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944|回復: 1

「人類之苦」----行苦(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5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8-02-007-02.jpg


「人類之苦」----行苦(索達吉堪布:前行廣釋)

第四十九節課

庚三、行苦:

我們這些自以為安樂的人,表面上好像沒有親身受苦,但實際上,也絕沒有擺脫痛苦的本性。比如,吃飯穿衣、住房受用、裝飾設宴等,都可能成為造罪業的因,所作所為完全是罪惡的偽裝,這一切的後果無疑就是痛苦。

行苦的解釋方法,《俱舍論》、《寶鬘論》等諸多論典中各有不同,但一般按大乘的觀點,行苦是指變化,也就是說,只要是變動遷流的事物,即是一種痛苦。《入中論》講義中也說,見「眾生猶如動水月」,從而對其產生悲心。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像水中月影般動搖不定、毫無實質,不由自主地隨因緣變化,不可能有真實的快樂,所以要對其生起悲心。這方面的道理,在《中觀四百論注釋》、《中觀根本慧論》等中也有闡述。

通常而言,行苦是很難體會到的。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用過一個比喻說:就像生了瘡沒有去碰它一樣,當時雖然沒有感覺,但只要這個東西在,痛苦就會隨時到來。因此,行苦雖然暫時沒有表現出來,但它始終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存在著。

還有些經典中,用生、老、死對應三大痛苦:所謂的生,以行苦示現;所謂的老,以壞苦示現;所謂的死,以苦苦示現。大家在修行過程中,應該經常觀察這些道理,以切實了解佛陀所講的「輪迴皆苦」。常聽人說:「誰說輪迴痛苦啊?我現在就過得很快樂,你看,我有錢、有地位,一點痛苦都沒有……」但這種快樂,充其量只不過一兩天,你敢保證永遠能如此嗎?你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嗎?答案必是否定的。其實,只要真正統計生活中的苦與樂,除了個別有境界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數人快樂的比例應該說很小。

下面,以茶葉與糌粑為例,進一步說明行苦的道理:

茶葉是漢地生長的一種植物,藏地以前不產茶,現在除了極少的地方外也不產。其實在茶葉的播種、剪葉等一系列過程中,殺死的眾生不計其數。以前我去過雲南、杭州等地,看他們在種植茶葉時,茶葉上有密密麻麻的蟲,被農藥一噴,就全部死了。

關於現在的茶,那天一個韓國人跟我講:「好茶是不可能上市的,你們買的這些全部是垃圾,以後不要再喝了。您想喝茶的話,我來提供。」不過,有些情況也的確如此,據說好茶都被種茶人自己留著,而不好的茶,才會拿出來賣,明明是一年的普洱,包裝上卻寫著「千年普洱」,差距特別大!

在藏地,茶葉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時,為了給他洗塵,藏族信徒向他敬獻了茶。尊者先是「獻新」供養諸佛菩薩,然後開始喝茶。喝過以後,尊者非常歡喜,說:「藏地有這麼好喝的茶,真是你們的福氣!即使在我們印度,也沒有這種茶。這茶喝了不僅解渴,還有明智、壯身、解困、樂行善事等諸多好處,如果印度有這種茶,我會不惜用金子買來。」所以,我們也應學習阿底峽尊者,有時間就好好喝茶(眾笑)。不過在這裡,華智仁波切要闡述的是,茶葉背後還隱藏著種種痛苦:

在過去,康定以下到雅安之間,道路只能徒步行走,茶葉要想運進來,必須完全靠人力。為了一次性多運點,每個人需要攜帶重達六十二卡的分量。而且在二郎山的森林中,常有強盜、猛獸出沒,茶商每次路過之時,能安然通過的幾乎很少。(當時的社會狀況,從法尊法師、貢嘎上師的歷史中也看得出來。)在運茶的過程中,人們將大茶頂在頭上,久而久之,前額的皮膚被磨得一乾二淨,甚至到了白骨清晰可見的程度,但仍在不停地運送。(二十年前我去尼泊爾時,在尼泊爾的邊界,見那裡的人都用頭頂著很多東西,就想起了華智仁波切的這段文字。)而從康定以上,雖然道路比較暢通,不需要依靠人力,但也要用犏牛、犛牛、騾子等馱運上來。由於路途漫長、風雨兼程,所有牲口都是腹背瘡傷、毛脫皮爛等。

