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4092|回復: 0

唯識學依三自性原理抉擇真實與虛妄、存在與虛無(胡曉光 )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27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5401546174_7fabbf37f5.jpg


唯識學依三自性原理抉擇真實與虛妄、存在與虛無(胡曉光 )

大象佛學讀書會

從唯識學角度看世間“知識”與“邏輯”的本質規定性

瑜伽行學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法相學,二是唯識學。法相學主要是從存在與本質角度闡釋諸法之原理,而唯識學則是從結構與功能角度詮解心識之體相用,兩種學構成了完整的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法相學的基本法數是“五法”與“三自性”,唯識學的基本法數是“八識”與“二無我”。

所謂五法者“相”“名”“分別”“正智”“真如”是也;所謂三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是也。所謂八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是也;所謂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是也。在如上這些法數中,“五法”和“八識”都是諸法分類為方,而“三自性”和“二無我”則重在講本質與原理。特別是“三自性”,最具有普遍性,可以說“三自性原理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性的原理,它可以概定一切。所以,唯識學是以三自性原理為宗極的。

根據三自性原理,唯識學抉擇了認識論與存在論的基本問題,真實與虛妄,存在與虛無是認識論和存在論必須解答的問題,它是建立有效的認識論與存在論的核心與前提。然而 ,根據三自性原理抉擇,唯識學認為,一切凡夫皆由無明顛倒妄想而墮世間,受三界六道輪回。然而,凡夫的依正二報皆是虛妄與虛無的,是無自性的。依三自性義講,凡夫心量與報塵皆是遍計所執自性。

遍計所執自性的由三個要素組成:一是能遍計,二是所遍計,三是遍計所執。生命是有目的的實踐主體,是以內在情知為調節控制行為的。因此,內在性是生命主體的內在原因,這個內在原因就是業力,內在性就是業識。唯識學的目的在於對治此“業識”,要轉業識成智慧。業識是一種功能,它的存在結構與存在方式,決定了它的功能性質。由於凡夫以業識為主體的據點,從而構成了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式,二元結構是凡夫境界的基本結構。唯識學認為識的活動形成了二分:即見分、相分。由二分故,生種種我相種種法相,這就是分別與所分別。在凡夫活動中,只有相名分別而已,這就都是染依他起法,於此增益出遍計所執自性來了。遍計所執自性是情有理無的,是虛無的。然而,凡夫卻恒執為實有,這就是虛妄分別。

《辨中邊論》中雲:“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中論》中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唯識三十論》中雲:“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從這三段引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大乘佛教論著的基本觀念,一、虛妄分別有,是顯現的無自性法,凡夫的能量現的結構是二分的,在二分中所生起的能取所取是空的,空的是二取,不空的是空性。二、因緣所生法,就是在二元性中,主客交互作用,而生起的顯現之法,這個因緣法就是空的,只是假名立而已,明了此義,即知中道也,凡夫所知一切法,皆從因緣生,所以都是無自性的。三、由假說我法,就是虛妄分別有的假我假法,即因緣所生的法,由於執取了二元性,故有似我似法的顯現,並且有種種我法相變化轉動,而三能變識則顯現有情存在的一切。這就將凡夫生存與覺知的一切都納入到虛妄的、虛無的範疇中,是屬於遍計所執自性。而真實存在的,則是由轉識而智後,方可親證,即是圓成實自性。

圓成實自性是一真法界理,是超越相對的二元結構的。然而,主體內在性是有凡聖兩屬性的:一是有漏性,二是無漏性;或者說,一是識性,二是智性。識性是有漏的染依他起性,智性是無漏的凈依他起性。轉識成智就是在主體內在性上對內在原因的轉變,即通過轉舍轉得而實現。染依他起性導致識用分化,形成對立結構,即失去真實存在的實相,顯現出種種主客幻相,即遍計所執性。凈依他起性,不生倒想,不取外境,自證空性超越二元直面實相,這就是圓成實性。唯識學依據三自性的原理,建立了轉依實踐方法論,成功地克服了生命的認知困境。因此,我們可以說,唯識學是成佛之學,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與究竟處,它把凡聖差別的核心問題和轉變這個問題的方法都闡釋清楚了。我們現在的常識或者科學都十分崇尚“知識”性和“邏輯”性,視“知識”與“邏輯”為實有。然而,唯識學認為世間的種種“知識”與“邏輯”都是由“名”“相”“分別”而組成,實無自性。“知識”與“邏輯”其實就是法的自相與共相,關於此法的分別,就是現量與比量。然而,在變化不居,實無自性,念念生滅,幻化不實的世間里,事實上不存在真實性與存在性的,有的只是虛妄與虛無,所以世間自相與共相是幻相,現量與比量是非量,由此世間的“知識”與“邏輯”也皆屬妄想執著而已。從這個名義上講,唯識學是反世間“知識”與“邏輯”的,是以對治世間“知識”與“邏輯”為最初的超越之道。世間的“知識”與“邏輯”的本質規定性沒有脫離主體內在性的識化二元結構,它的本質就是有情心識的共業與個業的虛擬存在,無真實性,無存在性。瑜伽行派的超越性實踐就是建立在以對治世間就開始的。所以,瑜伽行派的超越性實踐基礎是以法相學為核心的。

從基本任務上講,法相學(其實中觀學屬於法相學一部分),主要在於全破凡夫種種虛妄分別,以顯實相真實為目的,應屬於涅槃學。唯識學則主要在於轉識成智,觀心制心,以升華智力、對治妄想為宗極,應屬於菩提學。二學雖然各有所司,然而又是整然一大體學兩大功能而已。然而,世間學唯識法相者多不分別、籠統對待,這樣會遮蓋內在細節,甚至根本屬性。如世間人普遍認為唯識學是知識論、是心理學、甚至是本體論、宇宙論等等,我們若依據三自性原理來抉擇,就會發現唯識學的意趣在於生命的內在自覺性實現,非是如此等等之謬執謬論也。

ID:foxueziliao
大象佛學讀書會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8 11:59 , Processed in 0.021634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