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371|回復: 0

實修中觀的五大關鍵(東尼秋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11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e7edca9ly1fidcrem1xdj20e60e5wgt.jpg


實修中觀的五大關鍵

五論論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實修中觀的五大關鍵

女眾部
中觀系
東尼秋卓

不同宗教信仰,其關註的中心點是什麽?就是“我”。有了“我”,就可以設定目標——獲得快樂。比如世人要讀一所名牌大學,將來謀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之後買名車、購別墅。但依靠這些“我所”,真的就能獲得快樂嗎?

1

認定所破

一位上師在美國講課期間,遇到一位名牌大學的教授,他就是依靠這種模式賺得數億美元。但從此以後,他的快樂人生便被埋葬了,競爭、焦慮、緊張、失眠占據了他的生活。最後,他不得不向大悲怙主發出求救,才得以擺脫。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可見我們浪費了生生世世去追求,但追求到的快樂很容易就被摧毀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結局,根源就在於我們所運用的是一種顛倒的途徑,去追求一種顛倒的快樂。那到底又是怎樣顛倒的?益西彭措堪布在《中觀總義》中回答說,以無明把所境人、法妄計為人我和法我並耽著不舍,由此產生深重的人法二執。由於顛倒理解而將根本連顯現都不存在的人我、法我妄執為真實存在,由此產生二我執,無始以來皈依的就是這兩種我執。二我執,即是道所破。那麽二我執的對境是什麽?就是人我、法我。二我就是理所破。這就是實修中觀的第一大關鍵--認定所破:道所破及理所破。之所以稱為第一關鍵,是因為:如果沒有認定所破,修行中觀就成了盲修瞎煉,因為如果不知道什麽時候破顯現,什麽時候破執著,那就如同雖然射箭,卻沒有對準靶子去射一樣。
      
從實修的次第,先分析理所破。關於“我”的理解:不同宗教設立宗派,必須要解釋清楚“我”是怎麽來的。如果連“我”都解釋不清,那又如何解釋得了宇宙人生?首先觀察“我”是如何存在的:
      
一、外道對“我”的見解: 在三千年前古印度的哲學家見解是,“我”是控制身心者。身體流轉會變,我是常一自主、不變的,也即離身有我。
      
二、約兩千六百年前,佛說,如果認為離身心以外有常一自主的我,不是更加堅固我執了嗎?這樣修道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佛否定了離蘊之我,而宣說“我”是由五蘊假名安立,如支分聚合為車一樣。
      
三、那麽“我”是怎樣定義的?月稱菩薩《四百論廣釋》中雲:“我”,即是不觀待他而有獨立堪忍的自性。由法與補特伽羅之差別,分為法我與人我。
      
以上講到了理所破總攝為二我。下面分析“無我”。為何中觀宗要破“我”?月稱菩薩在《四百論廣釋》中介紹了“我”之後,又雲:“由此無故,名為無我。換言之,人我和法我即便在名言諦中也不存在。只是在未經勝義理論觀察的情況下,名言中有緣起假立的人、法。所以大中觀應成派要在二諦中破我。
      
無我是佛教不共的觀點。佛教論師又可分為四派,都否定外道的我:
      
一、有部、經部宣說的人無我宗義。
      
二、唯識及中觀除了人無我外,也主張法無我。唯識宗認為貪嗔是由所執境產生,所以主張無實有外境,萬法唯心造。唯心所現的二取空,但心識實有,這是他們對法無我的解釋。
      
三、從中觀看唯識的見解,如果無外境而內心是實有,那麽內心的苦樂感受仍然存在,貪嗔煩惱仍無法斷除。既然外境無實,內心也應該無實。所以中觀宗又破唯識執著心識實有。

2

認識能破正理

那 麽在《中觀總義》中是怎麽破斥心識實有呢?首先講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能破工具,如同戰爭中的槍和子彈。