說到茶的來之不易,許多藏族老年人都深有感觸,甚至有些人還經歷過昔日運茶的艱辛。那時候得到一塊磚茶,確實不容易,背後有許多的付出和痛苦。相比之下,現在交通發達,運輸工具也很先進,是否就不會造那麼多業了呢?也不是。如今製作茶葉及交易的過程中,人們造的罪業並沒有減少,只不過中間有些過程省了而已。

不僅運輸時人畜要感受無法想像的役使之苦,而且在經銷茶葉時,買賣雙方都要通過彌天大謊、不顧廉恥、發誓賭咒、背信棄義等欺騙手段或大吵大鬧來銷售,這一點勢必在所難免。(現在很多居士經商,覺得不打妄語沒辦法做生意,不做生意,就沒辦法生活,他們為此非常苦惱。這個問題,是佛教因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我們也找不到兩全其美的方法,只能回答:「盡量真實一點,別的辦法可能也沒有了。」)

在藏地,人們以前喝的都是大茶,而現在逐漸有了普洱、龍井、茉莉花茶等。這些茶葉的背後,也照樣隱藏著許多惡業。因此,我們平時喝一口茶,覺得好香、好舒服,但它卻離不開痛苦的本性。當然,詳細分析這些客觀問題,並不是要求大家以後不吃不喝,而是讓你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快樂的背後,還有無數的痛苦或痛苦之因。

其實有漏法不離遷流變化,這就是行苦,如《心經幽贊》云:「諸有漏法,性墮遷流,逼迫不安,皆名行苦。」所以,你覺得喝茶快樂,但它也是變化的,背後隱藏著諸多痛苦;你覺得吃飯很享受,但它仍離不開行苦,如詩中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點,你沒有去過加工廠、市場,可能感覺不到,反而認為生活清淨無比、充滿陽光,但你真正去了之後,必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們平時修行比較差,原因也是從不思維這些道理。比如住在一所房子裡,從來不想房子的來源是什麼?用著信眾的血汗錢,從來不想有沒有對不起眾生?一天換一件漂亮衣服,什麼白的、紅的、黑的、綠的、花的、上白下黑……雖然特別快樂,卻從不想它的背後是什麼?甚至只吃一頓簡單的飯,也從不想這些柴米從哪裡來?其實,思維這些就是修行,若能經常這樣串習,即是很好的修行人。所以,我們平時要對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涉及的人和物多作觀察,否則,像精神病人那樣只顧自己,對眼前、未來、過去的一切從不分析,那對修行不會有任何幫助。

剛才講了茶葉在運送、銷售時,處處離不開行苦的本性。那麼,除此之外是不是再沒有其他痛苦了?並不是。在茶葉經銷的過程中,按照藏地以前的規矩,基本上要用綿羊毛、羊羔皮來兌換,而這些綿羊毛、羊羔皮,背後也潛藏著許多罪業。

就拿綿羊毛來講,夏季時,每隻羊身上的蝨子、吸血蟲等,與牠的羊毛數量不相上下。當人們用剪刀剪羊毛時,這些含生大多斷頭斷腰、內臟脫出而亡,剩下來的也與羊毛絞在一起,憋得喘不過氣,最後只有死路一條。

羊羔皮也不例外。小羊羔出生之後,身體正在發育成長,剛有了苦樂感受、能感受到生存的快樂時,主人為了羊羔皮,就立即把牠宰殺了。雖是愚昧無知的畜生,但牠也同樣渴望生存、畏懼死亡,害怕遭受氣息分解的痛苦。而且,小羊羔的母親見孩子被殺,就像死了獨子的慈母一樣肝腸寸斷,這些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親眼目睹的事實。因此,只要稍微思索一下諸如此類的商品買賣,就能深刻地認識到:僅僅是喝一口茶,也已成了惡趣之因。

所以,喝一口茶也不容易啊!現在人在買茶時,用的雖然不是羊羔皮、綿羊毛,而是錢,但這些錢的來源又是如何?大家也應該從各方面分析。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642&id=5497

