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429|回復: 0

廣論: 破愛我執----心呀!你務必要知道,自己已經送給了眾生,一切由他支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8-11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402191840450215.jpg


廣論: 破愛我執----心呀!你務必要知道,自己已經送給了眾生,一切由他支配。

佛子月光

菩提心妙寶
未生者當生
已生勿退失
展轉益增長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
益西彭措堪布講義

卯二、正明修法分二:一、應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而精勤利他 二、策勵修習菩提心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正修習者。】

辰一、應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而精勤利他分八:一、思惟我愛執過患與他愛執利益 二、視我愛執如怨敵而令不生 三、遮止以身財善根攀緣自利 四、以思惟過患遮止身等攀緣自利 五、護持愛執有情的相續 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樂而生起愛執及恭敬心 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巳一、思惟我愛執過患與他愛執利益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起我愛執,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發生種種不可愛樂。欲修自利作自圓滿,行非方便,經無數劫,自他二利悉無所成,非但無成,且惟受其眾苦逼惱。】

由於貪著自我的力量而生起我愛執,由此邪執,從無始生死直至如今,產生了種種不悅意的苦惱;雖然想修持自利為自己求得圓滿,但所修的並非成辦自利之方便,如此經歷無量時劫,自他二利一無所成,不但未成,反而唯一遭受眾苦的逼惱。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則早定成佛,圓滿自他一切利益。由未如是,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若將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則必定早已成佛,圓滿了自他一切利益。由於未能自他相換,導致長劫勞苦卻未成辦任何實益。

通過上述正反面的觀察,可以發現:由不同的行為取向,會導致苦樂懸殊的結果。以我愛執,不僅無法實現自他二利,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以他愛執一味利他,毫不考慮自己,卻能速疾成佛、圓滿二利。

巳二、視我愛執如怨敵而令不生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應後依止念及正知,堅固決定勵力滅除。其未生者當令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如今才醒悟,第一號怨敵即是我愛執,今後應時時刻刻依止正念、正知,下定決心努力殲滅這個賊子。我愛執沒有生起時,不讓它生起;剛產生時,讓它當下消滅,不再延續。

因此,首先必須認識真正的敵人,認識之後再依正知、正念全力殲滅。

【《入行論》雲:“此於生死中,百返損害我,意汝欲自利,雖經眾多劫,以此大疲勞,汝惟引生苦。”】

《入行論》說:這“我愛執”在生死中一次次地損害我。心呀!你想利益自己,雖然歷經了多劫,卻只是以極大的疲勞引生苦惱而已。

所以,應當認清“我愛執”是如何損害我們,讓我們不得利益。可以說,再大的怨敵所做的損害也比不上其一分。無始以來的生死、無義與苦惱,全是源自於它。

【又雲:“若汝從往昔,能作如是業,除佛圓滿樂,定無如斯時。”】

又說:如果你從往昔就能這樣自他相換,一味利他,那麼如今除了現前佛果的圓滿安樂之外,決定不會像此時這樣身陷苦海。

巳三、遮止以身財善根攀緣自利

【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

這樣不執著自己,不護持自己方面,應當數數修心,將自己的身體、資財及善根等,毫無顧慮地全數惠施有情。

【又施彼已即應利彼,不應於彼而行邪行,故於身等應當滅除自利之心。】

接著思惟:既然一切都已施予有情,就已屬於他人,應當以此利益他,不應損害他。所以,對於身、財、善根等,都要滅除以之利益自己的心。

也就是說,將身體布施給眾生之後,眼、耳、鼻、舌、身、意等,都要用來成辦眾生的利益,而不能再用來利益自己或傷害眾生;一切資財也都奉獻給眾生了,自己已無權使用,小到毫厘都必須利益眾生;一切善根也已惠施眾生,不能再以此利益自己。

【如雲:“意汝定應知,自為他自在,除利諸有情,汝今莫想余。”】

如論中所說:心呀!你務必要知道,自己已經送給了眾生,一切由他支配。所以,除了利益有情之外,你現在不必再想別的。

這是說,應當完全拋棄自利的想法。

【“他自在眼等,不應作自利,眼等於利他,不應作邪行。”】

屬於他人支配的眼根等,不應為自己作利益,要用來利他,不應作損他的邪行。

巳四、以思惟過患遮止身等攀緣自利

【若見身等棄舍利他、攀緣自利,或身語意而反於他作損害緣,應作是念而正遮止:此於往昔亦曾令受無邊眾苦,現今若於相似利益而生錯誤,隨彼轉者,當生大苦。】

若見身體等舍棄了利他而攀緣自利,或者身語意反而成了損人的工具,則應提起正念遮止:這個自利心,往昔讓我遭受無邊痛苦,現在我若仍錯認相似利益,隨它而轉,一定又會生起大痛苦。

如此警覺後,立即將攀緣自利的心拉回到利他上。

“相似利益”,即表面是利益自己,實際是損害自己。比如:窮人乞求衣食時,我們不布施,看似保全了財富、利益了自己,實際是增長慳貪,造集未來貧乏的苦因。或者,別人罵我,我還口回罵,似乎維護了尊嚴,實際是造下賤之因。諸如此類,若將“相似利益”錯認為“真實自利”,則會引生大苦。

【如雲:“汝昔傷害我,已往可不諫,我見汝何逃,應摧汝驕慢。”】

如《入行論》說:“我愛執”,往昔你傷害我時,我不知你是怨敵,如今認識了,你還往哪里逃,我要摧毀你這無惡不作的驕慢者。

【“今汝應棄舍,思我有自利,我於余賣汝,莫厭應盡力。”】

現在你應當舍棄“我有權利益自己”的想法,我已把你賣給了有情,你也不必難過,應盡力利益有情。

【“放逸不將汝,惠施諸有情,汝則定將我,授予諸獄卒。”】

若我稍有放逸(被我執控制),而沒有將你惠施有情,你一定會把我交給可怕的獄卒。

【“如是汝長時,舍我令久苦,今念諸怨恨,摧汝自利心。”】

“我愛執”你長期以來把我施舍給獄卒,讓我久受苦惱。今天想起你對我做過的種種可恨之事,我不摧毀你這“自利心”,誓不罷休!

