些財欲,哪能用來完全為自己作想,必須努力解松貪欲的纏縛。過去完全為了自利而作,也沒有得著任何利益,若能一心為著利他,才能獲得佛果位。過去妄費艱苦,都是在無意義的事務中而空過,現在任作何種一切事業,都完全對於一切眾生有益而作,願常有這樣的善念,願常發這樣的善願,所有一切善行,固然是應當一直修持到生起芏菩提心之間,可是如果能主要以結合甚深無上密法生圓二次,常時不失本尊佛慢,以及勵力念誦近修等而作的話,也就沒有較此更勝的修持。以此任住何方,不觀待於是否寂靜,而衹是以這樣的修心善法為主要。特別是戒經中所說:現在末法時,守一戒學的利益功德,較賢劫時守所有完全戒學的利益功德為大。如這樣的比較,如果在邊地能負起教法之責的功德,比有許多善知識及大寺院所在地的功德更大。以此在你們那邊常住的求法眾,對於廣宏講說聖教事業,應具毫無畏懼的精神,你們那邊的人士,大都是合法之器,主要是都具有大信。出家眾當知一切福善的根本,是別解戒,願勵力實修,哪怕是極小的犯染,都能守持不犯。至於菩薩戒及密戒,至今徒有空言,能實修真行的人,是不易見的。以此關於這兩種戒學,對於合器的人們,應善為教導,使其能如理取捨而作,如果犯染戒律的時候,應當是晝間所犯,晚間懺淨,晚問所犯,明朝在三寶像前,由修總懺儀軌,及三十五佛懺悔文之門,作勵力還淨。應這樣令心清淨,生起慚愧,這些作用,是很大的,此外,為了修學諸大經論,實修諸經論教義起見,應開示《菩提道次第》等的導修法類。但是所聞教義,不能外向成為遇耳之言,應作內照,成為饒益內心之方便。對於在家的人們,在良辰節日中,當善住《八關齋戒法》及《斷食齋戒法》等,在三寶像前,常作供養,禮拜繞行等,勤念《彌遮瑪》、《怙主三尊》、《救度母》等密咒。宣說《戒教緣起錄》及《賢愚因緣經》等生起業果諸教義。主要是對於一切善法之本——三實及業果,須趣向生起堅定之信心,由不退轉增上的方便,住在止惡修善的取捨法中,願能這樣勵力使弘法利生的事業,獲得具義佳果。」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金剛鈴.jpg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下篇

--------------------------------------------------------------------------------

下篇 別示菩提心修要:

分三大科第一科明發心為入大乘之門分三

十五、(一)須入大乘之理

1、《經莊嚴論》說:「大乘種姓人,較聲聞人去佛果遠近,前者雖以業力墮無間地獄中,較後者已證阿羅漢者,其得佛果之障難尚輕。由於阿羅漢住寂滅境界中,以過樂故,不樂捨此等持(定),以此堅固願力,能住無數劫,須得佛菩薩放光加被,尚有願不願捨者,又因彼已殺盡惑苦,全無苦受,無所借鏡,不易生悲,故生菩提心尤難。」

2、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上者一渡非二涉,從初即可入大乘。」此謂出離心生起後,即須入大乘,不可枉道迂回。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六、(二)發心十德

3、(一)入大乘門:如《華嚴經》贊說:「發菩提心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又說:「初發心為入大乘門。」

4、彌勒菩薩告童子光說:「發心為入大乘之門。」

5、頗公說:「現時藏中有二弊,或視菩提心過於高大,不可企及,而自廢棄;或修風息精脈以為深密大乘,而輕視菩提心為不足,不知若未發心,而修密生起次第,如孩童觀宮,其修圓滿次第,不過如一青蛙,青蛙亦能鼓氣輕身,跳擲自如,縱修生圓二次嫻熟,若未修菩提心,不惟不得佛位,即資糧道亦猶未入。密乘二次之能速得佛位,速在菩提心之速發,故說修密速成此為基。」

6、章嘉第二世,與昂旺絳巴大師互相學法。一日章嘉對大眾說:「汝等勿謂昂旺絳巴大師灌頂未嘗開示密義,當知開示菩提道次第發心之法,即是大乘無上密法心要。」此如《華嚴經》說:「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種子,是成佛不共因。」