第五十節課

今天繼續講三根本苦中的行苦。

這裡講了,我們所吃的食物、所喝的茶,背後都隱藏著各種罪過。但這樣說,並不是讓你不能喝茶、不能吃糌粑、不能吃米飯,真正的修行人必須餓死。藏地的措智讓珠等大德,也講過清淨食物的諸多功德,因此享用飲食並不過分,關鍵是要明白:這些飲食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惡業。

自古以來,大德們對清淨食物有很多讚歎。就拿茶葉來說,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對它讚不絕口,說喝茶可強身健體、神智清醒、遣除疲勞和睡眠、生起善心,尤其是來自漢地的茶,跟天人的甘露沒什麼差別,是供養三寶的極好供物。據歷史記載,尊者還將茶葉當成最好的禮物,寄給印度的高僧和友人。同樣,在漢傳佛教中,許多大德也極為推崇茶文化,並將其與禪宗結合起來。由此,茶葉的殊勝可見一斑。

儘管茶葉背後有一些過患,正如前文所說,種植時會殺害蟲類、銷售時會說妄語等,但我們作為享用者,相續中若沒有這種發心,過失應該不會太大。比如,一個人在喝茶時,並沒有殺蟲的意樂,也沒有殺蟲的行為,最終沒有親自去斷絕蟲的命根,那麼按照佛經的觀點,他不會有殺生的罪業。

任何經典中都沒有說,你做一件事情時,如果間接導致了眾生被殺,就要承擔殺生的所有罪過。雖然每個人的日常行為中,不知不覺會牽涉許多惡業,但只要你來到這個世界,就難免如此,想完全清淨也是不現實的。以前宣化上人說過,凡夫人走路會踩死蟲蟻,而只有阿羅漢等聖者,行走時腳不沾地,離地總有三公分那麼高,這樣才不會把蟲踩死。

因此,在這個世間上,不摻雜一點罪業的飲食,哪裡都找不到。然儘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所有事物,而應關心它背後的一切,為那些相關的眾生多作迴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來應該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飲食、衣服,或者所接觸的任何事物,如果與哪一個眾生有緣,但願他的相續獲得利益。」這樣以菩提心攝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臥,全都成了功德,於菩提道有利,這對修行人而言至關重要。



下面就藏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糌粑,華智仁波切再作一番剖析,以闡明行苦的道理:

糌粑,是青稞炒熟之後再磨成的粉,為藏族人數千年來的主食,就像漢地的麵食、米飯一樣。青稞一般生長在海拔3200米至3800米之間,3200米以下或3800米以上,都不會生長──我們學院就是3800米以上,壇城剛好是4000米,所以這裡基本不長青稞,即使有人種一點,也長得不飽滿。

歷代許多高僧大德,對糌粑的讚歎非常多。譬如,金厄瓦格西說過:「修行人唯一不可缺少的殊勝食物,就是糌粑。」有人曾問一位著名的醫生:「世上能治療百病的靈丹妙藥是什麼?」他回答:「是糌粑。」有些大德也讚歎道:「食用糌粑,可祛除身體裡的風寒,增長智慧。」而且歷史中記載,糌粑是觀音菩薩特意加持並賜給藏地的食物,誰若食用,相續中就能生起大悲心。

在藏地,從沒有聽說誰因吃糌粑中毒了,或者醫生不讓病人吃糌粑。一個人即使病得再厲害,其他食物都無法下嚥(如患了食道癌),糌粑還是可以食用。甚至有些專家發現,糌粑對人體健康、壽命延長,有不共的功效。最近有學者研究後宣稱:「在一百萬人當中,能活到一百歲的,只占百分之六點幾。但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百歲老人卻非常之多,他們延年益壽的主要原因,與常吃青稞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與肉類、魚類相比,糌粑絕對稱得上是「清淨食物」。但此處為了闡明行苦的道理,華智仁波切告訴我們:糌粑的背後也有很多罪業。

