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南傳菩薩道】(一)

2017-07-26 11:07:52作者:義工群 藏密網

导语:【南傳菩薩道】(一)

菩薩奉獻一切佈施的成就為眾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直到他們證得涅盤為止。
他把這些成就導向成為支助證悟正等正覺的條件,導向證悟阿羅漢果
以獲得無止竭的欲(chanda)、精進(viriya)、定(samadhi)、慧(pabba)與解脫(vimutti)。

[@more@]

--------------------------------------------------------------- 

【南傳菩薩道】(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
 
---------------------------------------------------------------
 
【原作者】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緬譯英】烏哥烈及烏叮靈 (U Ko Lay and U Tin Lwin)
【英譯中】敬法比丘
 
---------------------------------------------------------------
 
【南傳菩薩道】(上)
 
---------------------------------------------------------------
 
目錄

作者簡介
中譯序
第一章:禮敬與原意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第三章:須彌陀婆羅門
第四章:須彌陀出家
第五章:授記
第六章:省察諸波羅蜜
第七章:雜集
第八章:十八不生處
 
---------------------------------------------------------------
 
【作者簡介】
 
---------------------------------------------------------------
 
本書的作者是緬甸已故的Bhaddanta Vicittasarabhivamsa,一般上人們都稱他為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
 
他於1911年11月11日出生於Thaibyuwa。八歲時,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讀基本佛學。十歲時,他在那間寺院出家為沙彌,授戒師是U Sobhita大長老。
 
十年後,他去到Sagaing,明昆山的法流寺深造。在1930年時,他受了具足戒。當他的授戒師,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1937年去世時,他成了該寺的住持。
 
大長老在1953年成了緬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時間通過了在緬甸最艱難的佛學考試。這項考試不單只要求應考者能流利地背誦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註疏與疏鈔。在1985年,大長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一萬六千頁佛教經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裡。(過後另有五位比丘通過了這項最艱難考試。目前在世的還有三位。)
 
在佛教第六次經典結集召開前,他被委為三藏經典總編輯。在召開經典結集的兩年期間內,他扮演了回答者的角色(即第一次結集時優婆離尊者與阿難陀尊者的角色)。其時發問者是已故的馬哈希大長老(他扮演了大迦葉尊者的角色)。
 
經典結集結束之後,在當時緬甸首相烏努(U Nu)多次懇求之下,大長老從1956年至1969年期間,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時間來編這套《大佛史》。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冊。第一集上下兩冊解釋如何修習菩薩道,其主要資料來源是《佛種姓經》、《行藏》、《本生經》及它們的註疏,也有些部份是引用自其他經典及論著,例如《清淨道論》。其餘五集六冊則解釋佛法僧三寶:第二至第五集細述佛陀降生人間至證入般涅槃期間的事跡;第五集的最後一章解釋法寶;而第六集上下兩冊則簡述諸大弟子的事跡,包括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男女居士。這套巨著為緬甸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普遍受到僧伽與在家眾的歡迎與稱頌。
 
除此之外,大長老也成立了三藏協會以訓練年輕一代的比丘成為三藏持者。他也協助推動成立佛教大學與為僧伽特設的佛教命施專科醫院。
 
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長老在明昆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歲。
 
---------------------------------------------------------------
 
【中譯序】
 
---------------------------------------------------------------
 
此書分為上下兩冊,譯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兩冊講解菩薩道的部份。譯此書的原意是希望發願修菩薩道者得以窺見記載於巴厘聖典 堛熊陔藻皝D,而對他們在實踐其願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證悟阿羅漢道果者能更瞭解應當如何修習波羅蜜,再實踐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脫生死苦海。

在學長推薦之下,譯者細閱此書的英文本,深覺該書極具啟發性,而且實際管用,肯定會令認真的讀者獲益良多。就譯者本身而言,他從以在家身份翻譯此書,再以出家身份校稿,有此轉變實多得此書法水沐浴之故。這的確合乎世尊所說的「護法者法亦護之」,而且在今生亦得見其成效。

