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168|回復: 1

為什麼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要放在地藏經前讀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2-13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_12236151_1.jpg


為什麼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要放在地藏經前讀誦

※夢參老法師開示

在你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前面要先讀覺林菩薩的頌?那個地獄一切境界是心畫的,是心變現。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實在是沒有的。沒有,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難,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是誰心裡變化個地獄?那你心變化地獄變化很多,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上加個覺林菩薩的這個偈頌。

還有一種說法,一個人(就是大德們有神通的看到他的)他墮地獄去了,到地獄門前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本來他想念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應觀法界性還沒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把這個偈頌,讀『地藏經』前頭,一定印一個覺林菩薩偈,讚歎佛的偈,就是這一段故事的原因。

你要是怖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不要多,最後那兩句最後那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可能有二十多年了吧!二十四年了!到今年是二十四年了!因為我要念地藏經開始就念覺林菩薩頌。(注明:時年夢參老法師2004至2007於五臺山普壽寺宣講華嚴經圓滿)以前不怎麼樣注意,聽華嚴經講華嚴經講這一段時沒怎麼注意,念地藏經上開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經常觀想你這個心,不能知道自己的心,而由這個心造總總的業。每天你的思惟、一切行動離開心嗎?也有離開的,精神錯亂的人,精神錯亂的人離開心了,那叫傻子,我們經常說傻子。傻子老實一點,瘋子不老實了,瘋了他做種種的業了。

經常這樣思惟的想,這個心就是觀心法,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法。

偈功破獄——《華嚴感應緣起傳》

纂靈記雲。文明元年。京兆人。姓王。名明干。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偈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此晉經偈)。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得排地獄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雲。惟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王氏後三日方蘇。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

今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大意是同。何況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願思此言。勉共傳誦。

〜〜〜〜〜〜*〜〜〜〜〜〜

宣化上人講解:

在『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道理,都是唯心所現。三世一切佛,也是唯心所現。總而言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心造。人能造天堂,人能造地獄;行十善便是造天堂,行十惡便是造地獄。心又能造人、造修羅、造畜生、造餓鬼。人的心就是這樣微妙,千變萬化不離一念,故曰『一切唯心造』。

我們舉心動念,諸佛悉知悉見。可是我們人,往往都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以為反正佛不知道、菩薩不知道、神不知道、鬼不知道,誰也不知道。有這種思想后,便會做出種種顛倒的事情,害人害己,鑄成大錯。我們在佛教裡要擁護道場,以復興佛教為己任,不可在道場造惡業。要曉得一切唯心造。

這個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陽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而死,被無常二鬼,引導到地獄門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薩教他一首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令他念誦,可以解除地獄之苦。於是他專心念誦,來到閻王殿時,閻王見他頭上放光,乃問他:「你在生前作些什麼功德?」答:「我只念四句偈頌。」閻王又問:「是那四句?念給我聽聽!」他含著這四句偈頌的聲音,所到之處,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閻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還陽,宣說此偈頌。王明干死後三日又復活,憶記此頌,乃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詢問,此偈出自何經?遂在華嚴經此品查出。諸位試想想:單念「華嚴經」的一首偈頌,就有這樣大的力量;如果能念會此經裡全部的偈頌,當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破地獄偈文』

(術語)宗鏡錄九曰: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失其名。原無戒行,曾未修善因,患病致死。為二人引至地獄,於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使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之偈)。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之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得一四句偈。具說如上。王遂放逸,誦此偈時,當聲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

又謂「無量壽經」之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文。漢朝玄通律師,破戒到閻魔廳。誦此文,閻魔禮拜。又『法華經譬喻品』之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閒居,安處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又『壽量品』之「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

這四則佛偈都是《破地獄偈》,其中的覺林菩薩偈大家應該很眼熟吧,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頭部分。」為破地獄之文。又密咒圓因往生集有智炬如來心破地獄咒。陀羅尼也。

http://blog.udn.com/mobile/yea6969/23057862

 樓主| 發表於 2018-2-13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覺林菩薩偈     夢參老和尚講述

