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380|回復: 0

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22 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_101005152613_1.jpg


內觀捷徑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目次

英譯序

【內觀捷徑】
關於主題
修習止觀法門的優點
捷徑法門與完整修法的異同

【觀息法】
覺知呼吸的出入
觀「色」與「心
觀五蘊
觀生滅
觀無常
觀無我
重點複習
斷除禪修當下生起的障礙
內觀捷徑修法的原則

【觀行走】
止觀式的覺知行走
以修「止」的方式覺知行走
以修「觀」的方式覺知行走
經由內觀透視無我的本質
先「止」後「觀
覺知每個變換的姿勢
在日常生活中觀行走的方法
觀行走可使行止正確、離苦得樂

【觀站姿】
觀站的種種姿勢
觀五蘊
觀生滅
觀無常
觀無我
觀放下
觀息滅

【觀臥姿及其他 】
觀臥姿
觀用餐
觀沐浴
觀排泄
觀穿衣
觀靜默
運用覺知觀照一切
◎本書段落標題為香光書鄉編譯組所加
關於「內觀捷徑」

英譯序  

  我想提醒讀者,本書的泰文本是由許多次開示所集成的,所以文中保有一些口語的用詞以及明顯的個人風格,為了強調重點的所在,各位將看到許多重複的敘述,因此,這些語詞就如空谷中的回聲,令人印象深刻。

  佛使尊者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能夠透過開示闡述其思想,而他的開示和法要也很清楚、明確地呈現出他內心深處對四聖諦堅定的信念。

  希望讀者能深思並咀嚼箇中滋味,感受這位佛教長老的穩實風範,隨著循循善誘的法音,您將進入一心專注的境界,然後深深地沉潛在寧靜與智慧中。

                     金克歐.阿塔拉(Kingkeo Attagara)

內觀捷徑  

各位虔誠的法友大家好:

  這次演講是紀念瑪迦撲加節(Maghapuja)所舉辦的第四個星期六的開示,我將討論有關止觀(samatha-vipassana音譯為奢摩他和毘婆奢那)的禪修法門。因為上週沒開示,所以本週實際上應該是第三次演講,雖然今天是第四個星期六,但卻是「核子時代的止觀禪修法門」演講系列的第三次開示。

經由內觀透視無我的本質  

  「毘婆舍那」意為「內觀」,觀身心五蘊、生滅、無常、無我、放下、息滅與捨離的本質。在你通過這些步驟之後,會達到息滅執著而且捨離的境界。此時,在心捨棄執著之後,就會獲得某種獨特的內觀能力,以前所稱的「我」,並非真正的「我」,只是這顆心而已,但是我們習慣稱它為「我」,認為是「我」在做這做那,是「我」招致這招致那,只要有「我」這種想法,就無法放下,因為我們總是活在自我的概念裡。

  一切皆無我,存在的只是自然現象,身體的姿勢只不過是依自然法則而變化的色蘊。因此,若有人問:「誰在修內觀?」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回答:「是『我』在修內觀」,那就不是內觀了。這個重點在於如果能正確地做事,心會因為正念而愈來愈有智慧和力量,心會自然開發出潛能。別說那是「我」,或「我」在修內觀,是「我」證得初果,「我」證得阿羅漢等,這些都是自認為「我」在修內觀,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評量自己!

  希望你們明晜蚺瘋[的目的是為了去除自我。假如是「我」在修內觀,那如何去除「我」呢?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這點:修內觀是以去除「我」為目的。那為何我們要修內觀呢?這是一般人的表達方式,是世俗的說法,也是約定俗成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在有自我概念的架構下說的。然而我們應該修習內觀以去除煩惱,而息滅煩惱是為了走向解脫道,獲取涅槃的果實。如果我們是在「法」的架構下而說,就沒有「我」或「人」,只有「法」,它就是自然,而所謂的自然,就是身心五蘊。心是屬於心法,當心法被調伏、改變與開發後,它就會在「法」中進步成長,最後會獲得解脫。一般人的說法是:「我們」解脫了,或「某某先生」解脫了,這是世俗的說法,它並非真理,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是──心已經解脫了。

  若有人問:「是什麼解脫了?」你應該回答:「是心解脫了」,經過開發、調伏的心解脫了,這就是真理。如果依照世俗的說法則是「某某先生」解脫了,但將煩惱捨棄,獲得解脫的是心或心所法。

  如果一直保有圓滿的內觀,就能真正地滅除自我──「我」或「我所有」,它們就會完全瓦解、滅除,「我」或「我所有」將不會有立足處或住著點,這些將被完全地瓦解。某人可以說「我」或「我所有」已完全崩潰瓦解了,同時也可以說自我的概念和我執已全然瓦解了,「我」和「我所有」完全消解了,這就是我們對心及為心所做的事,心也會因此而打開慧眼,觀見事物真正的本質,觀見姿勢原來是由因與果依照緣起的法則而成的,其中沒有「我」或「我所有」。
關於主題  

  「核子時代的止觀禪修法門」這個主題,聽起來雖然有點不尋常,但我想使各位對它有個正確的認知。首先我想傳達的理念是:我們正處於科學時代,因此,我嘗試以科學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正因為我們處在做事要嚴謹、認真的核子時代,我的解釋也不會輕忽任何事物,更不會含糊籠統地帶過。