在此,譯者謹以翻譯此書來禮敬世尊、正法與聖僧伽。願世尊善說的正法寶藏得以久住於世。

感謝蔡偉 琤 生把手稿輸入電腦、靈泉禪寺提供電腦及印表機、弘誓文教基金會提供印表機及銅版紙。也感謝校稿者及所有協助出版此書之人。願他們對此書的貢獻有助於他們早日證悟涅盤。

最後,譯者與他敬愛的母親、長輩、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眾生分享翻譯此書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親。願他們的隨喜成為他們早日獲得解脫的助緣。
 
譯者敬法比丘
一九九九年五月
寫於臺灣月眉山靈泉禪寺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
 
南傳菩薩道 (上)
 
---------------------------------------------------------------

以下節錄有關:佈施波羅蜜之相關內容

---------------------------------------------------------------

第七章:雜集

-------------------------------
 
省察智──觀察不佈施等的壞處和佈施等的好處

省察不修十波羅蜜的壞處與修十波羅蜜的好處之省察智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詳細地研究這一篇。)

-------------------------------
 
一、深入地省察佈施波羅蜜

「私人財物如地、金、銀、牛、水牛與男女奴僕等和自己的妻兒將為執著的主人帶來災害,因為這些是五欲的目標,許多人都在垂涎;他(它)們會被五敵(水、火、王、賊和敵人)所搶或消滅;他(它)們導致爭吵;他(它)們不是實在的;為了爭取與保護他(它)們則必須騷擾或侵襲他人;失去他(它)們則帶來極度的痛苦;由於執著而滿懷自私的人死後則很可能投生惡道,因此財物與妻兒為物主帶來多種的傷害,給掉與捨棄他(它)們是唯一開脫至快樂的途徑。」

菩薩如此地省察與修習正念,以免怠於行佈施。

每當懇求者來討時,他如此省察:「他是我親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在指示我如何通過佈施把死不帶去的財物帶到來世;這世間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燒的火宅,他是幫我把財物帶往安全處的好朋友;他就有如一個絕妙的藏室,可好好地保存我的財物,以免被燒毀;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過給與我佈施的機會,他已在幫我獲取最傑出與艱難的成就,那即是佛地」。

他也應如此省察:
 
「這人在給我行至善的機會,我不可錯失此良機。」

「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我應該不求而給,何況人家親自來求我。」

「強烈傾向于佈施的菩薩四處尋訪欲接受佈施之人,而現在由於我的福報,竟然有乞求者親自來接受我的佈施。」

「雖然接受財物的是受施之人,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

「我應利益眾生如利益我自己。」

「若無人來接受我的佈施,我怎麼能修習佈施波羅蜜?」

「我應該只為了給與乞求者而賺取與累積財物。」

「何時他們才能不請自來地給我機會行佈施?」

「我如何才能親切地對待受施者,而他們又如何才能變得對我友善?」

「如何才能在佈施之時與之後充滿喜悅?」

「如何才能使受施者到來?」

「又如何培育傾向於佈施?」

「如何才能獲知他們的心思,而無須請教地提供他們所需之物?」

「當我有東西可供佈施而又有人願意接受時,若我沒有佈施的話,這將是我極大的錯誤與損失。」

「如何才能佈施我的生命與肢體給與乞求它們的人?」

他如此不斷地培育佈施的傾向。

「有如回力捧(kitaka)般飛回投擲者,善報也一樣地回到不祈求回報的施者。」
 
如此地省察,他培育了不祈求任何成果之心而行佈施。
 
(在此成果是指天界或人間的快樂,而不是指佛果。)

---------------------------------------------------------------

佈施時的內心態度

當受施者是親近的人時,他愉快地想:「親近的人來向我討東西。」若施者是中立的人(不親近也不厭惡),他愉快地想:「做了佈施之後,我將獲得他的友情。」若施者是個厭惡的人時,他特別愉快地想:「我的敵人來向我討東西,佈施之後他將成為我親近的朋友。」

