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583|回復: 1

從三細六粗相談惑業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10-24 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e5a6205325942d27234966b54e002c74.jpg


從三細六粗相談惑業苦

所謂的三細六粗相,皆因一念不覺而有,經曰:『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仗境為緣長六粗』。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的相,皆是一念妄動迷失了本性所產生的妄覺,而非真實。禪宗大德說:『動念即乖,舉心即錯』。

凡夫起心動念,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時時深陷於迷惘之中因而煩惱不斷不能自拔。 豈知,萬法寂滅相,本來不生不滅,無有一法可得。只因無明妄動,為境所牽,故而起惑造業受報 於三界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惑業、煩惱之苦。 若能了知涅槃本來清淨寂然,本無有相、一塵不 染、一法也不立,又何來外塵境緣一切順逆、善惡的境界相呢?境因心有,心因境生,心若不生,何 境之有?故一切境界相皆是虛妄不實。心、境本是 一體,非一非異,唯是一心而已。古德言:『心不 附物,物豈礙人』;是人自擾於紅塵,而非紅塵能夠擾人。   

『三細六粗相』即宇宙的森羅萬相。宇宙萬事萬物一切的相,只因一念無明不覺而生。說有次第,實無前後,起則同時。如佛所說『十二因緣』,都以『無明』為緣起,或以『阿賴耶識』為緣起。無第一因可尋,是環環相扣、輾轉相依、無端亦無終。只因一念無明而生『業相、轉相、現相』。此三種相如樹之根、葉,與花果,彼此互為依存,故曰『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今略說此三細 相:   

一、無明業相:「業」是動態的意識活動,屬 於『思心所』。離念則不動,動則感果。故曰『果不離因』。由於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本有的靈知, 所以起心動念有了思維的九界生死的苦果,所以有動即苦。   

二、轉相即能見相,亦名轉識:真如智照本無能、所,乃清淨寂滅之相。今一念心動,失彼精明轉成妄見,故曰『依動故能見』,此見乃妄見,是無明遮蔽了自性元明之體所生的妄知妄見。此屬阿 賴耶的見分。

三、現相即境界相:境界相指的是精神與物質的相。精神是屬意識的活動,乃無形之相;而物質是有形的色相。宇宙的森羅萬象包括一切的自然現象、物理現象,或者所有人事物的現相在內,統攝 一切的五蘊根塵、依正器界的現相。舉凡種種都是吾人一念不覺而有『動、見、境』三相。   

若一念不生,則三細相頓空。能離念、離相則無見;無見則心不動。心若如如不動,則無所不 覺。故一切境界相,看似相生、相滅,有次第之分,實乃剎那一念,惟是一心作用而已,離見則無相。   

《楞嚴》言『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無明),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業識),所既妄立,則生妄能(即能見相),無同異中(業識妄所晦昧之相),炙然成異』。此言明,自性明體本來清淨覺 照、無所不知。若心中認為了知這種靈知覺照,那即是妄,如頭上安頭,有了分別妄識。一旦有了妄識,則對外塵境界即產生分別,是謂能見相。有了 分別、妄識,則對境就有了差別相,故而彼此相互對立,各不相容,亦如楞嚴經所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知斯即涅槃』。一念心本來清淨明白,如鏡照物,一塵不染,照得清清楚楚,歷歷在目,無所不照,亦無所不知。若心裏還有個 「知」,即如同鏡子染上了塵埃,反而不清淨了, 或如同本來有頭卻不知道,又安了一個頭,反而迷失不覺。

有了境界的緣故,復而產生另外的六種相,即經文所說:『仗境為緣長六粗』。這六粗相即: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與業系苦相。   

一、智相:是根塵相對時而生的分別智。分別智並非智慧,猶如智度論中說的『心想智力』,為虛妄的分別心。只因執著前所現的境界相以為實有,不了唯心虛妄,故而分別順逆、善惡,有了愛惡取捨的業行,以致造作貪瞋癡慢的業因。

二、相續相:當覺心起了妄動,對外塵境緣則 念念相續,有了愛惡情仇、苦樂憂喜的分別相。前智相是俱生的法執,而此相續相是分別的法執,均屬『住、地』無明,微細的變易生死,為地上菩薩所斷。

三、執取相:有了前境愛惡、喜樂的分別境 緣,當然就生起一連串取捨的執著。取我所愛、所 喜,舍我所惡、所苦的。由於不了境界相的苦樂、 憂喜皆是虛妄不實,僅是一念不覺所生的妄覺,故而愛著獵取,計我、我所,故曰『住持苦樂』,緣念境界,依於相續,而起執著。

四、計名字相:對外塵境緣有了虛妄分別的執著,故而妄計分別、假立名字;由意識分別而起 貪瞋癡慢等煩惱業識。前執取相是「俱生」的「我執」,此「計名字相」則是分別我執,亦即是見思粗惑,分斷生死。為二乘人所斷。

五、起業相:由於對前境的分別、執著,尋名執實,故而發起身口意而造善惡等業。所謂咎由自 取,皆因貪愛。故貪愛為欲界之本。若貪愛不起, 則無分別取捨,若無分別取捨即無業果。

六、業系苦相:亦如十二因緣所說,「愛取有」三支為生死的業因。因起惑造業才有生死輪迴 的煩惱。故一切業苦不出十二因緣;而十二因緣又不出惑、業、苦三障。然一切惑業由無明而起。無明乃吾人一念不覺而有,所謂:『無明、愛、取, 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雖佛初說十二因緣,但在義蘊上卻有淺深的不同。

此三細六粗相,乃五蘊十八界宇宙之森羅萬相。然眾苦之因,則不外一念不覺,而惑於三細六 粗、惑業苦等染法,故而產生九界眾生不覺之差別妄相耳。

http://absos.org/myapp/JueMingZhiDao1/JueMing01_025.cs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8-10-24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個修行佛道的修行人,第一個要知道的功課就是要知道---甚麼是惑業苦?!
惑,就是 心中有迷惑,這個迷惑有三種層次,這三種層次 是我們修行成佛的 三種障礙;由於有惑,所以 我們沒有智慧 去處理心裡上錯誤的行為,這個錯誤的行為 就是佛教常說的 身 口 意 三業,只要是 你的業 是 迷惑的,不管你所修的善法有多麼的善法,那個善法的行為都還是落在偏差的行為,將來所感得的果報 究竟還是 苦報;三昧水懺上說:我們的業 大若須彌,若是 業 有業相 盡虛空都無法容受;由於 業 的造作,就會招感未來不同層次的果報,如果是 三界內的果報 總不出於 行苦 壞苦 苦苦的結果!

所以,惑業苦 這三個字的道理,就已經含攝了整個佛法的 苦 集 滅 道 四諦的道理!

https://blog.xuite.net/huangchiamei/twblog/117361274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5 14:01 , Processed in 0.024045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