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一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一

唐玄奘三藏法師取經贊

西行歷盡坎坷難,跋涉萬里往伽竺;
彌勒橫流中華土,聖僧流芳千古贊。

唐義淨三藏法師題取經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惟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more@]

------------------------------------------------------------

【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一)

------------------------------------------------------------

一、【隋:達摩笈多】
二、【唐:玄奘】
三、【唐:義淨】
四、【唐:一行】
五、【唐:金剛智】
六、【唐:不空】
七、【唐:新羅.太賢】
八、【唐:日本.最澄】
九、【唐:印度.善護】
十、【元:八思巴】
十一【元:沙囉巴】
十二【明:受登】
十三【清:工布查布】
十四【清:靈耀】

------------------------------------------------------------

一、【隋:達摩笈多】

------------------------------------------------------------

【經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譯者】隋.達摩笈多譯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4/T14n0449.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m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0_002.htm

------------------------------

達摩笈多

(?~619)梵名 Dharmagupta。又作達摩崛多、笈多、法密、法藏。隋代譯經僧。南印度羅囉國人。剎帝利種姓。二十三歲於中印度究牟地僧伽藍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後與同伴六人東行,歷遊沙勒、龜玆、烏耆、高昌、伊吾、瓜州等地,於開皇十年(590)抵達長安,同伴或歿或留中途,入京時僅師一人,奉敕住於大興善寺。大業二年(606),與闍那崛多(梵 Jñānagupta)於洛陽創設翻經院(官立譯經機構),譯有大集念佛三昧經、攝大乘論釋等九部四十六卷。師生性柔和,威容祥正,端居寡欲,居止三十年,學者風從。唐高祖武德二年入寂於洛汭,世壽不詳。〔續高僧傳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七〕p5670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達摩笈多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法密;法藏;笈多;達摩岌多;達摩崛多;達磨笈多;
[梵文 (羅馬轉寫)]Dharmagupta;

規範碼 ID No :A001572
專案碼:B1743
分類 Catagory:譯經
生年 Birth:+0529-01-03
卒年 Death:+0619-01-24 ~ +0620-02-11
朝代 Dynastty:隋;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from defaultTime 卒於:唐, 高祖, 武德, 二年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佛光:5670)
籍貫 From:伐臘毘國(INGJBV000E01AA)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隋代僧,南印度羅囉國人,剎帝利種姓。東都上林園翻經館僧人。(佛光:5670;疑年錄:69)

Occurs in:

CBETA T50n2060_p0434a27 唐高僧傳: 闍那崛多傳 { 達摩笈多 }
CBETA T50n2060_p0434c23 唐高僧傳: 達摩笈多傳 { 法密 }
CBETA T50n2060_p0434c23 唐高僧傳: 達摩笈多傳 { 達摩笈多 }
CBETA T50n2060_p0434c29 唐高僧傳: 達摩笈多傳 { 笈多 }
g009p0052(普陀洛迦新志) { 笈多 }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二、【唐:玄奘】

------------------------------------------------------------

【經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譯者】唐.玄奘譯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4/T14n0450.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v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0_004.htm
【網站】http://silkroad.chibs.edu.tw/index.htm

------------------------------

唐玄奘三藏法師取經贊

西行歷盡坎坷難,跋涉萬里往伽竺;
彌勒橫流中華土,聖僧流芳千古贊。

------------------------------

玄奘

(602?~664)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槃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迹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製「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師所齎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一五○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五二○夾六五七部。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恆,為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國。後以部分頂骨歸還我國,現奉安於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p2024

玄奘寺

位於臺灣南投縣日月潭畔。民國五十年(1961),為供奉玄奘之頂骨及舍利而創建。為日月潭名勝之一。民國四十一年世界佛教友誼會時,日人高森隆介、倉持秀峰聲明欲歸還民國三十一年在南京所獲之玄奘頂骨舍利,我國佛教界乃籌建本寺以供奉之。於民國五十五年,先總統 蔣公曾飭令政府資助工程建築。金山江天寺太滄、松山寺道安、福嚴精舍演培、海明寺悟明等法師,皆曾兼任本寺住持。本寺山門及正殿之建築頗壯觀。寺內奉有玄奘舍利塔及玄奘塑像。p2028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玄奘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解脫天;大遍覺;摩訶耶那提婆;唐三藏;大乘天;木叉提婆;陳褘;陳禕;奘師;慈恩;奘公;
[梵文 (羅馬轉寫)]Mahāyānadeva;Mokṣadeva;

規範碼 ID No :A000294
專案碼:B0325
分類 Catagory:譯經
生年 Birth:+0596-01-01 ~ +0596-12-31
卒年 Death:+0664-03-10
朝代 Dynastty:唐;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唐, 高宗, 麟德, 元年, 二月, 初五日,69歲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依記錄推算。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圓寂,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http://zh.wikipedia.org/zh-tw/玄奘,2010.09.20)
籍貫 From:緱氏(CN0410381Z30AA)
塔 / 圓寂地:樊川(CN0610116A01AA)
塔 / 圓寂地 註解:X78n1541_p0075a17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姓陳,京師大慈恩寺僧人。唐朝精於經、律、論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佛光:2024;佛百:1787.1;疑年錄:99;)
消歧義(此筆人名可能跟下列人名搞混) Disambiguation:
A009306(釋玄奘)

