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102|回復: 0

[因果輪迴] 索達吉堪布:值遇殊勝福田,以清凈心作微小供養可積大福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11-30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0561470794193.jpg


索達吉堪布:值遇殊勝福田,以清凈心作微小供養可積大福德

入行論   第一百二十三節課

繼續講積累資糧的供曼茶羅。前面介紹了前世的福德很重要,下面接著講:

◎ 值遇殊勝福田,以清凈心作微小供養可積大福德

當今時代,在一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人們看到稍有受用、地位之人,便大呼小叫、大驚小怪地喊道:“上師知!這個人多麽多麽了不起啊!”

在富有的大都市中,很多人對國際上特別有錢財的人,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等,也非常驚訝、贊嘆。

實際上,這些人擁有的財富,並不是特別驚人。如果遇到殊勝的福田,加上自己懷有一顆清凈的心,要達到這種程度,並不需要積累很大的福德資糧。

● 以頂生王的公案說明

舉個例子來說,在歷史上,我乳轉輪王(釋迦佛因地)曾以七顆豌豆的布施果報,後來統治了三十三天以下。

據《賢愚經•頂生王品》記載:弗沙佛出世轉法輪後,一次遊化世間,有一正在辦喜事的婆羅門子,在路上看到弗沙如來,便把自己手中的豌豆作了供養。按當時的傳統,這些豌豆要拋撒給新娘,可能就像現在漢地撒鮮花“開光”、放鞭炮“驅魔”等結婚儀式一樣。本來他準備在看見新娘後拋撒豌豆,但在路上看見相好莊嚴的如來,就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和歡喜心,於是馬上作了供養。

當時四顆豌豆落到佛陀缽中,一顆豌豆落在佛陀頭上。因為對境特別殊勝,以此功德,他後來成為歷史上第一轉輪王 ——我乳轉輪王(又名頂生王)。其中以四顆豌豆落在缽中,感得統治四大部洲。以一顆豌豆落在頭頂,感得享樂二天——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

在《佛說頂生王因緣經》中,也記載了這則公案,不過稍微有點不同。當時由勝軍王(即波斯匿王)請求 ,佛陀宣講了頂生王感得極大果報的前世因緣:毗婆屍佛出世後,有一商主值遇如來,心生歡喜,便以綠豆供養佛陀。因為是以拋撒的方式供養,只有四顆落入缽中,一顆擊中缽盂後掉在地上。

當時他發願:“以此布施廣大因,得佛世間自然智,願我速越生死流,先佛未度者皆度。 ”其意是說,以此布施廣大之因,讓我得到佛陀世間自然智,願我在很快的時間當中超越生死輪回,以前很多如來沒有度脫的眾生,以我的威德和智慧力全部度化。後來他轉生為頂生王,感受統治四大部洲、能至三十三天的果報。

佛陀還說:如果擊中缽盂的綠豆沒有掉在地上,就能獲得帝釋天王的果位。但因當時綠豆掉在地上,只能統治人間而不能成為天王。

因此,從歷史上看,現在世間特別有福報、人們特別羨慕的老板,也不一定前世造了特別大的福業。如果遇到特別殊勝的福田,以小小福德也會感召巨大的果報。

所以,我們不能認為小小功德無所謂。《雜寶藏經》中雲:“若種少善,於良福田,後必獲報。”可見,如果一個小小的善根遇到了特別好的福田,一定會獲得特別大的果報。又雲:“應當勤心,作諸功德,莫於小善,生下劣想。”意思是,應當以精勤心作諸功德,不要以下劣心對待小小的善法。

● 以波斯匿王的公案說明

又如波斯匿王的福祿,也是以前布施溫熱無鹽食團的果報。

當然,公案出處不同,說法也有差異。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記載:當時阿難尊者來到波斯匿王宮中,波斯匿王非常高興,順便請教尊者一個問題:“雖然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位很有福德的國王,但很多人並不了知我從出生以來的奇妙業感——每到吃飯的時候,就會從空中降下一銀娑羅香粳米飯、兩頭熟雉(野雞)、一枚甘蔗,其中一頭熟雉落在地上,其余都掉在銀盤中。不知這是什麽原因?”當時阿難尊者沒有回答,只說“很稀有”。

