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16363|回復: 47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2-12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格魯派皈依境-上師供養資糧田.jpg
格魯派皈依境:上師供養資糧田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

【出處】菩提道次第專集
【書名】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編著】優婆塞.絳巴妥默 (漢名:郭和卿)

--------------------------------------------------------------------------------
菩提道次第傳承皈依境.jpg
菩提道次第傳承皈依境
--------------------------------------------------------------------------------

【菩提道次第:專集 】

--------------------------------------------------------------------------------

001  根本論述

001-01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001-02 《菩提道次第略論》(宗喀巴大師造 大勇法師 法尊法師譯)
001-03 《菩提道次第心論》(宗喀巴大師造 能海上師集)
001-04 《菩提道燈論》(阿底峽尊者造)
001-05 《菩提道次第攝頌》(廣本)(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001-06 《菩提道次第攝頌》(中本)(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001-07 《菩提道次第攝頌》(略本)(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001-08 《菩提道次第攝受求加持頌》(宗喀巴大師造 能海上師集)

002  主要解釋

002-01a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上)(昂旺堪布上師)
002-01b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下)(昂旺堪布上師)
002-02 《菩提道次第攝頌略解》(宗喀巴大師造頌 比丘法尊譯)
002-03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宗喀巴大師造 能海上師集)
002-04 《學習問答三百六十則滅除心暗曼殊意光論》(絳巴妥默〔郭和卿譯師〕著)
002-05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
002-06 《朗忍要義》(堪布昂旺朗吉上師口授)
002-07 《菩提大道》(丹增嘉措仁波切講授)
002-08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祈竹仁寶哲講授)
002-09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雲增.耶喜絳稱大師著,郭和卿居士譯) (PDF檔,點撃下載)
002-10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日常法師釋) (PDF檔,點撃下載)

003  三主要道

本頌:

003-01 《三主要道頌》(多聞比丘洛桑札巴貝)

釋論:

003-02 《佛法三根本要義通俗解說》(多識)
003-03 《甘露心華<道之三主要>釋義》(祈竹仁寶哲 述)
003-04 《打開滿足之門》(堪忍法師 著述)
003-05 《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造頌 帕繃喀大師講授)
003-06 《略說三主要道心要》(昂旺敦振代具德恩師昂旺朗吉堪布講授)
003-07 《聖道三要》(堪布昂旺朗吉上師口授)
003-08 《三要所緣次第趨入兜率妙梯》(根敦嘉措著 蔣揚仁欽恭譯)

004  專門修法

004-01 六加行:

004-01-01 《菩提道次第探玄捷徑》(頗邦喀大師節錄於絳巴吞珠仁波切原著)
004-01-02 《菩提道次第前導六加行法》(能海上師集)
004-01-03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帕繃喀大師 造)
004-01-04 《〈樂道〉六加行》(四世班禪大師著)
004-01-05 《菩提道次第安樂道論》(四世班禪大師著)
004-01-06 《菩提道次第 明晰引導文 趨入一切種智的樂道》(羅桑確吉堅參著)
004-01-07 《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種智速疾道》(第五世班禪大師 洛桑耶喜)
004-01-08 《菩提道次第教誨 調伏自心狂象之鐵鉤》(大格西香東 丹巴嘉措著)
004-01-09 《菩提道次第教授 萃取精金》(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 撰)

004-02  道前基礎:

004-02-01 《上師五十法頌略釋》(印度大班智達跋維諦瓦大師作)
004-02-02 《事師法五十頌釋》(馬鳴菩薩 造頌 宗喀巴大師 造釋)
004-02-03 《菩提道次第心傳錄》(蘭仁巴著多識仁波切 譯)

004-03  下士道:

004-03-01 《修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慧幢)
004-03-02 《對治世間八法的方便》(帕繃喀大師著 仁欽曲紮敬譯)
004-03-03 《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 心匙》(仁欽曲札 譯)
004-03-04 《心匙講解》(原著:帕繃喀仁波切 英譯:梭巴仁波切 中譯:心月)

004-04  上士道:

004-04-01 《修心取捨所廣緣略修法》(雍增.墀江仁波切著 仁欽曲札 譯)
004-04-02 《平等捨修法口傳教授》(雍增.墀江仁波切著 仁欽曲札 譯)
004-04-03 《大乘修心七義根本文》(帕繃喀仁波切 編 仁欽曲札 譯)
004-04-04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昂旺朗吉堪布 口授 郭和卿 譯)
004-04-05 《大乘修心七義論貫注》(伽喀巴大師造 雍增.墀江仁波切著)
004-04-06 《發心秘授》(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傳授 昂旺朗吉堪布講授)
004-04-07 《劍輪修心法》(印度 法護大師著)
004-04-08 《利器之輪》(日常法師開示)
004-04-09 《大乘菩提心法》(無著賢論師造 修慧語譯)

004-05  別修止觀:

004-05-01 《修定修觀法要》(昂旺朗吉堪布 口授)
004-05-02 《修次中篇》(丹增嘉措仁波切講授)
004-05-03 《空性》(吉弗裏霍普金斯)
004-05-04 《<菩提道次第綱要>勝觀部分摘要》(袞卻格西講授)
004-05-05 《修空性略講》(李勝海居士譯)

005  參考資料

005-01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原載《現代佛學》1957年第十二期)
005-02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法尊法師)
005-03 《<菩提道燈難處釋>探微》(陳玉蛟〔釋如石〕)


--------------------------------------------------------------------------------
(9)噶當派祖師:阿底峽、種敦巴、雷必謝饒.jpg
噶當派祖師:阿底峽、種敦巴、雷必謝饒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 一切悉地生源

目錄

上篇

一、發心為諸修之首

二、積資懺淨

三、依止善知識法門

四、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與下士共道次第(亦即粗分出離心修要)

五、念死無常

        重在能捨此世心

六、思惡趣苦

七、皈依三寶
  皈依因及境
  應知總義
  應知差別
  皈依功德
  遮止學處
  奉行學處

八、深信業果

  業決定之理
  業增長廣大之理
  業不作不得
  業作已不失
  總於黑白二業果心生決定
  依四力懺淨與中士共道次第(亦即細分出離心修要)

 (第一  修求解脫之心)

九、思流轉總苦分六

十、思維別苦
  思善趣苦(惡趣苦詳前)

 (第二  抉擇趣解脫之道)

十一、思維集諦流轉之次第(中攝煩惱之相、積業之相等)

       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十二、戒學概要

十三、應知生罪四因

        上士道修心之次第(亦即示菩提心修要)

       (總說一般修心概要)

十四、承傳諸師所說一般修心語錄

--------------------------------------------------------------------------------
(2)格魯派祖師:宗喀巴、賈曹傑、克主傑.jpg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賈曹傑、克主傑

篇(別示菩提心修要分三科)

  (第一科  明發心為入大乘之門分三)

十五、(一)須入大乘之理

十六、(二)發心十德

十七、(三)大乘命根

        (第二科  此心如何發起此中攝七因果教授及自他相換法門)

十八、由七因果教授之門生起菩提心法

        (一)平等捨心修法
  (二)知母修法
  (三)念恩修法
  (四)報恩修法
  (五)大悲修法
  (六)慈心修法
  (七)增上意樂修法
  (八)菩提心修法

十九、由自他相換門生起菩提心法(前四種與七因果同)

  (五)自他平等心修法
  (六)愛執自我之過患
  (七)愛執他者之勝利:
  (八)陰自他相換義
  (九)自他相換修法
  (十)增上意樂修法
  (十一)菩提心修法(補充諸德修提心語錄)
     四白法中
     四黑法中

    (第三科  發心已學行之法)

二十、發心已於學處須修學之相

二一、方便與智慧僅隨學其一不能成佛

二二、於學處修學之次第

  (一)施波羅密
  (二)戒波羅密
  (三)忍波羅密
  (四)精進波羅密
           止觀修法(亦即別示後二度——禪定與清淨正見之修要)
  (五)禪定波羅密

二三、正修止法科中所攝一些教授

二四、依於止而修九住心科中一些教授

二五、真實成止之量

  (六)智慧波羅密

二六、總示修觀資糧科中所攝一些教授

二七、欲斷彼我執(俱生無明)須求無我見

二八、抉擇人無我(依四扼要以抉擇)

  第一  決定所破之要
  第二  決定二品之要
  第三  決定破除一品之要
  第四  決定破除異品之要

  (抉擇彼無自性科中一些補充教授)

二九、依上抉擇法觀法我無自性

  (更進由緣起門通達空性義)

三十、顯示補特伽羅如幻

三一、依何方便現無倒如幻

三二、抉擇法無我科中攝要教授

三三、抉擇有為法無自性科中一些教授

三四、抉擇無焉法無自性

三五、建立世俗諦中一些教授

三六、建立勝義諦中一些教授

三七、定中修如虛空之空見修法

三八、後得修如幻化之空見修法

三九、得止後修觀法

四十、抉擇無為法無自性之修法

四一、成觀之量

四二、攝道總義中上師所示一些教授

            別示金剛乘修學法要中一些教授語錄

   (生起次第如何修法分二節)

四三、(第一節)示瑜伽行者成熟身心之要

四四、(第二節)示成熟已修行之次第

四五、示修圓滿次第諸法一些教授

--------------------------------------------------------------------------------

附註:本書編著:絳巴妥默(郭和卿居士)生平簡介:http://www.duobaosi.com/bbs/read.php?tid=3844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金剛鈴.jpg
--------------------------------------------------------------------------------

菩提道次第傳承諸師修心語錄選集:一切悉地生源  上篇

--------------------------------------------------------------------------------

南無曼殊廓喀雅

宗喀耳傳心要髓,師佛瑜伽道命脈,一切顯密教修要,捨此斷絕悉地根。
持此命脈修二道,為成法器應先修,共道所攝三法門,出離正見菩提心。
調柔後修不共道,令師喜悅求灌頂,三昧耶及諸誓句,愛護如眼應嚴持。
以戒為基而進修,第一生起次第門,得除凡俗諸分別,住堅定已增堪能。
由此進修空樂道,趣入第二圓次門,幻身光明得成就,直取佛果雙運身。
此諸悉地由師恩,使我得聞諸法義。消除心中無知愚,始曉寶庫所藏珍。
示我思擇諸難義,如前所譔諸問答,以代尋思諸疑網,生起決知利修行。
思義奉行令心契,領會修跡須自心,皆由長久熏習力,福慧善根所養成。
如是由修悟達語,皆為諸師內證音,絳巴妥默取道用,圓修一環無匹倫。

按法門次第及師承先後次序編出如下:

--------------------------------------------------------------------------------

一、發心為諸修之首

1、釋迦世尊《律藏藥事》(十七事中之一)中說:「在釋迦世尊前,波斯匿王問牟尼最初於何處發心?」佛答:「往昔牟尼為具光王時……王乘一白象往山林中,象嗅著雌象氣味,而狂奔馳去。王命調象師立即制止,調象師不能制止,王攀得樹枝,得免於死。王責調象師何敢以未馴象供王?調象師答:「大王!實已調馴……」象狂性消失後,憶及治術,畏而歸來,象師為證其已作調馴,當王前施其調治之術,出紅熾鐵球以治象,象受調治,如侖服從。象師稟王道:「大王!象雖是接受調治,順合命令,但象受治創過甚,已死去。」王間道:「如此調馴之象,何故仍時起狂亂?」象師稟道:「大王:我施法治,衹能調其身,未能調其心。」王說:「汝聞有能調心者乎?」象師得十方諸佛的神力加持而答道:「身心二者都能調伏,唯有薄伽梵佛世尊。」復作頌說:「大王佛陀大威力,煩惱已斷具勝勇,如是隨佛諸士夫,隨轉亦成無執心。」具光王聞佛功德,生大信仰,積福善業,發願迴向無上圓滿菩提而作頌說:「由作廣大施福資,出離凡俗而成佛,往昔諸佛所未度,諸有情眾我當度.我以所有救生業,及施等生諸福善,願證佛位度世間,從貪惱中得解脫。」

2、釋迦世尊《賢劫經》中說:「彌勒菩薩昔生為轉輪聖王名普照,於大勢如來前供食,初發無上菩提心。」聖解脫軍所著《二萬五千般若》與彌勒所著《現觀莊嚴論》合釋的《二萬五千般若光論》中關示七十事理《第一發心品》是根據《二萬五千般若》中說:「舍利子:於此若欲希求大菩提,一切法中,現證圓滿正覺,當勤修般若波羅密。」此為引經「希求菩提」而作廣釋;及引經中「希求利他」而作廣釋。以此發心總相,當知為「希求菩提」與「希求利他」也。

3、佛經中說:善生世界中,雷音王佛出現於彼世界中時,至尊妙吉祥(即文殊菩薩)生為彼世界中轉輪聖王名虛空,在雷音王佛前,啟問如來往昔成佛因緣道:「世尊先發如何心?圓滿菩提始生起,從何得證彼智慧,此義啟請明示我,我亦願如佛世尊,發起殊勝菩提心。」雷音王佛答道:「一切諸法如其因,要在發願之根本,由彼所發何種願,如其所願得成果。大王我亦於往昔,曾發圓滿菩提心,為利一切有情故,我發正願願成佛。如我所發如是願,我亦證得如是果,圓滿菩提我證得,以此圓滿我心願。大王汝應心堅決,此心不變發菩提,若能行彼菩提行,汝亦當成正等覺。「經這樣勸請發心時,於是轉輪聖王虛空祈請十方一切諸佛作證,於雷音王佛前,以極猛利的心力,作這樣的發心和宏願道:「輪迴無盡中,何時有終始,彼時為利眾,當行無量行,今於世尊前,我發菩提心,眾生是親客,當解其貧乏,從今至以後,我若生貪心則欺十方中,所住諸如來。從今至以後,直至證菩提,瞋心及害意,嫉慳決不作。梵行我當行,惡念盡捨棄,嚴持戒律儀,隨學佛世尊。菩提我勤行,一心願成佛,至終一有情,未度我當度。無量不思議,佛剎當淨習,十方諸剎中,皆得聞我名。自我作記別,成佛定無疑,我之增上心,所攝諸士夫,身語諸業因,我皆為淨治,並為淨意業,不作不善行。婆伽梵作證,我所發願,我從千百萬億俱胝那由他無數大劫以來,所有一切諸佛世尊以清淨無礙眼觀察,何時不見我於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正入菩提,莊嚴菩提心;以及正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波羅蜜;及由我勸導,由我宣化時,彼時我決不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圓滿菩提。我願以清淨無礙眼,觀察十方中,何時不見有佛世尊如你這樣任何如來時,彼時我始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圓滿菩提。」(眾生成佛,皆人涅槃,文殊菩薩始現證圓滿菩提。

4、至尊文殊答大成就師絳伯嘉措問宗喀巴大師往生因緣說:「往昔無數劫前,有佛名帝釋頂髻如來出現於世,為如海徒眾轉最勝乘——金剛乘法輪。爾時,宗喀巴為我文殊長子,具足明咒、辯才、神通、禪定、現證二諦智慧等不可思議諸功德。文殊我與徒眾齊至帝釋頂髻如來轉金剛乘法輪會中時,薄伽梵帝釋頂髻如來發出妙梵音言:「諸菩薩能於無量數不淨世界中,不顧身命宏揚密法甚深中觀道之金剛乘妙道,此為諸佛子廣行海中,最殊勝行。當如來發出如是獅子吼音時,爾時之宗喀巴發起大無畏心力,從徒眾海會中,起而發出勇猛聲音而白言「我願從此時起,不顧身命,於無量數不淨世界中,宏揚密續甚深中觀道之金剛乘妙道。」宗喀在帝釋頂髻如來及十方諸佛菩薩作證之前、發出了這樣誓言後,那時,帝釋頂髻如來及十方諸佛菩薩齊聲贊說:「善哉!汝為大勇猛菩薩。」……帝釋頂髻如來即從身中放出無量俱胝光明,具足歡顏為菩薩授記說:叫如汝所發誓願,從此時起,汝將於無量數不淨世界中,宏湯顯密正法,最後於希有莊嚴剎士中、成佛號獅子吼如來。」
  