Occurs in:

CBETA T50n2053_p0248a09
CBETA T50n2053_p0248a10
CBETA T50n2060_p0442c29 唐高僧傳: 釋慧淨傳
CBETA T50n2060_p0446c08 唐高僧傳: 釋玄奘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0_p0449c12 唐高僧傳: 釋玄奘傳 { 奘公 }
CBETA T50n2060_p0453b08
CBETA T50n2060_p0455c12 唐高僧傳: 釋玄奘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0_p0458c26 唐高僧傳: 那提傳
CBETA T50n2060_p0459c05 唐高僧傳: 釋那提傳
CBETA T50n2060_p0459c05 唐高僧傳: 那提傳 { 奘公 }
CBETA T50n2060_p0547c08 唐高僧傳: 釋義褒傳
CBETA T50n2060_p0623c08 唐高僧傳: 釋道興傳
CBETA T50n2060_p0666c17 唐高僧傳: 釋法沖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1_p0710b11 宋高僧傳: 釋義淨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1_p0711a15 宋高僧傳: 釋義淨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14c06 宋高僧傳: 釋善無畏傳
CBETA T50n2061_p0716c19 宋高僧傳: 釋玄覺傳
CBETA T50n2061_p0717b06 宋高僧傳: 釋道因傳
CBETA T50n2061_p0717b07 宋高僧傳: 釋道因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19a22 宋高僧傳: 釋地婆訶羅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1_p0721a06 宋高僧傳: 釋牟尼室利傳
CBETA T50n2061_p0721a06 宋高僧傳: 釋牟尼室利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25b26 宋高僧傳: 釋窺基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25b26 宋高僧傳: 釋窺基傳
CBETA T50n2061_p0726c13 宋高僧傳: 釋道世傳
CBETA T50n2061_p0727a06 宋高僧傳: 釋普光傳
CBETA T50n2061_p0727a07 宋高僧傳: 釋普光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27a20 宋高僧傳: 釋法寶傳
CBETA T50n2061_p0727b06 宋高僧傳: 釋圓測傳
CBETA T50n2061_p0727c21 宋高僧傳: 釋靖邁傳 { 玄奘 }
CBETA T50n2061_p0728a07 宋高僧傳: 釋順璟傳
CBETA T50n2061_p0728a07 宋高僧傳: 釋順璟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28b14 宋高僧傳: 釋嘉尚傳
CBETA T50n2061_p0728b24 宋高僧傳: 釋嘉尚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28c05 宋高僧傳: 釋慧沼傳
CBETA T50n2061_p0728c17 宋高僧傳: 釋彥悰傳
CBETA T50n2061_p0730a11 宋高僧傳: 釋元曉傳
CBETA T50n2061_p0731b29 宋高僧傳: 釋宗哲傳
CBETA T50n2061_p0732a16 宋高僧傳: 釋法藏傳 { 奘師 }
CBETA T50n2061_p0732c03 宋高僧傳: 釋恒景傳
CBETA T50n2061_p0741a19 宋高僧傳: 釋神清傳
CBETA T50n2061_p0790c23 宋高僧傳: 釋道宣傳
CBETA T50n2061_p0792c05 宋高僧傳: 釋懷素傳
CBETA T50n2061_p0801a24 宋高僧傳: 釋如淨傳
CBETA T50n2061_p0813a15 宋高僧傳: 釋惠立傳
CBETA T50n2061_p0815a10 宋高僧傳: 釋利涉傳
CBETA T50n2061_p0824b09 宋高僧傳: 釋萬迴傳
CBETA T50n2061_p0862c18 宋高僧傳: 釋明慧傳
CBETA T51n2087_p0946b18
CBETA T51n2087_p0946b19
CBETA T55n2154_p0558b07
CBETA T55n2154_p0558b08 ........

g008p0414(重修普陀山志) { 玄奘 }
g081p0060(清涼山志) { 玄奘 }
g089p0439(天台山方外志) { 玄奘 }
g009p0003(普陀洛迦新志) { 奘 }
g009p0052(普陀洛迦新志) { 慈恩 }
g009p0056(普陀洛迦新志) { 玄奘 }
g049p0006(峨眉山志) { 玄奘 }
g089p0523(天台山方外志) { 奘 }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專站:《玄奘西域行 (The World of Xuanzang and Silk Road)》http://silkroad.chibs.edu.tw/index.htm

------------------------------------------------------------

三、【唐:義淨】

------------------------------------------------------------

【經名】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譯者】唐.義淨譯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4/T14n0451.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n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1_001.htm

【經名】番字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
【譯者】唐.義淨譯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rtsq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1_001.htm

------------------------------

 

唐義淨三藏法師題取經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惟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唐‧義淨大師 (西元 635~713 年)

出處:《翻譯名義集》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4/2131_007.htm

------------------------------

義淨

(635~713)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一說齊州(山東歷城)人,俗姓張。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名德,博覽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顯、玄奘之西遊,二十歲受具足戒。於咸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臘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園精舍等佛教聖蹟後,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後又至蘇門答臘遊學七年。歷遊三十餘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