覺林菩薩在《華嚴經》是十林菩薩的第九位。凡是印《地藏經》的,都把覺林菩薩讚佛的偈頌印上去。這是什麼意思?告訴你,沒有地獄。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覺悟,就是說他的心。從他本來具足的到變成眾生,又從眾生覺悟回到本位,這叫覺林。這十個偈頌是用畫家來形容比方,用畫家的心,用諸顏色來比方。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這兩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隨著外緣變化的。工畫師畫顏色,他的心跟顏色,跟那些畫不相干。但是心畫出來了,畫出來的畫不是心,那顏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顏色的時候,那是虛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顏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為什麼用筆,用顏色,畫出個相來?那個相是假的,是虛妄的,誰都知道!

但是「大種無差別」。他那個心跟那個種子,沒有差別。這大種就是心,那些顏色裡頭沒有色相可得。色裡頭畫出那些顏色來,也沒有大種。它離開大種,離開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它又有哪個色相可得!沒有色相可得。形容我們這個心跟世間都如是。

若說到心,其他的相都沒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隨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顏色跟那畫,不能合到一起,他怎麼知道畫出來了呢?能畫的跟所畫的,兩個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這個眾生相,跟真心是兩回事。那怎麼合到一起了?但是畫,縱有顏色有畫筆,那必須得有個心指揮它來畫。拿這個作顯現的意思。說你那個性體,那心跟外邊境界相,一個相,一個心,互相交織的。一切相用畫筆來著顏色,它是無情的。你這個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無情的,合到一起嗎?不能合到一起。那畫又是怎麼產生的?這讓你來參。重要的是離開心意識來參,心裡頭沒有畫,畫裡頭也沒有心。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心裡頭沒有畫,沒有色彩,什麼也沒有。彩畫裡也沒有心。若離開心,有彩畫可得嗎?不離於心才有彩畫。這畫出顏色或畫出畫來,才能得的到。

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彩畫是心生滅的,這叫心生滅門。心是真心,叫心真如門。在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上頭有一個字,「心」。這是心,跟外邊的彩畫彩筆,那是境。心跟境不即,不是一個,不能相合也不離,離開也不行,這叫不即不離。我們經常講不即不離,就是這個意思。

心境,心跟境不相離也不能合;但是出來畫了是事實,這叫彩了。它雖然不是和合的,它不由心的安排,哪個用哪個顏色,這是心安排的。沒有心的安排,能有這些彩色嗎?畫不是心,是手啊!畫畫的是手,手跟心又是兩回事,手跟畫又是兩回事。沒有心指揮手,手怎麼能畫?這個道理讓我們要經常去想。

譬如「惑」,我們迷惑了,不論做什麼事,所做的都是錯事。從這裡返本還源。我們修道,或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你心念嗎?是你口念?心也得想,口裡才能念。心裡不想,想到別處去了!

你能念阿彌陀佛嗎?念阿彌陀佛又是誰?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經』說西方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是聽佛說的。『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十萬億佛土,那可遠了,你的心怎麼能觀想得到?當你念佛的時候,心裡如何想?你心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那兒,沒能你的心。不離你的心,不離你的口,你念阿彌陀佛,得到生極樂世界。

這你都可以聯繫這樣觀!這個心是生滅的,住不住的。念念遷徙,無窮無盡。那個思想難思議,想像不出來的。它示現一切色,而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一心」,諸佛跟我們都是一個心,可是各各不相知。佛心,我們不說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我們能互相知嗎?誰也不知道誰的心在想什麼?各各不相知。就跟那畫的色相似的,那個彩色相,紅的跟藍的各各相知嗎?它們是無情的,怎麼相知?根本知不了的,這個就要你去參!