回到僧團後,阿難尊者便把這個事情講給別人聽。後來諸比丘往問世尊,世尊說:以前在此城中,有一長者曾以新粳米飯、二頭炙雉(烤野雞)、一枚甘蔗供養一位前來化緣的獨覺,但有一雉掉在地上。以此功德,這位長者於無量百千世享受天福,後於人間轉為波斯匿王,並感得這樣的勝事。但他供養時有一雉掉在地上,現在也感受這樣的果報。

所以,大家以後在供養時,不能讓供品掉在地上。一般來講,在藏傳佛教中,在供養僧眾時,掉在地上的東西都不會供養。漢地也有這樣的習慣,在供養上師、出家人時,如果菜掉在餐桌上,師父準備吃的時候,大家都不讓吃,這也符合佛教的基本思想。

當然,若對僧眾以信心供養,今生來世都會獲得福報,這樣的公案相當多。即使自己今生特別貧窮,若能把自己擁有的點滴財富供養殊勝福田,功德也非常大。

● 以須達施主的公案說明

記得在《雜譬喻經》里面,有一位叫須達的施主,一生中七次散盡家財,統統布施給孤獨的人,故被冠以“給孤獨”的美名。他第七次布施時最徹底,分文不剩,以至於他和妻子就像乞丐一樣。

後來,他在糞壤中找到一塊檀香木,賣了以後,買得四鬥米。回家後,丈夫對妻子說:“我去買一點菜,你用一鬥米做飯。”

此時佛陀用智慧觀察,得知度化他們的因緣成熟,就派舍利子去化緣,見到莊嚴的舍利子後,妻子就把剛做好的飯全部供養了;第二鬥米煮好的時候,佛陀又安排目犍連去化緣,妻子看見以後又生起信心,又全部供養;第三鬥米做好時,佛陀派迦葉尊者前往,她又全部供養;第四鬥米做好時,佛陀親自前往,她一看到無比莊嚴的佛陀,就生起極大的信心,然後又全部供養。

過一會兒丈夫回來了,妻子特別害怕,試探著說:“佛陀、舍利子、目犍連、迦葉尊者前來化緣,我們應不應該供養?”須達特別虔誠,他說:“如果他們來,我們應該好好供養。”這個時候妻子說:“剛才他們都來了,我將四鬥米的飯全部供養了。”丈夫聽後非常歡喜。

以此因緣,一會兒他們家就出現寶藏,很多資財都具足。後來他們又把所有財富全部供養三寶,佛陀給他們說法後,就獲得了聖果。

在其他經論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公案。如果自己心很虔誠,遇到特別好的福田而作供養,功德就特別大。現在很多人都想供養,但供養前一定要觀察,如果沒有觀察,光聽別人說“他如何如何了不起”,就把自己最珍貴、最寶貴的東西供養了,甚至自己家里財產並不多,也全部供養了,過一段時間知道這個人的過失後心生後悔,就不太好。

以前,佛陀的弟子不會做一些讓人生邪見的事,現在的人卻很難說。當然,現在並非沒有聖者,但像果期的目犍連、舍利子那樣,真正得果的人也不多。一個人是否是善知識,至少需要觀察一段時間,佛教有關經論里面都是這樣講的。否則,先不觀察,後來心里不舒服,或對佛教進行誹謗,就沒有必要。

當然,供養有很大的功德,尤其遇到特別殊勝的對境,通過供養的因緣,自己就能獲得財富等。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這樣的情況都不少,有些自己也明顯感覺得到。但作供養需要智慧,這是需要強調的。

● 以阿底峽尊者的金剛語說明

從西藏歷史來看,昔日阿底峽尊者初來西藏時,當時整個藏地要比現在 繁榮昌盛得多。可是尊者卻說:“西藏真正成了餓鬼世界,在西藏居然沒有一個人能享受曾經對清凈福田布施一鬥青稞的果報。”

為什麽在阿底峽尊者眼里,西藏是餓鬼世界呢?最早智慧光國王 派遣精進獅子帶著黃金前往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時曾說:“我們藏地經濟條件特別差,就像餓鬼世界一樣,這次能帶這麽多黃金,特別不容易。雖然您不貪著金子,但為了體現佛法的珍貴,還請您接受我們的供養,也希望您能到藏地弘法。”或許剛開始接觸的語言印象比較深,所以尊者來到藏地後,一直說藏地是餓鬼世界。不過從歷史來看,那個時候 印度的經濟狀況也不是特別好。(眾笑)