  到目前為止,科學方法所關心的就是從具體的對象開始,也就是以調查、試驗和做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它。但是止與觀的對象是心法(citta)(註一),它既非物質也不具體,要怎麼研究?如何才能使它具體到可以研究、分析及實驗?希望你們能儘量將它具體化,如此才能對它有所了解,否則這場開示將會白費唇舌。假如你們只是毫無目的地盲從,到頭來除了死記一些名相外,將無法從中獲益。因此,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個完整的實體,用心深刻地去了解它。

  「現證」(Sanditthiko)的意思是「用心體會」。今天我們所探討的,都要用心體會,雖然探討的內容本質上是抽象的,沒有形體,但由於我們能在心中覺察到它,它就好像有形體的東西一般。所以,不論是樂受或苦受,確實去感受吧!之後它就會變得很實在,甚至具體到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分析。請各位在這一點上分享你體解的情形,否則我所說的話,對你並沒有什麼好處。

  請牢記「核子時代」這四個字,在聽講時,大家應該能明確地體察到我們正身處於核子時代,我們必須非常清楚這件事,現在並非記憶、推論或遨遊在想像空間的時候。因此,讓我們再次確實地想一想,為何我會將這一系列演講的主題訂為「核子時代的止觀禪修法門」?

(註一)Citta這個詞,一方面指心(the heart),它的功能是覺知和感受,因此,它類似個人的個性和特質;另一方面指心思(the mind),其作用是記憶和思考,它是個人理性的部分。大多數的時候,我比較喜歡保留原字,不翻譯它。
修習止觀法門的優點  

  現在我要再次強調重點:你必須持續不斷地用心體會,不要覺得無聊,止觀禪修法門是最最真確的真理,必須要認真地應用和實踐。它不只是為了提供一種知識或可背誦的方法,而是讓你去實修的,為什麼呢?因為修持它可以解決你實際存在的種種問題。

  第一聖諦是:在每次「觸」的當下,只要正念和智慧不足時,我們就會覺得苦迫。雖然今天才來聽法的人,對這點可能還不太了解,但請記得苦的生起以及我們會持續受苦,都是因為我們在「觸」的當下無所知覺。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等六根與六塵接觸,而在這「觸」的當下,我們茫然無所知覺。這意謂著我們沒有正念、感覺與智慧去透視事物的真實面貌,因而心念會隨著各種妄想打轉,並導致痛苦,這是另一個需要好好解釋的主題。

  事實上,我曾講過這個主題,從來沒聽過的人請試著了解:痛苦就是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周遭所接觸的事物茫然無所知覺時所導致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想做個無明的人,就必須具足正念。在每個「觸」的當下都要及時且快速地提起正念,你必須獲得內觀的洞察力和智慧,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就是由於這種正見的力量夠大,在「觸」的當下,正念將會導引出正見;在接觸的當下,一個人的內心若有正念和正見,就不會隨著痛苦與無明的妄念團團轉;而正念與正見將主導這顆心,引領它朝向不引起苦的正確思考及推理之路。當然到那個時候,一切應該改正、解決的事,也會立刻解決,再也沒有錯誤的行為,善果也將產生,我們將不再有痛苦,這就是在「觸」的當下保持正念的重要性,而它殊勝之處是我們將不再受苦。

  另一個優點是我們將能把持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具有這種覺知力和內觀的智慧,就能把持這顆心。「如何把持這顆心」是個牽涉十分廣泛的題目,而它對各方面都有利,若能把持住這顆心,不論做什麼事都能成功,也不會遇到令人痛苦的事。你看,就有這兩個優點。假如我們能把持住自己的心,那麼邪思、妄念就不會輕易生起;若能把持這顆心,我們就能將它導入正軌,因此,再也不會有痛苦的因素產生。

  世尊曾說過更多的優點,但我想提示兩個優點就足夠了。那就是在接觸的當下保持正念,如果我們在每個接觸的當下保持正念,就不會受苦!又如果能把持這顆心,就不會讓心徘徊在痛苦的路上,也不會有任何足以憂愁的因素,或有所謂的後遺症,而那些日夜都在憂慮的人,最後可能會變成精神官能症的患者──近來罹患此症的人愈來愈多!

  雖然我一直待在這兒,但由於有更多患精神官能症的人來此參訪,所以,我知道有愈來愈多的人受到此病的煎熬。這是個不穩定又失控的年代,有更多的人患了這種病症,所以我才對症下藥──「止觀禪修法」將能使你有效地避免罹患精神官能症,它的道理在於:假如我們能把持住自己的心,就能去除一切負面的感覺和妄念。

  總而言之,修習止觀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覺知,並控制自己的心,以這兩個優點對付問題是綽綽有餘了,因為一切問題都和它們有關。假如充分具備覺知與控制心的能力,則一切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而調伏的心也將是悟道的基石,也就是證得涅槃與阿羅漢的基礎所在,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要喚醒覺知並把持住這顆心。我說的就只有這兩個重點:保持覺知,並把持這顆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8 04:57 , Processed in 0.023100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