又至尊文殊菩薩廣說正法,成為法幢時,令我們的釋迦世尊等賢劫千佛,皆發菩提心,這在《入中論本釋》中有這樣的解釋說:「作師長(文殊作諸佛之師)的特別事業者,是說至尊文殊成菩薩時,令如來釋迦牟尼,及其他一切諸佛如來,都於最初開始發菩提心。」

5、班禪.洛桑卻季絳稱的語錄中記載說:「在宗喀大師的語綠中有問:「諸修之首,等同諸經開始首句——在梵語……那樣,應依何法為首?」彼時各答不同,或答身坐八法。後來,洛桑卻季絳稱答說:「首在發心二即動機或稱等起)以此應知如阿底俠尊者所說:「凡是貪瞋癡的動機,都是不善業。以此以不善的動機,而修善法,是不能入於道的,如正下中士兩道那樣發心的善念,固然很多,但是現在此間必須的唯一善念,應當是菩提心。」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

二、積資懺淨 (初修六加行中所攝,依七支門而修)

1、佛向彌勒說:「應知具足成佛,應修何法?我為一切有情利義故,下僧衣向十方三世諸佛禮拜等而得成佛。」

2、積資懺淨,攝於七支。昔印度修「密集」即生即身成就者亨遮菩提王說:「依唯識賞識及幻識,皆不能成佛,當依七支成佛一(七支功德,能使種姓清明,身心成熟。)

3、昔印度大成就者剛巴那說:「若行者未證得圓滿次第以前,不勤行曼遮供養,如自殺其勇士與空行。」(上師教授說:心中觀想,但稱供養,不稱為現實曼遮。必以實體表現,修密法每日對於金剛上師,應供三次,否則,為密宗應懺悔之一,簡亦須用實體曼遮。)

4、藏王松真崗波著述中引文殊問佛說:佛涅槃後,眾生以何為福田?」佛答:「比丘一眾,俊婆二眾,汝等須知,我涅槃俊,供我身像,如現供我之功德,福田無別,異熟無別故。有佛出世,方有佛像,雖系身像,即我化身。」

5、仲敦巴尊者到貢巴瓦室中,見著陳設的曼遮有塵土封蔽著,也就說道:(我的大自在修士中的幢師呀!所謂「不忘供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過了一陣貢巴瓦將內心所有尋思陳述於仲尊者,仲尊者說道:「你想只你一人在觀修麼?或許你認為阿底俠的觀修是很善妙的,可是要知道阿底俠的善妙,也就是在於作這樣與這些供養(指常供實體曼遮)而成就的。如果對於我說的話,信不下去的話,就請細閱一下經教吧!」

6、甘丹派大善知識普穹瓦是以常供三寶作為主要修行的,以此他的修室外,供香的香氣,經常芬香不故。他說:「我最初衹能供辛辣刺鼻的粗劣草香,繼能供四種香料合制的香氣撲鼻的線香,而今我能供用極貴的沈香及安息香等香料合制的香氣馥濃的極品香。」據說有一次他配製香料的價值,就值二十二兩黃金。

7、昔諸大德說:「修行而不積資,如沾潤種子。欲身心通達而不串習,如筆畫火焰。若積善而不積護持戒,如無主之寶,人人可取。」

8、妥默桑波大師說:積善若不迴向菩提,那末對特殊境(如上師三寶父母等)生起瞋恨等……一些能耗善業之因發生時,積善將被消盡。以迴向菩提之善,任何時候,也不完竭,不應迴向於為利自己的三界樂果及聲緣二乘。當為利一切有情故,迴向無上菩提為最要主當思在諸佛菩薩等前、為我迴向作證,當思能所迴向等一切法,無緣自性空義!而作迴向。應知如迴向,而無緣性空。設若不知此義,本我們初業有情是以信解而作,以此可以思念文殊與普賢等所作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9、昔達坡噶居派初祖達坡塔節時,行者皆以大手印法證空性行相,拔謨住巴(亦噶居派)但修七支,眾訕笑之,他說:「我但修七支,實別無他法可修。」

10、宗喀巴問本尊文殊依何種資糧田,而積福懺罪?依何種為本尊?依何種為次第始能迅速積集二種資糧而成佛?經文殊開示後,始有道次第中所說曼荼羅修法。此為宗喀秘密耳傳法之一

11、宗喀巴大師說:「較凡俗農田殊勝千百萬倍之資糧田,若任其荒蕪,而不翻種(不分四季,不論主權任何人可種)其愚癡何處可尋,須以信犁耕福田、而勤播善種(攝供養等積福)。」

12、宗喀巴大師說:「不很勞而能積福德資糧者,莫如隨喜」古德也說:,安睡而積大福的,算是隨喜」關於對自隨喜,宗喀大師說:一對自所作善,應離狹隘心。」(對中、親、疏三類修隨喜,對冤仇所作善業,若能生起隨喜,即為成就對治嫉他煩惱。此為上師教授語。)

13、宗喀巴大師問本尊文殊,如何速得成就?文殊答說:「(一)積資懺淨(成熟行者身心)、(二)於上師即本尊無別前,啟請求加(速得加持)、(三)身心不斷修行(正行修法)。若勤於此三者,自能迅速通達。

14、珠康巴大師筆錄了《賢劫千佛經》中,「往昔名稱如來為織布者時,以機頭布供養,而發菩提心。以及「放光如來供草炬而發心」等字句,拴在項上(以志不忘)。並說:「我們發心的供物,是沒有礙難,而是信心上有礙難!」他並從當時起,命諸修院中,任於何時來會僧眾,都先行供養與禮拜結合的七支曼遮等,繼修發心儀軌。並建立凡到大殿僧會等任何一處,都必須攜帶曼遮的規矩。

15、洛桑朗嘉大師曾經這樣說:「通達甚深中觀正見,重要的教授,是必須啟請上師加持,及懺悔罪障。」有人問大師懺淨法門很多,以何為重要?他問.「依三十五佛懺悔法而作,為最重要.」並開示了過去宗喀大師,及絳伯嘉措等這一法傳的前輩諸師的作法情況。問大師是怎樣作的?他說:「我在帕巴辛袞(地名,有著名的佛舍利塔)依三十五佛懺淨法門,作了一月之久的積資懺淨法,這真令我生喜!」

16、洛桑朗嘉大師因僧眾請住世,他說:「我看是這樣——與其長壽住世,曷若修善死亦樂,死於善淨業習中,噫嘻生死心自平,諸修壽法復何喜!又說:「法友們,以你們這種淨善積福的作法來看,溫薩耳傳聖教,是很有希望,還要大宏起來的。」

17、大德洛桑朗嘉說:「依《三十五佛懺悔文》,加以長拜,較此懺悔殊勝者,是沒有的。(犯三聚戒,雖各各別有懺悔文,然皆不外四力門,皆追蹤法王宗喀巴之後而修習,隨念隨長拜,此為上師教授語也。)

18、頗章喀仁波伽(簡稱頗公)說「若依上師供養曼荼羅資糧田,觀想聖眾,行積資懺淨,加持尤大,此乃溫薩巴耳傳。(上師說此一耳傳源出文殊,此一承傳由宗喀巴傳東敦嘉措,次傳壩索.卻季絳稱,次傳卻季多傑,次傳溫薩巴.洛桑登珠……)

19、頗公說:「不唯凡夫應修七支,佛與佛見面,皆先以七支讚歎為供養,菩薩見佛,聞大乘法,亦以七支供養,初地菩薩分身百數,見百佛世界,二地菩薩,見千佛世界,皆以七支供養。由此可見有說七支乃未證空性前,初業有情所作,是不合理的」

20、頗公說:「如能觀梵天王身固佳,如不能觀,亦非竊取以供,因三千大千世界,乃一切有情共業所成,我為有情之一分,以之供養,亦無嫌疑。」

21、關於迴向應迴向菩提,則如滴水之入大海,直須海幹,此水方盡。頗公說:「如有二友同行,甲有一升黑豌豆所磨之糌杷,乙有一升好青稞之糌杷和一袋中,各人取食,有一天乙對甲說,你糧早已消盡。甲說,取袋來看,則見袋中尚呈黑色,何得謂盡。迴向亦然,自己雖以雜染微善,和於佛之功德海中,永久無盡矣。」

22、恩師昂旺朗嘉(因事稱名)傳法時開示說:「請轉法輪:佛轉正法輪,必須若合法器,機已成熟,不待啟請。然啟請而說,此有要義:一,表法之重要;二,菩薩志勇猛故,願自與他皆轉法輪:三,以利他故。此支對洽輕決謗法業力,感得清淨梵音相,得法螺語功德。(二、三屬於積資)」

23、恩師開示說:「依了義說,佛無涅槃,法不衰毀,依不了義(世俗度化因緣)而示現涅槃相。何以諸佛菩薩諸大德須示涅槃相方應機?有義利故,啟請住世,一、為令應得度眾生增長福德:二、不失時機因緣。佛向阿難示意說:「一切如來具足四足神通,皆能久住沙塵劫,越過一切劫。」而阿難說:「當時為魔加持。眾生福薄。故失時機,為魔乘機請佛涅槃」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

三、依止善知識法門(中攝上師瑜伽法門)

1、《密集金剛相續經》中說:「雖造五無間重罪,依金剛乘可得悉地。惟輕慢師罪,雖依金剛乘亦不得悉地。」

2、《金剛心要》中說:「誰於親近教授師,不如法事,起輕慢,依其教授晝夜修,等同修習地獄因。」

3、《金剛手灌頂經》中說:「一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輕毀師有情,應得何果?」佛言:「金剛手,汝勿問此,若為汝詳說,恐具慈悲菩薩將戰粟嘔心,或不忍而入涅槃,因汝殷勤啟問,為汝略說,若對於阿闍黎親犯毀罪,應墮無間阿鼻地獄常流轉,若與輕毀上師之有情(不善知識)為侶伴(惡友)如癩蝦蟆入水,必傳瘌於他蝦蟆。」《密續》中亦說:「勿言對師起輕慢,夢不願見輕師人。」

4、當如何視師?《灌頂經》中說:「當視師如佛世尊。」

5、密部《三昧相續集》說:「觀想只像本尊千百劫,不如一念觀想上師其功德更為大(觀佛萬分不及)。故啟請本尊求加,千億劫不如一時對上師勤求加持。修習圓滿次第千億劫,不如一時觀想上師於心中曼荼羅,萬分不及,若觀想本尊即上師,上師即本尊,即得圓滿。」

6、釋迦世尊《猛利問經》中說:「學法一字,師恩德一劫不能報。」何況上師指引整個成佛之道,窮劫亦不能報。阿底俠尊者對弟子仲敦巴說:「汝未經很大的艱難困苦,而獲得整個全圓成佛的甚深教法,汝當善為持受而依行。」

7、《金剛大持密續》中說:「於濁世末法時,我(金剛持)現阿闍黎諸善知識相而說法。」《金剛身密續》中亦說:「誰為金剛薩綞者,為利益有情,作諸事業,我現凡俗相。」又脫:「最後五百劫(即現在)我現阿闍黎相(即諸善知識相),應於此相,作金剛持思,應作極恭敬。」

8、釋迦世尊《父子相見經》中說:「不空成就問佛(時佛將入涅槃),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一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俊,當化阿闍黎身,而利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離生老病死苦,現阿闍黎身,豈非又有生老病死苦?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現堪布阿闍黎身,亦現生老病死相。「故金剛大持垂示:「在末劫不能見佛之時,我決現凡俗阿闍黎相,勿因不見而悲痛,當思上師即我。」

9、秘密主向朗喀絳稱大師開示說:「業餘剛:汝應知對上師還未修得十分敬信,而說是巳見本尊及心中生起通達,這是在撒謊……依止上師,應視師如佛而生信。」

10、文殊語教中說:「此間能教化眾生之諸師資中,我(文殊)常住於彼諸師之身心中,而受諸供。」

11、龍樹菩薩說:「較自證的佛世尊,尤為勝超之唯一主尊——上師,殷賜所有教授故,恩德極大!特別是金剛持上師的恩德,更是重大!」

12、《印度諸大成就者傳記》中說:「那波巴依上師乍領達諾巴,有—次違其師命,以此未得雙運身。密教最後有一種密行,稱作「畜道行」,那波巴請修此行,其師對他以時未至,命其稍緩。彼急欲成就,乃現神通,一彈指間百獸率至,師小得已許之,不久即瘋魔,須「殊勝果」治療,伴侶運神通涉海而求藥,未至而彼命將斷,乃囑其弟子七日之內,暫不焚屍,欲」奪捨」返魂,以證雙運身。適當地發現起屍魔,魔所觸屍,皆化為魔害。王命無論新舊屍,三日之內,應悉焚毀。弟子不得巳遵王命焚其屍。以此即身不得證雙運身。皆由不遵師命之過。」

13、又記載說:「有一婆羅門貴族,學於賤族上師,巳得飛行成就。正飛行空中,見其師在下面行供事,初意欲降下行供事,繼思彼乃賤族,恐人見譏笑,剛興此念,當即墮地。」

14、印度阿闍黎桑傑耶喜,於其師頗雅桑巴前經過,因彼名聲大著,巳有眾多弟子,恥禮其師。師對彼慈悲,喚其復回,問彼曾見我否?盼其懺悔,彼答未見,因犯三昧耶戒,彼眼目頓時爆裂。

15、《事師五十頌》中說:「於師已作依怙思(已作師想)自己即成為弟子了,以後如果輕師,則如輕鄙一切諸佛,以此常獲諸苦果」

16、底羅巴對其弟子那若巴說:「一切增益最大的修念為上師,倫覺巴(即瑜伽行者的稱呼)應當知道這一點。」又說:「邪修不正之道,說是得解脫的話,那是可疑的,如果由敬信上師而修,獲得解脫,這是無可懷疑的。」又說:「那若巴:汝應知能感證真者,皆由對上師啟請與加持。」

17、阿底俠尊者開示仲敦巴說:「你沒有作怎樣大的苦行難行、而獲得正法要義。應當說是很大福德,現在你應鄭重其事很好修學,尤當思維常啼菩薩,及法聖、善財等的史事。當知承事上師這一作法,上師對於這一承事(利養恭敬)雖是沒有什麼貪念可言,但是這樣作,將生起勝大的緣起,所以是應當作的。」

18、仲敦巴尊者初謁阿底俠尊者時,問尊者他昔日所作諸善業,是否能入正法道?尊者答道:「衹有汝對於汝師「捨准」前,作僕役、侍奉承事這樁可以入正法道。」

19、《仲敦巴尊者傳》中記載說:「仲敦巴尊者最善事阿底俠尊者,阿底俠尊者方解大便,仲敦巴立即用手捧出,而往他方洗淨,立即生起大神通得見大鵬飛十八日所歷地土之事,頓現目前。一日侍者阿默生追悔心,意欲請假,尊者命仲敦巴說:「阿默偶生惡意,正須善友,汝可往教導。」仲如命教導後,有一日阿默生火為尊者熬茶時,忽入三摩地,頓見諸佛剎土。」

20、仲敦巴尊者說:「向上師阿底俠尊者祈禱而生的加持力,比任何身、語、意所依祈禱之力大。」

21、《甘丹語錄》中說:「佛有時化現比丘相,乃至畜類相,或乞丐相,乃至化為字形及聲音。故不但對上師及對一切有情,下至畜類,應作清淨觀。因不能分別成熟相及未成熟相故。」