其實,尊者這樣說的目的,是說享受極大的世間福報,並不需要做非常大的善事,因為當時藏地連享受給清凈福田供養一鬥糧食福報的人都沒有。

我原來講過,阿底峽尊者是印度國寶級的大師,國王是不開許他來藏地的,後來只好以朝聖的方式,從尼泊爾進入西藏。當時藏地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國王,到達阿里時,國王菩提光將尊者迎請到寺院里面大轉法輪。後來通過菩提光祈請,尊者造了《菩提道燈論 》。

在尼泊爾的時候,尊者最好的譯師精進獅子就圓寂了。當時尊者說:“我的舌頭已經斷了,我去藏地也沒有用了,不能利益眾生。”雖然他的智慧很高,但顯現上不懂藏語,所以必須依靠翻譯。幸好當時八十多歲的寶賢譯師還在,他幫助尊者翻譯了不少經論。

本來阿底峽尊者預計在藏地呆三年,後來,居士身份的仲敦巴尊者從拉薩到阿里依止阿底峽尊者,並給尊者講了很多有關桑耶、拉薩等的功德,還請尊者到各地弘揚佛法。依靠他的辯才和智慧,後來阿底峽尊者放棄回國的打算,又在拉薩一帶住了十年(所以藏人對仲敦巴尊者特別感恩)。也就是說,為了利益藏地的眾生,尊者在藏地住了十三年。1054年,尊者於聶塘示現圓寂。

時至今日,聶塘還有很多阿底峽尊者的舍利和加持物,前往聶塘朝拜,能生起菩提心。前幾天,有個道友給我供養了一串熱振寺的念珠。熱振寺是仲敦巴的道場,在《開啟修心門扉》里面,講了一些仲敦巴尊者在熱振寺的情景,想起來我就想去。下一次去拉薩時,我一定會去這兩個地方。

阿底峽尊者說藏地是餓鬼世界,其實現在也有不少人經常問:“為什麽藏地這麽貧窮?不是人人都信佛嗎?”

要知道,有財富並不一定代表有福報,關鍵看能否行持真正的善法。因為對修行人來講,財產多了,反而心容易散亂。

如今不丹國家就不願意開放,到那里去住一天,要收一百美金。為什麽他們要這樣呢?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受外來垃圾思想的沖擊。雖然有人認為他們很保守,因為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開放,但人的價值觀不同,有人認為有福報一定要有很多錢,有人認為有錢並不一定有福報,關鍵看內心是否擁有智慧,因為金錢與快樂並不能劃等號。不過從真理來講,擁有內在的精神財富,才是最快樂的,也是最重要的。

再者,所謂果報,有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四種。藏地物質生活貧乏,這是以前沒有造相應福德的原因,但藏地的自然環境在當今世界首屈一指,如新鮮的空氣、清澈的甘泉、藍天、白雲等,這也是往昔積累了相應福德的果報。所以,價值觀不同,理解方式就有差異。

◎ 分析羨慕世間圓滿的深層原因

有些人之所以對於眼前微薄的財富、地位感到稀奇罕見,原因有三:

一、自己孤陋寡聞、見識短淺。因為沒有見到現實生活中真正富有的人,也不知道古今中外歷史上真正有財富的人。

二、對於現世過於貪著。前幾天我也講了,在20世紀70年代,我家鄉有一輛自行車,一次耍壩子的時候,全鄉的人都去和它合影,好像自己已經有了自行車一樣。當時我們公社還有一輛東風拖拉機,很多人都去和它拍照,感覺就像自己已經開過它。其實,今天的執著就是明天的夢,對現世沒有必要特別執著。

三、並沒有一五一十地懂得前面所說無憂樹之果的因果規律,或者只是懂了,卻沒有真正相信。如果對因果深信不疑,即使看到全世界非常有名的領導、明星等富貴之人站在臺上,臺下有幾百萬人、幾千萬人歡呼,也不會產生羨慕之心。因為自己知道,這是暫時的因緣,只不過這個人依靠方便方法能吸引人註目而已,他死的時候跟普通人一模一樣,要麽火葬、要麽水葬、要麽土葬、要麽天葬,靈魂離開骨肉的身體後,如果沒有善法陪伴,唯有惡業隨身,前途將一片迷茫。這一點,看看很多明星和領導離開世間時的悲慘情景,就會非常清楚。

