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5393|回復: 1

南懷瑾《定慧初修》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27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下載 (6).jpg

南懷瑾《定慧初修》

(第一章 修止觀與參話頭)【1337期】

光明佛壇

“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三大組成部分。戒,是用來防非止惡的;定,是用來息慮靜緣的;慧,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佛教人士修學的基本內容。本文是南懷瑾先生的一組佛學講演錄。前三篇是有關修習“戒、定、慧”三學的論述的摘要(首篇《修止觀與參話頭》為南懷瑾的老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後六篇是作者對《觀無量壽佛經》(凈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以及禪觀、般若正規、觀音法門、凈土法門等所作的通俗的講解。《定慧初修》共九章,本刊分九期連載,每期一章,歡喜閱讀,鞏固並提升自己的慧根。

南懷瑾《定慧初修》

第一章 修止觀與參話頭

鹽亭老人袁煥仙 著

樹信依師,舍三學而業何修?德何進?三學者,戒定慧也。無戒而德莫全,無定而事莫成,無慧而智莫顯。德者仁也,慧者智也,事者勇也。釋曰戒定慧,孔曰智仁勇。東方有對人焉,西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蓋不同即非聖人。古德雲;"同一鼻孔出氣。"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也。然學人致力於斯,每生多異,今以二法揭其咎。

一、誌困平常
嘗自念言,是三學者人人能作,人人能解,實無奇特,寧有勝行?以白樂天之賢,白鳥窠言,猶曰三歲孩兒解得,況其余乎?惟以平視,遂忽不趨,無始沈淪,長劫沒頂。古德譏曰:"近山無柴,近河無水。"
二、心埋怠忽
未了當體圓成,無德不具,放心不系,怠忽趑趄,謂此三學,聖者所居,凡庸寧至?或雲法爾如是,何假他求?以智隍之精勤,未遇玄策,猶困半塗;慧南之勇銳,不識雲峰,尚落窠臼。況其余乎?惟以怠居,遂遠離勇。古德曰:幾多鱗甲為龍去?蝦蟆依然鼓眼睛。
此略立二支,余固不及也。依次第言三學,啟當人之一行。
  
戒學
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密乘十四,優婆塞優婆夷等,乃至八萬細行,統曰戒也。無戒何以全德?德不全行焉尚?尚行全德,君子勝行莫尚乎此。行人無始落沒天涯,還家路迷,蕩不知返。邪師詭說異論龐然,今欲回車,途何由識?此戒者指途的要,依要而行,安全抵舍,故曰:"佛涅槃後,以戒為師。"《永嘉集序》曰:"非戒不禪,非禪不慧。"
或曰:"湛堂準謁梁山乘,乘曰:'驅烏未受戒,敢學佛邪?'準捧手曰:'壇場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驚。又有以戒定慧學問一古德者,德曰:'我這里無如是閑家具。"
又嵩嶽無圭答乞戒者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又曰:"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罹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昏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無我,孰為戒哉?"雲雲,如彼說又何邪?
曰:是法非語言能詮,意識能緣,汝輩但緊緊記著、守著:無戒而德莫階,無舟而海莫泛,則得矣。何也?在他既階既泛之人,何德非戒?何行非戒?何事非戒?若然持邪犯邪,開邪遮邪,開遮持犯之法,以權信願行證之趣為實,因權及實,既及實已,雲何是戒?雲何非戒?然未濟海者,固不可忘乃舟也。行人行人,即應嚴守下之五戒。
一殺,二盜,三淫,四妄,五酒。
又此五戒者,任何一戒嚴守專工,悉能了知本來,發明大事,況盡持乎?他方非計,以上言,道宣輩其先例也。
  
定學
記曰:"知止而後有定。"佛曰:"奢摩他。"天臺大小止觀,定相千 差,定名菲一,曰定則不二。佛說無量法門,總攝止觀。止者心一境性,觀 者抉擇法慧。心一境性緣無分別,抉擇法慧緣有分別。無分別斷煩惱現行, 有分別斷煩惱隨眠。二者相依,疾風掃葉。若曰偏廢,必覆輔車。又止者定 也,觀者慧也。今以觀糅雜於定學,共立一節者,蓋以遍言,無止非觀,無 觀非止,且欲於下文第四節,間彼參話頭等四法也。黃葉止啼詎實義乎?是 皆路途之方便,非及奧之良規。若及奧也,則此戒定慧學皆為閑話,尚何所 謂糅雜非糅雜邪?然此止觀亦開為二:
一、勝妙止觀。先得止而後起觀者;
二、隨順止觀。依學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