22、仲敦巴在阿底俠尊者前,恭敬承事,乃至尊者便糞,都親自作掃除,以此博多瓦說:「對事來說,好像沒有什麼,若無事然也就過去。作為一樁事談起,也會像口頭上傳說的故事一樣,誰能知此中教要呢?」

23、甘丹派大善知識博多瓦說:「世間造作(如土木金工等)皆須師傅的教導,何況方自三惡道而出之人,對成佛之路,未嘗走過者,能不須上師嗎?」

24、博多瓦所著《蘭犢瓶錄》(即袖珍語錄)中說:「受法緣上師,須經視察,不可隨便依止,但實際未經觀察而依止者,比較是很少的,如果觀察於師作依止已,即應對師敬信,如法承事,此乃未來不離善知識要訣,能這樣則常遇善知識,如法性真實不虛,由於種下此因,業力不會失掉。」

25、博多瓦所著《蘭犢瓶錄》手冊中說:「如果對於諸師缺乏敬信,縱然是親依佛世尊,也不起什麼利益和功用。」又他的依師特點有頌說:「不覓各種不同師,得一具相善依止,師之誓句如命護,一切淨行隨師學」

26、博多瓦將示寂時說:「你們對善知識,作令師歡喜的各種承事,要知道具慧眼的阿底俠尊若是這樣說:」服事上師不是沒有意義的,更不是小的意義。」所以你們對我的話要相信。你們有些人作我的眼的代替者,有些作我的手的代替者,這是有大意義的啊!」

27、俠惹瓦大師說:「現在一切學法的人們都在說,何處有說法的人,我們都到他那裏去吧!可是仲敦巴尊者師徒的宗風,也就不是這樣的。仲尊者—生中,只依止過五位上師,即是傳授他鄔婆塞戒的上師,與及教他念書的教師,捨准大師、班抵達彌底、阿底俠尊者等五位上師。這中間除在捨准師前:聽受關於法相的經論外,有三位上師僅衹是聽受過一兩次經教的法緣,主要的還是依止阿底俠尊者聽受菩提道次第所有教授。他從與阿底俠尊者見面起,直到阿底俠尊者在業塘示寂之間,他心行兩方面都如法地依止阿底俠尊者。而聽受—切顯密經論的教義,及菩提道次第中的教授;並純粹依這樣的教授來實修,而獲得成為能住持圓滿佛教中的主宰人物。以善知識博多瓦來說,他也是僅依上過在家時候給他傳受鄔婆塞戒伯貢上師,與及他受沙彌戒時的阿闍黎,學法相經論時的教師、及仲敦巴尊者外,再沒有依止他人:這中間主要的還是依止仲敦巴尊者,他從與仲尊者見面起,直至最後仲尊者示寂之間,他心行兩方面也是很如法地依止,而研修菩提道次第,以此也成為圓滿佛教中的主宰人物。說列我自己也是依止甘丹三昆仲,而此中主要是依止博多瓦,其他上師除給我傳授沙彌戒時的阿闍黎,與教導師外,我也就沒有依止過其他上師,計我在善知識博多瓦序前,共依止了十八年之久,在這樣長時中,那怕是一剎那裏,我也沒有作過令師生起不喜悅的事。」(俊來博多瓦示寂俊,博多瓦的門人,大都追隨俠惹瓦,漸次成為當時唯一法幢。)

28、俠惹瓦又說:「大乘道的根本,是善知識。不依止善知識,是對於什麼道,都不能生起的,那怕是十地的菩薩,他積集了三大阿僧祗幼的資糧,也須要諸佛用右手擱在他的頂上而作加持,才能獲得如金剛一樣的三摩地,以此承許諸如來在那暫時中,是彼諸菩薩的善知識。現在我們大都著重物質,偶爾在三昆仲前,對三師作總共一起的供養,間或作到對兩師供養,在—切時間小,我是沒有說過你們供三師,不如供兩師,或供兩師,不如供一師的話、而衹是說你們對這樣的大德前,應生敬信。」

29、垛巴欽波說:「……常我還沒有遇著善知識的時候,我是大傻瓜,繼後出家得遇我的這位善知識(指上師博多瓦),由此我感覺所有安樂名聲等一切都衹有我大了。」

30、甘丹派善知識嘉裕瓦說:「如認為較上師另有賢良的金剛持,或本尊佛的人,這種人是決不得成就的。」

31、領貢問善知識嘉裕瓦道:「善知識這樣的通達,是何時在內心生起的?」嘉洛瓦答道:「我在故安上師座前,承事服役時生起的。」

32、貞波巴問嘉裕北道:「大寶上師你作了很多為師長承事服役的事,與及修建寺廟不少的事務,這些繁多事務,能不妨害你的靜修麼?」嘉裕瓦答直:「是不妨害我的修業的」善知識傑貢巴曾經這樣說:「我對於指示要道的善知識,從未生起過上師非佛想念的那種凡俗念頭。經教中所說,由於現在對善知識生起了真實的敬仰,供養—切佛,不及供養上師的加持大。」

33、堆隆巴.仁清桑波說:「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不及供養上師一毛孔的功德大,此為密乘等密經及諸人成就者的著述中所說。」又說:「菩提道次第的根本,關係於依止善知識,以此這一關鍵,必須有一種不錯的緣起。」

34、昔善知識德堆巴對其弟子他若巴常以粗重語呵責,格西.娘蒙巴不能忍受,而對他若巴說:「師對我二人未免過重!」他若巴答道:「我每受一次呵責,如得本尊嘿汝噶(威猛本尊)一次灌頂。」故甘丹派常言上師申斥語,即是威猛大明咒。上師之捶擊,乃消災之悉地。

35、傑貢巴說:「為師者住世時,應當作這樣一種善法——即抉擇疑慮增損諸義留於後世,使現在自己縱然去世,能作為師者的代表。」又說:「依止那前諸師身軀消逝後,他那並未消逝而且正在宏昌的教授——良師益友,是極為重要要的!不去尋求那與自己的德行不合的第二位上帥,如果去尋求那樣的上師,那末,你前一位上師的加持,就如同拭擦去螺上的塵土那樣乾乾淨淨消除,而不存在。又說:能在上師逝世後,依隨順正法的僧侶為友,而把上師的教授視為助援的人,他自己是不衰退的。又說:「上師逝世後,能依止一位隨順上帥的教授而修的人士,作為後來上師的人,他自己是決不退墮的。」

36、能依師傑貢巴教授勤修獲得大成就的善知識桑傑溫說:「沒有把善知識傑貢巴大師放置一旁、而能有其他本尊諸佛。」

37、瑪巴穋師於共師那若巴逝世傳,由於他深信與師誓戒無違,尚能親見上師那若巴,後來他復往印度訪師,在一森林中,果然復得親見師面。

38、大成就者薩迦班抵達說:(經千幼時間,以財寶妻子勤行布施等波羅蜜多行,乃至施諸身肢所積福資糧,如於上師,行如理依師之道,其功德已相等而攝盡無餘了。」

39、又薩迦班抵達請求師紮巴絳稱(是班抵達之叔)授賜「上師瑜伽法門」時,紮巴絳稱說:「汝對我是以親叔來看待,未視如佛(與上師瑜伽相違)。」未允如所請。薩迦班抵達說:「後來,自己發現死的征相,身體也生了病,同時上師紮巴絳稱亦示現疾病、我日以繼夜在師前侍奉湯藥,以此福德加持力,獲得罪障清淨,上師亦允傳上師瑜伽法,對師生起了真實佛陀想,並且親見本尊文殊,由於如是加持力,死相解除,身亦隨之而安康,由此我對聲明、因明、戒學,現對法藏等諸要義,始獲得無倒通達,同時對於三藏教義,也獲得無畏辯才,元帝(庫騰汗)為求正法,迎我對我十分崇敬,特別是我內證功德(指空慧)亦獲得生起。這樣方知上師慈悲為了利益我,而故意示疚,使我積福淨障獲得通達。」

40、薩迦班抵達又說:「日光雖烈,無火鏡不能燃燒。佛力雖大,無師不得加持。」

41、大成就者;葛倉巴說:「啟請(攝祈禱)上師功德,弟子之心,即與上師之心合而為一。」又說:「啟請上師功德,心心相印,能速得不共通達(殊勝成就),自心生起通達,能生清淨智慧,二障迅速消除(二資糧速備),速證佛位。」

42、宗喀巴大師指示說:「聞不能記憶,思不能知義,修而心中不能生起通達。在這樣心力薄弱時,當依資糧田(上師即資田的主尊)的加持力,這是極要的教授。」

43、宗喀大師又說:「密法一切成就的主要根本,完全關係於上師心生喜悅。因此,上師在賜與灌頂的一切時間中,上師總是喜悅賜與的。」(此段話有很大值得深思的價值。)

44、宗喀大師開示後來學人說:「應特別注意者:為自依止善知識生起恭敬之起碼一點功德起,直至成佛雙運位功德止;反之,對善知識不恭敬之起碼一點過失起,以至以上止觀錯謬,直至成佛以前過失。」

45、宗喀大師著述中也說:「對師輕毀,如果不知愧悔(道基已毀),還說得上勤修聞思修麼?這種人士不是在修善,而實際是大開惡趣之門。」

46、宗喀大師傳中記載說:宗喀大師到熱振時,自撰《開殊勝道之門上師啟請文》以請啟,後來獲得釋迦世尊直至虛空幢(宗喀之師)諸師尊,親自現身,有一天復得阿底俠、仲敦巴、俠惹瓦、博多瓦諸師顯現,仲、俠、博三師與阿底俠身相合,而向宗喀說道「汝為正法昌明,我願作伴助。」

47、《克珠傑傳》中記載說:「克珠傑大師主要修行上師即佛瑜伽,以此在宗喀巴大師示寂後,常時獲得上師宗喀巴見面(或親見或夢中見)。有一次他憶念上師宗喀所著教法功德,能使吾人即生獲得金剛大持果位,然而有情大多福薄,貪著此生欲德,不明取捨,觀察到這些誤入迷途的有情,克珠傑心中悲痛,淚如雨下,於是陳設上供,啟白於至尊宗喀上師,得見宗喀大師乘身飾金鈐諸寶的六牙白象,如生前面貌,來到面前安慰說:「我兒!(弟子從師口生故稱兒)莫悲傷!憶念上師能淨往昔所造惡業,復積廣大福德資糧,我們師徒的事業,甚為妙善!須知至尊彌拉日巴:也因憶念上師,而作出憶師歌詞,應廣弘我之教法。

48、又有一次,克珠傑因於甚深正見,及生圓二次極細難義,生起疑惑,憶念到如果我的上師宗喀現在住世,我當啟問,他供曼遮妙供而祈禱宗喀大師,得見宗喀大師坐於有很多天神捨托的諸寶莊嚴之金座上,來到面前,吩咐道:「我的顯密兩種道次第,是代表我的遺囑,應以此諸著為主要而閱讀。」復就克珠傑所有對正見及生圓二次生疑之處,詳為解說,並賜以加持灌頂。

49、又有一時,克珠傑他體會到以宗喀大師所著的論著,對於三藏及四部密續經論等旨意,顯示了道的次第數目的決定,符合大車軌諸經掄所說,特別是建立了幻化身、光明等甚深密道。這些要道復從嚴守戒律起,直至離戲論之悶,所有方便。完全集收攏來開示了一補特伽羅整個成佛的圓滿道體。能作這樣開示的導師,除我上師宗喀巴而外,印藏地方沒有第二人出現。想到這裏,生起了極大信心、而祈禱於宗喀巴大師,以此得見宗喀大師顯現金紅色身,手持利劍及梵篋,頭挽髮髻、眾寶莊嚴的文殊童於相,騎著獅子前來,對他說道:「我兒!不必憂傷!總說起來、有情有各種不同的種姓;特別是現在濺世中,大都不念無常、惡趣諸苦,唯貪戀名利恭敬,及為此生願望麗努力,不僅談不上希求後世意義,就是能想念後世將怎樣轉變的人也很少。雖是有一生欲求學正法的人,但都推諉遲延,正準備學法的入,復難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識,並對善知識所著的論著,難於通蹺。縱有通曉者,但能捨此世心而勤修教要的人,比晨星還少。我們雖是有祈禱上師本尊,積福懺罪,細省諸經論教義,及閃讀嘉言論著,生起大信,並勤修習,獲得佛位,易如反掌的諸法門,但能如是作者很少!雖是這樣,但如果有少數合法器的有情,應當對彼等作饒益,特別應當弘揚我的密乘諸善說論著,我們當相值遇於未來生。」

50、又有—時,克珠傑憶念一切智至尊上師宗喀巴,心念我師現住何處?悲淚涕泣,身栗毛豎,虔誠沂禱上師道:「至尊上師金剛持!請觀照愚魯暴行的眾生。師之正教也似乎將快到收攝歸滅的時候,我何時才能到上師座前呀!」當時,宗喀上師騎一猛虎而來,現瑜伽師相,身紅色,目大鼻隆,光彩照人,右手執劍舉向天空,左手持顱蓋當胸間,滿儲甘露,有八十大成就者從而圍繞,安慰克珠傑道:「我兒不必憂傷!我放下你,何處也不去,你如想念我時,當閱我的諸著,當知縱使我現在住世,除說這些教言外,依然無他可說,一切有情福德微薄,煩惱粗重。正敦也臨到最後結歸的開始時候,汝仍應發願來此空行剎土。」

51、過了不久,克珠傑想念現在我歸去為佳,因而陳供金曼遮,向師啟禱,當即見宗喀上師坐白雲中,仍如生前二剛來安慰道:「我兒!今當預備速來,我將遣人來迎。」克珠傑復問道:「至尊上師現住何處?我也將到彼處。」宗喀上師說:「總之,我的化身,在兜率,空行剎土,南瞻部洲等處者甚多,現在中國五臺山有一千八百金剛比丘,上午宣說「中觀」及菩提道次第,下午講說密集、勝樂、大威德二種生圓二次第,你當發願來此,不久將相會晤。」克珠傑復啟問道:「如果其他有情啟禱,也能往生彼土,得聞甘露法語否?三不喀上師答道:「如果能觀我與至尊妙吉祥無有差別而啟禱,是能獲得攝受,並得生彼剎,但是沒有能夠這樣作的有情。」因此,克珠傑又問道:「至尊上師宗喀巴與至尊文殊攝受之因,當須何種?」得師答道:「不共之因:為心中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清淨正見三種,併當一心信仰上師即至尊文殊。」又問:「此外應當怎樣作?」答道:「可以建造我及文殊的身像、經卷、塔等;並在上師即文殊不可分離的尊前,虔誠啟禱、讚歎、發願;又必須深信業果,努力四力懺悔。這樣決定得到攝受。」那時,克珠傑發願啟禱道:「上師慧賢名稱前,我今虔誠而啟禱,師等所住剎土中,我願速往求加持。」繼後,當金卻嘉(具誓護法王)及其侍眷復來說道:「我等堅守閻曼德迦之誓言,為宗喀大師之不共護法,奉宗喀大師命,前來迎你。」於是克珠傑在戊午年二月二十一日,坐在噶敦祖寺寶座之上,示現色身,口空的圓滿寂相。茶毗後,發現很多舍利,特鑄銀塔奉安舍利,供於噶敦祖寺尊勝洲中,以作眾生供養之福田。

52、溫薩巴大師憶念師恩所作歌頌:「南無古汝瑪哈嘎那雅,我頂獅子寶座上,日月蓮中住我師,願垂大悲作憶念,祈賜勝共二悉地,秋是禾稼豐茂期,天如琉璃明朗下,看那霧氣如銀色,觀此美景憶師時,我身毛髮全顫動,眼中盈滿念恩淚,我今高歌以啟請,祈加持我身語意,念聞德名違緣消,功德殊勝怙主尊,與今具德師無二,師住勝地覺謨山,身成虹霓金剛身,語宣二次甚深語,意現深廣大樂中,總為藏眾現吉祥,特對行乞慧賢我,顯密甚深諸法義,隨我喜行足分法,從師恩中我擭賜。三恩上師無比倫,憶念大恩而啟請,此生願依二次行,成熟解脫祈加持。」

