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343|回復: 1

如何為教法久駐世與高僧大德佛行事業廣大興盛發願.迴向?(索達吉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2-9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99833_430405123718184_1824065079_n.jpg

如何為教法久駐世與高僧大德佛行事業廣大興盛發願.迴向?(索達吉堪布)

《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十品 迴向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己二(尤其為趨入佛教而迴向)分二:① 總迴向;② 分別迴向。

庚一、總迴向:

願諸伽藍寺,講誦以興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辦!

此處是為佛教道場而作迴向。“伽藍”,有經典的意思,又譯為僧伽、眾園、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證法的僧眾寺院。現在有些寺院只是一個建築物,沒有出家人,只有幾個老菩薩守護,這並不是名副其實的伽藍。要想符合它的名稱,必須要有佛法的根本——講經說法、誦經修法,以此將佛教事業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些,寺院再雄偉莊嚴也沒有意義,畢竟它只是一堆石頭、水泥,不可能成為佛教的所依。(當然,有條件的話,寺院修得很莊嚴也非常好,佛陀說過:“只要不需勤作、不給眾生帶來痛苦,寺院修得雄偉是開許的,出家人享受一些待遇也是開許的。”)

此處主要發願教法和證法興盛。佛教的根本就是教法和證法,我們講課時也多次提過,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就是擔心有些人不放在心上,聽一兩次根本沒有印象。法王如意寶講經說法時,不論在外面還是在學院,引用過無數次“第二大佛陀”世親論師在《俱舍論》中的教言:“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持教法者唯講經,持證法者唯修行。”佛法只有兩種,一是教法,二是證法,教法就是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持教弘法,證法就是依修行而受持。任何一個道場只要有聞思佛法、講經說法,就說明佛法在那裡。假如這方面一點也沒有,僅僅是掛個唐卡、塑個佛像,一群出家人整天待在那兒,也不一定是佛法興盛。所謂的佛法興盛,並不是有很多僧人、很多居士,而要看他們有沒有教法和證法。因此,我們在這裡發願,願所有的寺院不要變成空空的道場,教法和證法一定要興盛起來。

同時,僧眾之間要團結和合、和睦相處。寺院與寺院、僧人與僧人若不和合,造的業非常嚴重,尤其是兩個僧團發生矛盾,這叫做“破和合僧”。當然,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作對才有,佛陀涅槃後不會出現。我們現在所說的破和合僧,是兩個僧團產生矛盾,其過失與破和合僧相同。《俱舍論》云:“中劫成熟無間獄,造多無間害亦增。”破和合僧者,其果報是在一個中劫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若造多個無間罪,則所受的痛苦果報亦會增加。

大家真正破和合僧的,倒是沒有,但道友與道友之間、佛教團體與佛教團體之間要團結。我們雖然是學密宗的,但跟淨土宗、禪宗等顯宗道場的關係一定要搞好;我們內部也是如此,你是這個菩提學會、我是那個菩提學會,彼此就像不共戴天的敵人,這是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和睦共處。

法王如意寶曾給學院規定了三條根本紀律——清淨戒律、和合僧眾、聞思修行,一切紀律均可涵攝其中。以前 桑管家每次在喇叭上說話,都是先強調這三條,經常他還沒有開口,下面的喇嘛就知道他要說什麼。現在漢地和藏地的很多道場,也是以這三條為中心,我去過一些淨土宗的大寺院,他們都是這樣來弘法利生,我覺得非常好。只要是諸佛菩薩的金剛語,我們都應該值得效仿。

然後,願僧眾的事業順利成辦、如願以償。僧眾的事業若不能成辦,弘揚佛法會很困難,那麼,僧眾的事情是什麼呢?並不是吃飯、修房子、為自己做事,而是利益眾生和弘揚佛法。以前我也講過,普賢十萬大願歸納起來就是弘法利生。漢地的本煥老和尚經常說:“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這與法王的教言不謀而合,利益眾生就是我們的事業,弘揚佛法就是我們的家務,除此之外,僧眾不應該有自私自利的事情。

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是同樣。任何一個在家團體中,聞思修行應該興盛,人與人之間應該和合,利益眾生和弘揚佛法的事業應該廣大,這是每個人的目標。世間很多人沒有目標,每天除了吃喝玩樂,自己也搞不清楚人生幾十年該怎麼過,有些人一輩子追求快樂,結果快樂沒得到,痛苦倒有一大堆,最後在淒淒慘慘中死去。所以人活在世上要有目標,每個眾生都希求快樂,但根據自己的智慧不同、修行的方向不同,快樂也有種種差別,我們應該選擇的,是最偉大、最光榮的快樂——利益眾生,這種追求相當難得,對生生世世非常有意義。

