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966|回復: 0

“禪定”的“五過八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27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images (2).jpg


“禪定”的“五過八行”

行願人間

修禪定波羅蜜多有很多方法。中士道講戒定慧時,在這方面講了很多,這里再補充一下。

(一)禪定的種類
禪定有很多種,根據禪定的作用可以簡單地分為三種:利益眾生的禪定、身心安樂的禪定、修功德的禪定。

(二)修禪定的資糧  
修禪定需要一定的資糧,如果沒有資糧,修幾百年也得不到禪定,具備修禪定的資糧是非常重要的。
經中說:
修資糧之法有多種,根本是戒行要清凈,
離雜事身心保安靜,生活上堅持四聖行。
也就是說,修禪定最重要的資糧是:戒律清凈、遠離雜事、滿足四聖行。

1. 戒律清凈
大家可能註意到,三士道的很多部分都提到了戒律要清凈,因為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對於修禪定來說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更重要。
修禪定,就是要息滅身心內外的各種散亂。如果要息滅微細的心的散亂,首先就要斷除粗顯的身口散亂。戒律清凈,就是以戒來遮止身口的惡行,從而斷除身口所造的粗顯的散亂。

2. 遠離雜事
修習禪定期間,身、口、意都要遠離雜事,特別要求身一定要遠離雜事。
身遠離雜事就是指身體不能被太多的事牽扯精力。另外,像看命、做歷算、看風水,從事這些事很難安定下來,更要遠離。
心遠離雜事就是心不能有雜念,要保持寧靜。

3. 四聖行
(1)飲食要滿足
修禪定時,飲食要準備充足。不要求過好的飲食,能滿足溫飽就好,對飲食不能有過多要求。

(2)衣要滿足
衣物也要準備充足。修禪定過程中,一般要閉關一段時間,如果因為換季等原因,發現衣物準備不足,還要出關準備衣物,就會擾亂修定。

(3)居處要滿足
修禪定時,要選擇一個安靜處。要在一座四周沒有聲音的房子里,專心修禪定。在城市里也可以,但是周圍過於嘈雜就不合適了。
此外,在禪定修習成功之前,要盡可能不更換住處,搬來搬去地也會成為修禪定的障礙。

(4)身心喜歡寧靜
身心喜歡寧靜就是指要斷除貪心等惡念,不貪圖利養受用。貪圖五欲的享受,不只是會影響修禪定,還會毀掉其他善德。思惟無常能對治這種心念,身心喜歡寧靜是很重要的。
總體來說,要修禪定,就要找一個四周環境清凈,聽不到聲音的房子,具備水電、衣食等基本的生活條件就可以了。
以前,帕繃喀大師的弟子很多,他對弟子們說:“你們有沒有想修禪定的?我可以提供修禪定的條件。”然後,一位蒙古的喇嘛說:“我想修禪定。”這個喇嘛當時在三大寺里連格西都不是,只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帕繃喀大師就給他講修禪定的方法,並且提供了修禪定的條件、場所。他就認真地修,最後得到了禪定。
他成就了禪定以後,帕繃喀大師後來講禪定時,經常帶他在身邊,示範禪定的呼吸等等,然後大家都來看、來學。

(三)如何修習禪定

1. 修習禪定的方法
中士道講戒定慧時已經講過修習禪定的方法,這里再簡單地重複一下。
先要選擇好一個定處。我們一般是把佛作為定處,就是觀想坐姿的釋迦牟尼佛。像拇指或豌豆那樣大小,最小不能小於一粒米,選擇好定處後,心要一直定在定處上。
呼吸時,鼻孔里的氣息是有大小的,剛開始修時分辯不出來,隨著心越來越平,慢慢就能感受到氣息的粗細、大小。當心真正靜下來時,氣就很均勻了。然後,隨著心一直住於定處,氣息也慢慢地越來越小。等到真正修成禪定時,氣息就沒有了,人是活生生的,但呼吸就沒有了。
修禪定一定要專修,不要做其他的事,甚至早晚課都不需要做。早上起床後,念三遍心經排魔,再修七支供養,然後就修禪定。用心不間斷地修,六個月就可以成就禪定。如果修修停停,雖然心是定的,也比較清凈,但是得不到真正的禪定。就像用木頭磨擦生火,總是磨一會就放下,是不會起火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旦禪定修成功了,可以隨時入定;入定後,可以通過發願出定。比如,要入定一個小時,就發願:“我要入定一個小時。”就可以在一小時後出定,這就是禪定。