他是怎麼講的呢?糌粑的來源是青稞,青稞在最初耕耘時,地上所有的蟲被活活埋到地下,地下所有的蟲又被翻至地面上,耕牛不論走到哪裡,隨之而來的烏鴉、鳥雀,都會跟在後面不停啄食著小蟲。當灌溉田地時,水裡的含生會乾涸而死,旱地上的含生則溺水而亡。到播種、收割、舂磨等時,所殺的含生也不可勝數。想到這些,我們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蟲蠅粉末一樣。

或許有人認為:「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蟲,那吃素和吃葷就沒什麼分別了。」這種想法不合理。此處所說的「一樣」,是讓我們認識到糌粑的背後有許多罪業,並不是說吃一碗糌粑和吃一碗蟲真的完全相同。措智仁波切也講過:「吃蟲跟吃糌粑有很大區別。吃了糌粑以後,可令修行人身體健康、長久住世,行持許多善法。而他身體好的話,體內兩萬一千條蟲也會健康,不會死去。雖說種植青稞時難免會殺生,但這些眾生即使沒有被殺,到了秋冬季也會凍死。所以,只要不是故意殺蟲,過失不會有那麼大。」當然小的過失還是會有,所以,大家平時享用食物時,應迴向與之相關的所有眾生離苦得樂,這樣的話,功德會遠遠勝於過失。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功大還是過大。倘若盲目地認為不能吃糌粑、不能喝茶、不能吃酥油,一直等著餓死,那過失會更大。佛陀在任何經中都沒有說,所有修行人一定要等死。華智仁波切之所以講食物的過失,也主要是為了提醒我們:修行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否則,到時候會償還很多債務。

我曾看過漢地寺院的一個偈頌:「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不勤辦道,披毛戴角還。」這跟藏地有些大德的說法不謀而合。施主所供養的任何財物,我們在修道過程中,都應隨時念經迴向,不要認為可有可無,對施主的供養一點也不珍惜。在過去,藏漢兩地的高僧大德特別惜福,注意珍惜糧食,對供養隨時作迴向,否則,今生肆無忌憚地享用施主的財物,來世很可能要當牛做馬,用自己的身體去償還。

所以,這些因果觀念,大家一定要學習。通過學習,對不同的觀點認識之後,再去分析各個教言的究竟密意在哪裡,這樣一來,你的行持就不會偏墮。否則,一聽到糌粑、茶葉的過失,就從此不吃不喝,什麼都不敢做,這也沒有必要。因此,行持善法的時候,大家先要了解大德們的不同意趣,只有這樣,才能懂得諸佛菩薩的密意何在。



又有人想:「既然糌粑、茶葉都有過失,那被稱為三白三甜的酥油、牛奶等,應該是無罪清淨的食物吧?」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為了獲得這些東西,大多數小羊羔和牛犢都會被殺,即使是未被殺的,也很難吃到一口甘甜的母乳。主人用繩子將牠們拴在樁子上,行走時兩個牛犢互相連在一起,吃一口奶的權利也被剝奪了,而主人則從牛奶中提煉出酥油。(藏地大德對酥油的功德也講得特別多,但今天不講了。因為最近酥油賣得比較貴,若講得太多了,你們想買又沒錢,可能會有點傷心!)

本來,母親身體的精華,是孩子生命的源泉,但牛奶被奪走以後,牛犢會處於不死不活的地步──這些道理,當過牧民的人完全明白,而生長在漢地的道友,不一定特別清楚。其實在藏地有些地方,人們的行為極其惡劣,小牛剛生下來就被殺掉,如此主人在整個夏天中,就可以不斷地取用牛奶。有些牛犢即使沒被殺,也喝不到一口母親的乳汁,這種遭遇,與人類的境況對比,真的相當可憐。而只有極少數信仰因果的牧民,在得到牛奶的同時不會傷害小牛,做任何事都能掌握分寸,這樣他們生活上也沒有太大罪過。就像漢地的一些農民,從來不去偷盜,也不故意殺生,完全靠自己的勤勞種莊稼,那他所享用的糧食,可以說是無罪的。就算有一些罪業,只要念些心咒作迴向,即可得以清淨。