因此,他必須如同對待親近的人一樣,具有慈悲心地佈施給中立與厭惡的人。

---------------------------------------------------------------
 
當陷入極大的困境時

若發心修菩薩道者發現由於長久以來受到貪欲的影響,而對某物起了執著,他應省察:「你這好人,在發願修菩薩道時,你不是說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與所修得的善業以援助眾生嗎?執著身外物就有如大象在沖涼,因此你不該執著任何東西。就有如一棵可作藥的樹,需要根的人可以取走它的根;任何需要樹皮、幹、枝、木心、葉、花、果的人皆可任取所需。雖然被摘取了根、皮等,藥樹不會因此而受影響,不會想:『他們奪取了我的東西。』」

菩薩也如此省察:「為眾生之福利而極力奮鬥的我,即使對非常微小的壞念頭都不可放縱,而應善用這充滿痛苦與不淨的身體。內在(身體)與外在(身外)的四大皆逃不過壞滅,內外的四大根本沒有什麼差別。在無此差別之下,若執著身體而想:「這是我的,這就是我,這是我自己」,這只是愚癡的展現(sammoha vijambhita)。因此,有如對待身外物一般,我無須顧慮自己的手、腳、眼、肉和血,而準備好捨棄全身地想:『讓任何需要那一部份的人取走它吧!』」

如此省察之後,他不再對自己的生命與肢體有任何顧慮,而肯為了覺悟而捨棄它們,因此他的身、語、意就很容易獲得淨化與提升。菩薩如此淨化自己的身、語、意業之後,即擁有了分辨善惡的智慧,因此,他成為一個真正能夠給與眾生越來越多的物施(vatthudana)、無畏施(abhayadana)與法施(dhammadana)的人。

(以上即是菩薩對佈施波羅蜜的深入省察。)

---------------------------------------------------------------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
 
-------------------------------

對於這問題:「如何去圓滿波羅蜜?菩薩又是怎樣修習波羅蜜的?」,其答案如下:

---------------------------------------------------------------

關於佈施波羅蜜

為了眾生的利益,菩薩以多種方法圓滿佈施波羅蜜:致力為眾生謀求福利、捨棄自己的肢體與生命、防止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危險、給予他們佛法的指導等。

詳細的答案是:佈施有三種,即:一、物施;二、無畏施;三、法施。

-------------------------------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為兩種,即(i)內物施和(ii)外物施。(根據經藏的列舉法)可以佈施的外物有十種: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與藥膏、座位、床、住所和點燈的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再分為更多種,譬如食物可以分為硬食、軟食等。

同樣地,(根據論藏的列舉法)物品可以依據六塵(六所緣)的分法分為六種,即可視物、聲音等。這些六塵的物品又可以再分為許多種類,譬如可視物可以是藍的、黃的等等。

同樣地,物品可以分為許多無生命的種類,譬如寶石、金、銀、珍珠、珊瑚、稻田、其他適於耕種的地、公園、花園等。而有生命的則可以分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許多可以佈施的東西。

-------------------------------
 
如何行外物施?

當菩薩行外物施時,他佈施所需之物給需要的人。當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時,即使是那人不討,他也會佈施。若他人來討,他會佈施得更多。當行佈施時,他毫無條件地實行。

當有足夠的物品,他就給每一個人足夠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時,他則平均分配。

這裡有一項須注意的特點:在行佈施時,他不佈施會帶來壞處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藥與麻醉物。他也不佈施沒有益處且導致懈怠、忽視與嬉戲的玩樂物。

對於病人,他不佈施不適當的食物與飲品,他只佈施適當與適量的物品。

同樣地,當有人向他討時,他給在家人適合在家人的物品;給比丘適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給在家人比丘所用的東西,反之也是如此。)佈施時,他不會給親近的父母親、親戚、朋友、同事、孩子們、妻子、僕人及工人帶來麻煩。

答應了給優等的東西,他不會給劣等的東西。佈施時,他不會期望利益、尊敬、名譽或回報。除了正等正覺之外,他不會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類的善報。他行佈施的唯一願望即是證得正等正覺。