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心真如是真,心生滅是妄。真妄怎麼能合到一起的?真絕對不是妄,妄絕對不是真。但是真妄兩個和合了,因為主和合了,才生出三世間,才生出十法界。

這個比喻是讓我們思索,讓我們依著它起修。在《華嚴經》十行法門,你要修行怎麼修行呢?你這樣的來觀,往內觀,觀你的身心。往外觀,外觀一切世間、一切世界。思惟觀一切法,無住無相無作。你所作的業,業業不相知,都是心所作的。

互相不相知,你這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我們說把妄遮斷來顯示這個真的,妄的遮不斷,真的顯現不出來。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經常如是觀,觀一切法的生滅。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析空觀,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沒有了,空了,這叫析空觀。一種是體空觀,知道這個本身,根本就沒有的,當體即空。

我們心裡最經常的障礙,不是斷,就是常。斷是斷滅知見,死了就有了。這都是業不由已的,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想怎麼樣。你得先把妄斷了。

「起信論」上講,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個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妄和合。我們想遮止一切惡,斷絕這個妄。有時候把阿賴耶識當成是斷是常,即不是斷,也不是常,非斷排常,恒如是轉。說它是真!是妄!它是真妄和合,恒時如是轉。它是一類一類的,常時這樣的相續,不間斷的這樣相續。流轉生死,我們要把它斷了,不再流轉了,那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要下功夫。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這是覺林菩薩讚歎偈中,拿這個畫師來比喻心的變化。能變所變的形象,畫的畫,那變化多端了。所畫的畫不是心,而由心故畫。心裡所畫出來的,顯我們這個妄啊!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妄心,你心裡想的很多怪念頭,妄心所想的,由這個心顯現一切法。

這個涵義不是顯現的,而是斷。顯現的是常,就是遮斷。因為我們這個心!它所變現的一些形象,覺林菩薩就用這個畫師來顯現我們這個心。是心畫的嗎?是手畫的嗎?而且還要調色或者用紙,才能畫出形形色色來。這個心,它是不住的。心裡頭包括無量的,形形色色的各種想法。它能表現出來像那畫師似的,化現一切色。我們這個心也能變化種種樣樣的。但是你所變現的東西,互相不相知。也就是說你心所變現的,某一段時間的變現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就解釋工畫師。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那個畫師自己並不曉得他的心,沒有瞭解他的心。一切法,法不知法,法法互不相知,無心故。但是它可能頓現,就像那個畫師畫畫一樣的,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心。畫是由心畫的。

參悟一切法的時候,你想一個形象,或者想個什麼東西,就是心裡在想。心裡想的不是事實,是假的。想的不見得變成真實的!變成真實的,還是假的。雕刻匠他拿刀子想刻佛像!雕什麼?心支配他的手,手支配他的心,心跟手和合的,還得有前頭一個模子,不是自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如是產生的。法不知法,這個法本身不知道,它是無情的。而由畫師畫出來的,一切眾生都不能了達他自己的心。

一切事都是他的心做的,讓我們認識我們這個妄心。我們的心能現起很多境界,在這個境界相,你不去攀緣,不必執著,沒有實體的。但是,讓你達到無住,以無住為本。

心能畫,但是它不能知。所作的畫,畫也不能知心,心也不能知畫。像郎世甯畫的馬,那畫的神了!鄭板橋畫的竹子,把那竹子畫的很神了!但是那竹子不是他的心,可是由他的心來畫。這個身體不是我們,是我們畫出來的,沒有這個身又怎麼能顯出來?

我們這個緣念的心,人心不同,如其面然。大家看吧!好幾百人,各各面孔不一樣的。各各的心不一樣的境。一切境界相是由心變的,離開這個心!沒有境界相可得,境界相無體。但是我們這個心又去緣念這些境界相,攀緣這些境界相。這個心就像工畫師一樣的,畫師不知他的心,但是畫可是由他心生出來的,他的心裡也沒有畫,這要你自己去想。

一切諸法的體都如是。原來是空無所有,拿一張紙、拿點顏色,就畫出個相來,畫這人物、畫這山水、就有了。有的不是實在的,還是個假的,這要思維修了!換句話說,就是參。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是心變現的,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是沒有的,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誰心裡又變化個地獄啊!那是你的心變化地獄,這種變化可多了。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前,加上覺林菩薩這個偈頌。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一位大德他墮地獄,到了地獄門前,憶念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這個偈頌。本來他念想完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沒有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在《地藏經》前頭,印上覺林菩薩偈,這是這段故事的原因。你要是怖畏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有二十四年了。因為念『地藏經』,一開始就要念覺林菩薩偈頌,以前講《華嚴經》沒有怎麼注意,現在念『地藏經』時就開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經常觀想你這個心,由這個心才造種種的業。每天你的思維,一切行動,離開心嗎?也有離開的。精神錯亂的人,精神錯亂的離開心了,那叫傻子。我們經常說傻子,傻子老實一點,瘋子就不老實了,瘋了嗎!他就作種種的業,要經常的這樣思維。