下面講母牛:雖是體魄健壯的母牛,但因主人日日抽取其精華,到了春季時,因綠草還沒有長出,冬天的乾草也吃完了,身體得不到食物的補充,此時牠們從臥處爬也爬不起來,已是精疲力盡、奄奄一息。所以,犛牛的「金融危機」是在春天,這時候牛都比較瘦,尤其是一旦下大雪,地上的草全被覆蓋住了,很多母牛和小牛會因此而餓死。即便僥倖活了下來,也是乾癟羸弱、四肢萎縮、步履艱難、瀕臨死亡,成了拔炒棍頭一樣。

「拔炒棍頭」,是炒青稞時在鍋內翻撥的木棍,棍頭上還捆了一點東西。春天的小牛特別瘦,似乎輕飄飄的,牧民們一看就會說:「牠像拔炒棍頭一樣,可能熬不過今年春天。」這是藏地對牲口瘦弱的一種比喻,你們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以前我在讀中學時,課本裡有好多漢地的比喻。當時漢語老師是漢族人,他上課時一個人講得很起勁,可是我們怎麼也聽不懂,雖見他在那兒拼命地表演,但心裡一點影像都顯不出來,這就是傳統習慣不同所致吧。聽說過去格魯派一些格西講《前行》時,也覺得有些比喻比較難懂,怎麼樣都想不出來。像這個「撥炒棍頭」,我以前就做過,因為是牧民家的孩子,從小就會打酥油、炒青稞,家裡的活兒都會幹,現在若給我一塊布和一個木棍,我也能馬上做得出來。

總之,現在認為幸福的所有事物,包括口中吃的、身上穿的,一切財物、食品、受用,都唯一是通過造罪業才得來的。且不說無惡不作的有些行為,就算是看似清淨的生活,阿羅漢等聖者去觀察時,也直接、間接與罪業有密切關係。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水,發現水裡有無數生命,因此不敢喝。後來佛陀告訴他:不應以阿羅漢的神通觀察,而應以肉眼所見,抉擇某些行為的取捨。漢地《毗尼日用》中也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並要求出家人在喝水之前,念寶髻如來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這樣才不會有過失。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憑藉科學儀器觀測,發現一杯水裡真的有很多細菌,但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及諸位聖者對此就已清楚照見了。那麼,我們喝水會不會有過失呢?佛陀說,只要不是肉眼所見,沒有故意殺生之心,則不會有過失。否則,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太多了,包括所謂的「暗物質」,占了宇宙間所有物質的90%以上,所以,取捨應建立在看得見的層面上,不然的話,我們造的業就不計其數了。

其實,業的建立跟心有關。按照大乘論典所言,業分為不動業、非福業、福業,這些皆依無明而起。所以,業跟分別念有很大關係,倘若沒有分別念的造作,只是無意中造了非福業,則不會成為墮惡趣的根本因。因此,對於這些問題,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當然,有時大德們為了強調某個道理,比如這裡所講的行苦,會再三告誡我們:任何一個表面的快樂,背後都有許許多多罪業,這一切的果報終將要感受漫漫無邊的惡趣之苦。從而令我們認識到「諸行無常,諸受皆苦」、「三界猶如火宅」的真諦,這也是有特殊必要的。不過,現在人一聽「三界皆苦」,經常無法接受。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總覺得自己很風光、很快樂,沒有什麼痛苦,卻不知現在的一切所為,都將成為未來痛苦之因,只不過眼前還沒有感受到而已,一旦用微妙的智慧來觀察,現在的一切皆不離行苦的本性。

以上講了三根本苦的最後一個──行苦。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臨苦。

關於八種支分苦,《佛說五王經》中有廣泛的描述。其實漢文的《大藏經》,收錄了好多殊勝經典,但可惜的是,現在全部塵封在書架上,真正通達的人屈指可數。平時我接觸一些佛教徒或法師時,發現他們常提起的只有幾部經,除此之外,並沒有大量閱經的習慣。我們藏地也是一樣,《甘珠爾》(佛經)與《丹珠爾》(印度大德的論著)大概三百多函,但這些不要說完全通達,經常翻閱的,除了極個別高僧、格西以外,也寥寥無幾。雖說許多信眾特別虔誠,但如果問他:「什麼是八支分苦?八支分苦在哪一部經裡講得很清楚?」可能大多數人都答不出來。