因此,大家應該發願,讓世間所有的道場具有實義,佛教徒不要整天為了吃飯,一定要想到利益眾生。據我了解,我們學院的確有一部分出家人和居士,利他心十分不錯。這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觀察,而是將近10多年的考驗,這一點很難得,也很可貴。

對佛教道場來說,裝修得特別莊嚴並不重要。我們學院剛剛建立時,條件非常簡陋,住的都是草皮房、板皮房,但如今能被全世界公認,就是因為這裡有講經說法;很多知識分子來了以後不願走,也是因為這裡有對治煩惱的方法和智慧。有些人有那麼好的家庭、那麼優越的條件,若什麼法都求不到,什麼智慧都得不到,放棄一切來這裡苦行是不可能的。因此,佛法對修行人而言至關重要,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教法與證法,我們今後一定要大力弘揚!

庚二、分別迴向:

願欲學比丘,悉住阿蘭若,
斷諸散亂已,輕安堪修善!
願尼得利養,斷諍遠諸害!

自此頌以下,分別為出家僧眾而作迴向。出家僧眾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包括在這二者當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願誠心想修學解脫道的比丘,長期住在阿蘭若。

“阿蘭若”,是身心遠離散亂的寂靜處。修行人若住在嘈雜環境中,身體忙於世間八法,內心分別妄念紛擾,沒有一刻寧靜,則不能專注於正法。遠離身心散亂的阿蘭若,是最適合修行的清淨地方,這裡斷除了人群的散亂、瑣事的散亂、分別念的散亂等種種違緣,能使身心逐漸寂靜調柔。

現在人的散亂非常多,不說其他,光是接電話、打電話,就佔據了大部分寶貴光陰。今天出一個產品、明天又出一個產品,不要說使用它,僅僅是看說明書,研究它的性能功用,可能一輩子都弄不明白。所以,令心散亂的因非常多,修行人一定要遠離。

然後心還要堪能,想安住時可以安住,想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時馬上生得起來,如同一個聽話的孩子,讓他坐著不要動,他就乖乖一動不動,讓他摸一摸前面的餅乾,他就把手伸出去。我們的心也要這樣堪能,如願修持善法,這就是寂靜處的一種加持。

作為比丘,由於是男眾,有時瑣事比較多,心也比較散亂,經常到人群中搞各種是非,所以寂天菩薩願這些男眾出家人不要總到城市裡化緣,做這樣那樣的事。《劄嘎山法》中說:“行者岩洞妙宮殿,成為世人應禮處。”寂靜地方的岩洞是最殊勝的宮殿,任何人見後都會頂禮,寂天菩薩、龍猛菩薩、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住過的山洞不管過了多少代,人們都會虔誠供養,而世間的高樓大廈,誰也不會頂禮膜拜,鬧地震時還特別害怕。

修行最可怕的就是散亂。作為一個初學者,散亂與周圍的環境密不可分,應該選擇到寂靜地方修行。法王如意寶經常這樣強調,現在學院很多堪布也在找自己的“阿蘭若”,我覺得這樣非常好。《劄嘎山法》中說了,噶當派一些好的修行人,年紀越大,住的山越高,而修行不好的人,越老越到城市裡,最後就像餓狗一樣死在街頭。因此,修行人最好能遠離散亂。我去年聽說一個老修行人,他有六七十歲了,從來沒有見過燈泡,也沒有見過電線、電桿,一直依止靜處修行,不願到散亂的地方去,希望一生在山溝中了脫生死。我們能不能做到也很難說,但不管怎麼樣,男眾修行人的其他違緣不多,最主要的就是散亂。

現在藏地的出家人喜歡去漢地,本來他們戒律非常清淨,初衷也是想去弘揚佛法,但後來慢慢就退化了,自己到處化緣塑菩薩,最後受外境的影響,戒律出現問題、修行不成功的現象比比皆是。故作為男眾出家人,應該住在寂靜山中或寺院裡,不要隨隨便便到城市裡去,否則會如《劄嘎山法》所說,這是一種不吉祥的惡兆。有些人發願閉關三年,掛上牌不到三個月就跑出來,到三個城市裡去了。以前就有這種現象,這樣不太好。