7、(二)得佛子名:如《入行論》說:「三界牢獄諸有情,發菩提心即佛子。」

8、頗公說:「發起菩提心,即稱佛子。最上依教授,能真實生起菩提心;次則雖未如量,然能生起相似菩提心(尚未到任運生起程度,以造作而生起。)亦為必須。最低限度,於心中生起輪廓,能串習不忘,末世菩提心不入耳者,即熏習不盛,宿世善根薄弱,故今生能串習,則後世易學易修。」

9、(三)超聲緣德:《彌勒解脫經》釋說:「此特指以種姓映奪,謂初發心菩薩,即能映蔽。經說,如轉輪聖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環繞俯伏而拜,故初發心菩薩非以空慧等映奪聲緣,乃以佛種姓而高貴。」

10、又《解脫經》中說:「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發一切種智心之金剛寶,縱離修行,亦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功德之金莊嚴,亦不失菩薩之名,一切世間貧乏,亦能遮止也。」此金剛寶喻亦可說為經教,亦可說為上師要訣。

11、又經說:「聲聞住加行暖位,如菖蒲之多,頂位如綠草之多,忍位如甘蔗之多,世第一如綠竹之多,見道如禾稼之多,修道如菜子之多,而不及大乘一剎那菩提心者功德大。」如舍利弗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發菩提心者.剎那間緣於空性,廣積資懺罪,亦超勝彼。故菩提心較空慧尤重。

12、(四)成勝供田:《華嚴經》說:「禮拜佛子之功德,如禮拜諸佛《禮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禮拜滿月,其功德無差故。禮我(佛)但得禮佛功德一分,如禮初發心菩薩,既有禮拜之功德(將來必成佛故)—復有禮並菩提心之功德」以此為二分也,初發心菩薩,即於我(佛)頭嬉戲,亦無不可,如父愛子…此言不但人天供養,佛亦如是讚歎,歡喜加持。

13、(五)圓滿福資:甘丹派大德葉炯蒙巴如是說:「此(指菩提心)若發生,福亦依此圓,慧亦依此圓,無記行(如睡食行),嬉戲(放逸)皆成為成佛福德資糧,如注一滴水於大海,大海水不盡,不能說此一滴水盡。」

14、(六)速除罪障:如《入行論》說:「縱犯金剛戒,發菩提心即摧毀,雖入極苦無間獄,剎那燒盡如劫灰。」

15、(七)能成義利:如《明燈頌》攝經義說:「菩提心為如意樹,又如最勝如意實,有情依此獲義利,密咒依此得成就。」

16、(八)災害不侵:如經中說:「轉輪聖王乃世間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藥叉持金剛而守護之,初發心菩薩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此有情所住處,吉祥常現,兵災饑饉,皆不常現,因梵天帝釋常來視之,諸善神亦隨來。」

17、(九)速得佛位:如佛經中說:「諸佛曆劫深思,何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見菩提心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18、(十)有情樂果:菩提心為有情樂果,如經中說:「若無菩提苗,則無有情安樂果。」

19、《聚經法句》中亦說:「若無菩提心之苗,則世間出世間安樂,如帝釋、梵天、聲緣等之安樂,若莖、若葉、若花、若果皆無由生。」

20、《寶曼論》說:「欲趣入佛果,其根為菩提心。」

21、《入行論》說:「聲緣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又說:「如是大實菩提心,初生即勝於往昔,如此善生何處有,如此福報何處有。」培福之大者,無遇菩提心。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20:09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七、(三)大乘命根

22、諸佛本尊告阿底峽尊者說:「善男子:希成正覺,應速發起菩提心,速修速修菩提心,欲見本尊勿妄想,菩提心即汝本尊,汝須生起大悲心,大悲觀音是本尊。」

23、宗喀佛說:「於身心中何時生起菩提心,雖其他功德未生,亦得住入大乘,若何時與菩提心捨離,縱通達空性等功德,亦墮小乘,退失大乘。是故大乘以韭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

24、恩師昂旺朗嘉(因事稱名)開示說:「是否大乘,不依法而依人,此為宗喀精要。西藏大德常以此自勉觀人,人未入大乘,但修大乘法,芥子許之佛果,皆不可得。如人欲往四川,返至牧區邊地。吾人應知本末,縱欲修密,亦當知以菩提心為本。末世各地皆然,類皆捨本逐末,頗公常以此義,糾正一般人士。」