巳五、護持愛執有情的相續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這樣反複思惟愛他的殊勝利益,要從心底深處發起勇悍。“舍棄他眾之心”,未生時不讓它生起,已生時不讓它相續。

【於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如昔於自愛樂執著,今於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雲:“應執余如我。”】

讓心對其他有情發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相。過去對自己如何愛執,現在對有情也應發起同等的愛執之心,如《入行論》所說:“應當愛他人如愛自己。”

巳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樂而生起愛執及恭敬心

如何才能生起愛他如己之心呢?

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為因即能生起愛執有情之心。

【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於自所作饒益。】

能引發如是愛執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憶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過觀察而見到有情對自己所作的饒益。

下面再以比喻說明:

【此複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眾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譬如,如果見到一塊肥沃的良田善加種植種子,就能長出眾多上妙的果實,便會對此良田極其珍愛。

【如是若於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於是等應當思惟。】

同樣,在有情福田中種下布施等種子,也能出生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安樂。如果對此理獲得定解,也會對有情福田生起珍愛執著,因此,應當思惟這些道理。

【《入行論》雲:“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論》說:既然有情和諸佛同樣能產生佛的功德法,為什麼不像敬信諸佛一樣恭敬有情呢?

緣佛修信心、修恭敬、修供養,能讓我們成佛,緣有情修慈、修悲、修布施,也能讓我們成佛。因此,如果對佛須恭敬,則對有情也同樣要恭敬。

巳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三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複得長壽。若於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令諸有情歡喜頌》中,首先這樣對比殺生與放生而顯示因果:若殺害有情,以此惡業能把你牽入三惡趣,若救護即將遭殺的有情,則能引生善趣並獲長壽。以此類推,若對有情不與取及布施財物,或對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別能引生善趣與惡趣。

所以,損人就是損己,利人就是利己。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為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

特別就成辦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為所緣境,才能發菩提心,為利有情,才開始修菩薩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須依有情,才能圓滿布施等波羅蜜多。

【當審思惟。】

對於上述各種道理,都應仔細思惟。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對此,《釋菩提心論》中首先略說,其次廣述。

【《釋菩提心論》雲:“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於有情,作利損而生。”】

論中首先略說:在世間善趣和惡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悅意、不悅意果,都是因為對有情作利益和損害所引生的。

其次廣說: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無上佛果尚且都須依於有情而獲得,何況人天財富,梵天、帝釋、猛利天、四大天王(護世)的受用,無一不是從利益有情而產生的,對此又有何可驚奇的呢?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

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有情感受的種種痛苦,都是從損害有情而引起的。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在惡趣中,眾生感受的饑渴、互相打擊、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難以遮止、無窮無盡,都是損害有情的果報。

以下通過大、小乘的比較,更深廣地闡明利他的殊勝性。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從出世間角度思惟大、小乘果報差別的由來:聲聞、緣覺等果報下劣,是因為未能廣大地行持利他;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為廣大利益有情。應當思惟此理,不應剎那貪著自利。

【即前論雲:“於有情離貪,如毒應棄舍。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貪”,此處指大悲。大乘菩薩對有情作悅意想後,欲從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貪”。

即《釋菩提心論》所說:對於有情遠離這一大悲之大貪,應當如毒素般舍棄。理由是:聲聞因為舍離了“大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諸佛因地不舍有情,專一精勤利他,故證得了大菩提果。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於剎那頃,豈有貪自利?”】

思惟:以利他與不利他為因,會產生如是殊勝和下劣的兩種果,對此獲得定解後,菩薩怎麼會有一剎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攝義:

引發愛執有情的方法,就是思惟有情的恩德,對自己成就增上生、決定勝所起的作用。

增上生方面,通過思惟損他的過患與利他的利益,可觀見增上生的安樂都來自於利他。善趣中的長壽、健康、富裕、眷屬、尊貴等,無一不是從利他產生。慈愛有情,才能長壽、健康;施舍有情,才能富裕;和合有情,才能獲得眷屬;恭敬有情,才能尊貴。如是逐類觀察,會發現有情對我們有大恩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有情,今生、來世的人天安樂,也要依靠有情才能成辦。

決定勝方面,成佛必須發菩提心、修持六度,而這也要依靠眾生。因為:觀照無邊有情沈溺苦海,才能引發菩提心;以無量眾生為所緣境,才能修成布施等六度。

小乘人因為不緣有情廣行利他,故而墮入寂滅邊,其福慧資糧都不深廣,無法現前大乘三身、四智、凈土等殊勝境界。《寶性論》中說,舍棄利益眾生,是如來藏顯露的大障礙。相反,大乘菩薩廣行利他,才圓滿如海的地道功德,成就無上菩提。

總之,想成就暫時與究竟的利益,再沒有比利益有情更快的方法。所以,應將有情視如佛陀一般是極其殊勝的大福田,而由衷珍愛。

http://mp.weixin.qq.com/s/w3kSFn29FMXcu0efycyIew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8 17:10 , Processed in 0.05063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