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7116|回復: 2

圓供法師:菩薩有七種【代眾生受苦】的方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4-8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mita14.jpg



圓供法師:菩薩有七種【代眾生受苦】的方法
  
一、明確地說自他相換完全可以成立。

自他相換是大乘菩薩的願行。菩薩見芸芸眾生輪回生死,感受無量無邊的痛苦,悲心難忍,立誓普代一切眾生受苦。

《普賢行願品》雲:“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瑜伽師地論》雲:“菩薩於世間,修習衰愍意樂及悲意樂,為利惡趣有情,誓處惡道,如己捨宅,願身代受,令彼惡業永不現行。”

翻開大乘經論觸目可見拔苦與樂代眾生受苦的內容,如《華嚴》、《法華》、《大悲》、《悲華》、《寶積》、《莊嚴經論》、《入行論》等等,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中也是屢見不鮮。

在《悲華經》、《寶積經》中都記載無等大師釋迦世尊因地如何發願代眾生受苦的宏願並付諸實踐的大願行。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雲:“良以悲心熏於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於禅定,能與他樂。”

《地藏十輪經》中廣說地藏菩薩入種種禅定拔除眾生的痛苦,賜與眾生安樂。

證得無生法忍自在焚身代眾生受苦的僧崖法師傳記(出唐•道宣律祖《續高僧傳》)中記載:“有人問法師說:‘菩薩常說代眾生受苦,真能代嗎?’答:‘既然發心代受,為什麼不能代呢?’問:‘眾生業報成熟,各自受苦,菩薩焚燒自己身,豈能代受?’答:‘一念的善根就能滅除惡業,難道還不算代受嗎?’正在焚身時對弟子說:‘我是凡夫,誓入地獄,代眾生受苦,願令成佛。’”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中雲:“若大悲誓願拔因果苦者,若有我所,尚不自出,況拔他苦。謂無我所故,所以發慈悲心,自拔拔他。若大慈誓願與因果樂者,若於十二因緣起無明癡愛,尚自無樂,況與他樂,今自無癡,能與他樂耳。”意思是佛菩薩證得人空法空的平等性,所以能以慈悲拔苦與樂。


二、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在《行願品別行疏》講了七種代眾生受苦的方法。

(1)發起悲心願意代受,自已處在凡夫境地,在事上未必能代。雖然如此但也並非毫無意義,因為這樣修自他交換能夠增上菩提廣集資糧,伏斷我執。

(2)修習種種苦行,以後能作眾生斷苦的增上緣,所以稱為代受。

(3)故意留下煩惱不斷,投生三有中,為眾生說法,使他們不造惡業,自然不受苦果,所以稱為代受。

(4)見到眾生造無間惡業,當來決定感受極大痛苦,再沒任何方便能作幫助唯有斷掉他的命根才能制止惡行,此時菩薩斷彼命根,自墮地獄,讓他脫苦,所以稱為代受。《報恩經》中記載佛陀因地為救五百同伴而殺死盜賊頭領。梁譯《攝大乘論釋》雲:“菩薩能知如此事,有人必應作無間等惡業,菩薩了知其心,無別方便,令離此惡行,唯有斷命。又知此人,捨命必生善道,若不捨命,決行此業,長時受苦。菩薩念言:‘我必墮地獄,願我為彼受此苦報,當令彼人現世受少輕苦,於未來世受大樂故。如良醫治病,先加輕苦,後除重疾,行盜淫等亦然。”密宗中大成就的瑜伽士以猛咒誅殺惡魔及三寶公敵也屬此類情況。

(5)願力成熟常處三惡趣,如在饑疫時變為大魚等,消除眾生苦,所以稱為代受。全知麥彭仁切撰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有詳細描述。

(6)大願與痛苦都同是一真法性,故以即真性之大願潛入到即真性的痛苦,使痛苦融入法界,所以稱為代受。

(7)佛菩薩以法界為身,證得自他平等無異,眾生受苦就是佛菩薩受苦,故能消除諸苦,所以稱為代眾生受苦。

對此七種大師歸納說,第一種僅是一種意樂,二、三是代苦的助緣,四、五是真實代受,六、七是稱合法界理體的觀照。並交待說雖然佛菩薩能夠代眾生受苦,但前提是必須要有緣才行。

由以上兩段的論述,得出一個結論:佛菩薩決定可以為有緣眾生代受痛苦。

永明延壽大師說,否定佛的威神加被護念等是斷見。所以,認為根本不能代受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如果不能代受,那麼只能承認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發的願只是空願而已,真正的佛弟子誰也不會如此承認。認為無因無緣佛菩薩就把眾生的痛苦代盡而安坐成佛同樣也是錯誤的觀念,佛不度無緣人故。


三、自他相換與自作自受看似牴牾,其實並不矛盾。

可以說自他相換就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並不是造業感果時,任何其它人或物的因緣都不需要或不能屆入,而恰恰相反任何業果都是因緣法,必須依賴因緣方能成就。

比如道友協助我放生,對我而言可以說我自作,當來果報成熟時我感得長壽健康,又比如修淨業的人,在念佛時阿彌陀佛護念攝持,往生後靠佛力加被感得殊勝的依正二報,單憑自力根本不可能成就極樂淨土和那羅延身的殊勝果報,但仍然說自己念佛自己往生受樂。

其實,這是業增長廣大的定律,也就是小因能感大果的道理,自他相換也是如此。

賢首國師、清涼國師、永明禅師異口同聲地說有因緣才能被代受,經中說沒有善根的一闡提佛也無法求度,由此可知被代受的眾生決定有善根,換言之,眾生之所以感受拔苦與樂的果報,是因為往昔自己造過善根的緣故。這是由善惡苦樂決定、未作不遇、已作不失的三大定律得出的結論。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說:“佛弟子能受用大師佛陀修積無數資糧所感的所有正法妙果,雖然不必積集成就教法的一切因,然而一定須要積集其中一分因。”同樣,感受佛菩薩賜予的拔苦與樂果報的所有因不必全部積集,但其中一分是必不可少的。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7882.html


 樓主| 發表於 2014-4-8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菩薩能夠代眾生受苦嗎?