佈施時,他不會厭惡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對於辱駡他的受者,他也絕不以無禮的態度(不會像在倒垃圾般)或惱怒地行佈施。他時常具有悲心、尊敬與平靜地行佈施。行佈施時,他絕不相信吵鬧的歡呼是吉祥事,而是堅定地對因果有信心。

佈施時,他不會令受者自認卑下及須向他致敬,也不會有誤導或導致分裂的動機。他只以一顆非常平靜的心行佈施。佈施時,他絕不用粗言惡語,或驕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愛語、面帶笑容及心平和寧靜。

每當對某物生起太強的執著或貪欲時,可能是因為它的優等品質,或是因為長期為個人所用,或是自己對有價值與特出的物品有貪欲的性格,菩薩會清楚地覺察此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後去尋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與佈施了那物品為止。

假設他即將食用一餐只夠一人份量的食物時,有人來到向他討取,在這種情況之下,菩薩會毫不猶豫與尊敬有禮地佈施全部給那人,就有如我們的菩薩身為阿吉帝(Akitti)時所做的一樣。

當有人向他討他的孩子、妻子、奴僕等時,首先會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釋所建議的佈施,只有在他們同意時,他才把這些樂於幫他圓滿波羅蜜的人送給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討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羅等),那他就不會行此佈施。

同樣地,他絕不會把國家送給為人民帶來危害與痛苦的人,而只送給會正當地保護人民的有德之士。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
 
如何行內物施?

菩薩有兩種行內物施的方式:

一、佈施全身:有如為了衣食而賣身為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薩甚至做出獻身捐軀地服務眾生,完全不期求欲樂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為眾生帶來至上的福利與快樂,以及把佈施波羅蜜圓滿至最高境界。

二、佈施四肢與器官:他毫不猶豫地佈施自己的四肢與器官(譬如手、腳、眼等)給與需要的人。有如佈施外物一般,他絕不執著於自己的四肢與器官,也不會有一絲的心不甘情不願。

-------------------------------
 
兩個目的

在捨棄自己的四肢、器官與全身時,菩薩有兩個目的:

一、成全受者的心願與讓他獲得所需。
二、通過慷慨與不執著地佈施而獲得修習波羅蜜的善巧。菩薩在佈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內物施)時,就有如在行慈善時佈施外物一般,想道:「通過這樣的佈施,我肯定會證得正等正覺。」
 
在佈施時,他只給對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來討取的是欲傷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薩就不會佈施身體或器官,而作此想:「別做這對他們毫無結果的佈施。」同樣地,他也不佈施身體或器官給受魔王魔兵所控制的人與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他人向他討取時,他會即刻佈施,因為做這類佈施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

-------------------------------
 
二、無畏施

當眾生面臨國王、盜賊、大火、敵人、野獸、龍、夜叉、阿修羅等的危害時,菩薩就會佈施無畏予他們,保護與解救他們,甚至不惜舍卻自己的生命。

-------------------------------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顆無貪、無瞋、無癡與清淨的心,毫不模棱兩可地教導真實法。

對於一個有很強的善念想要成為弟子(阿羅漢)的人,菩薩將會向他開示三歸依、持戒、防護諸根、知足于食、修習正念、七善法、修止禪與觀禪、七清淨、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無礙解智與弟子菩提,即阿羅漢果。

他詳細地闡述以上諸法的素質而做法施,協助尚未建立三歸依、持戒等之人建立這些德行。協助已建立這些德行之人更進一步地提升與淨化它們。

同樣地,對於那些發願成為辟支佛與圓滿佛之人,菩薩向他們詳細地解說十波羅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佈施。他也詳細地闡述菩薩三個階段的榮譽,即修習波羅蜜時、成佛時及執行佛陀的任務時。他幫助他人建立足以證得辟支佛果與佛果的修行,協助已建立的進一步提升與淨化。

-------------------------------
 
根據經藏列舉法之十種外物施

關於外物施,當菩薩佈施外物時,他作此想:「通過此物施,希望我能幫助眾生獲得長壽、美麗、快樂、體力、聰明與至上的阿羅漢果。」
同樣地,他佈施飲品以減輕眾生貪婪的饑渴。

