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982|回復: 1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南懷瑾老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2-3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d9a82c1b08a2dfe754a2f1630141967.jpg

五蘊解脫修證次第

南懷瑾老師

現在我們講五蘊解脫和修證次第。我把《楞嚴經》的重點和秘密抽出來,取個名字<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你們許多人雖然都讀過這個經典,但是怕都沒有注意到這些重點,因此就拿原文,帶領你們讀書。《楞嚴經》講五十種魔境,就是說修持走岔路的境界有五十種。現在人不知道,實際上,像國內氣功、特异功能,包括印度、尼泊爾歐美那些莫名其妙的修法,這些魔境,佛當年都已經講過了。大家看不懂,因爲翻譯用的是古文。其實佛說的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如果把五十種魔境配合現代科學,詳細作個說明,對人類的貢獻應該很大,但是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世界人太多,讓他瘋一下也不錯。

色陰解脫與楞嚴大定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楞嚴經》卷九---一七九頁。)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道場兩個字翻譯得很有趣。四十年前,一位中國教授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教禪學,他翻譯了很多禪宗典故寄到臺灣,要我給他修改。我看了就頭大。修改還不如自己寫!他是位老先生,怎麽給他改呢?當時我有個學生,年紀比我大,要是現在還活著,已經超過一百歲了。我這位學生曾留學加拿大,我說,你看英文,看完後告訴我內容。他看了就笑:“老師啊,他把禪宗祖師講的道場譯成了墳場。”我說:“他沒有錯啊。”他是沒有錯,他小的時候在中國大陸,一定看到過和尚給死人念經,送到墳上,叫做“作道場”。所以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場了。他當然是錯了,什麽是道場呢?道場就是修道的場合,密宗叫曼陀羅或壇城。你今天在這個位置上兩腿一盤,或者打坐,或者念佛,這裏就是你的道場。也不一定講打坐不打坐,所以佛告訴你,行住坐臥都行。不過,靜坐是求證道業方法裏面最重要的一個姿勢,尤其是盤腿跏趺坐,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采用的。所以這裏講,你坐在道場。你注意啊,他中文翻譯得太美了,很容易一下就讀過去了,每個人都認爲自己很聰明,不肯用心。“銷落諸念”,一切雜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壓下去了。“銷落”等于下雪時雪飄下來自己化了,雜念都掉下來,雜念自己清淨了。“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的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釋成雜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那麽你就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可不是雜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間一個雜念都不上來,道家有一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此時,外界對你沒有任何影響,即使是一把槍頂在你頭上,你都沒有生氣和煩惱,來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參禪、念佛、或念咒,開始時雜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處,專心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慢慢雜念沒有了,就連念咒這一念也沒有了,一切離念,離開妄想。“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如三摩地。”一動一靜之間,都一直保持雜念自然清淨的境界,沒有變動。一動一靜是講生活的形態,尤其是在家人,還要去辦公室工作,還要做事,在動中也要保持這種境界。或者趕快去辦公室一兩個鐘頭,處理完事情回來,再進入這種狀態。“憶忘如一”,不管你是用心去保持這個境界或者不用心去保持都一樣。這裏的“憶忘”兩個字,一個代表用心加上保持,一個不需要用心保持,它反正在這個境界中。“當住此處,入三摩地”,應該這樣入三摩地,這是定境。如果盤起腿打起坐來只是在禪堂有定境,放掉腿就什麽都沒有了,那不是修定,那是修腿。你們應該提問題啊,你們不提,那好,我幫你們提。世尊,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求得制心一處呢?您老人家告訴我,達到這個境界氣脉是否通呢?答案是:不用方法。這個《楞嚴經》所講的“楞嚴大定”,等于《華嚴經》裏面講的“法界自性”。以我們中國話來講,要“體任天然”任是一切放下,連放下也不要,很自然就達到那個境界,這裏其實也是講專一,不過這個專一不像小乘,要加一個什麽方法或者念一句佛、咒子或者作一個菩薩本尊的觀想等。這裏是自然就達到的。體任自然,銷落諸念,在智慧裏,這就叫做“法界體性自性智”。當然你也可以走小乘的路綫,那是別的法門了。從現代生理科學的立場告訴你,在這個境界上,氣脉一定寧靜,氣住就達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幾乎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心脉也快要打開了,所以講心與物是互相影響的,氣脉不調和,色身四大沒有調好,雜念思想就不會停下來,氣就寧靜不下來,注意,佛對這個一點沒有明說,這是我加進來的,很值錢啊!

色陰區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佛他老人家真是很慈悲,又爲你作了一個比喻。他說,到了這個境界,就好像是一個眼睛好好的,沒有瞎,沒有近視,也沒有老花的人,被關在一個黑暗的房子裏,先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被關到一個極其黑暗的房子裏的經驗?(有人答:“有,停電的時候。”師答:“關那麽一下下不算數。”)密宗有一個方法,叫“閉黑關”只准七天,房間不大,可以通風,裏面有床鋪,有洗澡的地方,可能還擺一張桌子和椅子,當然還有佛像,你一個人裸體在裏面打坐,一點光都沒有,這是修眼通,也可以說是修天眼用的。處在黑暗久了,慢慢會有亮光了,那個亮光不是太陽光,不是月亮光,也不是燈光,是真實能看見的光哦!至于這種亮光在物理上叫什麽,我現在不告訴你們,要參考現在的物理學、光學的理論。佛是說你上面的這個境界,就好比是有眼睛的人處于黑暗裏,我給它加上褲子啊衣服啊,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它形容得更仔細,你們不要被我的話騙住了。所以現在學佛不懂科學就免談了,佛都知道這些道理,不過,他老人家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不是現在,如果現在他老人家再來說法,就會加上科學了。黑暗中那個隱隱的光是有相的光,不是自性的光明,不過于宇宙自性和你自性也有關聯。在黑暗的房子裏,什麽都看不見,可你心裏特別清楚。像我們原來帶兵的時候,最好的處罰就是關禁閉,不是正式坐牢,而是把你關在暗室裏,一點亮光也沒有,一點聲音也聽不見,普通人在這種情况下會怕哦,當然,如果把我關進去,那我正得其所哉,正好打坐。這時你的心孤零零的,只有個精性,心裏頭自己思想都很清楚,可是自性的智慧光明還沒有發出來。“心未發光”是說還沒有發智慧的光芒,無相的,心裏頭還沒有透亮,沒有大徹大悟的那種境界。“如明眼人,處大幽暗”那個黑暗裏的亮光是有相的光,是物理的作用。心光不是物理的作用,但是文字只能用光字來形容、來代表。