第二科此心如何發起

(此中攝「七因果教授」及「自他相換」兩種法門。)

25、《現觀莊嚴論》說:「發心為利他,希正等菩提」此二者說明菩提心之總相。

26、頗公說:「二乘但緣知母、念恩、報恩、慈心而起悲,不能以增上意樂緣知母等,但有悲、呼號、悲戚,而無猛勇大力,如舍利弗不能救竹簽外道師,反為其弟子所殺。」

27、恩師開示口訣說:「餘昔於大德稱勒格西座前「學性相時,師謂發心,乃生起廣大心,吾人平時常生起新心,為現世樂者,求名求利,皆思明年後年,或較今年為好,彼所計或月或年;有大心者,不但為此生計,乃求後世人天果,其心較前為大矣;又有人以人天為不究竟,而思出離者,其心尤為廣大;又有不以自解脫為足,思解脫其他一切有情,令住圓滿菩提二剛前所發,皆不及此之廣大,過此尤廣大者已不可得,故發心乃發廣大心;此為上師口訣,將甚深教義,以淺喻令吾人易攝持於掌中,宗喀之恩,亦在總攝一切經教心要法門,令吾人便於修習。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八、由七因果教授之門生起菩提心法

(一)平等捨心修法

28、關於怨親等捨:如《勝月女問經》說:「我昔曾經殺汝等,我亦曾被汝等截,彼此一切是仇殺,汝等何為起貪心。」《親友書》亦說:「父母妻子皆無定。」

29、宗喀佛說:「若於平等捨之基礎上,種植慈悲種子,獲果必富饒。」

(二)知母修法

30、知母修法中依教如經中說「「任於何處,未見我未生處。任見何有情,未見未為我母及師友者。」又《集經句》中亦說:「若一有情欲依佛道而成佛者,須於一一有情,作父母想,求饒益之。」以一一有情,無一未作父母者,故我當為之作饒益。

31、依理如《因明量》中有頌要義說:「欲尋一從前未生過有情之處無有,換言之,即尋一新生有情之處所無有也。」又說:「欲尋一不依前心之後心無有。」故無過去心,即無現在心,亦無未來心也。故知無一新生有情(無不街接過去)。各別有情,斷無不具等流心識,今日之心,乃昨日之等流,追溯而前,出眙之心,乃住胎之心識等流,再追溯此生心,乃前生心之等流,推之一剛前(乃至無始,不可以前生不能見聞,遂謂為無,明日、後月、後年,皆不能見聞,不能謂無。)莫不皆然。外道說:「身從各支分具足而生,不須前生之心。」此但承認四大等共因(如水土日光),而不許等流心識(如種子)之邪見也。

32、頗公說:「即以人類而言,生生有母,即以大地土,搓之為丸,如芥子許,尤不能計母之數,推之,莫不皆然,母數豈可計極?虛空無邊,世界無邊,眾生界無盡,佛世界亦無盡,若謂我曾於此處,此類受生,未於彼處彼類受生,雖以佛智,亦不能指數也。有作是想我今生為西藏人,死復為人為畜,亦在此西藏,此不決定,業為牽引,較之電光尤速,心量不必作如是狹隘之想。」

(三)念恩修法

33、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啟請頂上師本尊,加持生起念恩心,觀想前面今生母,亦即多生之母親,多生恩德思難盡,今生入胎至墮地,起居飲食備眾苦,生後提攜保抱恩,鞠育顧護不禪勞,飢寒疾苦等自受,大好暇滿聞修身,皆由母恩長養來,如是思修至覺時,心生決定應勤勵,何時覺悟生決定,念恩之心油然生。」

(四)報恩修法

34、報恩修法中,如《弟子書》說:「親入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墮深流內,生死不識而棄彼,但自解脫無此恥;」
  
35、又如《集學論》說:「煩惱瘋癡盲,於多險峨中,步步顛蹶走,此他常憂事,諸眾生苦同。」此言如母有情,為煩惱狂癲,又無正見之眼,多行於三途險路,我為子者不急往救,復望誰救!