其後參與華嚴經之新譯,與戒律、唯識、密教等書籍之漢譯工作。自聖曆二年(699)迄景雲二年(711),歷時十二年,譯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傳有部毘奈耶等之諸律大多出自其手,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師於譯述之餘,亦常以律範教授後學,盛傳京洛。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並首傳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係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壽七十九。建塔於洛陽龍門。〔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佛祖統紀卷三十九〕p5571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義淨—著名佛經翻譯家
 
義淨(635—713)唐代高僧,著名佛經翻譯家。俗姓張,名文明,唐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地區)山莊人。

因慕法顯、玄奘之高風,於十四歲出家。及從慧智禪師受具足戒後,學習道宣、法礪兩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前往洛陽學《對法》(《集論》)、《攝論》,又往長安學《俱舍》、《唯識》。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他在長安曾和同學處一、弘褘等相約西遊;但處一未能成行,弘褘亦至江寧而中止。後來他途經丹陽,有玄逵同行。翌年(671),他在揚州坐夏,遇著將赴龔州(今廣西僮族自治區平南縣)上任的州官馮孝詮,一同去廣州,得到馮氏的資助,這年十一月間,從廣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這時只有他弟子善行相隨。他們海行二十天到達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停留了六個月,在此學習聲明。善行因病返國,他即孤身泛海前行,經末羅瑜(後改隸室利佛逝)、羯荼等國,於鹹亨四年(673)二月到達東印耽摩梨底國,和另一住在那裏多年的唐僧大乘燈相遇,停留一年,學習梵語。其後,他們一同隨著商侶前往中印,瞻禮各處聖跡。往來各地參學,經歷三十余國,留學那爛陀寺歷時十一載,親近過那爛陀寺寶師子等當時著名大德,研究過瑜伽、中觀、因明和俱舍,並和道琳法師屢入壇場,最後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萬頌,方才言旋。

武周垂拱三年(687),他歸途重經室利佛逝,在那裏停留兩年多,從事譯述。他為了求得紙墨和寫手,曾于永昌元年(689)隨商船回到廣州,獲貞固律師等的相助,仍於是年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隨授隨譯,並抄補梵本。天授二年(691),他遣大津回國,把自己在室利佛逝新譯的經論及所撰《南海寄歸傳》等送回。到了證聖元年(695),他才偕貞固、道宏離開室利佛逝,歸抵洛陽,受到盛大的歡迎,住在佛授記寺。他先共於闐實叉難陀、大福先寺主複禮、西崇福寺主法藏等譯《華嚴經》。久視元年(700)以後,他才組織譯場,自主譯事。從此直到睿宗景雲二年(711)止,譯抄經典並撰述共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貞元錄》「敕薦福寺翻經」下一百零七部,四百二十八卷)。他所譯述雖遍三藏,但力行專攻律部,譯事之暇,常細心地把日常重要律儀教授學徒,漉囊護生,淨瓶滌穢,嚴守規矩,樹立新範,學僧傳習,遍於京洛,為一時所稱歎。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卒于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享年七十九歲。

義淨西行求法,意在傳宏,在那爛陀寺參學時,即已試譯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及《一百五十贊佛頌》等,後在東印耽摩梨底及南海室利佛逝,續有翻譯。回國專主譯場以來,所譯各書,可分為三部分:最初,從武周久視元年到長安三年(700—703),於洛陽福先寺及長安西明寺,譯出《金光明》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及《掌中論》共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其次,唐中宗神龍元年到景龍四年(705—710),在洛陽內道場、福先寺及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譯出《大孔雀咒王》等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及《成唯識寶生》等論著二十四部,九十四卷。最後,于睿宗景雲二年(711),在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譯出《稱讚如來功德神咒》等經、《能斷金剛論頌》及《釋》等論共十二部,二十一卷。當時在譯場擔任證梵的有沙門北印何爾真那、吐火羅達摩末摩、中印拔駑、罽賓達摩難陀,及盤度、慧積等;擔任筆受的有沙門波侖、複禮等;擔任證義的有沙門法寶、法藏等;擔任證譯的有居士東印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監護的有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秘書監楊慎交等;參加潤文的有崔湜、盧粲、韋嗣立、張說等,皆一時名流,保證了譯籍的高質量。

在那些譯籍中,《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十七事》原已全部譯出,中經散失,後再搜列《藥事》等七事,共四十七卷,其餘十事約十餘卷(據西藏譯本分量估計)終於佚缺。他如《集量》、《法華》二論,比較重要,今亦失傳。綜觀義淨所譯,律籍最為完全,除上面已提到的幾部以外,還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戒經》一卷、《尼戒經》一卷、《雜事》四十卷、《尼陀那目得迦》十卷、《百一羯磨》十卷、《毗奈耶頌》五卷、《律攝》二十卷等。