現在很多學密宗的人,動不動就把“心光”的光看成有相的光,都錯了,有個電影裏演中陰境界時,也用那麽一團光,我告訴大家,這樣理解中陰光,人就更難得度了。你以爲中陰時還真有一片光明來接你啊,有是有,是“心光”,不是有相的光。像我們常說:這件事情我沒有想通,突然靈光一現,我想出答案來了,這也是心光。佛說到了這個境界叫“色陰區宇”。色陰是身體四大(地水火風)加空大所變化作用範圍,還不是道,憨山大師在盤山頂上經行時,看到整個的海天和世界,在一片光明之中,那是生理變化,也是在色陰區宇。下面佛會講十種魔境,講修行過程中的岔路,十種還只是講原則而已,許多練氣功的人,也有一點心得,有時也會有清淨的心境,但很容易從這裏走到岔路上去,很容易入魔。魔者磨也,就是自己迷糊了。你說沒有外魔嗎?也有啊!外魔內魔一起來的。這也是在色陰區宇。如果能把十種陰魔配合現代醫理和物理講出來,是很大的貢獻。這裏補充兩點,要修一個閉黑關的關房很難,需要雙重墻壁,不能透一點光,但是空氣要流通。這是一。第二,其實,我們現在閉眼打坐就是“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啊!不過不是在房裏頭,而是在爸爸媽媽借給你的這個身體的房間裏打坐。這都是在生理、唯物的範圍內轉哦,都還是色陰區宇的範圍。

色陰解脫 超越劫濁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佛接著打比方說:如果像白天張開眼睛看東西一樣,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看到天空,看到空靈的境界了,這才叫色陰盡。在生理方面,現在氣脉完全通了,跳出了生理的範圍,這叫色陰盡。這段色陰的討論是講生理的,物理的,不蓋在無明中,發生光明了。到達這個境界的人,不再受這個物理世界及社會環進境的影響了,但是還沒有成佛證得菩提。爲什麽呢?因爲這還在妄想境界,心念想念還在。但是,也就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你若思想不堅定,學學就退道,那你還達不到這個境界呢?雖然這個不是道,不是菩提,可是功夫能做到這一點,那已經不得了啦!通過定的境界再加上般若的開發,你可以到達色陰盡了,不過這裏不用什麽方法,只是講銷落諸念,一切雜念都放下,一切都銷融掉,進入動靜不移,憶忘如一,這是修大乘菩薩的境界。在這種三摩地的定境裏,自然包含了四禪,至于說用那一個定,到這時,連四定這個念都要放下,四禪八定已經微不足道了。但是四禪定的經歷就在裏面了。所以大可以包小,但小不能包大。從欲界到無色界的三界,四禪八定,乃至小乘的滅盡定,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的範圍。注意第六意識幷不是什麽壞東西,轉了就變成妙觀察智,還是那個第六意識,重要的是看你怎麽用。《楞嚴經》裏面講的十種仙,壽可達萬歲,長生不死也都是靠這個堅固妄想,所以從作用的角度來講,堅固妄想作用很大。當然這還不是菩提道。

爲什麽我們有色陰區宇呢?因爲自從無始以來我們這個生命都在堅固之中,所以叫“堅固妄想以爲本”。我們的色陰區宇就是我們這個肉體色法。包括地水風火,我們一入胎,有了這個地水風火的生命,就有這個色陰區宇了,甚至入胎以前,生死中陰的時候也有,在唯識學中叫“法處所攝色”是在意識境界中,自己有個地水風水空的物質觀念。好比說,在夢中,本來是個夢,我們還是覺得有個身體,那個身體是法處所生的色,換句話說,自無始以來,我們認爲這個身就是我,身見很難忘掉。那麽身見又是怎樣來的呢?是堅固妄想來的。所以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牢籠一樣,把我們困于色陰區宇,就是雲門禪師所講,“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被形體關住了,空不掉。要解釋色陰區宇,達到色陰盡,需要銷落諸念,那時就好比十方世界,一切幽暗都沒有了。但是用什麽方法達到這一點呢?大乘的方法不是四禪八定一步一步做工夫了,而是用智慧的解脫,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一步步做工夫,慢慢進去,那是“生因之所生”,所以永嘉大師的方法是不用方法,等于《楞嚴經》講的無門爲法門,這是真正的大秘密。一般人只是把這些當作是顯教的教理,這些都錯了。了因之所了,“了”就是了,放下就是了。換句話說如果用數學公式來表達,“道”就是“了”,“了因之所了”的“了”是减法,一减一等于零。零就是零。“生因之所生”的“生”是加法。在《圓覺經》上佛說:“一切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衆生都錯了。把四大肉身誤認爲是自己,“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把六根六塵接觸的反應當成了自己的心,所以身心兩方面都認錯了。我們今天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和六根,都是第二、三重的影子,自性功能本來在那裏,沒有動過,所以《圓覺經》是很高的華嚴境界,本來也是佛境界。如果你真正認識到這個色身不過是四大假合之身,一切放掉,管他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根本不去理它,那就是大乘根器了。

有人問這時氣脉通了沒有,有兩個答案。第一,你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你堅固妄想的習氣沒有變。第二,告訴你,真的放下了,氣脉當然就轉變了。佛在《楞嚴經》第三卷就告訴你了:“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回轉來看看父母所生的這個身體,“若存若亡”,好像有好像沒有,幾十年,或者一百年,隨時都會走掉,我們的身體不過是我們借住的一個房子,如果你真能明白這個道理,明白自身的體相,不妄認四大爲自身相,不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一切放下,就對了。問題是大家就是放不下。比如你們大家學佛打坐,眼睛一閉,坐在那裏,都是悶在牢籠裏一般,所以禪宗祖師駡人:“黑漆桶一團”,等于一個東西放在桶裏,蓋住了出不來。一般人打起坐來很難跳出色陰的範圍,動不動就在那裏做功夫,可見身體這個牢籠很厲害的,色陰的範圍很嚴重。如果你的心不在身體上搞什麽氣脉了,不爲它所轉了,就像《楞嚴經》一開始就告訴你的:“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整個虛空在你心裏,猶如一片浮雲在太空裏一樣,那麽渺小,你的心、本體有這麽大,整個身體,整個世界有多麽渺小啊,爲什麽還要管這個身體呢?這樣你認識本來之後,再“返觀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就是這樣的,本來空的。不管你是走大乘還是小乘路子,若真能轉化色陰,銷落到空了,于虛空合一,連虛空也銷落了,就像道家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時還沒有到家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打破色陰的牢籠了,算是色陰盡了。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是一個比喻,已經是虛空了,還粉碎什麽呢?地球都毀滅了,沒有時間空間了,更沒有肉體這些觀念了,都打破了。

李居士:色陰盡的物理現象或者說標記就是“若目明朗,十方洞開”好像站在高山之頂,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亮的,整個虛空都沒有障礙了,不像“處大幽暗”的時候,什麽都是黑的。