53、溫薩巴的首要繼承法座弟子桑傑耶喜大師由於常時專修上師本尊瑜伽,而獲得殊勝證達。他自著中有頌說:「具德大樂寂靜宮,精勤專修瑜伽者,常住念師禪定中,一心不亂精進行。」又頌說:「專注一念密雲中,降下勝義天鐵雨,速毀執逼堅固山,趣入大樂真實地,奇哉希有此真實!」

54、桑傑耶喜大師憶念上師溫薩巴時,作有許多詩歌,其中有歌頌說:「南無摩訶牟紮雅,大海中有牟尼寶,雖被猛浪流諸方,具福有情大吉祥。聖教心要大樂心,分別頓倒起動搖,具緣者仍大吉祥,願上師佛來吉祥。」

55、班禪.洛桑耶喜所作仰慕宗喀大師頌詞:「南無古汝蘇瑪底根地耶。勝慧深廣如意海,三學二次賢財豐,能滿一切有情願,名稱浪撼三有尊。誰之足趾赤寶色,頂上嚴飾大樂輪,直至菩提勤供養,群籠上首頂莊嚴。一輪日出眾星黯,此如宗喀師悲光,一照無明暗盡除,見此威力深信禮。美夏嚴飾盛暑時,空中雷鳴孔雀舞,我念宗喀佛德時,心受感動亦如是。世間人見金礦時,為此生樂急探掘,能賜常樂諸大德,高風史跡何不求。暇滿人身思難得,希求此世知無義,離鄉修梵除罪垢,我亦願效如是行。從幼即依諸知識,依教奉行敬事師,如是宗喀芳蹤跡,我亦願隨其後行。師觀縱獲輪王福,等同芭焦無實義,向往修行大菩提,卓越德風喜效行。觀為名利佔僧寺,說法求利俱非法,捨諸愛執離世務,修緣縱淺心仰慕。從諸文殊等知識,親口所授甘露髓,一心嘗修住靜處,如是智行心仰慕。世福過多利樂微,貪樂成苦具恩眾,荷救重擔慧賢稱。宗佛德行我仰慕,遠離親疏無愛憎,如幻回聲世八法,觀無意義視齊平,宗佛德行願隨蹤。不顧災厄與異熟,捨內外財作供雲,施無畏法及慈等,利眾大業願隨行。三律受已戒諸惡,眾善奉行利有情。三戒究竟眾生怙,宗佛史跡願隨學。打擊揭惡誹謗等,長劫來攻披忍鎖,如是宗喀之堅甲,我亦景仰願常披。宗佛從幼立誓行,偉大行擔雖極重,忍荷精進如地堅,如是德蹤願隨行。任住任何一所緣,不為怠惰等五過,前來擾動功德增,禪定究竟願隨行。從定根拔二我林,我執林被智火毀,輕安大樂光明熾,智慧究竟願隨行。諸佛報身須福資,法身須由慧資成,觀此亦攝六度中,煩合精修願隨行。一一中復全六度,以智持悲捨自利,迴向無上菩提因,此三善巧(事業)願隨行,如是宗喀德行史,隨喜願效心仰慕,凡此如月淨善光,迴向眾生證菩提。從今直至證菩提,願效宗喀淨史行,曼殊勇士善方便,利生窿行頤步隨。能仁第二慧賢稱,教證蓮開悲日照,具緣采用諸蜂群,願盡輪迴播樣歌。」

56、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師傳中記載說:「珠康巴大師修至上師瑜伽的階段,對於一位啟蒙教讀的老師,後來還俗,以此對這位老師總難生起視師如佛的想念。在上師前求開示,上師說:「你將這位還俗老師,安置為資糧田的主尊,當作釋迦世尊來修起淨信,在何時生起了如見真佛那樣的信念時,仍將這位老師觀想安置於原來座位行列,而修信念。

57、昂旺絳巴大師傳中記載說:當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廣游辯場,立宗十大難論,名震色拉(三大寺之一),所有智者莫不驚服的時候,他回到普樸覺,謁上師珠康巴時,珠康巴大師對他說:「我將返珠康,你把這東西拿著吧。」說完也就將盛滿尿水的一支很重的夜壺交給他,昂旺絳巴大師毫無智者的驕態,認為能服事上師,雖死亦是幸事,他十分歡喜地捧持著那件沈重東西,同師去到色拉哲。以此上師珠康巴十分歡喜地對他詳說,自己過去怎樣求法,以及依止上師達普巴的情況,繼後,怎樣行苦行,發憤精修的一切情形後,吩咐他說:你須得也照我這樣作。現在你將會很好地修法……你須得去到寂靜山林精修。並為他卜是否能成,三次得吉,十分歡喜!昂旺絳巴大師當即頂禮師足,並作出「世出世間諸福善,萬德根本具恩師,願一憶念一切時,信解頓生祈加持…」等頌句的《圓滿要道祈禱願文》。

58、念師身心加持功德,這是說上師即不用口說法,而以身心加持之功德力,亦能令吾人通達。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師賜其弟子普樸覺.昂旺絳巴以多年陳內供水,普樸覺大師回到自己住屋時,慈心、悲心及敬師之心油然生起,乃至上殿時,仍悲淚交流,恐為人見,以裙掩面。

59、洛桑朗嘉大師對上師霞仲,洛桑稱勒大師作有讚頌說:「僅見師身信毛豎,聞師語摧邪見山,師意慈視眾如子,慧賢事業(霞仲名諱)總皈王。」

60、洛桑朗嘉大師在熟振獅十巖專修時,雖是缺乏生活資具,但內修工夫,反而增長很大。他曾經說:「那時,我雖是缺乏養生資具,但幸賴上師所賜物資中,還有一些好茶,我也就將鹽和茶等量用來煎熬,間或喝茶一兩碗,不僅清香可口,而且神志清爽,助我修善的功夫,大大增長,想來這由於是上師的一種加持。」

61、頗公說:菩提道次第有二鐵欄,不易越過(但非越不可),一為依止上師法門不易通曉,二為菩提心不易通達。」

62、恩師說:頗公講授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科目釋義時說:「此科目甚有意義,得依止已之「已」字,藏語「得勒」是第五「從」聲,是說修心之次第,須從依止而生,如患病人不依善巧醫師,僅翻閱方書,未見其有效。得具足德相之上師,以心行二種依止已,從依上始得修心之次第。世有憑自己之智慧,購請經典,自行研究,雖說亦可得少分,然缺師之加被緣起,故不能完全通達,修亦難獲成就。」

63、恩師說:「頗公開示說:凡夫由執凡俗心,不易認師為佛,而且想如佛者,則是無過不離,無德不圓,今師有如此這般過失,作不應是佛想時,此種疑惑,勿壓抑之,如屋中灰塵,勿但掩蓋,應以智慧掃帚(自問自答)而掃除之。應思雖我等所見凡俗相,究竟真是凡俗相否?當知我等所見好壞雅俗,皆隨於業力因緣之後,如所見山河大地人物情形,皆由業力所見不同。如水,天則見為甘露,人見為清水,鬼趣見為膿血,《中論》及《攝大乘論》皆有此種說法。依經教說,合於《俱舍》有情所見須彌為圓形。當知業不淨故,如善星見佛世尊所作諸業為虛妄,又如無著菩薩未修成熟時,見彌勒為母犬。以吾人業力能見上師為人相,而非驢馬,此乃善根不淺,應自慶幸!昔宗喀大師之弟子敬安洛珠說:「我等見上師為人,而非牛馬,應欣欣鼓舞!」

64、又頗公有一次至拉薩,適逢絳巴倫珠仁波伽(頗公之師)應拉薩官吏迎至拉薩,頗公往見,師命同修《上師瑜伽供養法》(藏語喇嘛卻巴)。修法之中,頗公慈心、悲心、信心油然生起,未起座前,悲淚盡濕衣裙。

65、恩師昂旺郎嘉(因事稱名)傳法說:二不喀佛心中,有釋迦像,像心中有金剛大持者,乃表上師、佛、金剛大持三位一體。昔釋迦世尊在靈鷥山等處說三乘教時,當時眾生業報,故現三十二相化身相,說密乘時,現金剛大持像,現值末法,吾人所能見者,唯與吾人相似之上師像,故現宗喀巴比丘相。如是觀者,表現見上師像,將來業障輕消時,可見佛像,再輕消時,可見金剛大持像。成佛時如百川歸海為一味,故此觀三者一味,觀上師即佛。恩師自謙說,此非自謂已具足上師,於教弟子恭敬事之如佛。但正說法時,聽者應想作上師想,餘但轉述頗章喀仁波伽及康薩仁波伽教授,如兩位師尊,應觀為一切佛聚而為一。著者按:恩師實即宗喀化身,實即釋迦,實即金剛大持。)

66、編者絳巴妥默過去在故鄉雅安,見恩師昂旺朗嘉(因事稱名)時,師命我為作講《緣起讚頌》宗喀大師著)的翻譯,當時我年甫二十八歲,漢藏教理,均感薄弱,我惶恐不勝,又不敢違命,但說我恐不勝,師以手摩我頂作記莂道:「汝勿惶恐!我加持於汝,能勝此事,當即祝道:願絳巴妥默能成諾紮瓦欽波(義為大譯師之意),直獲大義。」感恩之餘,侍師翻譯,有時講到緣起性空甚深義時,我本聞所未聞,但心中開朗,總覺此義,曾於何處聽過(想是前生聽過),猶如宿構,順口譯出,無有所難,聞者歡悅!後來侍師十年,作翻譯中,均有如是感覺。又我後來患重病,師賜藥加持於我,乃至夢中得師按摩加持,痼疾亦得頓時消去,略念師恩,不禁淚下,卑劣弟子,唯祈師恩,永作加持!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

四、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1、龍樹菩薩說:「執邪見及畜生道,生餓鬼及地獄中,無佛法及生邊地,癡啞及長壽天,任生何種無暇修,離此無暇八種難,獲得有暇之身已,為反生彼當勵力。」

2、暇滿之十圓滿:如《菩提道次第》中有頌說:「十圓自他各有五,自圓滿五如頌云:人性、中生、諸根全,不墮邊業、勝處信,他五:佛出、說正法,教住及於教隨轉,他所悲憫共為五。」恩師教授此義說:「他圓滿前四種,皆指佛在世,現雖不值佛在,然亦相合相似於佛住世時間,因有代表佛之大德善知識住世,亦相當於佛住世;二,雖未聞佛及聲聞親口說法,然承繼佛而說法之善知識常有。五,他所悲憫,指飲食衣服之具,受用身財等物未斷者,是與他有情之助緣有關。總之,他方圓滿,我亦具有。佛雖涅槃,佛之代表大德上師與佛無異,我亦具有。師之相傳中無間斷,較佛尤親切之正法教授,我能聞,不但教法尚住世,且由宗喀大師將顯密教法,總聚為心要,尚住世未失傳。且此心要教法,我尚追蹤學習,且飲食衣服之具未嘗斷絕,不應來之八無暇,彼未沾我(以此安立為八有暇),應來之十圓滿我具足(以之安立為十圓滿),實為賢善因緣……自身較如意寶尤為殊勝,自具如是眾多條件(攝之為八有暇,十圓滿),以此難得,得則具大義(極有大價值),自身具如是暇滿條件,乃謂自尚不能修,此言如何安立,此語從何說起!故常於有大義之正法,應真實去作,因能真實離苦得樂者,除正法外餘無他法。
  

3、依密經說:「已生極樂世界之菩薩,尚發願生瞻部洲。」同時應知諸天亦發願速即得暇滿人身。以此身不惟可做到現時利樂,且可得究竟利樂(解脫生死成佛),若令其空過,實為不值。如乞丐偶拾黃金,不知利用其少分,一日失去如何懊悔!
  

4、阿闍黎勝勇所說:「寶洲空迴二喻:上師教授說,到寶洲喻得人身;貪戀風景而忘采寶,喻人貪名利,而忘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當負重債(去時資斧),喻空過人身,枉消過去所受用善因;返故窮鄉,喻仍墮三途;忘取寶利,喻忘取善因,則造惡因,自然墮三途了。《入行論》說:此身此義利,故施以衣食等,不然枉費衣食了。應思從最初法門起,直至發大菩提,皆依此暇滿身而修,過去成就大德如彌拉惹巴、法金剛(藏語卻季多傑)、溫薩巴、塔巴絳稱等皆南瞻部人,具足六蘊之胎生類,與吾人無異,彼等皆已成就,我等如何不能成就。非自不能修,非修法錯誤,非無善知識錯誤,此誰之過?皆由自己未能發精進修學之心。頗公說,暇滿人身,不惟有現時及究竟利樂,還有剎那成就,如天龍身不能依者,此身一剎那間可做到。」
  

5、上師攝要總說:此身能生起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等三律所有功德;特別是於此五濁惡世,人壽暫短的一生中,此身即能作到成佛。由於自若能修,任何皆可修到。以此如是難得具大義的人身,我今僅一次獲得,決定不令片刻空過,當勤取心要(菩提道次第即正法心要),應生起如是堅決心。」

6、大善知識敬安瓦修暇滿大義,生起通達時,書夜精修,不思睡眠,雖在最苦的生活環境下,仍勤奮精修不懈。大德絳秋仁清(他的法友)對他說:「在這衹有少許受用資具的環境下,如果過分努力勤修,對於身體是有不適而遭損害的危險!」敬安答道:「雖是如你所說的那樣,可是因為念著這暇滿難得的人身,而不敢懈怠。稍息之心,不能生起。」故修此心之量——片刻不空過,不為無益事,遑言作諸惡。敬安大師為使此心入道勤修,曾作有頌說:「何時能自在,入修且安住,若於此修法,自不作受持,必墮危險故,將隨他力轉,此身隨彼業,以後何處求!」

7、溫薩巴大師在寄法王昂旺紮巴書中說:「我若一兩月不死,必定為我此生以後第二生願望而努力;我若一二年不死,我想須得樹立長久生中的願望。所幸我從十七歲起,直至於今(當時四十二歲),未曾捨離我那住在專修殊勝乘中,將所有印藏善巧諸德的法語要義教授,取而專修的願望(如是勤取心要,一直專修)。」溫薩巴大師這樣長久勤取心要,一心專修,究竟獲得何果?在他自著中有頌說:「雪域之中具勝緣,慧賢義成(溫薩的名諱)我專修,如是殊勝無上道,此生即得成佛果。」(溫薩巴大師獲得即生殊勝成就)後來,溫薩巴大師廣轉法輪時,雖是一切信眾供養財物,大量供來座前,大師從未取持一物作為所有。這在他的自著中有頌說:前有彌拉惹巴師,今有慧賢義成我,現除暫時衣食外,守持財物無所用,一生修取佛陀位,善住如是淨行中,住離愛憎寂靜地,願於暇滿取心要。」

8、洛桑朗嘉大師在靜林專修,決知暇滿大義,勤取心要。他所作歌詞中有頌句說:「暇滿人身我獲已,復遇較佛尤勝師,精精勤勤修法要,不空人身我感樂!」

9、班嬋.洛桑卻季絳稱在靜修中所作歌頌,中有頌句說:「珍此暇滿之人身、不僅難得巳易壞,現既偶一獲此身,無義空過是癲瘋。」

10、在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的修行決心中,有句說:「在修暇滿難得的時候,決心常捨此世心。」

11、又昂旺絳巴大師的語錄中說:「由我宿善得暇滿,大德師眾復攝受,顯密心髓作修養,復備佳友等法緣,故捨義微此世心。自鼻勿被他人牽,衣食簡陋住寂林(衣食不墮二邊,言不墮富有與毫無二邊,有簡陋衣食即已知足。)一心飽餐師教授。」

12、頗公乃過來人常說:「於暇滿大義,心生通達者,其心絕不緣無意義事。」

13、上師教授說:「常思此身不僅具大義,且極難得,如《戒經》中說:「人死之後,山善趣而生於惡趣者,多如大地土,由惡趣生於善趣者,少如爪上塵。」人生多數行不善,以此障得暇滿身。」

14、又上師教授說:「喻人身難得,如經中說:「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龜頸入尤難者,為諸惡趣生善趣。」常細閱此頌釋義,尤為逗機。」

15、又上師教授說:「入行論中說:「剎那惡因可墮惡趣,何況無始以來所積罪性如須彌,墮於惡趣,更無叮疑。」又說,「我以惡行,難得人身,一失人身,不復善聞。」謂不復聞其作何種善行了。如是論義,若能諦思,則珍此既得之人身,不欲空過片刻。」

16、班禪.洛桑卻季絳稱座前,來一蒙古大德,請其印證,能保暇滿人身否?答:能。又問:能生南瞻部洲,值遇佛法否?答:能。再問:能值遇宗喀教法否?答:不能。尚須努力發願,較前更猛勇修善,而作迴向。故當知能值遇十二年即可證金剛大持果位之宗喀教法,尤為更難。

17、惡趣得人身,較人身成佛尤難。頗公說:「人成佛如推大圓銅球上山,佛果如列山頂,而得人身如已推至半山腰,勿令銅球還墮下山。以此所修能究竟,固為盡善,否則,亦不可令此人身復失。」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

與下士共道次第亦即粗分出離心修要:分四

念死無常

1、《集經法句》中說:「相好金剛不死身(佛),須現無常應捨相,何況吾身如蕉樹,欲堅不壞何可得。」

2、《俱舍論》中說:「此時能攜去使死後荒涼轉為安樂者,惟所積之福德資糧。」

3、龍樹《親友書》說:「大地迷盧海,七日出燃燒,況此微弱軀,那不成煨燼。」此言因紮一刺之微細因緣,以致不治而突然死去,這樣如水泡般的身軀,真是異常危脆,還能於劫火中不成煨燼嗎?