義淨在那爛陀寺所學是一種綜合性而偏重瑜伽一系的學問,所以他在儘量譯出律部各書以外,還譯出瑜伽系方面的書好幾種,如無著、世親的《金剛般若論頌》和《釋》,陳那的《集量》、《觀總相論頌》等,護法的《成唯識寶生論》(釋《二十唯識論》)、《觀所緣論釋》等,現存本雖不完全,但可以見到陳那、護法學說的要點,都是玄奘翻譯所遺漏而有待補缺的。此外,他還適應當時崇尚密教的風氣,重譯了《金光明經》及一些陀羅尼經(在他所著《求法高僧傳》內,還附述明咒藏概略,保存了有關密宗源流的重要資料)。不過,他的譯著在文字方面偏於直譯,潤飾不足,因而時有生澀欠暢之處。只是他對於梵語音義的翻譯極其認真,常於譯文下加注以作分析說明,並著重訂正譯音、譯義,以及考核名物制度。譯音方面,除分別俗語、典語(如說明和尚是印度俗語,非是典語,梵本經律皆雲鄔波陀耶,見《有部百一羯磨》卷一)及校補略音(如說明褒灑陀舊譯為布薩之訛,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清淨洗滌義,有遮現在及懲未來之慢法二義,不可省略,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外,對於咒語中一些字的讀音多附注四聲或反切,分別發聲的長短輕重,彈舌音借字則加口旁(見《佛說大孔雀咒王經·前方便法》),又對二三合音之字,選用適當字音,也能曲盡其妙。譯義方面,指出舊譯如理作意應正翻寂因作意(見《六門教授習定論》),以及《金剛般若經》譯文保留陀羅音譯,以見梵文一詞含多義之例(見《金剛般若論釋》卷二)等。考核名物方面如《有部百一羯磨》卷二注釋尼用五衣,卷八注釋五種畜水羅等。在這些注文裏,可見他對於譯事一絲不苟,有獨到之處,不愧為新譯時代之一大家。

義淨的撰述,關於律儀方面的有《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法》各一卷。另有《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一卷,述印度《金剛般若》譯的傳承及以九事解九喻的觀行要義。他歸途停留南海佛逝時,曾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二書各有專條)。此外,尚有《南海錄》(見《寄歸傳》序)、《西方十德傳》(見《寄歸傳》卷四)和《中方錄》(見《求法高僧傳》卷上末),從前的經錄都未見著錄。

義淨在譯籍和撰述上介紹了印度當時的綜合學風,並表明他對於佛學的認識。他以為大乘無過中觀、瑜伽,二者同契涅盤,理無乖意,應該和合。並謂般若大宗實即含斯兩意(見《寄歸傳》序及《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贊述》序)。他對律部一宗則以其在印度專業的關係,獨尊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傳統。日常行儀特別注意,以為含生之類,衣食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特致意慎護。他所撰《南海寄歸傳》,意欲據十七事重要節目,糾正中土僧徒實踐上失當之處。如當時持律者諸部互牽,混淆派別;律家章疏繁雜,不切踐行,他都表示不滿。可惜他的主張沒有發生多大影響,所傳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儀,隨著他的去世,就歸寂寥了。他的門人參加譯事的有智積等。他賞識的有崇慶、崇勖、元廓、玄秀、玄睿、慧神等。分佈諸州的有法明、敬忠、慧福等;常侍左右的有崇俊、玄暉、曇傑、寶嚴等,事蹟都不詳。後來德宗建中、貞元間,有京兆律師道澄,以律範著稱。他不滿南山律學缺點,所至常以瓶杖自隨,護生為切,又不常住一寺,以為西方三時分房,防止貪著,觀門易立(見《宋僧傳》卷十六)。道澄的風範,似乎是受了義淨的影響,在當時四分律盛行的律學界是罕見的。

出處:http://www.hr9999.com/GuDai/SuiTang/u2010_02/1817.html

------------------------------

釋義淨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文明;釋門之象胥;義淨;

規範碼 ID No :A001470
專案碼:B1634
分類 Catagory:譯經
生年 Birth:+0635-01-01 ~ +0635-12-31
卒年 Death:+0713-02-04 ~ +0713-12-25
朝代 Dynastty:唐;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唐, 玄宗, 先天, 二年,79歲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依記錄推算。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疑年錄:104)
籍貫 From:范陽(CN0130681Z24AA)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姓張氏,京兆大薦福寺僧人。一說齊州人。二十歲受具足戒。後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至印度,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又至蘇門答臘遊學七年。歷遊三十餘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后親至上東門外迎接。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合稱四大譯經家。(疑年錄:104;佛光:5571)
Occurs in:

CBETA T50n2061_p0710b08 宋高僧傳:義淨傳
CBETA T50n2061_p0710b08 宋高僧傳: 釋義淨傳 { 文明 }
CBETA T50n2061_p0710b08 宋高僧傳: 釋義淨傳 { 釋義淨 }
CBETA T50n2061_p0718c26 宋高僧傳: 釋實叉難陀傳
CBETA T50n2061_p0727b02 宋高僧傳: 釋法寶傳
CBETA T50n2061_p0728c12 宋高僧傳: 釋慧沼傳
CBETA T50n2061_p0731c16 宋高僧傳: 釋德感傳
CBETA T50n2061_p0732a19 宋高僧傳: 釋法藏傳
CBETA T50n2061_p0796b02 宋高僧傳: 釋愛同傳
CBETA T50n2061_p0890b02 宋高僧傳: 釋慧日傳
CBETA T50n2061_p0897c02 宋高僧傳: 釋智宣傳 ........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唐:一行】