包卓立:“十方洞開”,這種境界是不是暫時的?不修就沒有了?像西藏有一些記錄,有的大法師曾經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得很遠很遠,什麽都可以看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懷師:真的達到“十方洞開”這個境界的時候,所有的脉統統都打開了,而且這種成就不是暫時的,至于你說的那個大法師的情形,他只是中脉打開了而已,還在色陰範圍。氣、脉、拙火都是色陰範圍。之所以跳不出來,是因爲無始以來自已的堅固妄想這個根根沒有破掉。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也還是在色陰範圍。破這個堅固妄想還是要用第六意識,還是用堅固妄想去破它,這叫以楔出楔。色陰區宇還包括生理,物理方面。下面講不同的東西了。

受陰解脫 超越見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一八二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一八六頁)“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這裏文字用得很妙。講色陰區宇是從“汝坐道場”開始,這裏換成“彼善男子”了。在《金剛經》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大乘菩薩境界,不管你是男是女,到了菩薩境界都稱童子,所以文殊菩薩又稱文殊童子。這裏佛說,諸位先生們,諸位兄弟們,修定修止達到色陰盡的境界,你見到一切佛的心就和我們的心一樣,一切衆生心等于一切佛的心一樣,這一點你看得很清楚,好像明鏡中的影像一樣。注意啊,這時你還在定中啊!在奢摩他(止)的境界裏啊,自己的每一個思想念頭,都像影像一樣飄過來飄過去,無所謂,好像是空的,很輕鬆。你們用功有時也會有這個境界啦。這時你自己覺得好像已經懂了,明心了,但還不能起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佛作了一個比方,此時的情形,就等于我們在睡覺做夢,好像被鬼壓在那裏,心裏很明白起心動念都很清楚,但叫不出聲,手脚都在,也感覺得到,但就是動不了,被它壓得死死的,很害怕

爲什麽會有這樣的夢呢?因爲“心觸客邪”,有靈鬼,或者魔障,或者因爲身體裏有病,總之,都是邪氣碰到你的身體,而使你的心起這麽一個反應。這種情形叫受陰範圍。受是怎麽來的呢?無始以來,我們生命多生累劫,觸受都搞慣了,受苦、受樂、非苦非樂、喜憂,這些都是受陰解脫不了而來的。還沒有離開身見的作用。“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

前面講到睡著了,被鬼壓住了,後來一下子醒了,鬼也沒有了,身體也不受壓了,這時身心可以分離,隨時可以把這個身體丟掉,要走就走,可以解脫這個身體了,功夫到了這裏,觸受都沒有了。等于道家講的陽神出竅一樣,不過道家講的陽神出竅還有一個影子,這裏連影子都沒有了,身心都無所謂了。此時,去住自由,沒有障礙了,要留在身體裏也可以,要走也可以。這是受陰盡。修行到這種境界的人,智慧打開了,觀念思想不會有偏差了,不會被小乘的五見(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縛了。色陰盡的時候是超越劫濁,不再被現實的物質世界所困住,不像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這批人,被電腦等等這些物質文明所困。到受陰盡,超越了思想見解,得正見了。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虛明妄想”。色陰的時候,是被堅固妄想抓得牢牢的,到受陰,是被虛明妄想抓住了。好比說你坐在公園裏,思緒飛得好遠好遠,可能想到阿拉斯加去了,這就是虛明妄想。受陰境界有觸受兩面,有十種魔境,都是虛明妄想來的。要想妄想不虛明瞭,還需要小心用功。正如神秀大師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受陰盡得意生身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了,就好比是人睡覺不受夢魘壓力了,但不是成道,還沒有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一念不生,得無生法忍,念念清靜了叫漏盡通。普通天人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沒有漏盡通。只有佛的弟子,小乘阿羅漢或者大乘的菩薩才有漏盡通,尤其是大阿羅漢,得漏盡通,六根都不漏了。換句話說,不動心了,等于中國孔子講的對境心不起,起而不起,不是完全不起,起了也像是沒有起。佛說,到受陰盡的時候,雖未證得漏盡通的涅槃境界,但是心已經可以離開身體了。此時,要死就,要留也可以留。那個舒服程度就像小鳥出籠一般,到這個程度,當然比道家所謂出陽神高明多了。不過這個時候,壽命沒有盡,業力沒有完,如果想要早走,逃避痛苦,那是犯了殺戒。這是順便提到的。這時如同經歷了菩薩的六十聖位一般(六十聖位包括三漸次,十信、十住、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妙二覺等),對佛菩薩的境界都能體會了。這就比道家的陽神高了,天上人間任意寄居,隨便你的意思。寄居,只是挂褡一下,偶然住住。苦難的人世間需要我來就來一下。

想陰解脫  超越煩惱濁

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韵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一八七頁)“譬如有人,熟寐寢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韵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爲想陰區宇。”這時佛又作了一個比喻。這個情况就好比是一個人睡著了說夢話,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講話,可是他的講話話別人聽起來都能聽懂。達到這個層次的人,可以像菩薩一樣說法了,說的法與大菩薩、佛說的一樣,使沒有睡的人聽了他的話都懂了,可是他自己不知其所以然。你若問:“你怎麽會說出來?”這時他是自然就說出來了。所以,你不要輕視普通弘法的人,他雖然沒有到家,他講的話却是菩薩的話。這是想陰的範圍,分析起來又有十條岔路。“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爲其本。”浮想也就是妄想。如果心念如如不動,任運自在,一切妄想都沒有了,塵垢都洗去了,一念不生,悟了,生也無所謂,死也無所謂,爲了度畜牲,就去投畜牲道,要走就走,這叫一倫生死。這時,從頭到尾都是圓滿清靜的。修到這裏,就是想陰盡了。修到這裏,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前面講過,妄想有堅固作用,虛明作用,而我們之所以有想陰,是因爲妄想的融通作用。所謂融通,就是融會貫通的意思,融會貫通了,則一悟千悟,一了百了,此心“一念不生全體現”,平常什麽都明白了,像大明鏡一樣。我們一般人都受想蘊的控制,隨時都被控制著。但是平時思想用在對自己身體的堅固妄想方面,很嚴重。有時候也會有虛明妄想來。有時候看佛經修持,忽然有所領悟,似乎很解脫了一樣,那個就是屬于妄想的融通作用。

在想陰區宇,已經得意生身,自己可以自由來去,但還不能成形,而且生死也還沒有看通,還在現在這個身體裏,等到想陰盡的境界,對六道輪回、生生死死都無所謂了,生死涅槃等空花。含光默然不管時間長短,現在大家打坐至少可以瞭解什麽叫身心(思想的心)分開了。你閉眼打坐,好像被關在黑桶裏一般,身體不動,思想來來往往、昏昏擾擾的,但是慢慢的,你可以把身體六根和思想往來分清楚了,能隨時清淨自己的思想念頭了。有了這麽一個基礎,即使心仍然被蓋在這個肉體裏面,能够這樣清靜的人已經很少了,很不錯了。有了這個認識,估計你還聽得進我們這個五蘊解脫的課,否則是聽不進了。你們大部分人都是閉眼打坐,照古代嚴格的講,打坐幷不完全是閉眼,眼睛應該是微微張開的。後來道家對這種方法叫“垂簾”,眼睛的上下眼皮,等于窗簾一樣,閉三分之二,留一點縫。根據古時候佛經的翻譯,做白骨觀也好,安那般那呼吸法門也好,都要眼觀鼻,鼻觀心。就是說眼睛三分之二關閉起來,看著自己的鼻尖,而鼻子與心窩子對成一條直綫,然後不管眼睛,回轉來觀自己的心念。另外嚴格地講,小乘修法是半閉眼睛看前面三步距離的地方,大乘修法是開眼對著前面五、六步的地方。