(五)大悲修法

36、大悲修法中,頗公說:二一乘但緣知母、念恩、慈心等而起悲(以證神通力,尤能緣知母等而起悲。)惟不能以「增上意樂」以緣知母等,故無大勇大力,故不能發起菩提心力。大乘人亦有於戒定慧一二學修證中,而生悲者,尤為速發菩提心之因。」

(六)慈心修法

37、修慈心之勝利,如《三摩地王經》說:「俱胝由他頻婆羅佛剎,盡其供養眾多無量數,於諸勝生以彼常供養,猶其不及慈心數與分。」此謂慈心之勝利,遠勝以實物常行供養於究竟之田(無量佛剎諸佛前),其福尤大。

(七)增上意樂修法

38、增上意樂修法中,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啟請頂上師本尊,加持生起增上心,前安有情於佛土,僅為一種所緣境,如是重擔我願負,是為增上之意樂,報恩安置母有情,猶如購物方議價,增上圓滿利他心,則如操券而取物,懇切宣誓從今起,一己負責無旁貸,如是母盡置佛土,思修至覺應勵力,務令生起增上心,師佛尊前祈加持。」

(八)菩提心修法

39、《入行論》中說:「空性、大悲、修求菩提,皆初業有情相似菩提心,若修到不待造作,任運生起者,方是真實菩提心。」修謂串習,求謂欲得,其欲得菩提之心,尚須串習,猶不是殊勝菩提心,故稱相似。

40、宗喀大師依《修次初編》以己任運生起菩提心,而緣念有情義利,願自成佛,始能稱「願菩提」,非但以過去善根,師寶加持,念利有情,願得成佛,即可稱為「願菩提」;雖生起菩提心,然尚未入佛子行,須任運生起菩提心,依學處入於六度萬行也。(行菩提)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21:44 | 顯示全部樓層
--------------------------------------------------------------------------------

十九、由自他相換之門生起菩提心法(此一法門前四種與前七種因果教授同)

從第五編如下:

(五)自他平等心修法

41、《集學論》說:「修自他平等,謂於自樂欲求,於自苦欲去,於他苦樂亦爾。」

42、自他平等心修法中,頗公說:「自他乎等,人人皆知,無可多談。所謂希求離苦得樂之心,自他相同而平等,此喜自安樂,他方不喜,無有是處。自不願苦(痛苦),他亦不願。此種心理,彼此反覆皆同,我所願他亦願,我所不願他亦不願,無有差別,知此則自他平等之心稍起。」

(六)愛執自我之過患

43、愛執自我之過,如《入行論》說:「舉世一切苦,皆從我愛生。」

44、《修心鎧護輪論》中說:「吾人心不趣善道,善行日益退損,以自愛執故,但為現前安樂誘惑,不希後世利樂,遂不勤行善法,身病心惱,亦由自愛執而成,身病多由不適之飲食而成,所謂百病從口入,明知彼損害身體之物,以愛執故,貪其味著,過量食之即成病。推之兵難王害,怨仇盜賊,令心憂惱,無邊惡業,皆由自愛執而來。」

45、昔諸大德說:「失物非賊竊,乃自愛執所竊,莫不由自愛執聚物所致。」復喻「自愛執為守管三界牢獄卒,殺害入於善法根苗之屠夫,毀壞禾稼之冰雹,」特呼之為「凶兆凶煞」。

46、《修心要論》說:「一切不願意、不安樂,不順道、不吉祥,皆由我愛執故,今以正知正念常注視汝,不為汝所支配,而遠離汝。」

(七)愛執他者之勝利

47、他愛執之勝利,如《入行論》說:「盡世所有樂,皆從利他生。」若無有情對境,六度四攝,如無田地,於何下種,則無福資可言。一切利樂,皆莫不由有情而來。經中說:「怙主有情,較如意珠,尤為可貴。」

(八)明白他相換義

48、自他相換義,如《入行論》說:「自他不相換,世間亦無樂。」此言若不修自他相換法,即世間之樂,亦不可得。」

(九)自他相換修法

(此後十、增上意樂,十一、菩提心修法,與七因果教授相同,故從略。)

