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551|回復: 0

想學修中觀,應從何入手?(索達吉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11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18e12f0gy1fh8a3trhszj20go0b4aam.jpg


想學修中觀,應從何入手?

索達吉堪布 智悲德育

我們應該依靠聞思通達中觀的見解,並在相續中不斷串習,最終對世間的一切無所希求,遇到痛苦也無所恐懼。所謂的聖者,就是通過這種途徑得到的,而不是無緣無故獲得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甚深中觀,種下空性的種子,摧毀實有的執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入行論講記》


如果想學修中觀,應該從何入手?能否介紹一下中觀的學修次第?


索達吉堪布答:學修中觀要經歷四步境界:首先萬法抉擇為空性,然後空性抉擇為雙運,之後雙運抉擇為離戲,最後離戲抉擇為等性。

修行中觀有兩種途徑:一是以竅訣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壇經》中所講的那樣;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反複觀察,抉擇出萬法皆空的正見,然後安住於此見解。

——《拯救“壓力山大”》(大學演講系列13)上海交通大學問答


請問陳那和法稱對現量的解釋是怎樣的?

索達吉堪布答:很多佛經里都有因明知識,不過因明學的開創者是印度的陳那論師,進一步解釋者是法稱論師。

因明認為,要證實任何一種結論,需要依靠現量、比量或聖教量。在現量問題上,陳那論師在《集量論》與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講的基本一致,關鍵點在於:當眼耳鼻舌等根識取外境時,取的是自相,所以不錯亂;因為是明現而非模糊,所以是以無分別方式取受的,沒有分別。


請問您對龍樹、瑜伽行以及宗喀巴大師對空有關系的解釋,是如何理解的?


索達吉堪布答:宗喀巴大師在部分論典中,為接引初學者抉擇過單空,但在《緣起贊》等論典中抉擇究竟空性時,與龍猛菩薩《中論》里所講的空性,是一致的。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論典的瑜伽行派,雖然暫時抉擇的是唯識觀點,但在究竟勝義諦的理解上,也承認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有一部將唯識與中觀觀點完美結合的殊勝論典,就是藏傳佛教偉大學者麥彭仁波切著的《中觀莊嚴論釋》。這部論典既抉擇了名言中成立唯識,也闡釋了中觀宗暫時的自續派觀點與究竟的應成派觀點,同時對宗喀巴大師如何解釋龍猛菩薩及月稱論師的最究竟觀點,也有分析。

我建議你看一下這部論典,看了以後,相信你對空和有會有更系統的理解。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2012年蘇州大學佛學問答


佛教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和識指的是什麼,變現的又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答:《瑜伽師地論》等唯識論典中講到了心、意、識,這些在詞句上可以互用,但從作用上分,也有分別對應。

唯心所現的心,可以從心的本體上講;唯識所變的識,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就是萬法。

唯識的觀點,不僅是一種理論,也是可以經由實修證悟的境界。誠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里所說,一切萬法本來就不是獨立於心識之外的存在,而是心的幻現,猶如夢境。這個比喻非常好。而夢是會醒的,你夢得再久、夢里再執著,也會醒來,醒來時你將發現,夢里的一切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了解唯識,也有助於了解空。

這個道理雖然深,卻很貼近我們的感受。你們想想看,你們所看到的外在事物,是有個固定的美或醜,還是跟你的心境有關?你心情好,它也美;你心情不好,它就變醜,是不是這樣?如果是,心不就成了主導?

一般人以為,物質可以讓人快樂。但看看那些過著優越生活的孩子,他們坐再高級的車,住再高級的賓館,還是一樣的痛苦、傷心,甚至絕望;相反,藏地一個純樸的窮孩子,在哪里玩都很開心。所以,心對外境有直接作用,如果是一顆貪婪的心,再多的物質也滿足不了它。

所以我常說,苦樂由心,沒有修過心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會苦惱;心得自在的人,到哪兒,哪兒就是天堂。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2012年蘇州大學佛學問答


大圓滿教法里有三個概念: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而現在的“人間佛教”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禪宗也只強調空性,那這是不是說,大圓滿才是將這三者整合在一起的教法?


索達吉堪布答:我們寧瑪巴里講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是從覺性的不同側面上講的,這三者本來就融匯一體。

所以,這不是指所有宗派觀點的最終圓融,而是當一個人證悟心性時,自然會呈現這三個融合一味的特點:本體空性,這是法身;自性光明,這是報身;大悲周遍,則是指在不同眾生面前示現種種化身。


因明里講“已決識”是非量識,而麥彭仁波切認為它是正量識,這該怎麼理解?