這是觀心法。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法,觀什麼心?因為它是空的,行菩提道,發菩提心,千萬別產生障礙。一切法,先悟得它是空的。因為空,它沒有障礙了才能建立一切。你要怎麼畫就怎麼畫,如有障礙就不行了。你只能照葫蘆畫瓢,畫不出別的來,畫瓢可以,畫山水畫人物就畫不出來了。形容你這個心,主要是讓你觀心。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這個心妙到什麼程度呢?色受想行識都是心所造的,從心所生的,何況世間呢?世間相,什麼都能畫得出來的,那是心造的,所以能造一切法。一部大藏經都是心畫出來的,那是佛心畫出來的,不是我們心畫出來的。無量無邊的地獄,那是我們心畫出來的,心所畫的。世間的山河大地一切事物,全是心畫的。

「無法而不造」,這個山河大地,可不是一個眾生心!無量眾生心,在這個世界上住的,所有眾生集體畫出來的。有時候畫風災,這次大海嘯是誰畫出來的?自己畫出來的,我們並沒有畫它。為什麼?我們沒有受難,只是知道而已。

這個心像工畫師一樣的,能夠畫世間。世間所有的形象,唯心識所變,都是你的心識變化出來的。天堂地獄、你的家庭,都是你的心變化出來的。在社會上,他的腦子在那裡想,他有財富,想要開個公司,他變出公司,變出職員。這也開擴,那也開擴的,發展了多少家,就是他思想變的。有時變好了,有時變壞了。變好了呢?公司成立了,賺錢了越來越興盛,掙多少個億,全世界都有他的生意。變壞了倒楣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業,業是惑,惑是心。心裡一迷惑,生出來這麼多問題。家庭也如是,一切都如是。

總之,一切法都是你心所造的。就像畫師畫畫一樣,他能畫出各種畫來。但也有畫得好的,也有畫得不好的,畫得好的就是名家了。像我剛才舉了幾個畫好的,好的有什麼現相呢?古來人所有畫竹子的名畫家,你坐在他那畫跟前,你感覺著那個竹子清風吹動似的,有那麼一種感覺。那就是他的心感染到你。郎世甯畫的馬,那馬像活了一樣的,越看越像。那就是他的心有神力,心力所加持的。

為什麼一張畫值幾千萬美金!這就說明心造化的不同。有的畫不值錢。為什麼?他畫的心力不夠,心力不夠就不神。畫畫是畫的神態。例如說那畫竹子的,還作首詩,「重重疊疊上瑤台」,那竹子的影子,重重疊疊上到臺階了!「幾度呼童掃不開」,就叫童子把它掃了。那影子哪掃得到呢?怎麼掃也掃不開!太陽一出來,影子沒有了。「剛被太陽收拾去」,太陽把它收拾沒有了,一會月亮雙出來了!「卻教明月送將來」,這個裡頭所含的義很深。(編者按:典出北宋蘇軾「花影」詩句。)

這個是說竹子的影子,另一種是說社會上的壞人擾亂你不得安。太陽一出來,陽光一普照完了,壞人都沒有!晚上那個月亮一來,他的影子又來了。太陽把它收拾走了,月亮又把它送回來了。

故宮有間房子,一到天陰的時候,宮女就在裡頭來回走,這是北京一景。天陰了到故宮裡看這影子。建國初期,這間房子拆了,影子也沒了。北京有個倒影廟(編者按:即北京四西城慈慧寺),那座廟的大殿門有著一個洞,你在這洞裡往外看;不論誰在這裡過,腳在上頭走,腦殼在底下動,所以叫倒影廟。