49、大菩薩切喀瓦在上師俠惹瓦前問道:「我閱讀書中有這樣的語句說:「盈潤及勝利,施與他眾生,虧折及失敗,皆歸我取受。:這話是否有很深含意?……我想發生掉舉散亂的時候,這話或對自心是有益的。」俠惹瓦大師答道:「我的怙主導師呀!(對眾生尊稱)說什麼對你心利益與否的話,你如果不想成正等正覺的佛,那就作罷。如果要想成的話,不依這一法,是不可能成就的啊!」切喀瓦復請求道:「那末,我們是信經論教義的學法者,對於那樣的話,我請引一經教來決疑。」於是俠惹瓦說:「對於怙主龍樹來說,莫有誰不引以為量的。他所著的《寶鬘論》中有頌句說:「願彼諸罪業,咸集我成熟,所有我善根,盡歸彼成果。」(切喀瓦多次懇求,後來始得此一菩提心教授。依師十二年,勤修得證。以上二師,均為甘丹派中承傳此一教授之導師。)

50、甘丹派大德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說:「常將愛樂心,以之對眾生,願我勝寶身,思維成大義。與誰結伴時,眾中自居卑,願以我念繩,繞他生勝愛。諸行察自心,煩惱剛起時,願自他惡作,強制立回退。性惡諸眾生,被苦壓迫時,願如遇寶藏,生起難得愛。他者對我嫉,責謗等不情,虧懊願自受,勝利獻他人。願我對誰眾,極思利彼心,對我縱毒害,觀作是我師。顯隱諸利樂,願供如母眾,諸母害與苦,我願密取受。八風污勿染,知諸法如幻,願以此勝慧,解脫無貪著。」

51、有一次納謨瓦、俠窩貢巴、朗日塘巴三師聚會中,提出如果現時將死,當怎樣作的問題。納謨瓦說:「現在將死,也當這樣作,也當這樣作事業(因當時正作供師大供養盛會)。」俠窩貢巴說:「除修菩提心外,沒有其他可作的。」朗日塘巴則說:「那怕我現刻將死,連發心的念誦,我也絲毫沒有作念誦的打算。二由於這位大菩薩發願為利一切有情故,願受地獄苦,往生地獄去,直到示寂時,清淨境相頻頻現起,急呼這如是好!淨相頻現,何不如我願呢?)

52、朗日塘巴曾經這樣說:「不管怎樣做去,或是在作一些護持戒律,或是作了少許思修,及一些福業的當中,甚至不管說怎樣的一種甚深經卷等,一開口就是說:——一切過失是自己的,一切功德是怙主有情的。這一關鍵在於將一切利益和勝利,都給與其他有情,一切虧損和失敗都歸自己取受的心。如果不是這樣,他就還沒有獲得知解。」又說:「生在六道有情中,哪一處是無定的,可是不管生在哪處,都要不忘對於一切有情,作利益的心,哪怕是眼睛瞎了,也不失這一法門,耳聾了,癱瘓了,手足跛殘了,舌僵聲啞了,也都不丟失這一法。」

53、朗日塘巴曾經這樣說:「我呼出的氣息,也沒有作過一次凡俗的呼出。我於任何時間中,我沒有離開過依出入息修取捨的菩提心法。」

54、朗日塘巴在博多瓦前請示說:「我今夏發現我身體太壞,不思飲食,現修無常及輪迴過患,生起了出離心,由於沒有去惡修善的功能,諸根的識別,也很不安舒。以此求師賜我一種教授法門。」博多瓦答道:「阿底俠尊者身中諸大,是寒熱平勻的安舒現象,這樣對後世有利益嗎?……」對他說出頌言開示道:「所謂苦功德,能以厭除驕,對眾起悲心,恥惡而作善,這是你應作的去作吧!」朗日塘巴受教後,從當天晚上,感覺身體稍安,漸次也就痊愈。