使眼睛去看的這個注意力是意識,我們一般人習慣性的會把眼識和意識配合起來去看。如果是開眼打坐,要把眼睛的意識拿掉,眼珠子開著,但沒有看,這種方法與閉眼的感受不同。你們平時閉眼打坐習慣了,讓你開眼你還受不了呢。如果你訓練自己把眼識拿掉,那你對于身心分開,思想與身體分開的體會就會比較清楚了。

這樣眼睛半睜半閉,用中國字來形容叫“含光默然”,那個樣子就像健康嬰兒睡覺那樣,眼睛有一條虛虛的縫。注意,只有腦力、神充滿了才做得到這樣,對現代人來講,我主張閉眼打坐,什麽道理呢?因爲現代人用眼用腦太過度,神都不充滿,開眼打坐容易把氣神都提到腦上,算不定搞出毛病來,把神經搞錯亂了。爲什麽眼睛要這個樣子?你看佛菩薩塑相都是這樣。我告訴你,比方借用道家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來說,神充滿了,你想閉眼都閉不住,自然會開開。但是眼睛開開幷不是看哦。我不叫人走這個路綫,因爲普通人會習慣性地往前面看,這就不對了。有人打坐,在那裏規規矩矩地“眼觀鼻,鼻觀心”。我做給你們看,你們注意我的眼睛,它慢慢變成兩個眼珠向上去,前面一條白的綫出來,這樣是不對的哦,這還是有意在看,是把眼睛硬拉到上面去看,這樣都會使精神出問題,是一種病態。你們用這個方法很容易這樣出問題,理由等一會兒告訴你們。眼睛巧妙得很,你們身心有時候觀照不清楚,就有這個毛病,所以在講行陰之前補充講一下。

七處征心 八還辨見

這個是順便帶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廣東韶關六祖道場南華寺,我們有同學從那兒回來跟我講:“哎呀!那真是大祖師!我們拜下去,他的眼睛好像在注意我們一樣,我們換一個地方站,他的眼神好像就會跟著我們換一個方向。”你要曉得他的肉體眼睛是半開半閉的,佛菩薩塑相也是這樣,這可是個大關鍵哦。《楞嚴經》裏佛開頭就講兩個要點,“七處征心”,跟阿難討論“心”是個什麽東西,心在哪里?七次往返討論心的問題。佛說心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內外中間,不在虛空,也不是不在虛空。換句話說,心也在內,也在外,也在中間,也在虛空,也不在虛空,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全體內外、心物一體都是一個心的作用。所以你若真明白了這個心的道理,就不要守著自己這個肉體、和這個思想意識心,這些都算不了什麽。

《楞嚴經》已經把這個大秘密告訴大家了,你們也都讀過《楞嚴經》,只是就這麽讀過去了,都沒有看懂。一般法師們講《楞嚴經》,也都是像鸚鵡學舌傳聲筒一樣的過去了,我們很多同學在外面講《楞嚴經》也是一樣的情况。不過,即便是傳聲筒,也還是了不起,還是有功德的。

《楞嚴經》開頭講的第二個要點是“八還辨見”。八次辯論“看見”這個“見”字的道理,佛特別用眼睛來講這個道理,我們開眼可以看見光明,那是因爲宇宙裏有光,像太陽光、月光、星星的光,還有人造的電燈光等等。佛問阿難:“瞎子能看嗎?”阿難說不能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能看。看到裏面黑洞洞的,不像我們看到外面這個樣子。”開眼見光,閉眼見暗。這樣來回有八次辯論。佛就告訴阿難,明來暗去,暗來明就去,現象的變化是無常的,但能見明見暗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不在明暗上面。有人說,佛說的不如現在詳細,不如現在科學,那是亂說。當今科學雖然很詳盡,但對很多事情也還沒有定論。佛是兩千多年前講的,那真是了不起。你們現在學佛經很容易有主觀成見,不像我們當年看這些經典,那是完全聽他的,然後用自己做試驗,把自己的主觀都拿掉。佛說,你把光明還給太陽、月亮、星星,把障礙還給墻壁(如果是一張紙擋住你了,就把障礙還給那張紙),把一切都還完了,但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辦法可以歸還的,也沒有辦法還給虛空,那個東西不就是你那個能見的嗎?這樣分析完了,佛講了四句名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道時,明心見性的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見道的本身不是物質的東西,離開物質的東西,離開現象的東西,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能達到的,這是談形而上的見。那麽佛爲什麽在提出七處征心以後就提出眼睛談“見”呢?道家有一個最古老的經典,姜太公的《陰符經》,也有人說是姜太公的師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陰符經》就講“機在目,機在心”(眼心之機也),眼睛是心的開關,當我們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開,做白天一切的活動。等疲勞了,就要走入黑暗狀態,走入陰境界,就閉上眼睛睡眠了。一陰一陽都在眼睛這個機關裏,所以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兩句話可以用來修道,也可以是世法大政之治,大謀略的哲學。“機在目”,外面要觀察清楚,“機在心”,應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爲什麽講到這裏呢?因爲前面講到一念之間有堅固妄想,有虛明妄想,還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時都沒有看清楚,《楞嚴經》把這些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秘密都告訴你了。眼睛能見色,見一切物理的現象,但是還有無表色,還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現象了,但與眼睛也都有關聯。講這些就是告訴你們,不能光聽色受想陰的理論,要自己試驗。現在要講行陰了。

https://blog.xuite.net/eliya1118 ... C%AC%28%E4%B8%8A%29

 樓主| 發表於 2019-12-3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陰解脫 超越衆生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踪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一九七頁)