所以,我們一定要領會華智仁波切這些特別生動的金剛語的意義。

◎ 修行人首先應生起無偽的出離心

由於明白了這些道理,很多人常對我說:“您給我加持加持,讓我生起無偽的出離心。”確實,如果我們真正生起了無偽的出離心,對出世間特別向往,極端厭惡世間,那麽即使見到現世中那些財富多如龍王、地位高如虛空、威勢厲如霹靂、容貌艷如彩虹而讓人們特別羨慕的人,也一定會認識到這些沒有芝麻皮許恒常性、穩固性的實質,進而必然像膽病患者見到油膩食物一樣,感到惡心、厭煩。

如《正法念處經》雲:“色種姓財富,及以諸樂具,一切皆無常,智者不應信。”容貌端嚴、種姓高貴、財富圓滿、身心快樂等世間一切圓滿,都具備不穩固、不可靠等無常特性,所以智者不應該信賴。

前面華智仁波切也引用過他的至尊上師如來芽尊者所說過的話:“我無論看見世間如何高貴、如何權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會生起羨慕之心。”因為在他的境界中,就像《百業經》里面所講的一樣——黃金跟牛糞等同,所以,對世間圓滿沒有一點貪著。

《正法念處經》亦雲:“觀金土平等,離愁憂正行,煩惱蛇不嚙,彼得無量樂。”真正的智者視金錢和糞土一樣,對世間不會有憂愁,一切都以正知正念而行,世間貪嗔癡等煩惱毒蛇根本不會咬傷他,始終處於特別快樂的狀態中。如果真正生起無偽的出離心,就能做到這樣。盡管我們現在很難做到,但也沒有必要過於貪執世間任何一法,否則特別可憐。

有了出離心的同時,還要不斷積累如夢如幻的資糧。當然,為了今世的受用圓滿,精勤積累資糧,對世間人而言,倒也勉強說得過去,但是沾不上出世間正法的邊。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如果是一位希求解脫果位的真正修行人,就必須像前面三番五次所強調的那樣,做到如丟唾液般拋棄現世的一切貪執,背井離鄉,奔赴異地,唯依靜處,罹患疾病、樂觀對待,遭遇違緣、冷靜處理,死亡臨頭、坦然面對,就像米拉日巴一樣精進修法,因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不可能一舉兩得。

此外,若想獲得出世間成就,還需要長期依止善知識,不能呆一兩天,什麽東西都沒學到,生起煩惱就離開了。一定要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對佛法產生定解,從而活到老修到老。

我們學院有很多高等學校畢業的知識分子,有些還留過學,工作也特別讓人們羨慕,但他們都放下了世間所謂的成功而出家修行。雖然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但我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生老病死,以及整個輪回的過患和痛苦,他就會盡早選擇修行的道路,這是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可惜的。當然,特別貪著世間法,不信因果、前世後世的人不認同,我們也非常理解他們。

◎ 修行人應勵力將法融入心,不用擔心衣食資具

一位弟子曾問無等塔波仁波切:“在如今的末法時代,對於一個修持正法的行人來說,很難得到衣食資具。如果沒有錢財,太窮的話,生活就很困難,那我們是修財神法,還是修學攝生術 ,或者幹脆挨餓走向必然的死亡?到底怎樣做才好呢?”

以前有《父子問答錄》、《弟子問答錄》等很多問答錄。現在世間人也有很多疑惑,所以在與知識界、政界等人士交往時,我都主動讓他們提出問題,雖然我不一定回答得好,但也有互動的機會。在座的道友,以後無論是在弘揚佛法的時候,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盡量與人交往。對我們來講特別簡單的一句話,或特別簡單的一個道理,也許可以解開別人長時困擾內心的疑團。