2. 禪定中的五過八行
修禪定的過程中,要經歷五過八行。五過是指修習過程中會產生的五種過失,八行是對治這五種過失的八種方法。

(1)五過
《辨中邊論》中說:
依止八行因,斷除五過失。
懈怠忘教授,昏沈與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

1)懈怠
懶惰不會成就禪定。五個過失中,首要的就是不能懶惰。

2)忘失教授
忘記了觀想的方法、對象,忘記了修禪定的方法以及上師教導的竅訣等等,都屬於忘失教授。

3)沈掉
指修禪定時產生的昏沈心或掉舉心,這兩種是住心的障礙。產生了昏沈,心就倦了;產生了掉舉,心就亂了,都不能使心定於一處。

4)不作行
出現沈掉時,因為不懂或其他原因,沒有采取對治,這是一種過失。

5)作行
在沒有發生沈掉時,修對治也是一種過失。

修禪定有九住心,就是要經歷九個層次的住心體驗,才算成就禪定。在獲得第八住心之前,一直都會有昏沈和掉舉,得到第八住心時,沈掉就不會再有了。但是在這時,如果還在觀察自己是不是沈掉,並且還妄加對治,就會對住心造成妨礙,所以說也是一種過失。
五種過失中,前兩種會使修行者不能進入禪定,不能得到住心成就;第三種會破壞禪定的本質,尤其是細微的昏沈,很多修行人都不會註意到;後面的兩種會影響成就禪定。所以,作為修行人,一定要認識到,並且要設法對治、去除這五種過失。

(2)八行
八行是對治五過的八種方法。

1)信
就是指通過了解禪定的功德,對修習禪定產生堅定的信心。
得到了禪定以後,修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會非常容易,可能五分鐘,就可以得到神通。
修法會非常快,智慧非常銳利。比如,得到禪定後,如果觀想一朵花,就好像是拿在手里,可以摸到一樣地清楚、真實。
禪定最大的功德是什麽呢,得到了禪定以後,可以在定中修空性智慧,得到空性智慧後,就可以解脫。
要多了解禪定的功德和利益,了解的越多,就越利於培養修禪定的信心,有信心後會更容易成就禪定。

2)欲
就是學修禪定的興趣,也可以通過了解禪定的功德等方面,來增強學修的興趣。

3)勤
就是鍥而不舍的精進心,遇到任何阻礙都不放棄,保持精進,這非常重要。

4)輕安
禪定成就後會身心輕安。
如果成就了禪定,身體會感覺很輕,內心也會很輕松。我們有很多煩惱一直壓在心里,所以總是感覺心很沈重。心沈重,身體再瘦也會感到沈重;心輕松時,身體胖也會感覺很輕松。
尕臧曲松大師三十二歲就得到了禪定的成就,九十多歲時,走路還像個小孩子一樣,非常非常輕。盤坐講經幾個小時後,兩手不碰地就可以站起來,很多年輕的喇嘛都做不到。身心輕安,是成就禪定後的一種功德。
人的心要是完全輕松了,身體再重也沒關系,禪定修到了一定的層次可以飛起來,就是身心輕安的一種表現。因為心完全輕松了,身體也就會非常非常輕。
依靠八行中的前四種,信、欲、勤、輕安,可以對治並且去除掉五過中的第一個過失“懈怠”。“信、欲”把心念從對禪定的不了解導致的懶惰,轉變到堅定信心,並喜歡修習禪定;“勤”是修行的過程,“輕安”是修習禪定的結果。