55、後來朗日塘巴成為勒烏樹巴的再傳弟子,勒烏大師對他說:「你所有的這些功德和安樂,不是從他方面而來的,而是從芏菩提心所生的果。」

56、切喀瓦對於愛自己之執著,獲得調伏而生起決斷,他曾經這樣說:「往昔修持力,生起醒悟故,多種勝解因,得從諸苦惱,惡說詆毀中,求得伏我執,教授秘訣法,現我縱死去,心中無愧悔!」他在一次講《大乘最上要義論》時說:「我的所有善根和安樂,都應當施給怙主眾生,眾生的一切罪業和痛苦,我應當取受,願我的心力有此堪能作到這樣的目的吧!以此對自己我總是瞭解不淨在我方面,對他有情我一點也沒有這樣的瞭解。」又說:「在我未遇著俠惹瓦還沒有生起這樣的決定時,任聽受怎樣的教法和教授,總是在想對於成佛來說,還有一種與這樣不同的法門會來的,心中沒有得到解決。我遇著俠惹瓦後,從他那裏對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心中想到現在好了,比這一法門再好的,任在那裏也沒有,而生起決定。以此對於他法,我不垂涎,也不貪聽,生起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

57、切喀瓦作出《修心七義論》後,始建立向眾宣說之規。他的名言中如說:「妄心何處起,起端應轉變。所有觀修者,如何能悅意?托缽行乞食,山林精修行。所有寺院眾,如何能悅意?應對佛及師,祈禱求加被?所有施主們,如何能悅意?披著大氅衣,靜坐巖窟裏。所有少小們,如何能悅意?老母天龍前,誦經回善根。所有說法師,如何能悅意?獨自喝稀羹,渡過此一生。官吏俗紳們,如何能悅意?獨自勤增長,一切善法行。」又說:「為著衣與食,曾受幾多虧,現應如傷獸,疾起行苦行,輕棄自貪欲,依師與經語,無謬皆成辦,現今縱死去,心中無悔愧!」

58、切喀瓦直到臨終時,還說:「聽世間中任何一種聲音,都沒有比得上修心的聲音悅耳的。因此,你們對著我的耳朵,宣誦這聲音吧!現在,我沒有產生怎樣的欲望,我唯一的欲望是為一切有情利義故,願入地獄。怎奈現刻純是極樂世界的境象,顯現我前。」

59、季布瓦說:「現在說來真實的,比較這一法精深要的,是沒有的。本來不是對眾公開宣說的法,但是大善知識切喀瓦無暇來聚集瞻洲一切地區所有為了希求修心教授的被化眾生,一一都作指導解說。因此,作為對眾公開宣說的法,也就是這樣成為法規的。」又說:「在這「季」地區,自己也沒有佛堂的當中,我的想法,是以修心教授,作唯一修行的。我的本尊也是以這修心教授,作唯一本尊。以此任來什麼散亂等綠,我的修心教授(自他相換)也不曾失掉,並且一切通達證悟,也是在數念修心句義中而生起的。」

60、克珠傑贊宗喀大師功德說,「大師之呼吸,均可饒益諸有情。」學行等功德,更無論矣。此由大師修「自他相換」任運自如,呼皆予樂,吸皆拔苦,等同密法金剛念誦功德。如《寶鬘論》說:「由我取諸苦,由我予諸樂。」

(十)增上意樂:與前七因果教授相同

(十一)菩提心修法:亦與七因果教授同,於此再補充諸德修菩提心語錄如下:

61、小俱薩黎(亦稱彌勒瑜伽師,係金洲大師和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有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悟道歌頌說:「為度一切父母眾,以我所有五惑毒,引出卜眾生之五毒,並以離貪等善根,平分給與六道眾,若如是作輪迴中,自我剎那亦—不游。但願未證菩提問,所有將受惑因果,於此生中全盡受,今年今月願盡出,今日現時願盡受,依此小苦廣斷方,願我此心成純潔。」又在恒河畔修時,得見至尊彌勒,他作歌道:「聞除惡趣苦之歌,思斷生死樹之歌,修速證得菩提歌,慈悲菩提此歌奇!煩惱五毒如敵摧,但汝取之修心奇!若捨自利勤他利,仍遊輪回無此語,故毫不沾自利心,他棄我取是修訣,大乘經教雖無邊,此中未攝無絲毫,以故汝之金剛歌,說為聞思修亦可。世間皈處善士軍,十方諸佛之心髓,汝心出現真希有!」又有歌頌道:「從無始來聯親眷,所有父母諸眾生,我皆思安於菩提,以此法行供慈尊。爾時毫不沾自利,全心全意修利他,此即菩提心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發現任何不意樂,毫不拋失披忍鏜,以恩所撫諸人士,恩將仇報仍樂撫,以此法行供慈尊。縱遭不幸沈,未曾信依非法人,由吝嗇報雖窮困,未以邪命作衣食,以此法行供慈尊。所有惡朋雖圍攻,亦不報以治彼法,總於行坐仍何行,盲目從事全不作,以此法行供慈尊。雖然如是於諸法,不作絲毫實有想,此為菩提之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如是行供此善法,為令我心淨治故,祈慈尊眷受此供,受而加持淨我心。」