淨界法師

    這個菩薩,通過前面的懺悔業障,破除障礙。廣學多聞,成就智慧。你內心當中已經有光明的智慧,知道你的來生要如何的規劃,何去何從。但是,這有個問題。你自己的生命是有把握了,但是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生死的大海中漂泊,這些眾生怎麼辦呢?他還搞不清楚東西南北。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把自己追求自身安樂的心,把它提升,來普濟一切。廣泛的平等來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也希望眾生能象我們一樣,明白道理,離苦得樂。有這樣的大悲心以後,進一步要發願。發什麼願呢,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由大悲心引申度化眾生的願。這個地方的經文,我們要說明一下,菩薩會經常發願,來代眾生受苦。但是這樣子講,好象跟因果有點衝突。佛法是認為因果是自作自受,菩薩怎麼能夠代眾生受苦。這個經文,我找了很多古德的注解,我得到兩個答案。第一個是說,菩薩在因地,假設不發這個願,你就不能圓滿,你就不可能成佛。先不要管是不是能夠代眾生苦,就是假設你不能夠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你的我愛執就是沒有消失。就是你願意保護自己。這個就是無明的體現。你能夠發心代眾生受苦,表示你能夠空掉自我。所以,你發這個願,是表示菩薩內心的平靜平等的功德,是依菩薩的內心安立的。就是說,先不要談眾生是不是離苦得樂,你不發這個心,你就不能成就。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從因緣上觀察,當然說我代你受這個業,我代你受這個苦,這個地方的問題,我要代啊,我們要先知道痛苦是怎麼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來的,別人送給你的,那可以送來送去,你把痛苦送給我,我把安樂送給你,那可以。問題是,痛苦是由業力而來的,這個業力是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你這個心去造業,這個業還是回到你的心中。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這個業是你以心造做的,那就不能取代了。因為你的痛苦是由你自己自己的心創造的。它從內心生起的,那只有靠你自己的心中光明打開,自己去消滅。既然是眾生只有自己覺悟,才能消滅自己的痛苦,那麼為什麼說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古德說,菩薩他內心當中雖然有善根,但他還是有罪業。菩薩以他的自在力,他可以以他的智慧抉擇,趨吉避凶,他可以選擇不去碰觸罪業。如果他自己有選擇的因緣,他可以不去碰觸。但是,他有利他的因緣,他非得要去碰觸,他會選擇去碰觸這個罪業,讓自己折損壽命,去利益眾生。就是說,這個罪業他本來可以躲的過去的,但是有利他的因緣,他會去做,損己利人。但是,這個罪業還是菩薩本身的罪業。也可以說是他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因為他本來是可以逃過去的。這個就是我們依止大悲心所發的願。大悲心是整個菩薩的功德。嚴格來說,你所修的善業,沒有大悲心的攝受,就是人天福報了,不能講大乘的功德。

http://pksina.diandian.com/post/2011-11-23/40041923749


 樓主| 發表於 2014-4-8 16:37 | 顯示全部樓層
菩薩代眾生受苦真實義-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普皆迴向願」節錄
淨空法師講述

經文:「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
「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
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麼說,
「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
眾生有苦,受果報了,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麼能代他呢?
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眾生受苦受難,那一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沒有辦法。
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
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
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
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為沒有關係,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大哥就給我了。
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
不能代受為什麼要發心代呢?我們這個心是真願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裡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
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
還得要那個苦難的眾生與你特別有緣分,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
問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如何能代得呢?」
這個問得很好。苦果是由業生的,眾生造的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麼能代他呢?
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麼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行願品別行疏鈔裡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願裡頭代眾生苦的意思。
「一者起悲」
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
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麼地方去顯發呢?
要從大悲心顯露。
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
深心好比是幹,你不太注意的;
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啊!
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由此可知菩提心裡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淨的慈悲,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
底下註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
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
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麼呢?
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裡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
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又說了
「二者修行」,
「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今天修行苦啊!我修成了幹什麼?
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那麼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
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你為什麼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
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
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為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
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
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裡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
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裡面,我們能捨、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
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裡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
譬如錄音帶,到那裡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麼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迴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
譬如在家裡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
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
戒條裡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
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
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
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瞭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
如果修得心裡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啊!
離樂得苦啊!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意。
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註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第三「留惑」,
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
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麼人呢?
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
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呢?
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幹什麼呢?再回到六道裡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
為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
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裡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
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乾淨,那麼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
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裡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捨命」,
當然這個裡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於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捨命,捨生命!
「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
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
「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
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麼這是一種捨命。
還有一種捨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捨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呢?
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裡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
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
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麼又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
這等於是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裡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
菩薩的願望是寧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啊!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捨命。
第五種「由初」,
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
「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第六個意思是「同真」,

「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
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
「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
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
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裡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
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
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
那麼第七「指體」,

「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
這就是佛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恆順眾生就是基於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
為什麼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
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裡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
怎麼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
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迴避,迴避他心裡歡喜。
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迴避他一點,讓他心裡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
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
稱讚、懺悔,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為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
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麼樣消業障呢?
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裡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
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裡面堪驗自己的工夫。
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
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了,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38017-1-1.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9:00 , Processed in 0.031950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