這是什麼?唯心所造的。沒有一件真實的,真的就壞不了了,可壞性不是真實的。能造這個心是假的。所造的一切法呢?哪有真實的,都是假的。那畫家拿著手去畫,這個手就是代表心了。他的心不注意,心神不在,他的手畫不出來。是手畫嗎?是心畫嗎?說手在畫,心裡在指揮,心裡動念,手裡在畫,那就和合了。那手是有形的,心是無相的,無形無相的,怎麼合到一塊呢?合不在一塊兒。分開了畫不出來了,合也不是,分也不是。我們這種種五蘊,就是這麼樣形成的。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拿工畫師形容這個心。我們前頭講,「惑」,因惑而起業。惑是把心迷了,起了惑了,那惑就造很多業了。拿手畫畫,就是指你造的業。這是迷惑所造的業,不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心了,明白心了不造這個業了。

十方一切法界諸法,虛妄不實的。告訴你,沒有一件實在的東西,讓你這樣觀。這樣觀就觀空了嗎?這叫修道的功行。怎麼行啊?發了菩提心,行道就是修行,怎麼修行?觀一切法是假的、空的。等你達到空了,連你這個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全是空的。空是性,是諸法的體性。畫呢?是隨緣而緣起的。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畢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世間的五蘊,一切境界相。色就是一切法,色相、受,這是心法。色心二法,受想行識,就這二種。一個境界相一個心,全部沒有實在的。眾生如是,佛亦如是。心佛都是這樣,佛如是,一切眾生也如是。心佛與眾生,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個是從什麼起的?從體性而起的,體性是無盡,這叫性空。

但是因心緣起,假助緣一切緣。緣能使這個心,成一切五蘊相。要是能明白了這個心,這樣的來修行,你可以照出一切世間的境界相。這樣子你瞭解心了,就能見佛了。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這是什麼呢?性空。佛是怎麼成就的呢?緣起,緣起性空。修行要這樣修行。觀心行、禮佛、拜懺、讀經、能讀的、所讀的。所讀的經文,全是隨緣而起的,隨這個緣能可以漸漸的覺悟。

明白你的心性,這是緣起。明白你的心性,那是性空,一切眾生都是心造的,心是一總相大法門體。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一個心真如,那就是佛。心真如,心生滅,那就是眾生心了。九法界都如是。「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心有生滅嗎?心無生滅,隨緣而生一切諸法,緣盡,還歸於真空,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經論都如是。

修行就是觀你心的起處,達到無念、無作、無相。完了就產生無邊的妙用。如果自己能悟道了,任何環境你都能安然自在。為什麼呢?你放下了,看破了。因為你的心不起念,還有哪個來造這個事呢?起念才造作。佛就如是,沒有造作,能知道你的心裡所做,能達到無念、無作,天下太平了。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就見佛了,了佛的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

如果能先觀自己的五蘊,先觀你的肉體。誰指揮你的肉體?找找原因吧!為什麼會痛?找找痛的原因吧!為什麼會生病?四大不調。人吃五穀雜糧會害病的,因為病從口入。病是怎麼來的?不是多吃了,或者不吃了,或者食物裡有毒了,吃了不消化了。

這樣去觀。先從有觀,能把有觀到空。那誰也拿你沒有辦法了!什麼害都不會受了!像真歇了禪師、高峰妙禪師,看他們是怎麼成就的?就是這個涵義。等他一入空觀了,鬼拿他沒有辦法了,閻王爺也拿他沒辦法了。哪找他去?沒有。要這樣子來認識佛,來認識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本覺在生滅門中,認識一切諸佛,本覺在真如門中,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這是真正的修行,這叫「一心二門三大」。這樣去觀,還只是觀。還在十行位的菩薩。講修行的方法,十行就是這麼樣修行的,達到梵行,把一切法都收歸到真理。