4、仲敦巴尊者寄伯穹書中說:「應思佛世尊,出現於此世,任說何教義,所有甘露法,於諸實義中,未說彼是常。所說決定語,無一非無常。常與無常義,應知如此喻,剛代已逝世,吾人祖父母,而今僅存者。豈非唯一名?彼若是常者,而今在何處?即以自身論,亦應如是思,所有我同年,老少尊卑等,現我心海中,無非盡死人。若以耳所聞,為數更難數。噫嘻君不見,去歲近今日,或因受劊傷,或因諸疾病,致死數復多。如是法性中,眾生無一免,死之一輪次,吾人均須臨,實無自在力,推延今與明,一切盡無常,猶如虹霓彩。身似南方雲,漸次而消逝,命如蛛絲細,易斷雖永固。息如縷煙雲,方起瞬即無,壽命如閃電,剎那即消逝。吾人此蘊身,雖亦作珍惜,但如覲彼等,無恥諂曲人,一時心愚暗,本幻執為常,一時心顛倒,本空見為實,作法任如何,自與此蘊身,亦不思分離,而思常相伴,此如換舊衣,到後須棄置,身心各分別,汝心思此否?由福業所成,四大和合身,猶如蕩中水,花開枝葉茂。如敵八識中,若已和劇毒,與此如幻身,今應作何想?若不由正士,良醫診此身,施以八解脫,勝藥善治療,所遭死魔殃,障大且力強,無明三毒等,痼疾根既深,無常將死病,復緊纏不放,雖有藥童子,俗藥豈能療?此如魔絹索,牢纏被纏者,只依巫供祭,作法豈有濟?由時不由己,決定如蓋印,僅仗眾親友,時護豈有益?應知常盡非,諸法本無常,若有常可許,彼諸佛身等,實際全非有,一切盡歸無,若許為有者,識心應實有,實際全非實,諸法盡虛妄,若許有實諦,正法應實有,實際無固定,諸法亦無定,若許為固定,善惡業果定,貪欲與瞋恨,無明諸染中,不明如癡睡,正睡末酣中,應以十善法,勤行常防護。無明癡睡中,生起清醒時,法靜真諦寂,喻如拂曉時,晴朗虛空裏,現起一輪日,應與此怙主,佛陀來相會。」

5、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喻如長繩拴牛犢,貪此世心如此長繩(木釘),犢牛偶欲往他處食美草,則被釘繩繫縛,直至纏繞不能動轉。能解此貪繩者,唯念死心。」藏中修士有偶生感動,去到雪山靜修,不數月即歸來者,皆由未生起念死之心,不能捨現世。

6、甘丹派大德普穹瓦說:「晨不念死,則晝空過,晚不念死,則夜空過。」

7、又善知識普穹瓦呼俠峨崗巴(為其弟子)名而說道:「俠峨崗巴:阿底俠之徒,不曉死它將人屍如糞肥那樣送走的這點,任用所有一切世間法來觀諸去的真實,此心是雖以置信的!對於這一說法,忽視的人是有很多的啊!」又說:「俠峨崗巴:我今天在你面前,要聽你說一法門。你說,特謨塘(焚屍處)那裏所燒的諸業吧!」俠峨崗巴說:「那邊正如所說,在作焚燒等事。」普穹瓦說:「既是那邊正如所說,在作焚燒等事,以此應知這是給雜煩惱活動的人,能活動的皮囊人,整塊肉蹄者們,留下的法門。」俠峨崗巴說:「比起這一知曉者來說,儘管智中還有上智;比起智者來說,儘管多中還有更多的。:但是都不如這一法門的知曉者為智。)普穹瓦說:「多修死無常和業果吧!哪怕犯了四他勝罪,也能淨洽的,這是我的遺囑。」

8、甘丹派大德伯貢嘉在他《談理》一書中說:「眾生本無常,希望有常想,噫嘻實可悲!君不見有情,往昔死去麼?未感未來時,死神將至麼?世間諸事業,無有盡時期,生與死二者,無有解脫時,彼雖失常樂,亦無追悔時,諸法本性體,彼無證見時,枉費勞苦力,謀建永固室,妻妾滿金屋,實際是苦具,僕役滿階下,不過是訟因,財物縱滿庫,亦是擾心因,雖有賢美女,溫情僅暫時,逐漸成寒冰。任君思何種,均不成有益,以故對自心,唯一觀應深。」

9、甘丹大德卓位奢貢波說:「雖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剛),若未生起死無常觀即為淺,若已生起死無常觀,雖僅修學入法之門(三皈依)即為深。未生無常心,而好高攀登者,如墮險處。」

10、昔大德陽滾巴亦說:二般人皆好高騖遠,學低下者,則心不樂,學空法、空義諦皆為此而喜。但此諸法,每與有情器量不合,雖圓滿次第亦無意義。不在所修之法深廣,而在能修有情,須為圓滿次第之有情。於所修法,雖誇如千金馬價,然不能修人,不如死狗價值。故吾所修者,僅為死無常、業果諸法而已。」

11、妥默讓波大師誡其弟子,應以死無常作鞭策頌說:「…時速山陰蔽春陽,老影壓遮身山崗,死之黑暗決速來,爾有暇圖閑樂耶?背有歲過多軍逼,前臨未脫死險處,任觀何處無路時,爾有暇說空談耶?極為脆弱如泡身,違緣諸風吹遊蕩,剎那能住無定時,有暇枉思非法耶?今日不死無把握,死生何處無自在,專勤無義此世業.豈非自我作欺耶?雖富空手孑身去,權威頃刻無權留,眷眾難伴獨自去,彼時除法何可益?爾昔專勤此世圖,散亂途中盡形壽,若仍放逸隨惰轉,死時豈不後悔耶?無他相害心安住,思念經教現時中,貪瞋幻見不勤摧,中陰幻起何思耶?無調之敵無撫親,外無主官內無僕,如是靜處不調心,嘛呢瓦(對修行者通稱)爾何為耶?以此當離名利等,貪愛放逸依正知,應由悲智雙運道,淨治二取顛倒習。」

12、妥默讓波大師又說:「修死無常一法,最為深刻!若此一法,心中生起,則最初能作令心入法之因;中間能作修行之鞭策;最後復能作獲誇光甽法身之因。以此這一法門,最為扼要!」著者選編至此憶及恩師昂旺朗嘉(因事稱名)加持語說:「觀察來人根器,應觀其善根厚薄,善根厚薄,應觀其言行,為善法加持?抑為魔力加持?如念死無常,與思惟業果法門,此本來是以現實真法作為吾人之鞭策與棒喝,但世人有說:「佛教以死來嚇唬人。」對於業果也有類似這樣的說法。對於這般說者,應察知其為遠離三寶加持力,口益深得魔的加持力。這是魔入其心說:「拿死無常來嚇唬你的,你不要怕,應當速作無義放逸事,盡你的貪情做去吧!」可是直到你已墮落,摧毀了你,那時你也成為魔的眷屬了。應知這種有情為善根薄者。彼與三寶加持力相遠,得魔的加持力特大(此種人最難合機).以此吾人應自慶幸對死無常與業果之法,能生感動,此亦是具善根福德之故。此亦是過去生中善法熏習力,與三寶加持力,還未完全退失之故,而才能有如是感動之表現。並應知吾輩佛徒平常畏死,以死無常作鞭策,真到死時,早已有備,坦然無懼。而世人是沒有死無常觀念,加以魔力誘惑,平常不畏死,真到死時。大都是內心惶恐、悔恨、傷悲、無主、痛苦而死。(儘管有少數臨死外表表現不懼,但內心仍難免痛苦。)」

13、大德敦巴珠默說:「生時所有黃金如山,死時一微塵許不能攜去,如同糞土了。生時一句念誦(指修善法之念誦),死時可作資糧,以利後世。」

14、大成就者迦打米遮說:「國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樂住,即此時中修心要,於老病死作無畏,若時老病衰苦來,爾時雖念有何用!」

15、甘丹派大德說:「所謂死無常,說者不須說,聞者不須聞即可知,一般皆以為易.然吾謂說者聞者皆未善巧,善巧者則知說有可說,聞有可聞。」此言雖知不能避免死,然未死之前,及時學習正法,以利死後,早作準備,剛臨死之時,不致恐怖。

16、古德說:「少時心在父母,壯時心在妻室,老時心在兒孫,一生之中何時修法(而死已至!)。」宗喀教下大德敦巴珠默說:「未知修法二十年,欲修欲修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消耗一生之傳記,如是而已。」

17、又古德說:「為求現在圓滿,不惜毀謗傷害,皆由執現世之惡心,唯死無常可對治。」

18、宗喀佛說:「…能念死無常,於死無益事(與法不相合事),一切無心作,念死則能生,捨離此世心。」

19、班彈.洛桑卻季絳稱作有頌說:「…悅意諸親友,聚敵本無定,猶如夏天空,所聚浮動雲。經歷幹辛苦,成世歡喜宴,仍如南來風,吹散荷葉露。青春悅意美,凡夫生欲樂,細覲如美瓶,滿儲糞便穢。」又有頌說;「色力衰敗漸廢身,雖積百祿難受用,念衰智頹近死相,應觀友輩老苦情。四大不調百苦煎,未完樂欲無力依,百藥罔效憂將死,病苦纏身痛且懼。美樂猶如蓮花苑,非福狂象來摧毀,如是應觀世衰相,苦憂如焚實可驚。縱有親眷身受用,圓滿富樂猝將死,孑然獨身速去世,此情智者應善思,死魔如雷驟降時,用權與兵難擊退,咒物財色不可贖,智者善修能自主。」

20、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因有許多對佛教能作饒益、有熱望的弟子,突然逝世,以此生起無常概念,而作頌說:「…自怕將近五十時,瞬屆老年四五春,放逸之中人壽過,餘壽現如油盡燈,速如懸巖瀑布流,濁世天壽不到旬,誰能捕持虛空電,思此復何戀此生。尊卑長幼諸親友,多被閻王把命吞,死主輪食難解脫,眼看將臨到自身。轉為難識之中陰,杳茫長途獨行時,無欺友伴富侯糧,是否儲備無晦失。此生富有諸圓滿,亦如夢中受用境,小義竟成銷壽因,三毒種子堪唾棄,縱多心愛之親眷,盡是惡趣中枷鎖,猶如島中美羅剎,斬殺善趣劊子手,青春美伴盡情歡,亦如貪鮮飲毒鴆,無間腐屍泥獄中,長期受苦實可悲。可口美酒縱豪飲,成飲地獄烊水因,自處幹萬眾生中,心雖安泰如狂瘋,於此混亂世界中,愚昧貪執成苦惱,惡習染污如壞夢,晝夜胡行度時光。由於三毒習力猛,惡習放逸之心行,若不強制使遠離,仍有大苦待自受。有為法性為無常,濁世壽命本無待,不容無義行空過,現唯求取正心要。」

21、宗喀大師語錄中記載有寄當時修行者諸問中,有一則說:二、不但口說無常,欲今無常義,深入有情心底,可取以為修法者何?二、死無常中最鋒利所緣,能刺入有情心中,令其感動者,而為諸經論所讚歎之無常法為何?」後來,班禪.洛桑卻季絳稱見此語錄答說:「心中所修無常,乃念死九因,如師所說。二、所緣中能抓著吾人之心,而為諸經論所讚歎者,乃死期無定。」

22、普樸覺.昂旺絳巴大師傳中記載說:「有一次在年節裏,大師見著僧院小有些僧眾嘻笑連天,歡辦年宴,對於出家裝相,也不依戒律守持,人師生起感嘆:「想到沒有把握決定今天不死,死後何所歸?仍然無知!還敢這樣作的這些人,真是瘋癲啊!」油然悲淚,無法止泣。」

23、能念死者死時之勝利:上者死時生喜,中者無苦無惱,下者亦不畏怯。昔隆多喇嘛說:「我今晨未死時,佝淒龍鍾,今夕死後,乃得光明聖者身,相去如是之遠。」彼預知死時,又知死後生香拔拉國王,豈有不歡喜之理。本生經中佛將被羅剎食時所說:「我應作巳作,死復何畏。」

24、達賴.洛桑格桑嘉措對無常緣念法門,生起悟達歌詞:「思父除苦皈依處,上師佛前我祈禱,至心思念死無常,成就止法祈加持。金黃燦爛高巍山,如銀雲霧繞山腰,此景現在瞬變滅,由此無常觀念起。夏季潮熱俱盛時,嘉禾美穗實纍纍,終無一存咸墮地,由此無常觀念起。從東高巍山峰頂,晨問出現一輪日,瞬沒西山成夜景,由此無常觀念起。男女老少諸人類,明死今亡如流續,求說超度觀生相,由此無常觀念起。天空白雲陰霾布,點點甘霖將降時,狂風忽來散十方,由此無常觀念起。美麗廣闊平原中,各方旅幕列如星,明朝他往留草穢,由此無常觀念起。夏地炎熱禾稼茂,心境閑適時不久,冬風吹來壓寒氣,由此無常觀念起。親傳聖法勝妙藥,除我煩惱大德眾,而今多歸清淨剎,由此無常觀念起。此身親生父母等,及諸親屬雖難離,然今多已會緣斷,由此無常觀念起。粗魯未馴諸老農,未來歲月作籌備,事半身亦不存留,由此無常觀念起。已證不死金剛身,佛陀亦示涅槃相,血肉皮包此身軀,決定壞滅如水泡,成子父母生子嗣,最終只見埋黃土,睹此自雖稱少年,不值死主成絕望,愛護親友伏敵策,商時身安心亦怔,至午身拋屍林中,鳥犬爭食豈非真。親見與聞環境中,所有一切諸人類,壽長終至百歲中,無一存在決定死。外現任何情器境,心善緣念細思時,先後皆歸變壞滅,以此皆為無常師。昔由童年漸成長,青春年少美妙身,至今遍觀無美處,此雖自身亦不悅。各種苦樂雖等捨,然時善起時惡生,時現無記等心相,心亦無常剎那變。隨觀自他顯現境,如電轉變心難安,死主閻王繞身旁,現定滅我計何全。親眷財物家屋等,人間景象起欲樂,由貪如縛無自在,此景何時將沒滅。身最終成僵直倒,語最終變聲音結,心最終漸細沈沒,此情來到自身時,唯存昔作罪惡業,缺乏能益後世善,死後何往不可知,現今思時死極危,以故我及如我眾,無義行為少作中,上師本尊空行前,死時祈來作護送。作善白業修心中,無畏且喜趣死法,現當立修為最要,故應串習顯密義,願依此語如我者,心入滑退失法輩,出離鞭策應勵力,成熟身心得解脫。」