62、甘丹派諸大德說:「修心亦屬緣起之理,此乃有造作事,緣具焉得不成。」此言先由造作,久則緣具,後成真實。

63、《修心要訣》說:「苦樂作助伴。」此言遇苦樂皆當取為修菩提心之助伴。遇苦則思一切有情具此苦者,不知凡幾,應修「入法」。遇樂則思一切有晴,皆應具此,則修「施予法」。

64、大倫覺巴在仲敦巴尊者座前,將自己的清淨行持和三摩地的通達情況,陳述後,請上師仲尊者印證時,仲尊者說:「你雖是算得守戒清淨,那怕是細微罪過,也沒有沾染;你修的三摩地也是到妙善的地步,那怕是在你的耳根中擊著大鼓,你也能無所觸覺。但是你如果對於我的教授——慈心、悲心、菩提心還沒有生起的話,那末,我總疑慮這是你應該晝夜懺悔之點!」

65、發生大饑荒的時候,施主供來大量食糧,而請求仲尊者宣說一下阿底峽尊者最寶貴的教授,仲尊者說:「多思念死無常,與及業與果;還應當清淨守護所承許的戒律儀;應多修慈心、悲心,而令菩提心堅固不失。以此為出發點,從而積資懺罪,這也就是上師阿底峽尊者的真實無上教授。明後你們或許想是由於沒有值遇著阿底峽的原因,其實就真值遇著尊者本人,他的教授,除此而外,也就沒有更重要的教授。如果你們想是恐怕沒有遇見著仲老居士吧!其實遇見著也不過除這些教授外,沒有更重要的教授。」

66、仲尊者示寂時,對博多瓦開示說:「以後汝應以經教為師,常和眼眵相伴…口宜閱經教)……往賢善心方面做去,將會與殊勝者相值遇的。」善知識覺窩勒問道:「尊者所說「賢善心」是否指的是菩提心?」仲尊者答道:「是喏。」說後也就示寂了。

67、甘丹派善知識卓隆巴說:「我有一次在阿底峽尊者前,領會教法時,尊者教誡說:「當傚法常啼菩薩那樣的精進!」善知識仲敦巴也教誡說:「總之,任何不多作思維,應當是為圓滿菩提,而勤奮以求。

68、博多瓦說:「我的想念中,除了想念他方面獲得勝利,我就心生歡喜!他方面安樂,我心生喜悅!他方面愉快,我心生快感外,我沒有生起過想我自己勝利等來到,我才生歡喜的念頭。當我看見兩人結伴同行的時候,我總是只想著這兩人和氣同心管多好啊!」

69、博多瓦在作了一次清淨的安居修夏後說:「我在那一坐夏裏,哪怕是一剎那的凡俗分別,我都沒有生起過。」

70、甘丹派善知識普穹瓦說:「對於行法,應知、應解、應聞,復應當生起極大毅力而作,雖是應當改變地方習俗而作,但也應當「自他相換」,或不同流合污世間法而作,應當接受毀謗惡語,應當將心比己作為心印而作。」

71、甘丹派大德傑貢巴曾經這樣說:這一菩提道次第根本論文是阿底峽尊者傳授給貢巴瓦的,本論的講說及誦授等大半根據博多瓦所講授而作。我們不以自己的文獻為足,而復參閱其他文獻來增廣講義,並且無繁言廢語夾雜其中。這譬如不管弓箭拉得怎樣滿懷,而所緣衹是一個箭頭的尖端,以吾輩大乘人來說,其所緣應衹是利他的一個心緒。」

72、讓謨瓦問桑傑溫大師道:「阿闍黎曾親見若干本尊諸佛?阿闍黎主要的觀修是哪一種?」溫大師答道:「我意樂觀察時,剎那剎那,見著有如微塵數諸佛菩薩,如果以我們承傳的教誡宗規來說,不是以親見本尊,獲得神通為主要的觀修,而是以發起菩提心、如幻雙運為主要的觀修。」