3

運用能破正理

如 果單知道理論而不知如何運用,就破不了戲論,對打破實執無益。所以緊接著就講了第三大關健——如何運用五大因直接抉擇內心,破除實執的心房。這是最關鍵點,也就是大圓滿本來清凈的見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說:“遠離戲論大中觀,自性光明大圓滿,義同名稱不相同,此外無有更勝見。”意思是說,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中觀見解,與榮索班智達、全知無垢光尊者為主的大圓滿祖師們所抉擇的本來清凈的甚深見解,意義上實際是一致的。
     
以下簡略介紹如何以五大因破除實執的心房:
     
一、首先運用觀察因的金剛屑因抉擇心無來處
以金剛屑因能將妄執心有四邊生的邪見碎為微塵,譬如一念信心生起,如果是自生,說明信心已經成立,既已成立,有什麽必要再生呢?這種生無任何增上意義。又應成有無窮生的過失。

一般人認為信心是以他法而生。那麽信心和這個法是接觸生?還是不接觸生?接觸生應成因果同時,若不接觸,應成能生任何法,同等不接觸故。總之,一念心本無來處。也正因此,慧可覓心不得來處時,達摩祖師說:“為汝安心竟。”
      
二、以觀察體的離一多因,抉擇心無住處
心如果有實體,應當有住處,一般人都認為心住在心臟內,但通過離一多因觀察粗大色法心臟,分析到無分微塵,再無分微塵抉擇為空性,也未見實有的心;再看能住的心,如果以色法存在,應該見到形狀顏色,但未見。
      
如果以心法的體性存在,則只能是一體存在或多體存在,可以以離一多因把粗大的心識逐步分析,最後分到無分剎那,無分剎那也抉擇為空性。因此,心根本沒有實有的一體或多體。

這樣抉擇心的本性無住,也正因此,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
     
三、以觀察一切的大緣起因抉擇心無去處
觀察去者——這一念心,正如《中論》雲:是已去的心去?還是未去的心去?去了的法本體已滅,不能再去;未去的未來法也無法去。如果認為未去的法可以去,那是名言假立,勝義中未去的法就是不能去。這樣抉擇心沒有實有的去。
      
所以,以上將能破正理直接運用在心上,讓我們認識到,這一念心正在起心動念的當下也是無生、無住、無滅。

4

樹立中觀正見

運 用正理破除心的戲論後,樹立起不退轉的中觀定解,也即中觀正見。換言之,以上雖然讓我們認識到這一念心無生、無住、無滅,到這一步還不能停止,還要不斷觀察,直到產生空性定解,這就是第四大關鍵。

5

安住定解串習

產 生空性定解後,不斷安住在定解中串習,久而久之,逐步成就出世間無漏道果功德,就可真正斷除道所破的法。
      
那麽具體怎麽趨入實修?益西彭措堪布引用《定解寶燈論》說,一開始觀察修、中間觀察安住輪番修、最後安住修。心識本是自明的體性,只要按照這個次第不斷串習,心的力量就會增強,串習達到純熟時,就可任運安住;越能安住,執著增益就會越來越弱,貪嗔就越減薄,就不會造業。所以,首先以相似空性之道,壓伏煩惱;再進一步修離一切戲論,沒有觀察者、交替者、安住者,串習到絲毫執著都沒有,就能真正現證大空性,這時道所破的真實能破就會徹底現前。


從以上第一個步驟到第五個步驟,次第踏實地修持,就有希望現證空性。
      
《釋菩提心論》雲:“如是空性義,瑜珈者觀修,貪求利他心,決定生無疑。”也即上根者以空性智慧,必定能生起大悲菩提心。此方便與智慧是大乘修行的精髓,若能生起,則已踏上了大乘的正道。


- END -

學習五部大論
探尋佛法真諦

https://mp.weixin.qq.com/s/2jQyyjP1ZZd4ku8yYSNtBw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5:53 , Processed in 0.027043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