行陰區宇前的想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恒一。”修定修慧到想陰盡的時候,平常就沒有夢與想了,等于《心經》裏講的“遠離顛倒夢想”。夢就是想、想就是夢,夢、想消滅以後就清淨了,而普通人不是在做夢就是在思想。這裏講的“沒有想”是真的一念不生,是自然的一念不生,不是壓下去的,壓下去就是無想定了。到這個時候,“寤寐恒一”,清醒與睡眠一個樣,這就很難懂了,一定要實際修持到那個境界才瞭解。三祖僧璨禪師的《信心銘》就講:“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异,萬法一如。”如果你瞪著眼不睡覺,自然就沒有夢了,如果你心沒有分別沒有變异,也就萬法如一了。這裏的“夢想消滅,寤寐恒一。”是想陰盡的境界,只有到了想陰盡的人才曉得行陰,行陰是很難懂的。“覺明虛靜,猶如睛空,無複粗重前塵影事。”到這個時候,才是靈明覺知之境,永遠清楚,永遠清淨。佛作了一個比方,說這個時候就像萬里 無雲,永遠是晴空萬里 那個樣子。用中國文學來形容它,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 無雲萬里 天”。這時身心沒有粗重的感覺,很輕靈。這時也還能像普通人一樣做事。思想嗎?也可以!但是我們普通人做事都負擔很重,很粗重,而到了這個時候不管是吃飯也好,高興也好,駡人也好,都飄飄的,像做夢一般,又不是做夢。以前的事情也都像影子一樣。“前塵”不是以前的意思,現在所有的也都是前塵,我們睜眼閉眼看的,心裏想的,都是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踪迹。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樣子想陰清淨了,就慢慢進步了,看一切世間,整個物質世界,整個地球,山河大地,一切事和物,此心是“心如明鏡台”“如鏡鑒明”,完全清清楚楚,心不會被粘住,一切用完了就了無踪迹了,心中還似明鏡一般。我們普通人想陰沒有盡,自己隨時都會被自己的思想騙住。《楞嚴經》不用騙這個字,而是用粘,像漿糊粘住那樣,普通人那個思想的灰塵一來就粘住了,慢慢越積越多,明鏡就不見了。想陰盡的人,一切灰塵來了都無法粘了,一下就溜過去了,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永遠“虛受照應”。那麽這時他還是起作用嗎?沒有想陰的人,作用比我們普通凡夫還要大,智慧還要高,更清明,只要一來就有反應,所以有時候你一起頭講,下面的結論我就已經很明白了,不用等你講完。所謂“虛受”就是像鏡子照東西一樣,“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一切都照應,都有反應。但過去了就過去了,沒有留。“了罔陳習,唯一精真”。這個翻譯太高明了。“了”就是明明了了,“罔”就是恍恍惚惚,一切事情都是不實在的。“陳習”就是無始以來陳舊的習氣,拿這一生來講,從小到大我們這個陳舊的習氣都是想陰的連續作用。想陰過了,習氣就真可以轉了。“了罔陳習”,是說不會被思想騙了,現代人經常講的“理性”也是思想。“唯一精真”的這個精,不是男女性交出精的那個精,這個精是形容詞,就是中國人講的精神的精。這裏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唯一那個精,是真的。真正的精就是心中很清明,沒有雜念,沒有昏沉和散亂,什麽都很清楚,那個是精真。色陰境界與醫學、生理學、解剖學,生化都有關係,受陰與神經系統,呼吸系統、五臟六腑、荷爾蒙系統都有關係。講到想陰解脫,“了罔陳習,唯一精真”就完全講到腦裏面去了,腦裏面的細胞都要起變化了,起真空爆炸式的變化。真精可能是間腦這部分起變化,這都是真的哦!我可不是在亂說。講到想陰盡,才知道行陰之難懂。整個太陽地球月亮的轉動,就是個行陰的作用。像我們思想停不了,感覺停不了,也都是行陰的作用。你今天還活著,還沒有死,這也是行陰的作用。甚至你死了以後進入中陰,再輪回,那也是行陰的作用。再比如我們一生下來就要睡覺,也是行陰的作用。道家講打通任督二脉,我經常笑大家,叫你們不要有意去打通,他本身就是通的,它也是行陰的作用。這行陰最難辨,可是佛兩千多年前就講了,但是也還是沒辦法表達,尤其是這本經,翻譯成那麽優美的中文,就更難懂了。

行陰區的宇的魔障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爲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爲行陰區宇。”達到唯一精真以後,你在那個定的三摩地境界裏,對于生與滅的根本就很清楚了,某人要死了,會投胎變猪,或者會升天,對這些物理的變化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些都是定中的境界,這個定幷不是故意打坐才有的,你本來就在定中嘛!這時候你能“見諸十方,十二衆生”東南西北、東南角、東北角,西南角、西北角,上下一共是十方。一般我們都講六道,《楞嚴經》是講十二類衆生,若有色(有形有相的),若無色(沒有形象)都包括在裏面了。這時“雖未通其各命由緒”,雖然還不能完全看清一個人生命之來源,但已經能够“見同生基”,能看到我們一切衆生的共同生命後面有個動力,已經能看清生命輪回轉動的能源。這個生命能源“猶如野馬”野馬是引用《莊子》的,野馬不是一匹馬,是陽焰,虛幻的烟,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所以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拿現代比喻來講,好比說原子彈爆炸那個動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但是一旦爆炸了,那個威力就大了,有聲音、有亮光、還有味道,你聞到還會死,色聲香味觸都有。佛經用了這些文學翻譯,現代的人,不把它當成野馬野狗才怪呢!講到“各命由緒”,給你們講個故事。大阿羅漢可以看到每個人生命八萬劫以前的事。有一次,有一個人向佛要求出家,舍利佛這些佛的大弟子們就在門口把他攔住了,吵了起來,不許他出家。佛在屋子裏打坐,問他們吵什麽,舍利弗說:“世尊啊,我們看了,這傢伙八萬劫來都沒有結佛緣,不能出家。”佛就笑了,“你們這些羅漢功夫修養只能看八萬劫,他八萬零一以前是條狗,同我結了緣。那時我是緣覺佛,已經涅槃了,人家給我立了塔,供舍利子。這時候,上面有人屙大便掉在這只狗的尾巴上,它被驚跑了,尾巴一搖就把大便甩到了我的塔上,就是這麽個因緣,它就是可以出家了。”大便是狗最好吃的東西,所以那也是供養。生命的那個能源猶如陽焰一樣,它“它熠熠清擾”像閃電一樣,閃得很快,力量很大,很清,可是也很擾亂。熠熠就是形容有亮光的,嘩嘩閃的意思。這個生命能源是“浮根塵究竟樞穴”。浮根塵就是我們這個生命,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生命的中樞有個動力在動,這個動力,或者說這個行陰很厲害,這個東西不是思想。你打坐修到一念不生,或者念念清淨,你身上的任督二脉,十二經脉還在轉動,心臟還在跳動,這個作用就是行陰區宇,就是動能。這個中文翻譯得實在是太美了。翻譯這部經的人是宰相房融,被下放到廣東,就翻譯了般刺密帝帶來的這本經典。