5)正念
就是指不忘記觀想對象的念力。我們就按照宗喀巴大師的教授,將佛作為觀想的對象,以佛身為所緣境來修禪定。觀想佛還可以積福凈障,非常殊勝,對將來修密宗本尊瑜伽也特別有幫助,還有很多其他的功德。
正念可以對治五過中的“忘失教授”。

6)正知
正知就是即時覺察沈掉的警覺心,是對治五過中的“沈掉”的。是什麽意思呢,如果一出現昏沈或掉舉,要馬上能察覺到,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具備正知。
如果沒能及時察覺,時間一長,昏沈或掉舉加重,禪定就亂了。所以,修禪定一定要有覺察的心,主心定於定處,還要有個隨支的心一直觀察主心。
彌納仁波切是格魯派一位成就很高的大師,他有個寧瑪派的弟子,說要回去修禪定,需要閉關一年。到了夏天,這個弟子讓自己的兒子去塔爾寺拜見彌納仁波切,彌納仁波切對他兒子說:“你爸爸說他要修禪定,怎麽會在貴德的街上跑來跑去買東西啊?”他兒子說:“沒有啊,我爸爸在閉關啊。”彌納仁波切說:“那為什麽我看到你爸爸在街上跑來跑去呢?”他兒子回去問,他說:“哎呀,師父全知道了!我這幾天心亂得不得了,一直想著要到街上去買東西。”
這就是掉舉。對於這種心,就要及時覺察,才能對治。

7)作思
作思是對治五過中的第四過“不作行”的。作思就是“作行之思”的意思,思就是思考、想辦法。作思的意思就是說,通過正知覺察到發生沈掉後,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作思,要想辦法控制、對治。
修禪定時,心要不松不緊。太松了會昏沈,太緊了會掉舉,心會跑到外面去。要用不松不緊的心來修禪定。
昏沈的對治:
用隨支心來觀察定處時,如果定處變得模糊了,或者雖然很清晰,但沒有先前明亮,這就是發生昏沈了。這時,心就要緊一點,時刻警醒定處要非常清晰、明亮,就不會有昏沈心。
掉舉的對治:
掉舉就是心不在定處上了。用隨支心來觀察,主心有沒有定?有沒有跑掉?如果跑掉了,就收回來,重新定在定處上。如果實在收不回來,就不要打坐,可以站起來,做做大禮拜等等。

8)舍
舍的意思是說,修禪定時,針對五過中的第五個過失“作行”,在沒有發生沈掉時,要修舍。如果不舍,而是去妄加對治,這也是一種過失。
修禪定得到第八住心時,就不會再有沈掉了,如果還妄加觀察沈掉,想著要加以對治,就會對住心造成妨礙,使住心不能任運自如。所以,這時就不用再觀察住心了,而應該運用“行舍”來使住心調柔正直,保持心的任運轉性。

(四)修禪定的六力
修禪定時,除了要註意五過,並且要用八行對治之外,還必須要有住心體驗,就是九住心,這九住心是需要由六力來成辦的,六力其實前面都講過了,這里再介紹一下。

1. 聽聞力
就是聽聞上師的教授。

2. 思惟力
不聽聞就不知道怎麽修習禪定,聽聞後要對修習的方法、過患,以及禪定的功德等勤於思惟,才能轉化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聞、思非常重要,思惟力也能讓我們認識到禪定時粗的分別念頭。

3. 正念力
正念力就是一直觀想禪定的定處。
觀想釋迦牟尼佛時,吃飯、睡覺都不能忘記觀想,一直不能忘記觀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記觀想定處。休息或睡覺時,要先把心定在佛身上,然後再睡覺。如果這樣睡不著,就觀想釋迦牟尼佛坐在枕頭上,自己的頭放在佛的懷里,或者大腿上,然後再睡。

4. 正知力
就是即時覺察昏沈掉舉的警覺心,對沈掉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對細的沈掉的感知力。