實際上,《前行》的很多道理,在《大藏經》中都能找到出處。這些經典,以前的譯師都翻譯過,但現在真正能了解的,不知道有多少。我曾遇到一位比較出名的法師,在與他探討《前行》的過程中,他始終認為華智仁波切所講的這些內容,只與藏族風俗習慣有關,跟漢傳佛教毫無瓜葛。當時我就以七支供為例,從各方面給他講了很多,以說明《前行》與《大藏經》並不相違。其實他只是沒看過《大藏經》而已,如果看了,就會明白華智仁波切講的許多道理,除了少數印度、藏地的公案以外,在《大藏經》中都能一一對應。所以,《前行》並非只是藏地傳統所匯集的一本書。

如果你們有時間、有精力,希望也能好好鑽研一下《大藏經》。尤其是城市裡的年輕人,通過網絡等方便途徑,很容易讀到這些經典。然而,有些人可能太忙了,每天忙於各種瑣事,根本沒有心思讀佛經。但不管怎樣,希望有緣的道友還是抽空翻閱一下,對這些道理認真去思維。

這次我講共同加行,並不是要求大家在理論上有超越的認識,而是希望你們對每節課、每個道理,能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地去觀察、去串習。這些沒什麼不懂的,只要輔導員念一遍,你就可以直接觀想了。其實生老病死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實在觀不來,可以到醫院去看看,那裡是生老病死最好的現場。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通過四門出遊,看到一幕幕生老病死的景象後,真正生起了出離心,知道自己身為王子也逃不出死亡,逃不出輪迴之苦,因而力求出家,前往寂靜處潛心修行,終證佛果。學院的很多出家人,有些也是感悟人生苦短、瑣事無邊,於是捨棄一切而出家修道,但有些不一定有這麼好的出離心。而作為在家人,即使你沒有出家的緣分,也應該對生老病死有深刻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再三思維這些道理。其實,生老死病誰都會思維,只不過很多人不去做罷了。如果你不去做,那修行境界永遠也不可能提升!

http://www.zhibeifw.com/cmsc/bencandy.php?fid=642&id=5498

 樓主| 發表於 2015-1-25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前行廣釋

目錄

《勝出天神讚》
《勝出天神讚釋》第一節課
《勝出天神讚釋》 第二節課
《勝出天神讚釋》 第三節課
《勝利道歌》
《勝利道歌講記》 第一節課
《勝利道歌講記》第二節課
第一節課
第二節課
第三節課
第四節課
第五節課
第六節課
第七節課
第八節課
第九節課
第十節課
第十一節課
第十二節課
第十三節課
第十四節課
第十五節課
《前行廣釋》思考題1
修學不怠 大愛無疆
樹立佛幢 千秋萬代
第十六節課
第十七節課
第十八節課
第十九節課
第二十節課
第二十一節課
第二十二節課
第二十三節課
第二十四節課
第二十五節課
第二十六節課
第二十七節課
第二十八節課
第二十九節課
第三十節課
第三十一節課
第三十二節課
第三十三節課
《前行廣釋》思考題2
第三十四節課
第三十五節課
第三十六節課
第三十七節課
第三十八節課
第三十九節課
第四十節課
第四十一節課
第四十二節課
第四十三節課
第四十四節課
第四十五節課
《前行廣釋》思考題3
為什麼學佛?
怎麼樣學佛?
什麼是密宗?
第四十六節課
第四十七節課
第四十八節課
第四十九節課
第五十節課
第五十一節課
第五十二節課
第五十三節課
第五十四節課
第五十五節課
第五十六節課
第五十七節課
第五十八節課
第五十九節課
第六十節課
第六十一節課
第六十二節課
第六十三節課
《前行廣釋》思考題4
第六十四節課
第六十五節課
第六十六節課
第六十七節課
第六十八節課
第六十九節課
第七十節課
第七十一節課
第七十二節課
第七十三節課
第七十四節課
第七十五節課
第七十五節課
第七十六節課
第七十七節課
第七十八節課
第七十九節課
第八十節課
第八十一節課
第八十二節課
第八十三節課
《前行廣釋》思考題5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16:27 , Processed in 0.03245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