莊子之所以用野馬這個詞,也是有道理的,野馬這個東西是會亂跑的,塵埃也是用來形容野馬的。講到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點,“爲浮根塵究竟樞穴”,佛在這裏講得很隱晦,但很有道理。我們人類的整個生命在腦部,所以我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書中講,人參就像我們人一樣,它的倆個根根在土裏,兩隻脚從上面長出來,人參一千年會變成人形。對我們人來講,我們的土是頭頂上的虛空,兩個脚就是人參兩個叉子,所以我們一切都在這個腦部。下麵男女生殖器是神經末梢,整個中樞神經在頭部。佛講那個動力,“爲浮根塵究竟樞穴”用的非常高明,所以那個生命的動力與我們的腦子關係很大。究竟樞穴大概等于我們現在講的間腦,所以道家講靈魂是從頭頂上出去,但這個幷不是肯定的。

第二點是,對應行陰區宇也有十種魔障。前面講過色受想陰,每一陰都對應有十種岔路,十種魔障。有人說怕打坐,因爲怕走火入魔。告訴你們,你不用功的話,魔還不屑來看你呢,這些魔障你不用功還出不來呢。就好像一個男孩子被女孩子看上,那還不容易呢!講到魔境,有四句重要的話:“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自己認爲那些境界沒什麽了不起,心裏不執著,就是好的:相反就是入魔了。這四句話是要點,佛講到每種魔境都要重複說一遍。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不管碰到什麽境界,都要記住《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換句話說,你若用得好,對魔境不執著,不被它騙走,魔境是你進步的一種考驗,是一種好事情。等于我們做人、做事業,如果沒有艱難困苦你就不會有進步。受到艱難困苦,你仍然不被魔住,那你就超脫了。“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爲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這個有動力的行陰很清,可是也很擾亂,它無形無相,可是又有一點形象,有一點影子,好象黑夜裏一點亮光,它似亮光又非亮光。如果這個根本源頭的性質不動了,好象沒有波浪的,永遠乾淨,一澄到底的水那樣,就是行陰盡了。這時候沒有呼吸了,很久才有一下,但不是死了。這時可以超越衆生濁了,他要發願來這個世界就可以來,不發願就可以不來,可以定在那個境界。“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爲其本”,這也是一念起的作用,這個念很難懂了,等作結論時再說。“幽”就是看不見的,“隱”就是人世間看不見的,這個妄想有這麽一個功能,看不見也摸不著。在這種境界定久了就可以解脫了。光理論懂了還不行,還要功夫到,上面講到行陰,其實想陰、行陰,識陰都講了,說到底,五陰就是一念,一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一念五陰檢查出來,那就不得了啦。

識陰解脫 超越命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二○四頁)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二○九頁)

識陰區宇前的行陰盡現象“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這裏和前面一樣的,你都還在那個定慧等持(平等保持)的三摩地境界,現在新的翻譯也叫三摩鉢地。現在講到行陰盡了。其實呢,如果你真正懂了般若《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就知道,也無所謂盡與不盡,行陰也是本體的功能,重點是你要轉化它,就好象一個機器在轉動。所謂轉化就是把它停住,其實也不是停住,就是非常慢,靜態的意思。慢其實就是很快。好比說以物理學的原理來講,宇宙運行速度很快,可是我們感覺起來却很慢。所以行陰儘是這麽個意思,當然無所謂盡與不盡,這裏之所以用“盡”這個字,是爲了講話方便。世間萬有生命的就是行陰的作用,“幽清擾動,同分生機”是形容行陰的動性。所謂“幽清”是說它是看不見的,但有個東西在起作用。所謂“同分生機”就是說在沒有成佛以前,大家都共同有這麽個東西,這就是業力,也叫業氣,也就是投胎、轉胎這個東西。“同分”就是共業。顯教一般叫業力,一股力量的意思,密宗比較注重形象,叫業氣。這時,行陰“倏然隳裂”,啪!一下就打開了,破掉了,就好像物理上講的爆炸開了,與虛空合一了。這裏這個倏然用得很好。“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脉”是說,行陰平常都沉得很深、很細,像螺絲釘釘在那裏,無法轉動,都生銹了。“補特伽羅”就是生命一出來,就有的那個我執,我們入胎覺得有個我,剛生下來的嬰兒也覺得有個我,雙胞胎也會搶奶吃,都是只管我,不管他人。爲什麽叫“酬業深脉”呢?這個我執是天生俱來的,也就是業力形成的第七識這個我,在世界上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善不惡有不善不惡報,都是業力,所謂輪回就是還那個業力。這個東西像脉絡一樣很深,停不了的,所以叫“深脉”幷不是說真的一條脉,是形容它像一條脉。現在倒轉來講,中陰身其實就是業力形成的,中陰身就是幽清擾動,沉細綱紐的那個東西。所以修行人,如果不能把業空掉、切斷的話,死了以後還會反復,還有報應,該投胎你就躲不掉,還是要來,就像磁石吸鐵一樣,一感應就把你吸過來了,你就入胎了。這裏是說你修行到這一步,行陰盡功夫到了,“感應懸絕”,能够隔離開來,自己作主,不受業力影響了,這時你“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快要開悟了。修行到這裏最難了,行陰難看清楚,不是光靠知識就够的,非功夫到不可。所謂功夫到,幷不是另外産生個什麽,那個清淨的涅槃境界是你本有的,涅槃就是自性那個境界,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講教理的人說:禪宗有人參話頭開悟了,那是你所理解的那個悟,你要功夫真悟了,非到行陰不可。當然五蘊裏最重要的還是想陰,想陰一念空了,行陰慢慢跟著就上了,所以五蘊中想陰在中心,很厲害。想陰與第六意識有關,你要第七識無我,還是要靠第六意識來轉,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說“六轉呼爲染淨依”,凡夫叫染依,會染污一切善惡,第六意識想陰轉清淨了,才能轉成淨依,才能進入行陰,把第七意識轉了。