5. 精進力
沈掉不再生起後,為了盡快遠離沈掉,應該升起精進力,精進修行,才能徹底斷除沈掉。

6. 串習力
徹底斷除沈掉後,要生起堅持不斷修禪定的心念,直至成就禪定。
這些對修禪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禪定的九住心  
修行者修習禪定,令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過程中,會有九個層次的住心體驗,就是九住心。

1. 安住心
能將心安住於定處,就是安住心。
這個階段主要依靠六力中的“聽聞力”,將心安住於所緣境,就是定處。
這個階段只能將心短時間安於定處,無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續。此時,會發現心里的念頭比沒修禪定時更多,其實不是念頭變多,而是因為沒修過禪定,心沒有靜下來過,不知道心會產生這麽多分別念頭。

2. 攝住心
當心念對外在對象起反應時,能令心念返回,就是攝住心。
這一階段主要依靠六力中的“思惟力”。修禪定一段時間以後,心住在定處的時間能長一點了,不那麽散亂了。這時,可以體驗到,心里的念頭沒那麽多了,分別念頭好像有時在,有時不在的樣子。
在安住心和攝住心階段,心散亂的時間都要比安住的時間長,沈掉時多,安住時少。

3. 解住心
當解知(分別理解)心對外在對象起作用時,能令心快速返回定處,就是解住心。
這一階段,心一直持續安住在定處上。當心偶爾散亂,離開定處時,能立即覺察,然後把分別解知的念頭重新安於定處上,所以叫解住心。
和前兩個階段相比,這時心散亂的時間已經很短了,並且能生起部分正念了。
4. 轉住心
就是停止解知的心,而樂於安住。
這一階段,由於已經能生起比較強的“正念力”,可以看住分別念頭不脫離定處,所以,從此以後,定處不會再丟失了。但是已經開始有比較強的昏沈和掉舉了。
第三與第四住心主要依靠六力中的“正念力”。從這時開始,正念就成熟了。

5. 伏住心
入禪定時間太長了,心感覺厭倦時,能讓厭倦的心態折伏,就是伏住心。
在這個階段,已經沒有粗的昏沈和掉舉了。但是由於對心的控制太緊,有可能犯細的昏沈。所以,要生起六力中的“正知力”來做觀察,同時思惟八行中“信”所講的修習禪定的功德,讓心活潑一些,不再昏沈。

6. 息住心
內心有動念時,能讓念頭馬上息止,就是息住心。
在第五階段,為了避免細的昏沈,就要讓心活躍起來,但是,如果心過於活躍了,就會有生細的掉舉的危險。這時,必須生起能了知細掉舉的“正知力”,及時感知並消除細的掉舉。在這個階段,已經不用擔心細的昏沈了。
第五與第六住心主要依靠“正知力”。如果這個階段的住心圓滿了,正知力也就圓滿了。

7. 滅住心
當心起沈掉時,能馬上滅除,就是滅住心。
在第七階段,由於前六個住心已經很圓滿了,這時,基本沒有昏沈和掉舉了,但是,仍須對沈掉保持警覺,並生起六力中的“精進力”,徹底斷除沈掉。

8. 性住心
當妄念停止時,就能覺察到心的本性是本來明凈的,然後保持自然安住。
在這個階段,打坐時只要在開始時,稍稍註意一下,就能在整個過程中不發生沈掉。這時的昏沈和掉舉就像被打敗的敵人,從一開始的強有力,然後逐漸減弱,最後徹底消失。所以,從第八住心開始,不再需要提起正知力了。
第七和第八住心主要依靠“精進力”。

9. 持住心
成就禪定後,要經常修,自然能安住在禪定中,也就自然地能行善止惡。
由於第八階段不斷地修習,這個階段已經可以不用特別用心就能自然成就。所以,這時不需絲毫努力,就能入定。
第九住心主要依靠六力中的“串習力”。
中士道時,講的是禪定的修持方法;上士道講的是成就禪定需要具備的條件,以及對修習過程中住心變化的認識和處理。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圓滿的禪定修持方法。

https://mp.weixin.qq.com/s/wGcNNKSzS5kNXzGoqNIgmQ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8 23:44 , Processed in 0.02831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