他佈施衣服以獲得金黃色的皮膚和慚愧的莊嚴。
他佈施交通工具以獲得神通與涅盤之樂。
他佈施香水以獲得無比戒行之清香。
他佈施花與藥膏以獲得佛陀的威神力。
他佈施座位以獲得菩提樹下的金剛座。
他佈施床以獲得佛陀之睡,即進入第四禪。
根據一句格言:「向左躺是貪欲之睡,向右躺是獅子之睡,仰躺是餓鬼之睡,進入第四禪是佛陀之睡。」
他佈施供旅客休息之房舍等住所,以成為眾生的歸依處。
他佈施燈以獲得五眼。

-------------------------------
 
各種佈施及所施之物

他佈施顏色(rupadana)以獲得身光。此身光經常照亮佛陀周圍八十腕尺方圓之地,即使是在新月、雲蓋滿天空時的半夜裏,而且是在黑暗的密林中,它也明亮如常。

他佈施聲(saddadana)以獲得梵天之聲。
他佈施味道以成為一個眾生可親之人。
他佈施觸覺以獲得佛之柔和性(Buddha sukhumalata)。
他佈施藥以獲得無歲無死的涅盤。
他佈施自由給奴僕以獲得正法之樂。
他佈施自己的孩子以便眾生成為他聖生(出家)的孩子。
他佈施妻子(例如馬蒂王后)以成為世界之尊。
他佈施十種珍寶(例如金、寶石、珍珠、珊瑚等)以獲得三十二大人相。
他佈施種種裝飾品以獲得八十種好。
他佈施財產以獲得正法寶藏。
他佈施國家以成為法之王。
他佈施花園、水池與公園以獲得禪那、解脫、定力、道與果。
他佈施雙足給與需要的人,以便能夠以具有吉祥輪之相的雙足走向菩提樹。
他佈施雙手,因為他希望得以伸出正法的雙手去幫助眾生渡過四大瀑流,
他佈施耳、鼻等以獲得信根等。
他佈施眼睛以獲得普眼(samantacakkhu),即是一切知智。
他佈施肉與血,想道:「願我的身體時刻為眾生帶來福利與快樂,即使是我在看、聽、省思幫助自己的時候。願它成為幫助世界之物。」
他佈施頭,身體最高的部份,以成為世間至上之人。

在行佈施時,菩薩絕不採取不正當的方式,或惡待他人,或由於害怕才佈施,或由於羞恥才佈施,或使到受者惱怒,或在有上等之物時佈施下等之物,或稱讚自己與貶低他人,或期望佛果之外的成果,或帶著厭惡、討厭與輕視的心去佈施。

事實上,他的佈施是經過細心的準備、親力而為、在適當的時刻進行、對受者充滿敬意、無分別心,以及在(佈施之前、當時與之後)三時皆充滿歡喜心。

因此他不會在佈施之後感到後悔。他也不會目中無人或輕視受者,而是很友善地對待他們。他明白受者的話,是個平易近人之人。佈施時,他會連同佈施其他物品,譬如當他想佈施食物時,他想:「我將連同食物一起佈施飲品、袈裟等其他適當的物品。」當他想佈施袈裟時,他想:「我將連同袈裟一起佈施其他適當的物品。」因而也佈施食物等。對於佈施交通工具等也是如此。

每當他想佈施顏色時,他也同時佈施聲音等。在佈施聲音等時也是如此。

在根據經藏的方式佈施十種物品,如食物、飲品等時,這些物品都是可觸摸及易於理解的。但是在根據論藏的方式佈施感官的目標,如顏色、聲音等時,是相當難以理解怎樣才算是佈施顏色(色施),或是必須有怎樣的佈施心態才能做到色施。以下將會解釋如何實行這類佈施。

-------------------------------
 
論藏列舉法的六種佈施

(一)色施(rupadana)