從行陰到識陰“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佛講到這裏給大家作了一個比方,說修行到這個時候“如鶏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我們先看這個文字,現在年輕人翻譯這種經典,一定會錯。這裏爲什麽會用“如鶏後鳴”呢?鶏叫不就天亮了嗎?你們全錯了!因爲你們沒有聽過鶏叫,鶏第一次叫大概是夜裏三四點鐘,天還沒有亮,等最後一次叫快天亮了。修行到這裏就好像被鶏最後一聲叫醒那個時候,看看東方已經有一點亮了,這時行陰快要寧靜,快要轉過來了,自性的智慧光明出現,快要見道了。這一段是講行陰到識陰境界的過程,下面就要講到識陰了。“六根虛靜,無複馳逸”,這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時隨地都在寧靜定境之中,外界來的事物都知道,但不會跟著它跑,即便不要定也是在三摩地的境界。我們平常人不同,眼睛看見一個影像就會跟著跑了,眼識也跟著轉了。耳朵聽到一個聲音,意識也會跟著跑了,有人喜歡音樂,身體都會跟著搖起來,要跳舞了,像馬一樣奔馳放逸掉了。這時你“內外湛明,入無所入”,身心內外像水一樣湛清,清到極點,內外似水晶一樣透亮。此時外界境界通過六根進來,等于沒有進來一樣,沒有被粘住。這時你就能够“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你能深深通達十方世界,知道十二類衆生的“受命元由”,知道爲什麽有的會變人,有的會變狗,變老鼠,你能把那些因果看得清清楚楚。“觀由執元”,我們生命的來源都是因爲起心動念來的。“由”就是“因”,“執元”就是本來的源頭,我們把它抓得很牢。“諸類不召”,修行到這個程度,如果自己不想轉世入胎了,即便是馬上曉得自己一念動可以生在無色界天,也可以不去了,自己甚至會笑自己怎麽會動這麽個念頭。這時,六道輪回、十二類衆生,對你已經沒有那個吸引力了,已經不能感召你了。這時,“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看十方世界,一切法界,虛空無盡,都看得很清楚。“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一切都空了,一切妄念都平靜了,想陰也不起,受陰也無關,色陰變化就更不理了(但是一切都知道,心裏很明白),行陰也寧靜了。此時,你才會發現有一個東西,叫唯心,那個心意識動了會變成物質的,返本還源,那個物也歸到精神。這時,你才發現生命那個看不見的秘密,你才曉得心意識的功能有這樣的厲害,這才算進到了識陰區宇。識陰區宇也有十個岔路,十個魔境。識陰裏面的魔境就很嚴重了,以這個來講,聲聞、緣覺,羅漢,也都還屬于外道。聲聞緣覺都是佛的親傳弟子,但只看到了一半,只看到了“空”,沒看到“有”。其實準確地講,這十個幷不是魔,前面的四十個都是魔境,這十個是外道,門外漢,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本原。

識陰盡的境界

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澈。名識陰盡。”“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這時的定更清淨了。所謂定,就是把混亂的水變得清淨又清淨,等于化學提煉到達清淨的極點。這時的定已經進入慧中,知道一切衆生是共同一個東西來的,一個本體來的。這個東西在凡夫叫阿賴耶識,對大徹大悟的人就叫如來;如來藏就是涅槃,我們現在就叫它本體吧。我們一般人習慣的會用自己的六根(六門),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聞香臭,舌頭會嘗味道,身體會感覺,意識會思想。但到這個時候,“銷磨六門”,無所謂分成六個作用了,就是一個“合開成就”。所以《楞嚴經》上面提到,很多衆生無目而視,不用眼睛就可以看東西;不用耳朵就可以聽聲音。比如蝙蝠在夜裏飛,它沒有眼睛而是靠感覺(聲覺)就能分別得很清楚。所以修行成功了以後,“合開成就”六根合攏一起用,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鼻子聞,就不受我們平常習慣約束了;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攏來用,隨便你選擇,這是大神通了。其實也不是神通,而是生命本來具有的,你找到根源後就可以隨便用了。功夫到了,“見聞通鄰,互用清淨”,眼睛不用開已經看到了,耳朵不用聽已經知道了,這就是互用清淨。這個時候,“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整個空間、法界、無量的虛空,以及我們個體生理、心理,都像水晶一樣,“內外明澈”裏頭外面通明。這個時候才到“識陰盡”。所謂“盡”,是形容,無所謂盡與不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到了識陰盡的人,心意識道理完全搞清楚了,可以超越命濁了。我們的生命很濁,自己作不了主。父母生孩子,無法命令他來;孩子來投胎,也沒有辦法自己作主,莫明其妙,糊裏糊塗就進來了。所以生命很濁,一切無明,而且來的時候,還要靠精蟲卵髒,靠基因的演變。

據密宗講,蓮花生大士(釋加牟尼佛轉世)再來的時候,不經過男女關係不經過娘胎,是在蓮花苞中間,嘭的一聲,就出來了一個小孩,這就是超越命濁,可以自己作主了。這也等于道家有兩句話:“散而爲氣,聚而成形”。這個“ 氣”也還是形容,意思是說可以空掉,你找不到它在哪里,它散到虛空之中;但只要念頭一動,就馬上可以有個形體,要變人或者菩薩,或者癩蛤蟆,只要一念就能“聚而成形”了。“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識陰境界的根根就是“罔象”好像有那麽個作用。比如我們的思想,一生下來就有了,你說它是個什麽東西呢?現在科學研究都說思想是腦波的反應,過去大家講是心的作用,都沒有一個定論。你不要以爲思想一定是腦的作用,它這個東西是“罔象”沒有現象,沒有個實體,是虛無的,但它有這個作用。思想其實就是心意識的作用。衆生都被這些東西給騙住了,“顛倒妄想”都在妄想之中,把假的當真的,不曉得真的是什麽。我們認爲現在一切生命的有,思想的有都是真實的,所以當空真的來的時候就害怕起來了,認爲沒有了,所以是顛倒妄想以爲其本啊!

這裏爲大家補充說明一點。佛學總稱這個世界爲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人思想都不好,這是見濁。這個世界的衆生到處都在爭,這是衆生濁;這個世界上的衆生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之中,這是煩惱濁;我們的命本來不好,靠精蟲卵髒,現在甚至用試管嬰兒,都是髒東西做的,所以叫命濁;這個世界幾千年來隨時戰爭,隨時死人,隨時有問題,這是這個時代的劫數,這是劫濁;佛說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一樣是好的,到處都是煩惱、痛苦、病痛。學佛修行本來是要解脫這些痛苦,但現在很多人是越學見越濁,煩惱越濁,命越濁,不學佛修道還好一點。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五蘊講完了,佛接著說:你們要發心啊,抓住我講的佛法道理,五蘊解脫法門。當我死了以後,把它傳給後代衆生,讓衆生普遍懂得這個修持的道理。有些人自以爲有些特別功夫,你們要幫助那些衆生不要見魔,不要自己作弄沉淪造孽。注意,這裏佛用的是“自作沉孽”的“孽”字,而不是“業”,業有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孽就不同了,孽完全是壞的。所謂“見魔”是指見解上的錯誤,這裏是說要幫助衆生得到佛的正知見。你們要“保綏哀救”,保護大家平安,要救他們啊!“綏”就是平安,“哀”就是大慈大悲;“銷息邪緣”,要幫助他們不要走錯了路;“令其身心入佛知見”,使他們身心進入佛的正知見;“從始成就”,從一開始就走這條大路(正路),“不遭歧路”,不要走岔了路。