而作為尼眾,與比丘有點不相同,她們的收入比較少,所以寂天菩薩願她們獲得利養。戒律中有一個公案說:未生怨王的王妃用譏笑的語氣問崩嘎母 :“你穿的法衣這麼舊,質量這麼差,這是為什麼啊?”崩嘎母的嘴巴很會說,她回答:“我們可不像有些人,天天都有胖胖的國王幫助自己,壓迫老百姓享用民脂民膏,我們尼眾本來供養就少,所以我的法衣比較舊、質量不太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佛陀時代是這樣,我們藏地也是如此,尼眾生活貧寒,請人念經的時候,一般都請男眾,請女眾的不太常見。所以上師如意寶曾要求:我們學院男眾和女眾的念經錢要合在一起。在法王如意寶之前,藏地的尼眾極受蔑視,一說出家,大家都用怪怪的眼光看她,就像漢地的個別地方一樣。而今,法王建了這麼大的道場,光尼眾就有幾千人,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依靠學院的威力,現在各地對尼眾也非常非常尊敬,這也是大菩薩的願力所致吧!

不但願尼眾獲得利養,還願她們相互之間斷除爭論。尼眾平時的爭論比較多,造的口業也比較可怕,但願她們不要有嫉妒心,不要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執不息。九華山有一位尼師,她136歲了,從出家至今不講任何閑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特別慎重自己的口業。

還願尼眾避免遭受一切危害。女眾出家跟男眾不同,戒律中允許男眾行十二頭陀行,晚上可單獨在樹下安住,對尼眾卻沒有開許。即使在僧團中,尼眾裡裡外外的違緣也比較大,晚上門關著也特別害怕,而男眾不關門都可以,誰撞進來也沒有事。

總而言之,不管出家僧眾還是出家尼眾,願他們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修行。
 樓主| 發表於 2015-2-9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是眾僧尼,戒圓無缺憾!
犯者願生悔,時時盡罪業,
壽終生善趣,不復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後,並不是有種形象就可以了,而應以出離心攝持,具足清淨圓滿的戒律。當然,在末法時代,戒律所有的支分都守得非常圓滿,這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作為出家人,若連根本戒都守不了,則喪失了一切功德的依處。經中說:“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所以,我們現在要以戒律為導師,認認真真地守持清淨戒律。

若因煩惱深重而破了戒,不要認為自己一切都完了,從此也不懺悔,或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我們要從心坎深處生後悔心,盡量地懺悔清淨。有關經典中說,入佛門以後,從來不犯戒是“樹立佛幢者”,犯戒但懺悔了叫“摧毀魔幢者”。所以,即使我們因前世業緣和今生誘惑,戒律出現一些缺損,也應時時有後悔心,通過懺悔而淨除罪業。以持戒的緣故,死後才不會墮入惡趣,甚至轉生善趣,來世有機會繼續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沒有懺悔,佛經中說一定會墮入三惡趣中的。

尤其在末法時代,《等持王經》中言,哪怕守一日的淨戒,佛法興盛時百千萬劫中於十方諸佛前供養各種資具的功德也不能比。《寶積經》亦云:“何者清淨心,百年發布施,何者一日中,淨戒福勝彼。”以清淨心一百年不斷布施各種財物,不如以清淨心一日守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因此,現在的短期出家也有功德;有些人出家後破了戒,但因為曾經守過戒律,這個功德也不可否認。

關於持戒的功德,漢地大德也有很多教言。蕅益大師說:“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印光法師也說:“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可見,不論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對持戒都非常重視。在此願所有出家人守持戒律善始善終,短暫的人生中不要有任何缺憾。假使破了戒,也能盡快懺悔,不要成為墮入惡趣之因。(按別解脫戒的觀點,有些戒律毀壞之後,今生不可能得以恢復,但寂天菩薩在這裡說,只要勵力懺悔就不會墮惡趣。法王也經常引用這個教證。)

在末法時代,守持淨戒的功德非常大,也是最殊勝的一種神通。喬美仁波切說過:“僧人戒清淨,最勝之神通。”有些人認為有神通神變很稀有,其實餓鬼、天龍八部也具足,沒有什麼稀罕的,最稀有的就是在五濁橫流的惡劣環境中一塵不染的淨戒者,這才是極其難得的。因此,我們生生世世都要發願守持清淨戒律,就像《普賢行願品》所說:“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若能經常這樣發願祈禱,自相續會就得以調柔。

願智受尊崇,化緣皆得足,
心續悉清淨,令譽遍十方!