73、有施主出征時,請妥默讓波大師修法事,大師衹是祝禱說:「我們謹向三寶和護法,請求加持雙方亂事和息下去,願所有一切惡心暴行都和息下去。」他絕不說願一方得勝,一方失敗,並且說:「你們也應當這樣作,你們雖是希求戰勝,然而縱不得勝,如果戰事得到和息,雙方也就可以足願,這樣作對施主方不欺騙。」又大師聽說某某得到安樂的時候,他每說:「這就好了!」十分喜悅!並且作這樣的頌說:「我以痛苦風吹播,使誰願如烏雲集,淚如雨下哭雷震,如是棄絕不應耶?我以安樂陽光照,使誰顏如蓮花開,啟唇笑露白銀牙,如是不作合理耶?」

74、又妥默讓波大師對痛苦有情,親眼看見,更不必說,哪怕是聽說如此這般痛苦時,他立刻說:「唉呀!我可憐的母親啦!」悲懼而泣不成聲。他聽說常念有情的大德朗日塘巴是常時面有愁容,他說:「如果思念我那如母有情的痛苦,哪裏會有半點笑容。這點我也是沒有的。」邊說也就流下淚來。並且作有頌說:「捨棄諸苦所迫眾,唯求一己之寂樂,此如拋棄火坑母,自往清涼池中沐。母眾捨棄自安樂,為利我故受諸苦。數超山海塵數量,我今如何棄彼等。從無始來屢益我,諸母有情被苦逼,見聞思亦心無動,我心豈非鋼鐵鑄?昔屢除我苦諸母,阿鼻火中焚燒時,對彼若不生悲念,自雖人面實獸心!」又頌說:「由誰捨棄自利樂,為利我等取苦受,若心捨棄有情眾,聞大乘法有何用?以故為度無邊眾,當生無上菩提心,捨棄自利直間接,成辦利他是勝士。」

75、又妥默讓波大師說:「對於自我,我作這樣的商討:——善巧、戒嚴、賢良三德,好像任何也沒有,但是對於自以為賢良的驕態,這種自過,大如山嶽,而未觀見。對他人微塵之過,很能分曉,住在自利心中,而說是在作利他,這樣虛偽的學法人,唯以此世營謀為企圖。由汝過去對自己行為,未知觀察,自我欺騙,以此受無量痛苦!現在仍舊是對於解脫輪迴與惡趣苦,沒有定解。這是由汝自己所作之過。現在如果欲求常樂,應住寂靜處所全心全意信依上師三寶,遠離世間八法,不與樂世間八法者為友,斷自利糾纏,生起利他護皚,捨棄我慢與怨恨之心,卑躬自處,思維諸大德正士的清淨作風,生起苦行的堅忍等。」

四白法中

76、《師子問經》中有文大意說:「累生於菩提,夢中尚不捨,未睡何須說,此菩提心如何成?問依何方便而成?」佛答:「隨時隨地於自所度化有情,正引導之入於圓滿菩提,以是力(方便)故,能令我自己累生累世雖夢寐間,亦不忘失菩提,以是心不捨。」不捨謂不捨所願,謂不失願菩提心,於累生中,皆不離希求圓滿菩提之願。

77、於諸有情生大師想,如俠惹瓦說:「我等雖作瑣屑之善,然無增長之相,而壞盡之相,則甚多。於芏菩薩及法侶,以瞋恨輕蔑,是生瘡疤而壞盡也。以是若能將此及於菩薩所生瘡疤斷之,則如《集學論》中所說之依於補特伽羅而起之損失,皆將不生,以不知芏門薩於何有故,應如《迦葉問經》所說:「於諸有情,生大師想。」

四黑法中

78、上師教授說:「有說犯四黑法,即捨菩提願戒。宗喀巴大師則以捨菩提心,及捨有情心,生起此二種,乃捨菩提願心條件。其餘犯四黑法,及與四白法相違者,但退而非捨。餘諸誓受學處,因攝於十八重四十六輕,然若尚未受菩提行戒,(寂天軌則,為願行俱受)故不犯戒,然乃誓受學處,故成惡行。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3 01:27 , Processed in 0.045538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