25、第七世達賴.格桑嘉措說:「吾人生命無一息住,如馳駿馬奔死主前,常人衣時、食時、造屋時、取名獲利時,皆以為甚易安住,不知騎馬猶有休息時,壽命則無片刻之停息。」

26、雖修而心不能感動,生起決定者,非未聞甚深法要(如密法等),乃由未生起念死心,故未入佛法之門。頗公說:「能勸導吾人入於佛法者,捨念死外,無其他法。」

27、常人臨死時,每思若我病愈,當捨一切,精進修法,然因平常未念死,而無及了。頗公說:「西藏有名「捫珠卻紮」者,其智識能力,甲於一方,無人不贊,彼亦對於世事努力工作。彼忽患熱病,乃匍匐往日中酣睡(此二為熱病大忌),鄉人見之很詫異,對他說:你今天何太愚?答說:「我誠愚不可及,然我之愚,乃由你等稱讚而成。我由你等所贊不應作之事,竭盡智謀去作,應作之事,皆未絲毫去辦。」

28、依上師口訣說:念死無常法門,於修三根九因後,再加修死相,乃根據經教而來。《教授國王經》中說:「國王:如此喻,死王以鞭策吾人至死所時,無名、無色、無人民、無財物、無依、無怙、口渴身痛、壽暖既盡,如入於黑洞中,津依涕泗,污穢全身,但有息出而無息入,人皆瞪視而不能救。自思得病不治,灌藥者灌藥、念經者念經,囂然一室時,自己心情為如何耶?但感痛苦,呼吸困難,身暖或由上或由下,而漸消失。家人近前問詢或愈否?復至屋角聚商如何辦理後事。四大各各分離,地大分離時,身如山崩裂,水大分離時,身如沒巨流中,火大分離時,則煩惱難當,風大分離時,則身覺飄蕩。剎那之間,中有現前,此時則易名為最不吉祥之死屍。乃於自名之上,加以新故亡人,而不知其為某官某長矣。細思此種情況,不定今年來,或本月來,甚至今日即來。」上師說,加此一段使心易得感動,應加本鄉習俗而諦思之。

重在能捨此世心

(編者按:求法學人應捨此世間八風,不貪著於衣、食、名聲三者,所修善行,始能入道,否則,如美食和毒,不堪受用,縱勤精修,難獲佳果,此固不待言,即以傳法為師者而論,有類法門,亦當恪守舍世八風,不貪著衣、食、名聲三者之誓戒。如昔瑪巴譯師攝受至尊彌拉惹巴史事中記載說)

29、瑪巴譯師傳授至尊彌拉以《空行單獨耳傳教授》時說:「汝勿想是於我座前,無財物供養(彌拉一生苦行,常說我無財物以供師,唯以實修作供養),師不盡傳汝教授。汝以財物供亦不喜,我喜汝能依師教奉行而作供養(此中即包含捨世八風,一心向道等),及汝之精進毅力,故我以極密獨傳之法傳汝一人,當知若為財物及此世讚譽而作此法施,將受空行之嚴懲,汝應嚴格實踐,如有具足賢善因緣,合此法器之門人,彼無財物供養,亦當以此灌頂及教授盡傳於彼而作攝受,願如是使教法增盛長輝。」

30、編者按:閱讀《至尊彌拉惹巴清淨行傳》時,使吾人感覺至尊彌拉惹巴一生行傳及其實修德風的一貫精神——即是決心捨此世間八風,不貪著於衣、食、名聲三者,一心趣向成佛正道。由此引生猛利毅力,不畏艱苦難行,不懈精修。以此精神,精湛勤修,故能此生即身獲證究竟殊勝成就。茲舉其史事數端,以見一斑。

(一)傳中記載:至尊彌拉別師回鄉後,遇昔日蒙師之子勸彌拉道:「你應收管田園,修復房舍,與哲色(幼年訂婚未婚妻)完婚成家」等語。至尊彌拉答道:「…總從輪迴中我生厭離,內心常思除修上師所傳教授外,其餘任何一種,我無需要。我心中除思修外,不知其他,不算其他,不想其他。特別是這次回鄉後,目睹當年父母所成家業,所積資財之最後果相(家破人亡),這樣明顯的實例作增上緣,更使我修行之心,愈趨猛利,如火難息。未親受這種痛苦,未念死無常及惡趣苦的一般人們,享受世間樂法,固無不可。而我今唾棄世間八法,不貪著於衣、食、名聲三者,一心思修的當中,復來此諸種因緣作策勵,我何忍作彼世樂諸事。」邊說也就淚如雨下!

(二)特別是至尊彌拉在家鄉行乞時,與未婚妻哲色相會時,哲色勸他收管修復家園,成家立業。至尊彌拉知彼心事,心思依世法,彼所說不無道理。於是對哲色說:「此間田園,若能尋得我妹,汝與妹分得,如妹已死,則汝獨得。」哲色道:「這樣說來你不要家園麼?」彌拉答道:「我能苦行,如鳥鼠尋食以為生活,田園我不需。我常住無人山林巖窟,房屋我不需。在此瞻洲中,我死隨處拋,現能捨此世,今後二世樂。以此我之所行,與世諸人相違背,我未向世道為人法去作。」哲色道:「那末,或許應說是你這一學法人,與眾也都相違背。你昔日最初心中存在的是世法方便,所學的也是世人所喜之諸言說。現在你的思想是如果自我戰勝,他人失敗則喜的罪過作風,與及積集財物,貪得聲譽。這種身著緇衣衹有虛名的學法人,是應和他們相違背。是啊!是應該這樣作,也應該這樣作。然而除那種學法人外,還可以見到有正當裝規,各乘作風,而且如果沒有如上所說那種心行作風,於義相順,又有何違背之可言。若與義不相順,才是真相違背。以此之故,象你的裝式比窮丐還不如的這樣學法人,為空前未見。這是大乘何宗的裝規作風才是這樣呢?」彌拉答道:「這是一切大乘中最殊勝者,為此生成佛故,叫作將世間八法全寄之於頹風之乘的宗規裝式。」哲色道:「你與他們的裝式、作風,一切都如你所說的那樣,顯見是相違背的。以此無論如何,看來是非法,是法則與他有所同,他者當喜。」彌拉答道:「像你這樣世人所喜之法,我是不喜的。我和身著緇衣順義之學法諸人或許都帶有少許世間八法,應該是一點兒也沒有。此關係成佛之遲速,有一不可思議之差別二逗是你所不知道的。以此你有能力的話,學佛正法吧!如果不能,仍照我說房屋田園歸你的辦法去作吧!」哲色道:「我不需要你的房產田地,給你的妹子吧!我當學佛正法,但是像你這樣我不能做到。」說後也就走了。

(三)至尊彌拉繼到達索巖窟閉關專修時,所立不得殊勝成相,決不下山誓詞中有句說:「…在此山中,可能因飢餓而致死,也決不下山去求僧食和薦亡食物;可能因寒厄而致死,亦決不下山去求衣;可能因煩悶而致死,亦決不作塵俗放逸事;可能因病而致死,亦決不為求一藥而下山。總之,決不為此生世事,絲毫牽動此身,一心唯修成佛事業,一切本尊護法祈加持於我,成此誓願,我若違犯誓言,空行護法立奪我命。」

(四)後來獵人們偶來山洞,見他衣不被體,形如枯木,初認為鬼怪,細觀其缺牙,有識者說這是本鄉中的「聞喜」(藏語妥巴嘎,彌拉俗名)。因此說道:「你的衣食看來不能養身,男兒漢可以給人作僕役,也不致受這樣的飢寒。在這南瞻部洲中,沒有一人像你這樣苦楚的,像你這般可憐的!」彌拉答道「你們不必這樣說吧!我認為我是不辜負此人身的一位英傑。我能與瑪巴上師相遇,獲得一生即身成佛的教授,生起了捨此世心,來此寂靜山林,一心精修,成就究竟意義,早將衣、食、名聲三者寄之於頹風,在此生中將摧滅煩惱敵。以此南瞻部洲中,無一人能比得上我真是男兒漢大丈夫,能比我好的志趣。比之於你們雖生在有佛教之土,不必說實踐精修的話,你們想聽聞佛法的心思也沒有生起過,哪能知道苦獄有多深,苦時有多長,所作既是罪業,思想志趣也難超出罪大惡極的範圍。我到底究竟自然是安樂,現在暫時我也是心中充滿快樂。」說後唱出五樂歌。

(五)後來至尊彌拉胞妹白達尋到吉普巖洞,兄妹相會,白達勸彌拉去到壩日譯師座下,求當一侍僕,可免飢寒(亦不失學法),否則,衣不被體,實為可羞等語。彌拉答道:「白達你不必這樣說,你以我無衣赤身為可羞。(將可羞事顛倒)這陽體(指下陰)凡是男兒皆具有,我亦為此而滿意,遇見有何羞?值遇正法故無羞,以從父母生而有此故,有何羞可言。當知可羞事,為知罪而不畏,擾亂父母心,搶奪上師三寶財,為滿自欲望,以狡詐奸惡諸行為,損害他有情,如是自他皆損害。人天凡聖皆以此為羞恥,以此今後二世皆可愧。特別是汝以此身為可羞,當知汝從母生時,原無突乳思羞否?汝之心中想是我因不得財物與受用,只好不顧衣食而修行。應知不是這樣啊。總說起來我是畏輪迴三途苦,生起如將活人投入火坑的怖畏,以此我見塵囂散亂,世間八法等時,如給食物與患嘔吐病者,生厭而拒絕,如見殺父仇人心中不悅而遠離。特別是至尊上師瑪巴對我有這樣的教誡:「汝應離世間八法,塵囂散亂;」當捨衣、食、名聲等衰損(名聞利養是損道心的);應去住無定山林處;應生起猛利捨此世心,而一心以修為主要。」以此我是依師教而行,由此依教修行力,不衹是使來我前的少數有情,能得此生安樂,將是任於何時,使所有自他一切眾生皆能獲得永久的究竟安樂。又當知「死來無定期」,以此我拋棄以此生世間八法為主之方便,我若行此方便,不僅是作」壩日譯師的僕役,如壩日那樣我也能辦到。於此生中我渴欲成就佛果,以此我精修不懈。我願白達你也拋棄世間八法,隨為兄作風,入山修行吧!若能捨世八法而修行,則今後二世之安樂,將如旭日而現起。」說後並唱出應知羞恥捨世八風歌如下:諸上師前我敬禮,窮丐知恥祈加持,羞恥緊縛白達妹,細聽你哥唱歌詞。汝昧名言作愧人,不應愧者作羞愧,能知恥義瑜伽我,嚴慎約束我三根,有何可恥之言生。既曉生就男女身,有此密根誰不清。真守慚愧諸正士,世俗眾中難覓尋。重金買得含羞女,可恥男兒懷中嬉,毒心害意邪見果,惡行騙竊與劫奪,誘詐背信諸世人,是真可恥知者稀!捨此世心大修士,殊勝教授作修要,運用金剛深密行,渡此人生趣正法,造作之愧無意為,以故未籌自苦計,白達心應泰然安。

(六)至尊彌拉直至示寂時,亦無財物積蓄,衹有自用藤竹手杖一根,自身穿著布衣一件,常用木碗一個,供修用顱器一隻,取火用的火鐮一個,進食用的骨匙一隻,都分賜與眾弟子。眾弟子請求留一修持遣訓時,至尊彌拉開示說:「現在一般學佛法者,有一些富有而驕的人,純為此生大計,作法上看來是自己不需財物而能捨的樣子,實際上是拋百物以為餌,想釣來千物之捨施。這樣空行護法在暗中觀見,可能也為之羞愧!一般煩惱凡夫,雖是也有不少的人,在作那熔合此世毒藥在內的善行,但是對於名聲這一衰風,確未能拋去,這如美食和毒以為食用。以此汝等切勿飲用「此世名聲」毒泉,汝等應捨棄假名安立之世間中,僅為此生計之作法,當勤奮勵力於清淨善行。」弟子等復啟問道:「如果為利他意義,想是可以作少許帶有世間色彩的事。」至尊彌拉答道:「如果完全沒有絲毫為自利的牽纏,是可以的。然而能這樣是很難的啊!有只為此世自利的欲望,以此對利眾生事業,不但不能作到利他,自利亦復不成。這好比諺語說:「無力汲水,水往他散。」當知直至未通達「真實性」之間,勿急於作利他業。因為如盲引盲,大半流於自利之險途。須知直至虛空無盡,眾生界亦無有窮盡,以此衹要能勤勵精修,利眾事業,將有適合之時間來臨,未臨之間汝等應清淨自心,為愛他一切眾生意義故,而求證得佛果。以是行當居卑,衣敗舊衣,總將衣、食、名聲三者寄之於頹風,策勵身心,承擔重擔,一心精修。如是方是為眾生之義,此復應納之於修道之中。如是諸言,願謹受持。」並歌出囑徒歌:至尊瑪巴譯師前敬禮欲修正法諸人士,若不依止具相師,縱生敬仰加持小,若未求得深灌頂,深密經句束自心,不依密經作明證,所修皆歸歧途因,若不精修深教授,彼說捨事是自苦,煩惱若不思對治,口頭禪語是空談,不知甚深方便道,雖能精修獲義微,甚深要點若不知,縱勤精修去道緩,若未廣積福資糧,僅為自利輪迴因,所積若未投法中,雖修亦不生功德,內心若未生知足,多積亦是貪夫財,內修之樂未現起,身外之樂皆苦因,未調內心大貪魔,貪名自身成諍身,貪福反為五毒擾,貪物不來慈友助,睜怒招多怨恨因,緘口默坐無爭吵,能慎放逸離放逸,獨居亦獲良友會,居卑每成至高位,善緩培修多速成,離事修而大事就,培深道而速道成,若證空行則悲生,大悲若生自他平,自他平圓利他業,圓利他業與我會,由與我會得沸果,願我與佛及徒眾。三者無別成一體。(以上六則編者絳巴妥默譯自章嘉若毗多傑編著《彌拉惹巴傳》中。)