五陰解脫總結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想心計度。(二一一頁)這一段,佛講本體起用,講體與用的關係,很精要,等于密宗裏紅教的《大圓滿》,或者白教,花教的《大手印》。“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生死及諸塵垢,乃至虛空。”他說一切衆生本來自性是最“精”致最“真”實的。精真是形容詞,不要誤以爲真有個什麽東西。這是說衆生本來明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只是他迷糊了。衆生的本來自性是能够成佛,本覺的,是圓滿清淨的。“非留生死”,生死沒有留痕迹,“及諸塵垢”,一點塵埃都沒有,就像《心經》上所說的:“不垢不淨,不增不减”;乃至虛空,本覺裏頭也沒有什麽虛空,虛空也是個假像,物理世界乃至理念世界的虛空都是假像;“皆因妄想之所生起”這些假像都是衆生自己妄想生起的。“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斯”,就是這個,“元”就是根本的。這個根本的本來是佛,是“本覺”的,本來就是覺悟的,妙不可言的,它本來明白,來本就是精緻的,真善美的。“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妄想一動,才形成了物理世界、物質世界,乃至這個宇宙。“器世間”就是物理世界、物質世界。唯物是唯心變來的。妄想心怎麽會變成物呢?這就要配合現代科學哲學來研究了,人類正在往這方面走,但還沒有研究通。“如演若多,迷頭認影”演若多是一個人的名字。《楞嚴經》上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城裏有個瘋子叫演若多,他早起來照鏡子,越照越覺得自己漂亮,照了半天,慢慢的,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頭沒有了,就變瘋了,到處找: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他的這個瘋病等到什麽時候才會好呢?佛說,等到有一天,他再去照鏡子:我的頭原來就在這裏啊!他就又好了,不瘋了。這裏是拿演若多作比方,說衆生都像演若多一樣,以爲真的有個什麽,是迷頭認影。大家都像那個活寶演若多一樣,自己頭本來就在身上,却對著鏡子照影子,自己以爲頭掉了,就瘋了。也就是說,衆生本性本來就在那裏,却拼命修行啊,明心見性啊,向外找一個東西,所以叫“迷頭認影”。再比如說那些練氣的,你生命中本來就有氣啊!你沒有氣就死了,還要外面的氣做什麽?這也叫“迷頭認影”。講到這裏想到密宗有個修法是對鏡子修的。你把四面上下都安上玻璃鏡子,用眼睛盯著看,慢慢的,自然就看見自己是個影子,慢慢地看見自己沒有頭了,也沒有身子了。這個方法不能隨便修,容易得離魂症。但是,如果你修好了,可以把自己空掉,靈魂可以自由了。這個不能多講,只露一點點給你們。“妄元無因。于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爲自然。”衆生的這個妄想是沒有原因的,你們常問:“哎呀!我的這個是什麽原因來的?是沒有原因來的,本來就這樣,本來沒有原因,但爲了表達給大家聽,就講一個因緣,說許多因緣凑合攏來就有思想啦!現在心理學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會牽扯到社會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那都是心理學家說的,其實那些因素本身就是妄想。佛法認爲因緣分兩種:親因緣和疏因緣,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都是很多因素構成的。既然很多因素構成了一個事物,那把這些因素都分析了以後,不就沒有個東西了嗎?所以佛法在妄想中立了一個因緣的道理。緣生本空,靠因緣凑攏來的本來就是空的。比如說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是靠了人工、木頭等等因緣而變成了一個桌子;木頭本身又是靠種子、泥巴等等許多因緣凑攏才有的。這些都是因緣的現象。其實因緣本身是個方便,佛是爲了給你分析問題才提出來的。從哲學學派的角度來講,有的人不懂因緣,走的是唯物論的路綫,認爲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萬物是自然生出來的。宗教家則認爲是上帝啊、天啊造就了一切。“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這個宇宙、生命、虛空,其實沒有個東西。你說沒有嗎?它也有。好比說電燈的光,也是幻象,它是靠電配合我們的眼睛這個因緣才有光可以看見,實際上分析起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空的,一切都是幻生幻滅,能生能滅的那個東西是本來清淨,沒有動過的。所謂因緣所生,或者自然來的,那都是些狗屁的理論。“皆是衆生妄心計度”都是衆生自己的妄想、思想,美之名曰學問、道理、修道,其實都是自己的妄想在那裏估計、推測。“度”就是推測,“計”就是計算,佛自己講因緣,又推翻了因緣,也推翻了自然。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二一一頁)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叠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幷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二一二頁)“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佛接著說:“阿難啊!我告訴你啊,因爲知道有個妄想起來,你們拚命問妄想是怎麽起來的,我就只好回答你,說妄想就是因緣所起。但“說妄緣無”妄想本來沒有啊! “說妄因緣,元無所有”,妄想哪有什麽因緣啊?妄想就是因緣,妄想本來空的嘛!我說妄想是因緣所生,那也是爲了方便,理論上說說而已啊!“何况不知,推自然者。”佛問阿難:現在你懂了嗎?你還是不懂啊!更何况那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呢?他們推測有個自然的作用,以爲生命是自然來的。自然又是個什麽東西呢?你說是自然,虛空能掉下個人來嗎?你還不是要經過精子、卵子結合才變成一個人!其實自然是個假說,因緣也是個假說,都只是名稱而已。“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佛明白的告訴你,五陰的本原都是妄想來的,你真正懂了這個,就悟道了。“是五陰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五個陰都是妄想所成的。佛很慈悲,又進一步爲我們分析它的“因界淺深”,它的成因與範圍。色與空是色的邊際。觸就是接觸、感覺,離就是分開了。比如我打你,你就有觸痛的感覺,分開來觸受就沒有了,所以觸與離是受的邊際。記憶與忘記是想的邊際。所以禪宗祖師講,不要妄想,妄想一放就到空了,忘掉也就是丟掉。這個“忘”字加個心不好,應該用古文的“亡”字,亡就是丟掉,沒有了,不記他了,不念他了,是想的邊際。滅與生是行的邊際。識陰的邊際最難明白了,“湛入合湛,歸識邊際”你不動念,本來就清淨,能回到那清淨的本位,就是識陰的邊際了。

“此五陰元,重叠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都是一念來的,沒有次序的,他們互爲因果,重重叠叠,我們的生命來的時候,就是靠那麽一念動了,阿賴耶識變成中陰身來投胎,然後又和精蟲卵子一起,像攪牛奶一樣這麽一攪,就進去了。但你要解脫的時候,嘿,你還是要從“色除”,還是要從四大身心變化,氣脉,拙火處著手,你還是要轉化色陰。

“理則頓悟,乘悟幷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一懂了這個道理就空掉了,就進入了佛境界,所以叫“乘悟幷銷”。如果你智慧不够,道理雖然懂了,但力量還不够,你還要“因次第盡”一步步,一點點來,庵提遮女問文殊菩薩也是這個問題:“師父啊,明知道生死是空的,却就是被生死之流轉動了,跳不出來,這是怎麽回事呢?文殊菩薩回答說:“其力未充”道理你雖然懂了,但上起座來你就是放不下,空不掉。所以要漸修,你要一點點做功夫才行。

https://blog.xuite.net/eliya1118 ... C%AC%28%E4%B8%8B%29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7 15:54 , Processed in 0.02473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