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205|回復: 0

菩薩修學階梯——十地法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27 2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jpg


菩薩修學階梯——十地法門

中天竺法凈禪寺

菩薩思量微妙義
出過一切世間道

華嚴第六會,敘述佛陀升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放眉間白毫相光。金剛藏菩薩為會主,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受解脫月等菩薩三請而演說十地法門。
十地法門,雖只有一品六卷,但在《華嚴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品,闡述一切菩薩的登地階次,從登地(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地地斷:一分微細無明;證:一分法身解脫。
到了十地,菩薩由賢位進入聖位。小乘是三賢四聖,大乘是三賢十聖。
十住(下賢)、十行(中賢)、十回向(上賢)菩薩叫三賢;進入十地,從初歡喜地到第十法雲地,都是聖位。
十地菩薩的行為是純為利他,修行十度萬行,中心以智為主,實踐的果就是親證真如,斷一分障,證一分真,分分斷,分分證,逐步升華。
《華嚴經》將菩薩修行過程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段,並提出依此漸次修行,必將深入普賢願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凈法界。
《華嚴經 十地品》雲:佛子,何等為菩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
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
三者發光地,四者焰慧地,
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
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
九者善慧地,十者法雲地。
《華嚴經 十地品》詳細解說了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過程中,進入這十個階段的修、入、住、出等方法和境地。這是《華嚴經》的核心部分,歷來受到佛家的重視。
金剛藏菩薩說十地後,“默然而住,不複分別。”
諸菩薩請金剛藏解說十地法門,但金剛藏認為諸佛智能,難解思議,世間無雙,因此不願輕易解說:"菩薩行地事,最上諸佛本,顯示分別說,第一希有難。......我念佛智能,最勝難思議,世間無能受,默然而不說。
最後諸佛從眉間放光,照一切世間,於是,金剛藏菩薩為眾生詳說菩薩修行十地的意義和修法。
關於十地的意義,各宗因所據教義有別,往往有不同的解說。華嚴宗對十地的解說:
前三地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主要是說世間善法;
中四地
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主要是說三乘修行之相狀;
後三地
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則是說一乘教法。
由此,十地諸法,融攝世出世間之一切善法。
十地配十波羅蜜
歡喜地,配施波羅蜜;
離垢地,配戒波羅蜜;
發光地,配忍波羅蜜;
焰慧地,配精進波羅蜜;
難勝地,配禪波羅蜜;
現前地,配慧波羅蜜;
遠行地,配方便波羅蜜;
不動地,配願波羅蜜;
善慧地,配力波羅蜜;
法雲地,配智波羅蜜。


第一歡喜地
修行者入此位次,超越了凡夫地境界,所以產生歡喜心,所以此境地稱為:"歡喜地"。
登此位之菩薩,入"見道"的位次,斷"見惑"。
"見道",又作見諦道、見諦。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為"三道"。
登入初地的修行者,名為"生諸如來家",修行入初地之菩薩,斷一切見道煩惱障,從此能荷擔佛陀家業,紹隆佛種,所以說生如來家。

第二離垢地
修行者登初地後,不斷精進,即入第二地,達到第二地境界的菩薩已經圓滿凈戒,遠離一切煩惱塵垢,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滿清凈,所以名為"離垢地"。
持戒就是修十善行。如《十地經》中說:二地菩薩,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凈。十善又稱十善道,是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
十善道包括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三種意業(不貪欲、不恚、不邪見)。
大乘佛教認為十善是一切善業根本,修十善能得一切戒行圓滿,於是十善業即為大乘佛教菩薩戒,人天善以此為依,三乘聖法由此而立。修行者入初地後,不斷精進,配合十善業道之修行,得戒行清凈圓滿,遠離一切煩惱汙垢,即得入第二離垢地。

第三發光地
據經中說,菩薩修行,於第二地上起清凈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等十種深心,勤修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定等定學,即得受持一切佛法,成就各種禪定,去除貪瞋癡等各種煩惱,使心得光明清凈。內心明凈,由於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能發出無邊妙慧之光,因此稱發光地。
發光地菩薩,勤修佛法,得聞持陀羅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勤修包括四禪、四無色定在內的各種禪定,超越了無所有處,而安住之定。

第四焰慧地
按經中說,登三地的修行者,修十法明門得入此第四地。
所謂十法明門是指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
第四地菩薩,安住於菩提分法,精勤修習覺分,智慧之光如火焰般熾盛起來,所以叫"焰慧地"。
菩薩在這一階段主要是修習三十七覺分(即三十七道品,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使智慧進一步增長。此地與十波羅蜜多相配,為精進波羅蜜多圓滿。

第五難勝地
所謂難勝地,是說須經過極其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境地。到達了這一境地,能令俗諦有分別智和真諦無分別智同時俱起,使不相違而相應。
五地以前的菩薩見性空時,離一切相而不見一切法;等到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如此空有不並,互相出沒。到了第五地以上,由於不斷修證般若性空智慧,能在現見一切有法的同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能同時觀照無自性的幻有及幻有的無自性空。成就真俗無礙,空有不二。
現證空有不二,才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即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經艱難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

第六現前地
此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滅盡心與心所的作用,於定中現證法性,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
六地菩薩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因此於一念心中也可安立。
《華嚴經 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

第七遠行地
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起定,念念入定。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進入無相無功用行,所以稱為"遠行"。
而在這之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在這之後,純為無相無功用。

第八不動地
無相而又無功用,智能、功德都任運增進,煩惱不起,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
修行到了第八地,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能,即稱之為"無生法忍"。
得無生法忍,盡斷三界惑,得不退轉。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斷盡三界煩惱,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

第九善慧地
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四無礙,指佛、菩薩、聖眾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

第十法雲地
菩薩至此第十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凈微妙解脫之智,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稱法雲地。
十地菩薩如冊封了太子,是為法王子,位居補處,即將圓滿成佛。
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而流入菩薩頂內,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圓滿清凈與諸佛一樣,能於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

《華嚴經 十地品》對菩薩修行十地有詳細敘述,對於每一地的修行內容,所獲功德,入地、出地等都有詳解,因此對大乘佛教修行者有重要影響。古印度世親論師曾詳論菩薩修行之十地而成《十地經論》,由此可見,關於菩薩修行十地論義,對於大乘修行是十分重要的。


閱讀聞思獲利益,
點贊隨喜皆功德,
利益眾生廣結緣,
你我同種福慧田。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5 02:25 , Processed in 0.02940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