索達吉堪布答:“已決識”是因明里的專用名詞,它的意思是:前面的識已經了知、決定了,後面對此再次了知的識,就是已決識。薩迦派認為這種識是非量。

但格魯派的克珠傑大師詰難說:如果已決識是非量識,那佛陀的遍智在第二剎那的認知,是已決識還是非已決識?如果是非已決識,那就和第一剎那的認知不同了;如果是已決識,那豈不也成了非量?

麥彭仁波切也認為已決識是正量,因為前一剎那所認知的對境是真實的,而在這種真實了解的基礎上,第二剎那再去認知時,剛才那種了解依然還在。比方說,當你第一剎那認知了“諸法無常”,第二剎那去憶念上一剎那所發現的真理時,也一樣符合實際道理。

當然,薩迦班智達認為它是非量,是基於這麼一點:就是後識去憶念前識的時候,前識已經過去,而此刻的了知沒有新的對境。

所以,認為已決識是非量也好、正量也好,都不矛盾,只是抉擇角度不同而已。


我一直有個很大的困惑,就是我特別耽著以前做過的事情,常處在一種回憶狀態里;同時對未來也很執著,明天要做什麼,今天會不停幻想,這是不是成了三心可得——過去心可得、未來心可得、現在心也可得?這種徘徊狀態讓我非常苦惱,而且耽誤了很多寶貴時間。學了因明之後,我想用這些道理分析自己的心,遣除那種分別念,但一直沒什麼效果,怎麼辦?


索達吉堪布答:你剛才說的這些心態,因明里是有相應的分析,像不悟識、顛倒識、猶豫識等等。但你要用得上,可能還要學得再系統、細致一點。

最好也學點中觀。以中觀的觀點看,雖然你的回憶讓過去的場景浮現在腦海里,你計劃未來時讓未來的畫面也歷歷在目,但這並不表示三心可得。

三心是不可得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在心的本體層面,一絲一毫的法也得不到,不僅過去、未來,現在的心也是假立的。

當你心里浮現了過去或未來,並不是說你已經得到這些了,而只是說:當過去的經歷或心情呈現時,你的心就成了回憶狀態,但你所回憶的東西,現在這個時刻並不存在;當未來的計劃呈現時,它也只是你現在心里的一個計劃而已,並不是未來的心來到了現在。

這些分析有點細,不過學因明就是要讓智慧越來越細,要細致入微。心太粗了生不起正見。

——《只為一顆“心”》(大學演講系列14)


我是來自阿壩州若爾蓋縣的學生。因明學里講到法相、名相和事相,在法相的安立上我有一點疑惑:比如說火,火的法相是“暖熱”,但這樣熱水等事物就不相應了;推理中說“有煙必有火”,但火星有火卻沒有煙……諸如此類。當用一些新的事物或名詞作比喻時,這種安立是否還成立?


索達吉堪布答:法相、名相、事相,這在《釋量論•第一品》、《量理寶藏論•第八品》中都有細致闡述。

關於法相的安立,最主要的一點:它是在種類上安立的,不是在一些個別法上安立的。

比如,人的法相是“知言解義”,那意識不全的人或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是就不是人了?沒有這個過失。因為法相安立在種類上,種類上周遍,也就周遍於名相了。火的法相是“暖熱”,熱水也有暖熱,那它是不是也是火?當然不是,因為這是非同類事物。

總之,法相如果是從個體上安立,就會有不遍的過失。比如說人,要是你分開安立,就有西方人的法相、南方人的法相……這樣就有法相無量的過失。所以,一定要從種類上安立,這樣不會有過失。

——《探尋藏地瑰寶》(成都中醫藥大學)


我正在學習您講的《般若攝頌》。請問,證悟空性和利益眾生這兩者之間,有怎樣一種關聯呢?


索達吉堪布答:很多上師在教言里都講了:如果你證悟了空性,自然而然會想去利益眾生;而若想真正地利益眾生,也只有證悟了空性才能實現。

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一旦證悟了空性,就不可能獨自享用這種境界,而會想把它傳給無數人。所以,利益眾生與證悟空性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大學演講系列4》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問答

https://mp.weixin.qq.com/s/RsxoJ7f_ixqKstZO__FwvQ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0 05:46 , Processed in 0.01916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