------------------------------------------------------------

【經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
【作者】唐.一行撰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9/T19n0922.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u
【傳記】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02.php

------------------------------

一行

(683~727)又稱一行阿闍梨。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唐代鉅鹿(河北鉅鹿縣)人,俗姓張。出身顯宦世家,雅好經史,初就荊州景禪師出家,後隨嵩山普寂禪師學禪,又從當陽真纂習律。曾採集律部及諸經論中之要文,成攝調伏藏十卷。嘗師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受金剛智祕密灌頂。此外,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之學。

開元九年(721),帝命其訂正傳統曆法頒行天下,所著大衍曆共五十二卷(此曆法自七六三年迄今廣受日本四方所採用),其後與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餘顆恆星位置,並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之長度。又由其筆錄編纂而成之大日經疏二十卷,至今亦為密教界所重視。

開元十五年示寂,享年四十五。諡號大慧禪師。另著有宿曜儀軌、梵天火羅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等各一卷,並與弟子慧覺共撰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四十二卷。〔宋高僧傳卷五、釋門正統卷三、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六、舊唐書方技傳〕p43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中國密宗祖師、科技巨星~一行禪師

(西元 683 ~ 727 年),又稱『一行阿闍梨』,唐代鉅鹿(河北鉅鹿縣)人。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密宗要典《大日經疏》的作者。嘗師事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善無畏共譯密教根本聖典大日經,受金剛智祕密灌頂。此外,又精於禪、道、數學、曆法之學。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帝命其訂正傳統曆法頒行天下,所著《大衍曆》共五十二卷(此曆法自西元 763 年迄今廣受日本四方所採用),其後與梁令瓚同制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餘顆恆星位置,並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之長度。又由其筆錄編纂而成之《大日經疏》二十卷,至今亦為密教界所重視。

禪師俗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出身顯宦世家,天資聰敏,過目不忘。二十歲左右,已博覽經史,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一次,他幾天之內寫成《大衍玄圖》及《義訣》各一卷,闡釋楊雄的《太玄經》,得到名藏書家尹崇的獎譽而聲名大震。當時武三思獨攬朝政,猜忌正士,出於某種意圖,想與一行結交。一行鄙薄他的行為,隱而不見,適遇普寂禪師在嵩山弘揚禪要,參聽之後,深受感動,就禮普寂為師,落髮出家,時年約二十四、五歲。

出家之後,得到普寂許可,四出參訪,不遠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從一位隱名的大德學習算術,內外學的造詣因而更深,名聲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西元 710 年,二十八歲)之後,曾派東都留守韋安石以禮徵聘,一行稱疾堅辭,卻徒步走到湖北當陽去從悟真律師學習毗尼。

開元五年(西元 717 年),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禮部郎中親自去湖北請他入朝,協助善無畏翻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

唐玄宗請一行進京,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整理曆法,從新舊《唐書》〈律曆志〉的記載看來,一行開始草擬《大衍曆》是在開元九年(西元 721 年),到開元十五年(西元 727 年)完,共經過六、七年的時間。在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緊張。在曆法方面,他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新唐書》〈藝文志〉所載的《曆議》十卷、《曆立成》十二卷、《曆草》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等書,都是為草擬《大衍曆》所提出的重要文獻。此外,他還要收集實測的資料,從天象方面去找立論的客觀根據,因此他又必須製造天文儀器以供測候之用。一行關於《大衍曆》的著作,可惜流傳下來的已經不多;當時以及後代對於他的技術之巧、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別人的許多有關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

《新唐書》(天文志〉記載︰開元十一年(西元 723 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用銅鐵鑄成可以測量星宿運動和考察月球運行規律的黃道遊儀。測候結果,證實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動,畫成三十六張圖,深得唐玄宗的嘉許,親為黃道遊儀制銘。接著,一行又受詔和梁令瓚等製造渾天儀。渾天儀是中國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儀器,創始於西漢武帝時的洛下閎。東漢安帝元初四年(西元 117 年),張衡就改用漏水來轉動;後來又屢有修改,經過一行和梁令瓚的改制,才比較完備,能夠正確觀察太陽及五星的運轉情形。

一行的佛教著作見於著錄的有︰《攝調伏藏》十卷、《大日經疏》二十卷、《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等共八種。其中應以組織密宗教理的《大日經疏》為代表。《大日經疏》對於中國密宗的貢獻,除了把經中『文有隱伏,前後相明,事理互陳』的地方解釋明白,保存了善無畏所傳的圖位,和注明許多事相的作法與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揚大乘佛教世出世間不二的積極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

據《開元釋教錄》、《續古今譯經圖紀》、《宋高僧傳》等書所說,一行曾從金剛智咨詢密法,請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並受灌頂。因此一行是傳承胎藏、金剛兩部密法的大阿闍黎。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可惜他積勞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語),不到五十歲就圓寂了。