根據論藏列舉法的六種佈施,色施是:在獲得花、衣服、藍黃紅白寶石等佈施之物時,他只把它們當作是顏色,想道:「我將做色施,這是我的色施。」而後把花與衣服當作顏色佈施;這種佈施是為色施。

當然我們是不可能把顏色與物品分開來做佈施,我們必須選擇所要的顏色的花、衣服、寶石等做佈施,想道:「我將做色施,這是我的色施。」這就是行色施的方法。

(二)聲施(saddadana)

聲施是通過鼓聲等進行的。做聲施是不可能以佈施蓮花的蕊與根或一束藍蓮花給受者來進行的。聲施是通過佈施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例如鼓或鍾。當他想:「我將做聲施」的時候,他奏樂或促使他人奏樂以禮敬三寶。或是建立寺院的平臺,再去擊鼓或是促使他人擊鼓,想道:「這是我的聲施。」或是佈施給法師可潤喉之物,如蜜糖、糖漿等。或是報告與邀請大眾來聆聽佛法。或是對來求法的人講法與討論佛法。或是對他人供養食物給比丘或建寺院的善行表示歡喜,或促使他人表示歡喜。這類的佈施是為聲施。

(三)香施(gandhadana)

同樣地,香施是在獲得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譬如根、枝與粉等)之後,把它們只當作是香味(而不是物品)佈施給三寶,想道:「我將做香施。」或者是佈施一些香木,如檀香木,而心願是想實行香施。這類的佈施是為香施。

(四)味施(rasadana)

同樣地,味施是在獲得一些好味的根、蕊等時,把它只當作是味道(而不是物品)地佈施給受者,想道:「我將做味施,這是我的味施。」或佈施一些好味的食物,譬如飯、玉蜀黍、豆、奶等,這類的佈施是為味施。

(五)觸施(photthabbadana)

觸施是通過佈施椅子、床、床單、被單等進行的。在獲得椅子、床、床單、被單等柔軟舒適的物品之後,把它們只當作是觸的素質(而不是物品)地佈施,想道:「我將做觸施,這是我的觸施。」這類佈施是為觸施。
 
(六)法施(dhammadana)

法施是指佈施法塵(六塵或六所緣之一)。根據一句格言:「營養、飲料與生命是為法施。」因此法施是通過佈施營養、飲料與生命進行的。

更深一層的解釋:在獲得一些富有營養的食物(譬如牛油與酥油)之後,把它們只當作營養(事實上是法塵)佈施,想道:「我將佈施法塵,這是我的法塵施。」或者佈施八種由果與根所做成的飲料,想道:「這是生命施。」

他也佈施適於延長壽命之物,譬如以餐票佈施食物,或帶醫生去看病人,或消除魚網、鳥籠與捕獸器,或釋放被關的人,或擊鼓宣佈:「止殺動物,不可賣魚或肉。」親自或促使他人保護眾生的生命。這類的佈施是為法施。

菩薩奉獻一切佈施的成就為眾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直到他們證得涅盤為止。他把這些成就導向成為支助證悟正等正覺的條件,導向證悟阿羅漢果以獲得無止竭的欲(chanda)、精進(viriya)、定(samadhi)、慧(pabba)與解脫(vimutti)。

在修習佈施波羅蜜時,菩薩培育起對自己的生命與財物無常的領悟力。他也看待這些財物是與他人共有。他連續不斷地對眾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時,他從財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華。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時,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帶出最珍貴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樣地,菩薩慷慨無私地佈施全部的財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從不斷被欲火等十一種火肆虐的(人、天、梵天)三界宮殿裏解救出自己,以及帶出珍貴的財物。佈施時,他毫不顧慮佈施何物與保留何物給自己,而且是沒有分別心的。

(以上是修習佈施波羅蜜的方法。)
 
---------------------------------------------------------------

【南傳菩薩道全文】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273&forum=16

【南傳菩薩道全文】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7909&page=1

【上座部佛教典籍】http://sss2002.51.net/index7.htm

【法雨道場─書籍】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
 
---------------------------------------------------------------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5-10 05:33 , Processed in 0.039524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