31、仲敦巴尊者寄伯穹書中說:「此生無暇中,時短決不留,應捨此世心,拋棄於腦後,現世與後世,兩重決不成,當重於後世,於法勤行修。」

32、敬安洛卓絳稱大師將示寂時,開示徒眾說:「為人師者,是有所謂遺囑的。但是我樂許那沒有留下物質的遺囑,須得在上師死後,不因大批物質,麗鬧出有損上師聲譽的事。阿底俠尊者在葉塘將示寂時,恰赤卻大師在阿底俠尊者前請示說:「尊者將示寂,在這以後,我想暫時推延說法,不知可否?」尊者說:「我看這樣是壞事,休作吧!」復問道:「那末,專修好嗎?」尊者仍如前答復:「是壞事!」更請示道:「那末,怎樣作才好呢?」尊者指示了簡單扼要的一句話說:「應捨此世心」。又熱振寺中有一紳士專一勤行繞塔,仲敦巴尊者見著說道:「閣下繞塔,我心中雖是喜悅的,但是如果作一善法,豈不更好麼?」那人請示說:「我禮拜好嗎?」尊者仍如前答復。那人復請示道:「我誦經好嗎?」尊者仍如前答復,那人最後請示道:「那麼,怎樣作才好呢?」尊者答道:「應捨此世心。二冱樣連說了三遍。後來仲尊者將示寂時,他也是去到須色(柏林深處),遠離世間八風而說道:我是希求獲得解脫者,不須利養的纏繞,佛說利養與非利養。有時只說首句利養,有時只說半分(世間八風之半),有時全說,但仲尊者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不需那樣的警惕,這是對後學有情而說的。總之,一心學法,是必須「捨此世心」。我從上師座前,聽到這樣的開示——侍徒們可喜是出家眾,沒有顧慮我死後將會有怎樣的結果到來。我自己是想往生兜率,阿底俠尊者的座前。我對於尊者的教義,正直無誤地謹記心中,以此而今是無過可言.....」等語。

33、博多瓦將示寂時,他說:「我須得在師佛前,發誓言:從今以後,知道使我們鑽入裏面而不易出的,確是為著此世的一切考慮分別。以此當捨此世心。發誓不作毀滅佛教的敗類——佛教中的梟鳥和烏鴉這兩種飛禽吧!:這是他教誡眾徒的話)說後眼淚盈眶,不久也就示寂。

34、彭裕地方發生戰亂,寺眾都在摒擋一切,收拾行裝,善知識伯貢嘉僅穿起他的法衣,手中持著水瓶而說道:「現在比我這樣摒擋收拾再好的辦法有嗎?」後來,博多瓦聽得他的情況,歡喜說道:「應該是他那樣的摒擋收拾法。對!應以伯貢嘉的收拾法為是。」(沒有世間沾滯)

35、又人眾爭先恐後去到喀濕彌羅班抵達座前,擬探問究竟正見時,伯貢嘉說:「我唯恐衹是在聞的當中,就把這人生混過。如果眾人仍然要去窮究正見的話,寡聞的我明天也拖泥帶水,後天也拖泥帶水地坐著,這樣怎能行?我也生起了一種去探究的思想——即是所謂何處能聞,聞而後煩惱將會減輕,煩惱一減輕,而魔事也就無機可乘之法。我雖是沒有作過多聞,而煩惱確實往減輕方面消除著在。我想假設聞而後諸煩惱仍然沒有減輕的這一問題,用什麼來作答呢?我想起一種答法——也就是口中以師師相傳來作答,而內心確是在想這下我將會作一導師吧!或許將會作一位大修士吧!或許將會作一位上座長老吧!或許將會作一位領袖人物吧?」(仍未捨此世心)

36、昔大德卓位奢貢波說:「有大修行者,榜其門上書出閉關若干時限,其動機乃在沽名,故其修行為不清淨。」博多瓦有弟子問法與非法的差別,以何為重?博多瓦答道:「能去煩惱者為法,不能去煩惱者為非法,以此學法者,其煩惱日增,僅為此生名聞利養,即為未入法門之象。」

37、妥默讓波大師說:「修行正法中,最大的障難,無過於此世空想。以此一切勤求修學諸佛所喜道的人們,都應當首先思念「暇滿難得」,及「死來無定期」,而勵力當修不貪戀於此世這一法門。他所作教誡頌中有詞說:「上師三寶前敬禮,能以最勝功德光,照除過翳盡無餘,佛及菩薩前敬禮,修法方便我旨說:趣向正法解脫道,作障之大超一切,即成此世榮華心,以故諸行當捨此。任作聞思修等善,雜此惡心如百味,鮮美中滲臭惡物,良好變劣定無疑。師友親明作鬥諍,不避苦樂粗惡言,幹辛所成諸受用,隨此惡心被驅使。為損他財自身心,努力劇烈作鬥靜,自他今後兩俱損,彼心此世魔入住,手中雖捧經教燈,為名利故作鬥諍,步墮罪巖失差眼,此世惡心所翳障。雖施多財為求名,及從眷等大施因,得果極小且惡劣,皆由此世心霜摧。雖勤守戒由利鎖,名韁纏縛背解脫,輪迴牢獄之堅鎖,確在此世惡心中。雖久修定由貪瞋,自贊毀他故鬥諍,經修寂止心不寂,由有此世莠苗根。病魔盜賊怨敵等,稱為正法之災障,然心堪能成道用,唯此世心是法魔。由欲如理修正法,知求此世諸榮華,彼為正法之魔障,一切時中喜與離。成此世榮亦非易,成亦受用無自在,自我決定死將至,彼時財眷等無益。離財眷等愈成苦,思此應捨此世謀,死來決定期無定,死時能益唯正法。受生決定處無定,任何生處唯法益,秋積春用雖無定,春糧秋空是癡愚,死時決定唯法益,現不起修最為愚,以故名利此世榮,諸謀心行當捨離,死時決定能益法,常不放逸勤修行。

38、溫薩巴捨棄世間八風,所有悅意與不悅意種種分別,引有古德兩句語錄說:「將一切尊榮寄之於吹風,將一切低賤棄之於流水。以強制方便(堅固定力)斷離內外散亂雜想,一心不亂地住寂靜地,猛利專修甚深道瑜伽。」

39、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引嘉色仁波伽頌說:「為後生計如涸網(涸澤撒網),心思勞頓願望空,盛衰聚散應細思,除法之外何可依。」

40、又洛桑卻季絳稱大師教訓其首要弟子仲巴.洛桑當卻絳稱說:「雖是說先求多聞,繼到山林勤修的人士很多,但是在這上面(指多聞),將不會去到山林,與及徹底完成精修。是須得去到山林後,聞思修三者結合而作,以善知識博多瓦來說,誠然是一位博覽經論大海的大德,但是不是現在的學法僧院中,講說與聽受者可比。你住山林,暫依你叔父仲巴.嘉操巴來問難決疑。可是不要同住在一起,應當作一位捨此世心。完成住山精修的行者。」

41、頗公說:「世間八風,總攝為名聞、衣、食三者,不唯求足,且欲圓滿,非必不要,但須不貪著。今日為東方國王,甚有榮威,然心不著追求,聽其自來(此即捨此世)。不汲汲於衣食尚易,不貪名則甚難。反之窮乏至於一無所有,然猶想著異日或當富饒,亦不能說為捨此世,故雖窮極,不能拾者,仍不能拾。雖極富饒,心能拾者,亦可說為能拾此世。」

42、上師教授說:「念死無常有所通達,則生起現在須修之決定,復重在須捨此世之貪戀,不然,所修之法不能入道。」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

六、思惡趣苦

1、思地獄苦:如釋迦世尊《本生經》中說:「於三寶、業果駁以為無,生寒地獄。」

2、《密經》中說:「緣於上師生瞋恚,生瞋一念等一劫,所積善根盡摧毀,若犯密戒根本罪,直至未懺淨之間,剎那等劫住地獄。」

3、《入行論》中說:「對於菩薩若生瞋,生瞋剎那等一劫,長住無間地獄中。誰是菩薩不易知,故易犯,故對眾生應作清淨觀。)

4、又《入行論》中說:「大熱大寒等地獄,其能作者為誰何?乃由我心所造成。」

5、又《入行論》中說:「若墮三途中,已離救護力。」頗公解釋說:「如夢寐間乍覺,已墮惡趣,舉目四望,無能作我救護者,但蜷伏悔恨而已。故皈依求救,今日須作,遠離皈依救護之事,從此不復再作。」

6、龍樹菩薩說:「鎮日須憶念,極寒熱地獄,亦當念飢渴,逼迫諸鬼趣,多愚苦傍生,當視當憶念,斷惡修樂因,難得瞻部身,得時於惡因,當勵力斷盡。」

7、龍樹菩薩又說:二切樂中無過漏盡樂(佛證究竟涅槃),一切苦中無過無問獄。」又說:「如是猛利劇烈苦(地獄),縱然經百俱胝歲,倘有惡業猶未盡,彼於諸苦不能離。」

8、頗公說:「修地獄時,亦如修本尊,然不過易宮殿為苦境,如赤足涉水,或涉冰雪,猶不能忍,若生彼中,何堪忍受!故未墮之先,應於粗重惡業,懺除令盡。」

9、思餓鬼苦:如《俱舍論》中說:「於印度王舍城下五百由旬,是其居處,水草全無,昏昧而過。其餓鬼王二剛因既有善業,復有粗重惡業,故既感天果,又受餓鬼果報,彼名法王,能為地獄有情示現何業感何種報之相。當思將墮此者,臨命終時,厭見飲食,呼吸斷後,如夢乍醒,即見餓鬼相現前。形狀奇異,或頭大頸細,頸不勝頭,或腹大腳細,腳不勝身,或手足別處,或足趾向後,或因飢火中燒,呼吸生焰,或因骨節相擊,行時作聲。甚至骨踝相摩,行動發火,畸形詭狀,不能闡述。」

10、龍樹菩薩說:「餓鬼以貪匱乏故。」此如菩提道次第所說,「餓鬼以上品貪,而感匱乏飲食受用。」又說,「所生諸苦常不離,飢渴寒熱力乏怖,諸苦生起無有盡。」

11、餓鬼之生因:如《菩提道次第》中說:「上品慳吝者生餓鬼中。」

12、《瑪澈》教授中說:「餓鬼業因:乃阻止自他財施,或於僧伽以瞋恚心,以餓鬼等名呼之,或作盜業,墮餓鬼中。」

13、思畜生苦:如《俱舍論》中說:「傍生勝者長一劫。」此言畜中如龍壽命可至一劫,受苦時亦長。其他畜類,受苦時間則無定。

14、生傍生因:《瑪澈》教授說:「主要由於輕毀正法,及於說法者不敬,已入佛門者起內訌,互揭過失等業因。」

15、墮傍生業因,極易種下。大德常說:「吾人與我守門之犬,彼此相易,剎那間事耳。應思吾人與其所受愛樂否?」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8:59 | 顯示全部樓層
--------------------------------------------------------------------------------

七、皈依三寶

皈依因及境

1、班禪.洛桑卻季絳稱說:「皈依因有二:一、生怖畏惡趣苦。二、知唯三寶能救護。皈依清淨與否?以是否具此二因而定。」此言一,當思易墮三途苦,而希求救護;二,當認識何者方能有此救護之功德能力,具此二因,始為正皈依。

2、藏中諺語也說:「畏苦而思救,畏寒而思衣,畏雨而思傘。」

3、月稱菩薩所著《皈依頌》中大意說:「佛為斷一切惡,證一切功德者;斷證之工具為法;斷證之良伴為僧。」

4、依上師教授要訣說:「須知現前能說法者上師即佛;法為所說菩提道次第之教義;僧為能依菩提次第,如法修行之良伴。」

5、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我們對一切智佛世尊的信心,反不如對一黠狡卜師巫婆的信心為重。」此語是值得皈依三寶者深思反省。

6、頗公開示說:「藏中於皈依境錯誤者不在少數。俠日紮倉(地名)有大力鬼神,經此者彼往往為祟。一日有遇此者恐其作祟而拜之,夜間見眾鬼趨前分肉,一鬼不得,全體騷然,大力鬼回顧其人頸癭,順手抓取其頸癭與未得肉鬼,次日頸癭頓愈。歸以告人。別有患頸癭者,聽得後攜供品而往。夜又見分肉而餘一塊。大力鬼與其人置腦後,次日不惟前病未愈,且腦後又增加一病。」頗公舉此事,為明餘鬼神為不應皈依處。

應知總義

7、如經中所說攝要而言:謂佛身功德具莊嚴。三十二相隨行好;語功德具六四故,一音說法隨類解;意之功德具悲智;事業功德令眾生,暫時究竟皆能獲,離一切苦得安樂;法功德者諸佛德,從教證法滅道諦,斷過修德依修行,以及現證而出生;僧功德者聖為主,彼亦由念法功德,如理修門應憶念。

應知差別

8、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說:「接受皈依之差別,認佛為皈依大師,應知法為正皈依,僧為修皈依良伴。」

9、又說:「不說有餘皈依處,差別為知內外師,及教差別惟皈依。三寶等義應善知。」外道雖亦有戒定,然不如內道圓滿。能示無倒應取應拾之法,唯佛堪能。外道大師所不能。故惟皈依三寶。

皈依功德

10、積廣大福:《攝波羅蜜多論》中說:「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大藏,瓢所不能量。」此言皈依之福德,極為廣大,不可測量。」

11、所積罪障能減滅:如經中說:『天子將生為豬身,帝釋亦不能解救,彼皈三寶念功德,命終得生極樂天。」

12、人與非人不能為災:許多大德常說:「真實皈依即護身符,人與非人難為災。」

13、隨願皆成:《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隨作何種如法之事,若先於三寶供養皈依啟白者,當易得成辦。」

14、甘丹派大善知識普窮瓦說:「我現在對「皈依」修力串熟的時候,在病中疼痛時,不禁呼出三寶來代替呻吟,不料佛尊等也就隨呼聲而來臨。」

15、妥默讓波大師對於皈依獲得修悟的情況,是有很多,茲錄一事:當大師行抵拉薩河畔時,見有人馬七八匹,都是一人一騎涉水渡河,涉至河心,人馬俱沈沒下去。大師一見此情,驚慌說道:『哎呀!壞事!太險啦!』當即雙手合十念道:『度母!度母!聖母!聖母!』急呼而聲淚俱下。就這樣除一人一騎未見浮出外,其餘人未離馬都安抵彼岸。那一人一騎已被水沖走了。突從大師背後出現一身材高大的人,未帶何物,身穿舊白衣,腰系馬蘭草帶,口中說道:我去,我去。對於河水,毫無疑懼地跨步涉渡,伸手去拖出漂沒的人騎。獲得安全後,不見那人的去向。以此大眾都驚嘆希有!大師問道:是怎樣浮出的?人們答說:『由於尊者你祈禱聖母,那人大半是聖母所化現而來的。」大師說:『許是聖母也可,真是奇事!衹要自己能全心信託。三寶是不我欺的。」

16、常生善根速得佛位,如《大悲白蓮花經》說:『以語敕(咒)詛彼田中種子,令不成種,無有是處。世間凡夫,雖猶貪著世間福利,然以對三寶,對境力大,故將來必得佛位。」

遮止學處

17、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遮止學處皈依佛,於他天神不禮供;皈法不殘害有情;皈依僧伽則不應,與外道等共同住。」

奉行學處

18、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說:「奉行學處於佛像,不應譏謗等當知。」

19、甘丹派大德貢巴瓦以文殊像問阿底俠尊者道:「此像好惡如何?」尊者答道:「文殊像無不好者,工稍次耳。」言畢置頂上。

20、《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佛之塑畫形像,隨為何種,美惡不應譏彈,不應置不淨處(如坐處、臥處),及質當,悉當斷除。應視同真佛,為可敬之田。」

21、恩師說:「於經上置物,乃至不能置佛像,如以「哈達」置經上作供養則可。若於經上堆積「哈達」鈴杵等則不可。」

22、所謂皈依體,乃心中至誠希求救護之念。以三寶為極大依怙,而生希求三寶救護之心,非口誦為皈依之體。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說:「能令心變動之皈依,關係極大!無論居士及出家老比丘,已嫻習諸儀軌者,是否內道行列中所攝,尚不敢斷定。因其是否已生起令心變動之皈依,尚不決定故。」