由於一行禪師對我國的天文曆法研究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舊唐書》〈一行傳〉載,玄宗特賜諡曰「大慧禪師」美稱,並「為一行制碑文,親書於石,出內庫錢五十萬為起塔於銅人之原。明年,幸溫湯,過其塔前,又駐騎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賜絹五十匹以蒔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見當時朝廷對於一行的尊仰和懷念。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
出處: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02.php

------------------------------

釋一行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張遂;大慧禪師;天師;一行阿闍梨;

規範碼 ID No :A000008
專案碼:B0008
分類 Catagory:義解
生年 Birth:+0683-01-01 ~ +0683-12-31
卒年 Death:+0727-01-31 ~ +0728-02-18
朝代 Dynastty:唐;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唐, 玄宗, 開元, 十五年,45歲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依記錄推算。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開元十五年示寂,享年四十五。(佛光:43)
籍貫 From:鉅鹿(CN0130529Z10AA)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俗姓張,中嶽嵩陽寺僧人,開元十五年。為我國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著有宿曜儀軌、梵天火羅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等各一卷,並與弟子慧覺共撰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四十二卷。(佛光:43;T50n2061_p0733c12;疑年錄:114)
Occurs in:

CBETA T50n2061_p0711b20 宋高僧傳: 釋跋日羅菩提傳
CBETA T50n2061_p0711c29 宋高僧傳: 釋跋日羅菩提傳 { 一行 }
CBETA T50n2061_p0715b15 宋高僧傳: 釋善無畏傳
CBETA T50n2061_p0715b20 宋高僧傳: 釋善無畏傳 { 一行 }
CBETA T50n2061_p0732c08 宋高僧傳: 釋一行傳 { 釋一行 }
CBETA T50n2061_p0733c13 宋高僧傳: 釋一行傳 { 天師 }
CBETA T50n2061_p0733c23 宋高僧傳: 釋一行傳 { 大慧禪師 }
CBETA T50n2061_p0734c10 宋高僧傳: 釋道氤傳
g089p0323(天台山方外志) { 大慧禪師 }
g089p0322(天台山方外志) { 釋一行 }
g089p0817(天台山方外志) { 一行 }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唐:金剛智】

------------------------------------------------------------

【經名】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
【譯者】唐.金剛智譯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9/T19n0923.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p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1_001.htm

------------------------------

金剛智

(671?~741)梵名 Vajrabodhi。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

繼善無畏東來之後三年,於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八年,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祕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世壽七十一(一說七十,或謂年壽不詳)。諡號「大弘教三藏」。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佛祖統紀卷四十〕p3561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中國密宗始祖~金剛智

(西元 671 ~ 741 年)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光明國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依寂靜智學《聲明論》。十五歲往西天竺,止住四年,學《法稱論》,然後返回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六年間廣習大小乘經律論,兼通粉繪之術,又受學《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等。二十八歲於迦毗羅衛城隨侍勝賢論師,學《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承事供養七年,受學《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諸大乘經典及《五明論》,並受五部灌頂,研究密教奧旨。隨後回到中天竺,禮如來八相的靈塔。時南天竺大旱,摩賴耶國王遣使請師於宮中設道場祈雨,立有靈應,王臣皆大喜,遂為師建寺安身,師住三年餘。

後因觀音菩薩之靈告,師遂率領道俗弟子八人,渡師子國,於楞伽城無畏王寺頂禮佛牙。更向東南攀楞伽山,參禮佛足跡,又再次回到南印度摩賴耶國,於宮中受王供養。後欲赴大唐,拜文殊師利,傳法門,而請求於王。王乃遣將軍米准那貢進梵夾及方物,送師入唐。師遂於師子國乘波斯船,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佛逝等國至廣州,約三年後達唐境,時為開元七年(七一九)。該年為善無畏東來後之三年。翌年,師入洛陽,進謁玄宗,被迎入大慈恩寺,不久移居薦福寺。隨後,在所住寺院設大曼荼羅灌頂壇,化度四眾,受王臣歸依。大智、大慧二禪師及不空三藏、沙門一行等人皆入其門下。

開元八年,入洛陽、長安;十一年,開始從事翻譯,首先在資聖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後又譯出八部十一卷的祕密經典。除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外,並傳授灌頂之祕法。二十四年隨駕入長安,二十九年欲歸本國,後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享年七十一。天寶二年(西元 743 年)二月二十七日,塔於奉先寺的西崗,永泰元年(七六五)朝廷賜諡號,稱「開府儀同三司大弘教三藏」,其所用之七條褐色紬袈裟一件,今藏於日本正倉院。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
出處:http://www.budaedu.org/doctrin/t04.php

------------------------------

金剛智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金剛菩提;菩提金剛;跋日羅菩提;開府儀同三司大弘教三藏;釋跋日羅菩提;大弘教三藏;菩提跋析羅;
[梵文 (羅馬轉寫)]Vajrabodhi;
規範碼 ID No :A000774