我剛才講的「一心二門」,「二門」就是一個染法,一個淨法。心真如就是淨法,心生滅就是染法。染法也是這個心,淨法也是這個心,隨眾生的機,就變成染了。隨順諸佛的行,達到諸佛的境界,就是淨了。染法、淨法,平等平等,為什麼呢?一心。一個心生滅,一個心真如。這是二門。這個心是住於生滅?還是住于清淨?下文就說了。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這就達到自在了。我們認為這個心在我身上,這是肉團心,這個心沒有作用的。心不住於身,那身在心裡頭住吧!身體住在心裡頭,身亦不住心,二俱無住,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心跟身是兩個?是一個?說一不可以,是錯誤的;說二也不可以。真、妄,真是心,妄是境。

要離開真妄,因為這是相對法。得達到無對,依著心體所起的變化隨緣。身就是變化所產生的,根身器界,這是有相的,實相分。什麼相呢?性體的相。性體本沒有,隨緣起業用,作諸佛事。實在是未曾有。用語言表達,只能顯示所說的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表達出來的都不是。

表達出來是妄,不是真。真?真得默契,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這都從哪來的!身從何處起?心又從何處生?這叫性空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說心本來不住身。大家有沒有讀過《楞嚴經》?心不在內,當然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外,那在中間了?心不住中間。

在《楞嚴經》是七處徵心,八番顯見,徵心就是心在哪?心無不在,而無不在。真跟妄,真妄就是你心裡所顯現的境界相,但是它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個偈頌把上頭所說的總結了!你要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去觀諸佛,那就觀法界的性體。觀性體,觀法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畫師畫的都是妄境。因為不知道他的心哪?觀唯心造,一切法都是心造的。心造的什麼呢?能造成佛,不造妄,不造眾生,光造佛,常時作觀照。

觀照什麼?無念、無著、無作。你觀這世間上一切差別,什麼是真佛?人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在哪裡?「靈山只在汝心頭」!你的心就是了,觀你的心就好了。這就觀法界性的真如門,一切世間相,「一念不覺生三細」,有念頭就生起細相來了,不覺了。外頭再加上境界的緣,就長六粗,這叫九相迴圈。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就造了種種的業。

一造業還不受報嗎?那就越轉越粗了。一造了業了,就跑不脫了,業系苦。業就把你系住了,業系苦。但是你一觀法界性,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苦都解脫了。

沒有了。就像你要做夢,被人家捆綁了!一醒了,什麼都沒有!哪有這個事?觀法界的心,真如門,又觀法界的心,所造的生滅門,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都是一心。

我們拜懺的懺本,都是「一心頂禮」。一尊佛,一尊佛,一心頂禮,五十三佛,五十三個一心,還是一心。達到一心,問題就解決了,這叫什麼呢?唯心識觀,在《華嚴經》叫法界觀。但是隨事就不同了,事事無礙了!這個是觀真空絕相,絕一切相,達到成佛了。

但是這個就深了!意思是我們修的時候,不容易做得到。你常時心裡繫念,繫念什麼呢?先辨真假,找真斷妄。在你心所起念處,心裡起心動念,這全是假的。只要一起念,觀那個無念,那就是智慧了。所以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佛答了那麼多,就是告訴他,「心無所住」。心還有住嗎?無住,無住就無念,無住、無念,你應達到一心了,達到一心了。這個偈子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你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欲了知過去三世一切諸佛,那你觀觀法界性吧!

這法界性是指觀心真如門。這一心什麼都沒有,清淨的。一切世間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乃至諸佛,染淨諸法,那是唯心造的。法界性什麼都不造,唯是一心,知道一切都是唯心造的。我的心不造了,一念不起,什麼也沒有了,因為我們心裡有生有滅。若心裡達到無生,諸法無生,不自生、不從他生。經常這樣觀,業障自然就消失了,無業可造的,能造業的亡了。

那所造的業還在在嗎?華嚴的懺法,大乘了義的懺法,罪要怎麼懺?教你觀心!罪都是心造的,心都沒有了,誰來造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頌念久了,什麼也不求了。無求也無得,求是得不到的,因此常作如是觀。

這不是一輩子、兩輩子就可以成佛。要相續不斷的觀,永遠不退,勇猛不退,得發長遠心。

http://blog.udn.com/mobile/yea6969/2281641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0:30 , Processed in 0.02830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