23、《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身命受用終須捨離,若因彼故而捨三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為苦逼。故當立誓自決,任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捨離皈依;雖為戲笑亦不說捨三寶之言也。或謂行趣何方,便當皈依何方之佛。此學處出自何經,未見其所據也。」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

八、深信業果業決定之理

1、如佛經中說:「從善因唯生樂果,不生苦果。從不蓋口因生苦果,不生樂果。」又說:「由作此此業,得此此果,作破彼業,得彼彼果。」是故諸苦樂,非從無因、及根本自性(如大自在天許根本自性為常)、不順因(外道許樂之因為常,常因得無常果,為不順因)等而生。

2、又經中說:「世間清淨此正見(業決定),誰能獲此正見者,百千劫不墮惡趣。」

3、《菩提道次第》中說:「墮地獄有情,暫得涼風,亦由昔所積蓋口業而生(此應知地獄有情,未種現善業,何以暫得涼風?此依大乘經藏說,佛放光地獄暫得清涼,除此餘諸有情受熱苦時,暫得涼風之樂,亦依昔所積善而生)。又受刺紮之微苦,亦由過去所積之不善業力而生故。」如是當知業決定義。業增長廣大之理。

4、如《集法句經》說:「雖作微小惡,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損失,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穀實成熟。」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可作。

業不作不得

5、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作頌說:「善惡二因若未作,則不當受苦樂果,由於業不作不得,如是當知如法性。」

業作已不失

6、如《戒經》說:「假使時間經百劫,所作之業不亡失,若遇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當彼自受。」

7、宗喀大師常說:「業隨有情,如影隨形,雖以不受後果之阿羅漢,亦須償還舊業。」如個軍比丘已證四果,甚難乞得飲食,須償還舊債。

8、恩師開示說:「遇不善知識命求清淨本心,說不思善不思惡,但觀本來面目,煩惱自滅。孰不知不思善惡,亦不能令昔所積業習亡失,而昔業仍如影隨形,若遇因緣聚會時,果報還當彼自受(不思善惡,亦不能不受)。」總於黑白二業果,心生決定當勵力。

9、《地藏經》說:「以此十善業道,當得成佛,若人乃至存活以來,下至一善業道,亦不護持,猶云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者,此補特伽羅最為詭詐,說大妄語,於一切佛前欺誑世間而說斷滅。如其愚蒙,自作其死,必顛倒墮落…(言顛墮即一切惡趣之異名)。」

10、經中說:「能忍辱者為妙士夫。」又說:「自能敬人因,能獲人敬果。」

11、業果最極隱覆,難生決定信,唯當憑信佛語為正量。《三摩地王經》說:「月星可隕墜,山邑可崩壞,虛空變為餘,佛不說虛語。」大地變為虛空,虛空變為大地,此絕無之事,縱有此事,而佛語亦無虛誑。

12、經中說:「於一證果有情,生瞋恨心而拂其意,雖懺除清淨,然於證道當遲緩一劫。」孰為證果者不易知,故諸大德再再叮嚀說:「常起防護不善心,雖小罪惡亦勿染。」

13、《入行論》說:「千劫所積施,及供如來等,凡其諸善行,一瞋皆能壞。」

14、惡業常久之義:如龍樹《親友書》中說:「於一日中,乃至日日中,起心動念,非瞋即貪,生起慈心、悲心、菩提心之時極少。」《寶王經》亦說:「如貪瞋癡所作之業,皆屬不善,反是為善。二日之中,乃至日日中,不屬於貪瞋癡所作之業極少。

15、阿底俠尊者記事中說:「尊者以神通力見印度有修大威德能怖金剛法者,因忽因果,死墮餓鬼,欲向西藏來,當使藏地饑饉不安,尊者乃修垛瑪施食,以息災厄。

16、仲敦巴尊者說:「仁者心莫粗,此(因果)緣起甚細。」此言對因果當細心謹慎,其要義通緣起、空性。

17、眾多善業不善業,孰先成熟?博多瓦說:「如多人爭渡,強者先登。彼此力弱,則視船先開近何人,彼遠近相等,則視與船夫之親疏而定,又若先登則視何人先打招呼。」

18、善知識貢巴瓦成就堅定三摩地、親見本尊、具廣大神通,但內心深處,仍不樂意以見本尊和具神通為修行的主要成果。仍然是於菩提道次第一一法門,精修獲證。特別是他對於業果,生起決定信心,而以嚴持三律為主要。貢巴瓦對其弟子勒烏樹巴說:「勒烏樹巴:如果明後日有人間你,你對你的善知識所有一切教授秘訣中,以什麼算是最主要的?你將會把神通或親見本尊作為最主要的。你應當說是善知識說,最主要的是對於業果,一次比一次生起大的決定信心,而清淨的守護所受的戒律儀。」昔諸大德亦說:「我等方行皈依、聞法、修學、供養,若諦察自心,究於業果,生起決定與否尚不可知。須察是否生起為善,嫉惡(非嫉惡人,乃指惡心),此二心之猛利心力。」

19、惹穹瓦說:「我於老時,唯依《賢愚因緣經》。」經中多說因果事記,為修業果必須之聖言量。

20、有一次康隆巴同普穹瓦相會時,康隆巴說:「聽說善知識你唯說業果為極要。我想現在不計聞、思、修三業,唯修這一業果法門為最難。」以此普穹瓦答道:「正如你所說那樣。」普穹瓦又說:「我在這年老時,結合口頭說法,也不離《賢愚因緣經》。」又說:「我們應當誦出的是善句,驅出的是不善事。」又說:「不作高不可攀的法,將是如貪饞香穀粒那樣…(言多數口味,易起修欲)。」

21、瑜伽自在成就大師彌拉惹巴講說他行諸苦行時,錫瓦哦說道:「至尊大師:當師求法的時候,不管是在上師前,信解恭敬承事,及行諸苦行,或是求得法後,去到山中勤修等的那般毅力,隨想一種,心力都似乎難以勝任。思想大師那些事業的時候,就感覺到吾人所作的,都是此生世間之法,以此是不能解脫生死輪迴的。大師!這如何是好!」說後悲淚不止!至尊大師說道:「思惟輪迴及惡趣苦的時候,對於信解恭敬及毅力,倒也沒有特別不對的過患,但是有心的人們都是從聞得業果之法後,對於業果生起堅信的這一毅力,它有一切功能。在對於所聞法,還沒有生信之間,是保留在知的境地,是還沒有捨此世八法的心。因此,業果一法,最為重要!對於粗分的業,常時現起,是還沒有生信的征相。而隨即去搞許多與空性的言說教理合與不合的作法。殊不知空性教理,更為微捆。以此「知」、「信」二者都更難生起,於空性生信後,隨即得知於業果中,自顯空性。而對於業果的取捨,止惡修善諸法,自然地向往而精進不懈。由於諸法的根本,是「堅信業果」,這一法門,以此精勤於「止惡修善」的作法,實為重要!我最初沒有通達空性的理義,由於深信業果,所以造下深重的罪惡之後,想念決定要墮入一二途,而生起怖畏。自然地生起對上師信解,及修汝精勤的毅力。我願你們也依照我的話,如我現在這般去修密法,能獨自去到山中,勤修起來吧!這樣老僧決擔保是能夠解脫輪迴的。」

22、歐仲.宣教師菩提羅紮啟問至尊彌拉惹巴道:「至尊大師:我想大師許是金剛大持,化現為人相,為利有情意義故,而作諸事業的一位導師,否則,以我等凡夫眾生來說,依照大師你那般信解事業,及為法故行諸苦行,總覺自心有所不逮……以此我啟問上師是金剛大持,或是菩薩的化身麼?」至尊彌拉惹巴大師說:「我是誰之化身,我自己也是不瞭解的,許是三惡趣的化身。你們對我見為金剛大持……等,隨你們所見為何一種,隨即獲得那種的加持。以此你們作這樣的信解吧!想我是佛菩薩的化身。這誠然是你們對我的純潔看法。但是對法來說,比這樣大的邪見,是沒有的。這是還沒有看見盡善盡美地修學正法的偉大。總的說來,由於正法的偉大,如像我上半生本是造下極大罪惡的一凡夫,後來,我深信業果,生起捨此世心,身語意三門能夠虔誠地勤修正法。這樣與證得佛果,距離是不遠的。特別是由一位具足德相的上師前來攝受,獲得成佛捷徑——「密乘」之教授與要義,使你沒名言的障覆,赤裸裸地得見其中灌頂及教授秘訣後,而能夠作到勤修不懈。這樣,此一生中,毫無疑慮,是決定成佛的。如果在此生中,造下十不善業及五無問罪,毫無疑問,死後立即墮入無間地獄。這由於對業果,不能生信,則修善力弱之故。對於業果,堅決生信時、對於惡趣苦,能生怖畏,由希求證得佛位之心,先須對上師生起信解,中間勤修諸教授,最後充實修證通達等方面的毅力。一切具有毅力的凡夫眾生,都會生起,而且不弱於我。有誇張為佛陀,及菩薩的化身。這是由於對密法捷徑,還沒有生信的原因。現在,你們當修深信業果,併當思惟前輩諸師的史事德行,及業果、輪迴過患、暇滿難得、死無定期等法門。發奮勤修密法。我也是由厭棄美好衣、食、名聲三者,心生勇氣,身亦相應,克服痛苦,去到無人荒山勤修,由此而生起修證諸功德。願你們隨學於我,勤奮精修吧!」

23、宗喀大師《菩提道次第》中說:「菩薩者,最為有力之罪福田。引經語略言之:於菩薩生瞋害心,出不雅言,較將盡恒河沙數諸宰堵坡(塔)毀壞焚燒,所生之罪為尤大。若於勝解大乘菩薩前,淨信瞻視,稱揚讚歎,較將十方剜眼有情,以悲憫心,仍生其眼,復將前諸有情放出牢獄,於轉輪王位或梵天樂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為超勝,無可數量。然無神通者,不易知誰為菩薩,故當殷重!」

24、大德昂旺奪德巴為弟子說法,不擇時地,一次於橋上見一弟子,命供曼遮為說要法。乃說:「自無始以來,乃至未解脫生死,於微細業果,當加殷重。若不加註意,雖為大成就者,不免墮三途苦。」

25、珠康巴.格勒嘉措大師著述中說:在他專修菩提道次第時,有一次去取水的途中,見一蜂略一飛起,復墮於地。這樣反覆數次,他想這是什麼緣故,近前仔細一看,原來是蜂的胸部,有一螞蟻的銳牙,緊緊鉗入。由這一因緣,使他思惟業果,凡自已所積一種惡業,必須受果。蜂有翅有目,螞蟻無翅無目,但是「業力牽引」,暫時成了這樣的情況。以此他生起了佛所說善與不善業決定等教義,任何時候都是真實無欺的殊勝的決定知解,由此引力對於整個菩提道次第所有悟達,都如雲會集心中而生起了。就這樣他從依止善知識法門起,直至止觀之間,所有有功用與無功用(任運)的修悟,次第經過,而自己獲得不退的定解。

26、大善知識覺勒格西說:「了達空性後,於業果愈生忍信。」故於業果不殷重,而自謂自證空性者,不墮常見,即墮斷見,即非中道觀。

27、康薩仁波伽說:「在拉薩三大寺中,雖供一盞茶,堪稱上品供,因其中有不少菩薩。然而供者有末得福報者,因偶於彼等作不善業,而相抵消。」

28、恩師開示說:「雖或名有情,或名意生,或名能作者,但安立假名,皆無自性,而無可緣,然黑白業之異熟果,是有能受果之有情。自性雖無,然造作何業,受何種果,決定無違,且為助伴,了知此即彼,此理趣甚奧妙!」

29、應以業果為寶鑒而照自己,不可以照他人,須心與善法相符合。恩師說:「餘與一法友參大德地摩仁波伽。法友博通經教,廣問諸法,最後地摩活佛對他說:「你所問者,皆是正法,惟與汝心,皆相距甚遠。能令法與汝心符合則甚善。」

次依四力而懺淨

30、經中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此對諸不修四力對治者而言。《八幹頌釋》中說:「若以四力如說而懺,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

31、(一)依止力:如宗喀《菩提道次第》中說:「依止力者,皈依三寶,修菩提心也。」由於皈依三寶功德,一念菩提心能消多劫罪過。

32、(二)能破力:如《明燈頌》攝菩提道次第要義作頌說:「追悔昔罪能破力。」此言能直破劫奪罪性,故能破力須作如毒入腹想,深生追悔。欲生此心,須修能感苦異熟等三種果之理趣。

33、(三)對治現行力:依《菩提道次第》攝要而說:「對治現行力有六:一、依甚深經(如般若經),二、勝解空性(特別理解能作罪者、所作罪過、罪性三輪皆空,無有自性)。三、依持誦百字明等咒,四、依形像力(要在對於佛生淨信已,而塑其像),五、依供養力(於佛及塔勤供養),六、依名號力(誦佛菩薩名號等)。

34、(四)遮止力:如《日藏經》中所說:「須如覆舟之起追悔,勿徒託空言,要在防護未來。」此中有二:一、願未來定期不作,二、願未來究竟不作。總之,佛為初發心學人,雖說多種懺悔法門,然對治最為圓滿者,仍以四力為善。

--------------------------------------------------------------------------------

 樓主| 發表於 2012-2-12 19:26 | 顯示全部樓層
--------------------------------------------------------------------------------

與中士共道次第亦即細分出離心修要

九、思流轉總苦:分六

第一、修此求解脫之心:(此中攝思惟總別苦)

1、經論中說:「思苦能於輪迴起厭離心,思苦能折憍慢,思苦能於他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惡修善。」此言思苦功德,極關重要!應知不厭輪迴,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
2、上師教授說:「有情於輪迴中,如蜂閉於瓶中,或上或下,終不能出,有情或生人天,或墮三途,終不能出輪迴,須將能蓋之業煩惱除去,始得解脫。吾等貪著輪迴,不知是苦,故無求解脫之心,即不求解脫之法。如人野宿,大水淹沒,即覺冷苦,乃起視水自何方來,而思有以堵之,使水不至,而得安睡,即如解脫。砌石堵水,即如道諦。」

3、(一)輪迴無定苦:如龍樹菩薩說:「有父即子母即妻,有類成怨即彼親,由有顛倒性在故,諸世間中無決定。」如以經中所說來解釋:如目犍連至人家乞食,見其人方食魚,而打守其旁之犬,其人所抱愛子,乃前世怨仇,目犍連以神通觀知而說道:「子食父肉而打母,懷抱被殺世怨仇,犬食魚骨妻食夫。」月親菩薩寄弟子書說:「六趣(六自有頂,下至阿鼻)無處吾等未去過,未曾受過之苦亦無有。」

4、(二)不知滿足苦:如釋迦世尊《廣大遊戲經》中說:「所有人王天欲樂,以及人中妙欲樂,彼諸欲樂一人得,其人亦無滿足時,無厭足際為苦首。」謂苦者,不滿足乃輪迴根本。

5、(三)數數捨身苦:如龍樹《親友書》說:「多生之骨高過須彌。」甘丹派大德亦說:「於生死中,一翻一覆,實非安樂之事。」

6、(四)數數受生苦:如龍樹菩薩說:二一有情所飲乳,尤較四海水量多,尚有隨來世間眾,所飲將比此量多。」(受生無始,未來無終故)。又說:「彼此成仇所斷首,若積大超梵天界,彼此成親吊亡淚,若積多超大海水。」

7、(五)數數高下不可保信苦:經中說:「積集終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上師教授釋說:「前世為王,後世為賊者有之。昔西藏有王極驕,後為人殺,頭漂水中七日。」

8、(六)共住友伴不可保信苦:寂天菩薩《入行論》說:「生時亦為獨自生,死時彼亦獨自死,苦份他人不取受,作障親友復何為。」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0:31 , Processed in 0.03707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