願高僧大德等諸位智者,受到人們的尊重愛戴、恭敬供養。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具有超勝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業不會廣大。就像阿底峽尊者的上師美德嘉那,印度東西方的班智達無有一人能勝過他,可是由於藏地人們的福報欠缺,當時他來到藏地沒有受到尊重,反而在單闊地方以放牧為生,一直到最後圓寂。後來阿底峽尊者聽說此事,不禁感慨萬分,極為傷心。

世間上有很多德高望重、戒律清淨、了不起的大德,但人們常常擦肩而過,沒有去重視,就像把如意寶放在家裡,卻四處尋找劣質珍寶一樣。現在有些地方明明有具修證的修行人,但當地的人並不尊重,往往對外來的狡詐者趨之若鶩,急急忙忙去依止。法王有一首道歌,大概意思是說:“現在很多人對自己的高僧大德不尊重,而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們卻非常崇拜,這不難看出末法已經到來。”確實如此,清淨戒律、無上智慧、大慈大悲、菩提心等功德樣樣具足的人,到外面吃飯恐怕也有問題,誰都不歡迎,而一些假成就者、假修行人,大家都對他畢恭畢敬,這也是末法時代的一種象徵。

真正的大德和具菩提心的人,無論到哪裡,都應該像佛塔一樣值得恭敬,所以我們願真正的智者廣受尊崇,化緣能得到豐足供養。畢竟出家人以四海為家,以十方信施為生存條件,倘若沒有人們的供養,色身無法維持,不可能有機會弘法利生。以前佛陀在世時,有些比丘業力現前,從城市回來缽盂總是空空的,經常化不到緣。原來有一個人準備建寺院,他借一些錢到城市裡去,結果他認識的人都不幫忙,回來的路費也沒有,於是到處打電話:“可不可以給我寄個路費啊?我來化緣,但一無所獲,回來沒有路費了。”他是真正的高僧還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不過要是真的弘法利生,誰都不供養也有一定困難,因此願這些人能得到尊重和供養。

還有些人,有一點智慧和修行境界就開始傲慢,心眼不清淨,看誰都看不慣,願他們的相續得以清淨,觀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其實修行特別好的人,以清淨心對待一切,不會看不慣他人的行為,《因緣品》云:“三業恆清淨,清淨名出家。”可是現在末法時代,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看別人的過失清清楚楚,看自己的過失馬馬虎虎。因此我們應該發願,包括自己在內的修行人,心相續能完全清淨,不受傲慢等煩惱染汙,而且名聲遠揚十方。

當然,若對眾生沒利益,有名聲也用處不大。有些明星和恐怖分子可謂譽滿全球、家喻戶曉,但有些是造惡業而出名的,有些是人為地傳播而出名的,有些甚至惡名遠揚,這些人的名聲只為了滿足個人利益,沒有多大意義。然而高僧大德和修行人若沒有名聲,就不會有弘揚佛法的因緣。以前上師如意寶常對有些法師公然讚歎,就是為了他將來弘法利生很容易。畢竟無名之輩人微言輕,說多少話世人也不在乎,但如果比較出名,不用說很多話,哪怕只寫一個字,人們也奉如瑰寶、愛不釋手。歷史上的很多大德雖然已經圓寂,但他們的一句話,幾百年後仍被眾人傳誦。因此沒有名聲的話,弘法利生還是受一定影響。

有些修行人對名譽特別顧忌,非常害怕自己出名,做什麼事都不敢拋頭露面,這也是一種極端。在必要的時候,只要對眾生有利,自己名聲廣大應該值得高興。但若存有自私的念頭,以自我為中心想出名,這確實沒有任何意義。世間上有多少名人,對人類社會或自己的今生來世,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貢獻。而許多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他們的名聲流傳千秋萬代,對有情的生生世世有無窮利益。在佛教歷史上,很多大德已經離世幾百年、幾千年了,但他們的金剛語人們還在不斷引用,聽到他們的名字,自然而然會生起信心。所以大家應該發願:“只要對眾生有利,但願我出名。假如自己貪圖名聲,千萬不要讓我出名!”

這一頌共講了四個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養、相續清淨、名聲遠播,在弘法利生過程中非常重要。我們一方面應該迴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備這些因緣,一方面也願自己生生世世通過這種方式來利益眾生。取捨的分寸,其實每個人自己可以掌握。有些人不懂佛法,該出名的始終不願意出名,而不該出名的,卻想方設法要出名,很多問題都搞不清楚。如果通達了佛教的道理,哪些地方該出名、哪些地方不能出名,會弄得非常明白,所以學習佛法非常重要。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迴向。平時念《迴向品》時,一個一個地觀想,真心希望眾生都得到這些功德。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大家務必要盡心盡力地身體力行!

http://www.theqi.com/buddhism/pusaxin/class199.html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6 13:22 , Processed in 0.022240 second(s), 21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