專案碼:B0853
分類 Catagory:譯經
生年 Birth:+0669-01-01 ~ +0669-12-31
卒年 Death:+0741-01-26 ~ +0742-02-13
朝代 Dynastty:唐;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唐, 玄宗, 開元, 二十九年,73歲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依記錄推算。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開元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三。(疑年錄:112)開元二十年卒,年七十一。(T50n2061_p0712a14;インド仏教:092)
籍貫 From:秣羅矩吒國(INTNMA000E01AA)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另說為中印度王子)。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第八部十一卷。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佛光:3561)

註解(完整) Notes(full):
密教譯經僧,後世稱為中國密教之始祖。南印度秣羅矩吒國人,父親是精通五明論的婆羅門。十歲(一說為十六歲)在那爛陀寺出家,十五歲時前往西印度,四年後再度返回那爛陀寺。二十歲時受具足戒,並以六年的時間學習小乘之律。此外他還學習《般若燈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二十八歲時學習《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其後七年則在南印度追隨龍智(Nāgabodhi)深究《金剛頂瑜伽經》、《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等密教奧義。有志入唐的金剛智花了三年的時間,終於在開元七年(719年)抵達廣州,翌年八月進入洛陽,由唐玄宗迎至大慈恩寺,爾後又移往薦福寺。金剛智在那裡設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接受王臣百姓的皈依。其門下又以大智禪師、大慧禪師、不空、一行等人最為人所知。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723年)在資聖寺開始譯經,翻譯經典計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七俱胝陀羅尼》一卷、《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呪本》一卷等,共有八部十一卷的密教典籍。開元二十四年(739)進入長安,原本打算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返回印度,卻因病停留洛陽的廣福寺,同年的八月十五日示寂,享年七十一歲。永泰元年(765年)賜諡號「開府儀同三司大弘教三藏」。(インド仏教:092)周一良曾對《宋高僧傳》中〈金剛智傳〉作過詳細注釋。見Chou Yi-liang, 「Tantrism in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8 (1945), pp.241-332或中文譯本:周一良,《唐代密宗》錢文中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頁38-54。

Occurs in:

CBETA T50n2061_p0711b06 宋高僧傳: 釋跋日羅菩提傳 { 金剛智 }
CBETA T50n2061_p0712a26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CBETA T50n2061_p0713c13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金剛智 }
CBETA T50n2061_p0733a16 宋高僧傳: 釋一行傳
CBETA T55n2157_p0876c09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唐:不空】

------------------------------------------------------------

【經名】藥師如來念誦儀軌
【譯者】唐.不空譯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9/T19n0924a.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mnn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19/T19n0924b.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tt
【傳記】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50/2061_001.htm
 
------------------------------

李真:不空金剛像(日本京都教王護國寺藏)

------------------------------

不空

(705~774)梵名 Amoghavajra。又作不空金剛。為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時年十六。一說係北天竺婆羅門之子,少孤,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二十歲(開元十二年)於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師聰敏過人,深獲三藏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辯等浮海西遊,經廣府、訶陵而達錫蘭,從普賢阿闍梨(一說龍智阿闍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祕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

又遍遊五印度,於天寶五年(746)還京師,為玄宗灌頂,住淨影寺。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安史亂起,住長安大興善寺行禳災之法。及長安陷,玄宗於成都蒙塵,肅宗即位靈武,其時師雖陷身亂軍之中,仍屢次祕密遣使致書肅宗,傳達日常起居與竭誠效忠之意,肅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時,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曾於太原五臺山造密教道場,展開宣教活動。大曆六年(771)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大曆九年六月中,師預知時至,上表辭別,獻五鈷金剛鈴杵等,倚臥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贈司空,諡號「大辯正」,於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

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並稱四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第七祖。〔宋高僧傳卷一、表制集卷一至卷六、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卷上、卷下、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p975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釋不空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大廣智;大廣智不空;大辯正廣智;不空金剛;不空智;阿目佉;阿目佉金剛;阿目佉跋折羅;阿謨伽;智藏;大辯正三藏;司空;肅國公;不空;
[梵文 (羅馬轉寫)]Amoghavajra;

規範碼 ID No :A000095
專案碼:B0110
分類 Catagory:譯經
生年 Birth:+0705-01-01 ~ +0705-12-31
卒年 Death:+0774-08-01
朝代 Dynastty:唐;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卒於:唐, 代宗, 大曆, 九年, 六月, 十五日,70歲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計當大唐神龍元年乙巳之歲而誕跡焉。(T55n2157_p0881a12)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浴香水。換新服。端居正容。命草辭表。北面瞻望。東首倚臥。住大印身定中便去。(T50n2056_p0294a08)
籍貫 From:師子國(LK0000000E01AA)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完整) Notes(full):
南天竺師子國人,十四歲時(718年,開元六年),在闍婆國依止金剛智。720年(開元八年)左右,跟隨金剛智來到洛陽。765年(永泰元年),唐代宗授特進試鴻臚卿。766年,奏準於五台山建金閣寺。為開元三大士之一,漢傳佛教的四大譯師之一。(疑年錄:124;http://zh.wikipedia.org/zh-tw/不空,2010.01.12)婆羅門出身,年幼失怙,十歲時隨叔父至威武郡,根據《貞元釋教錄》(卷十五)記載,十三歲時依止金剛智,另外在宋《高僧傳》(卷一)中則記錄著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至洛陽依止金剛智。不空從金剛智處領受菩薩戒,學習律.聲明論,以及瑜伽.三密等法教。開元十一年(723年)金剛智開始譯經,不空時常隨侍在側予以協助。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剛智圓寂,不空奉其遺志前往獅子國(Siṃhala,今斯里蘭卡),在該地求得《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等經論,隨後並轉至印度各地直到天寶五年(746年)才返回長安。不空的經典譯作有《金剛頂經》三卷,此經典與《大日經》並稱為二部經。另外還有《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示七支唸誦隨行法》一卷、《能淨一切眼疾病陀羅尼經》一卷等包括密教相關的眾多典籍,依據《貞元錄》記載共有百十部百四十三卷。後世將不空、羅什、真諦、玄奘尊稱為四大譯師。而在不空無數的弟子當中,最著名的則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合稱「六哲」。(インド仏教:218)
Occurs in:

CBETA T50n2061_p0712a07 宋高僧傳: 釋跋日羅菩提傳 { 智藏 }
CBETA T50n2061_p0712a24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阿目佉跋折羅 }
CBETA T50n2061_p0712a24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釋不空 }
CBETA T50n2061_p0712a24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不空金剛 }
CBETA T50n2061_p0712c20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智藏 }
CBETA T50n2061_p0713b22 宋高僧傳: 釋不空傳 { 肅國公 }
CBETA T50n2061_p0721c07 宋高僧傳: 釋飛錫傳
CBETA T50n2061_p0722a20 宋高僧傳: 釋子隣傳
CBETA T50n2061_p0735b01 宋高僧傳: 釋良賁傳
CBETA T50n2061_p0736c02 宋高僧傳: 釋潛真傳
CBETA T50n2061_p0738a23 宋高僧傳: 釋慧琳傳
CBETA T50n2061_p0805b11 宋高僧傳: 釋圓照傳
CBETA T50n2061_p0807c11 宋高僧傳: 釋慧靈傳
CBETA T50n2061_p0879b15 宋高僧傳: 釋含光傳 ........

g017p0131(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 { 大辯正三藏 }
g089p0226(天台山方外志) { 不空 }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唐:新羅.太賢】

------------------------------------------------------------

【經名】本願藥師經古跡
【作者】新羅.太賢撰
【經文】http://www.cbeta.org/result/T38/T38n1770.htm
【經目】http://jinglu.cbeta.org/cgi-bin/jl_detail.pl?lang=&sid=zuuspp
【傳記】(資料暫缺)

------------------------------

太賢

唐代法相宗學僧,朝鮮新羅人。號青丘沙門,亦作大賢。壯歲來唐,依西明寺道證學唯識。著作甚多,撰有古迹記等四十餘種,不拘門戶,力持平允,為世崇敬。後歸國傳慈恩之學,時人譽之為海東瑜伽祖。嘗於其國景德王十二年(753)在大內誦經祈雨,後不知所終,寂年與世壽均不詳。〔三國遺事卷四、義天錄〕p1376

出處:《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

------------------------------

太賢

別名 Alternative Names:
[正體中文]青丘沙門;大賢;

規範碼 ID No :A000152
專案碼:B0172
生年 Birth:+0703-01-01 ~ +0752-12-31
卒年 Death:+0754-01-01 ~ +0803-12-31
朝代 Dynastty:新羅;
生卒年查詢字串 Birth-Death date Quote:from defaultTime
生年註解 Birthdate Reference:嘗於其國景德王十二年(753)在大內誦經祈雨。(佛光:1376)
卒年註解 Deathdate Reference:嘗於其國景德王十二年(753)在大內誦經祈雨。(佛光:1376)
性別 Gender:男
是否為歷史人物 Historical Person:是

註解(精簡) Notes(simple):唐代法相宗學僧,朝鮮新羅人。壯歲來唐,依西明寺道證學唯識。著作甚多,撰有古迹記等四十餘種,後歸國傳慈恩之學,時人譽之為海東瑜伽祖。嘗於其國景德王十二年(753)在大內誦經祈雨,後不知所終,寂年與世壽均不詳。(佛光:1376)

出處:《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人名規範資料庫檢索》

------------------------------

後續:《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二》

------------------------------------------------------------

編者說明:

1.內容匯編:大藏經中「藥師琉璃光如來」相關經典、儀軌等之譯師、作者高僧,其生平簡介、人名檢索與傳記資料。

2.後續待編:搜尋補足目前暫缺資料之傳記內容、CBETA線上傳記之新式標點作業,譯作高僧之法相圖片等相關資訊。

------------------------------------------------------------

【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一)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93&blogId=38

【藥師琉璃光佛經譯作高僧列傳】(二)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94&blogId=38

【佛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經典匯編】
 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625&blogId=38

【佛光大辭典線上名相簡易查詢】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htm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http://jinglu.cbeta.org/

【佛學名相規範資料庫】http://authority.ddbc.edu.tw/

【中印佛教交通史】http://dongchu.ddbc.edu.tw/web/No2/DonChun2.html

------------------------------------------------------------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3 02:45 , Processed in 0.044663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