仁波切告訴他說:“即使修財神法,但如果沒有往昔的布施果報,也很難達到目的,而且內心想如理如法修行的人,為了今生利益去修財神法也是矛盾的(現在很多修行人都特別喜歡財神法。聽說有人傳財神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多收一點供養。既然能傳財神法,肯定有修法的驗相,那為什麽還要依靠這種方式來獲得錢財呢?有時候我會這樣給他們開玩笑);攝生術也是同樣,在繁榮興旺的古代,土石水木等營養充足的當時倒是容易修成,而在營養已經殆盡的現代,修攝生術也不可能獲利;走向必然的死亡也不合情理,像如今這樣的暇滿人身將來難以複得,可是如果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一種‘死與不死都無所謂,我決定修行’的觀念,那麽永遠也不會缺衣少食,因為從來沒有出現過修行者被餓死的先例。世尊也曾說,縱然發生一藏升珍珠兌換一藏升面粉的饑荒,佛陀的追隨者也不會缺衣乏食。”

的確,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都不會缺衣少食。比如,一個有幾千人的大道場,修行人並沒有為了生活天天都掙錢,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不知不覺會生活資具樣樣齊全。即使表面看來生活過得很清苦,也樂在其中。《大智度論》雲:“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表面看來出家人今世很苦,但後世卻會感受樂的果報;而在家人今生雖然應有盡有,但造善業比較少的原因,後世卻會感受很多痛苦。

當然,出家人在顯現上雖會有一些苦行,但實際上絕對不會遇到特別大的痛苦,或者餓死。也就是說,只要修行造福德,就不會趣入特別糟糕的境地。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願意行持善法,不願意為了生活造惡業。《陀羅尼集經》中雲:“寧可貧賤修諸善法,不處富貴而行惡業。”寧可身處貧賤而行持善法,不願身處富貴而造惡業,因為這對生生世世都有利益。

有些人會想:“雖然造惡業,但只要賺到錢就可以。”其實我是不贊同的,作為修行人,哪怕短暫的今生過得差一點,也千萬不能造惡業,這是基本的原則。

◎ 強調一切善法必須以菩提心攝持

我們積資凈障,都是為了饒益遍虛空界的一切眾生。不要說成辦自己現世的利益,即便是為了自利而希求圓滿佛果,也根本不屬於大乘之道。因此,作為大乘佛子,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這一點千萬不能忘記。

現在很多人自私自利的心特別重,一直想自己往生,根本不把利益眾生當作一件重要的事。為什麽我們在精進修行佛法的開頭、中間、結尾,都要強調利益眾生呢?就是因為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本的東西舍棄了,那大乘法的本質就失去了。

雖然剛開始我們不一定有無偽的菩提心,但只要再三觀修,慢慢就可生起來,因為這畢竟是有為法。或者說,雖然剛開始不一定很習慣,但只要再三訓練,慢慢就會成為自然。很多道友剛來學院時,自私自利心都特別重,但後來不管是發心還是做什麽,好多行為都能看出,這個人只要對眾生有利,就願意付出一切。其實,這就是大乘的發心。

所以,無論是積累資糧還是凈除罪障,都必須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著想,絕不能摻雜自私自利之心,這一點至關重要。當然,凡夫人一點都不摻雜也不可能,但務必要盡量制止。倘若如此修行,那麽自己的利益以及今生的幸福安樂等,不求也會自然而然獲得,如同點火的時候炊煙自然產生,播種青稞禾稭自然長出一樣。

總之,我們務必要拋棄如毒藥般追求現世自利、自己解脫的這種心,精勤利益眾生,不斷發心為眾生做事情。這樣,自己的修行自然而然就會成辦,很多功德都會生起來。

這幾年我一直在盡己所能地弘揚佛法,學院里也有很多有水平的人,在技術等方面發心。雖然有人認為他們很可惜,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在發心過程中,憑自己的智慧直接或間接就能利益很多眾生,所以並不耽誤,我也沒有害他們。

在其他部門發心也是一樣。但不管你在哪個部門,大家一定要記住,都要以三殊勝攝持。比如今天我在醫院發心,剛開始要為眾生發菩提心,中間要以正知正念攝持,下班時還要把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給天邊無盡的眾生。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即使天天聞思修行,天天發心做事,天天坐在法座上誇誇其談地講法,連小乘的善根也不一定有。《前行備忘錄》里面也講:“發心非要,生心乃關要。”如果有真正的大乘心,哪怕天天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掃廁所,實際上這也是真正菩薩的行為!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763&id=712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03:07 , Processed in 0.02022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