曰止觀,曰勝妙,曰隨順,種種名,種種法,悉以實詮人無我、法無我 為其究竟。當人茍直下無我,無我則無心,無心則無法,無法則無人,而大 用繁興也。曰止曰觀,詎不悖乎?其或未然,刺股封衾,寧忘載道?既載道 也,而於此道起大障礙者,厥有多咎,今但及二:
一、昏沈
心身於所緣境,無堪能性者,昏沈也。如心緣無念而定 久,漸心昏身疲,繼至睡眠等。修定行人最難辨者此耳。蓋掉舉易知,昏沈 難撿。古人於此乃開二門,一粗二細。粗固無論,細為如何?謂於所緣境稍 不明顯,心無策勵,皆昏沈也。比來同輩每印個似清凈境界,或少許光影 者,即曰得某定、某三昧。以余勘之,皆昏沈也。去聖日遙,謬陽焰而曰清 波,可無懼乎?
二、掉舉
貪彼前境,妄計過未,搖心異趣,隨業散亂者,掉舉 也。如心緣無念而定久,則放心不求,自意不牧,遂至朋從。
爾思修行人,人百其病,茍無錯沈掉舉,無論何人,當時泊然在定,詎 有他哉?一切止觀法衍文也。

行人既不越乎止觀,然則緣當何緣?此無定法,要以行人樂欲及煩惱輕 重而為對治。略開六法:
一、貪重者應緣不凈法;
二、嗔重者應緣慈悲法;
三、癡重者應緣緣起法(十二緣起)
四、慢重者緣界判別法(地水火風空識);
五、尋思重者,應緣出入息法;
六、等分行者,應緣各別緣上諸觀。
止觀理趣既已粗知,於焉起行得地為止,古哲擇處,人物悉宜,四時鹹 序,曰山、曰海、曰崖谷、曰市廛,總以便利行人,不害進業為是。當人自 檢。

既得地已,行住坐臥無非道場。為利初機,故言坐法。金剛坐、獅子 坐、七支坐等,坐有多名,名有多德,都非此急。今以下之九法為行者的 趨,若忘荃蹄,是此非此,均無不可也。
一、跏趺或半跏趺(如有病或吃苦隨坐亦可);
二、豎脊(直如樹銅錢);
三、平肩(肩須放松);
四、手置臍下四指處結定印(右手放在左掌上,必兩大指微微相觸);
五、項微俯(項左右有脈如魚鰓,出入循環沖動內氣,故易掉舉,微俯則壓二脈不動,自然在定也);
六、唇合任其自然;
七、舌抵上腭;
八、眼微開,自鼻端下視(遠五尺近三尺);
九、呼吸任其自然。

行既趨乎上階,業每新於日異。篤行固一,業相繁多。先聖以九法表 之,令行者無棲故窠,日新乃德,甚可追也。今示定相,亦曰止相,當然應 有之過程如次;
一、內住:即念住,攝外攀緣,離內散亂,最初系心故;
二、等住:即續住,於所緣境相續而轉,微細系縛漸略故;
三、安住:或失念,或馳散,能複斂攝故;
四、近住:收攝失念,及馳散已,能如理安住;
五、調順:思維定生功德,樂察煩惱過患,令其調伏心不散亂故;
六、寂靜:於粗尋思煩惱,能起正念,斷除令心不流散故。
七、最寂靜:於極尋思煩惱亦能斷除,或時失念率爾現行,亦能治伏,如是等過,令不更起故。
八、專住一趣:於所緣境,恒常相續而行功用故;
九、等持:於所緣境,恒恒相續,無功用故。
是九相者,修定行人必經之程,得等持已,心一境性,即時身心輕安, 名為得止。

止者定也。行人證此輕安,即得定也。然此亦有四勝相,恐學者 昧而不察,得少忘全,特開四法,檢其偽真:
一、頭項似重,而無損惱;
二、遍身如風,內觸妙樂;
三、身內如滿溢狀;
四、於諸煩惱樂斷能斷。
止既得已,由此起觀,曰妙勝觀。以外道例,止共而觀不共。蓋外道有 止而無觀,縱曰觀,非此之觀也。

觀亦開二門、六事。二門者,一、正思擇,二、正極思擇。正思擇緣盡 所有性,正極思擇緣如所有性,此複依六事而行,觀察如次:
(一)義。謂於所緣,依聖言教而明了其義;
(二)事。謂由義所指之一切事;
(三)相。謂所緣之事,思維其自相及共相;
(四)品。謂依義及不依義,所得善果惡果;
(五)時。謂於過未現決定如此;
(六)理。理又開四;
1、觀待道理。以觀待而自明(如煙起而知有火);
2、作用道理。以作用而自明(如筆墨人作用而成字);
3、證成道理。以證得而自明(如飲茶已而渴解);
4、法爾道理。不待證而自明(如三加二等於五);
既得止已,依輕安力起分別觀。觀法雖多,無我空觀最為殊勝,所以者 何?以此觀者,能破根本我執也。如是分別思維,因止以觀,因觀以止,有 時全止無觀,有時全觀無止,有時觀止雙忘,有時止觀共顯,時時增上,了 體明靜,所觀能觀,一切不系,內心外境,了不可形,而當人在此過程之 中,所見如虹如電,如日月,如流星,勝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 不舍不取,無憎無愛,一一消歸自性,乃曰觀果。

止說雜摘經論,百中僅一,行人但企於此,曰觀曰止其庶幾也。然略而 未及者,止觀之前行資糧,並正行時之助行,與斷除沈掉之方便耳。寧可忽 乎?權開三法,次略說之:

一、未修止觀前,應具之資糧
備預不虞,先哲所欽,矧應具之資糧乎?詩曰:"乃裹糇糧",唯識於 斯,特立一位,曰資糧位,固不可忽也。今依論摘四:
1、地隨順。上文已粗說,即得爽塏之地等;
2、戒清凈。戒如筏,舍筏何渡?
3、遠離欲。欲如系,離系乃行;
4、應決定三見:
(1)出離見。人天六道,善惡諸業,皆為有漏,決不染不著;
(2)菩提見。即覺也,行人當凈佛國土,成就眾生,難行能行,決不推諉;
(3)空見。一切法因緣而生。

二、正修止觀之助行
借錯攻玉,尚詠他山;履此勝行,寧忘助伴?緣茍有愆,過患立顯,廢 半途返歸車者,悉由此也。先聖憫之,爰開六法:
1、睡眠適度。是睡眠者,本系過患,身不堪能,乃暫休息。行者應 作如是思維,務於自所緣自思擇,審度如理,即在睡中亦不忘失。睡眠時間 亦須適合,總以回複疲勞為度,過短過長皆為過患。睡眠方式以吉祥睡法為 是。蓋此式諸聖所由,能除惡夢及貪著睡眠等諸過患也。
2、食知量。萬病多從食有,詎知食即是病?行者食時當作疾病想, 防護想,不自在想,報恩想,藥想,如量而止。
3、密護根門。色聲香味觸等,本自虛寂,當體即空,如空無染,仁 者自鬧。茍不取相於外,雲何能動於中?內外翕然,天君寂然,漏泄遠矣。
4、正知而住。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如理而為,不躁不諉,為而不 為,不為而為,無間無遺,一派圓成,法爾如是,曰正知而住。
5、發露懺悔。日新又新,德基於悔;諱惡自封,善無由遷。諱惡豈 君子,遷善非小人。欲完大事於將來,寧潛過患於今日?過而不潛,悔德尚 矣。
6、懇禱加持。《易》尚感通,爰立懇禱。懇禱曰感,加持曰通。感 而遂通。物且雲然,君子勝行,寧忽乎?此密乘之所以重禮拜,而諸宗之所 以有祈禱矣。斯法也,大人猶馭,矧彼初機?
如是六法,行人朝斯夕斯,借助於彼,所作必辦。

三、正修斷除沈掉方法。
曰止曰觀,從來以來,人人具足,個個圓成,亦非他得,不從師授,且 非修有。若修而有,小乘法、外道法、邪法也,詎正法、無為法、無上大法 邪?良以沈、掉二障,趨役行人,不馳則昏,遂昧本來。若無沈、掉,當下 即通。不求已得,及通也得也。沈、掉亦是本來一切,何非大用?若然,行 人未通、未得者,固不得言無修也。修者何修?去沈、掉耳。此開六法,果 當人直下,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盡,能所俱 泯,則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於焉千法皆贅,一法也無,況雲六邪?檢 之!勉之!

1、掉舉時應修止;
2、昏沈時應修觀;
3、修止修觀於沈、掉仍不能去,應起經行或諷誦、持念、懺悔,總以遠離為是;
4、掉多者,應多觀五欲過患;
5、沈多者,應多思維定有功德;
6、沈、掉俱無者,應修行舍,稍緩功用,看止是何法,觀是何行。能觀所觀,為自為他,自然頭頭上顯,物物上明也。
如是等法,當人倘一覷覷破,曰止曰觀,曰戒定慧,曰三藏十二,勝劣 一切等說,都成話柄也。詎不毅然大丈夫哉?茍自縛而求解,無病而長呻, 三世諸佛將奈爾何?
  
慧學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學學何道?會會何法?有學有會,恰恰學錯會錯。""然則無學無會邪?"曰:"否否!有且錯,況無邪?"
進雲:"有無不居,學人究從何會?"
先生曰:"當人開眼闔眼,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即菩提道果也。菩提果者,慧果也。慧果者,佛果也。能如是即上趨乎三藐三菩提也。寧舍此而別有他學曰會取邪?故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或曰初機者不言修,雲何達道?況今之修道者遍諸方,何邪?
先生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船子誠曰:'藏身處莫蹤跡,莫蹤跡處莫藏身。'喚作修道人。不如密多曰:'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喚作修道人。百丈曰:'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喚作修道人。'舍此不圖,取善舍惡,觀空入定,悉屬造作,統攝馳求,詎知轉求轉疏,轉疏轉遠,窮劫不能履乎上階而趣慧果也,悲乎!悲乎!
"六祖能曰:'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者智慧也,三昧者正受也,舍此則邪則愚,而非至行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雜無染,來去自由,通達無礙,是為無念。若百不思,百不想,合眼瞑坐,常令念絕,即是法縛,乃邊見也。不名無念,不名般若,詎曰三昧邪?馬師曰:'前念中念後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是法也,不歷階梯,亦無頓漸,悟此即登佛地,一切不假他求。曰上根,曰中根,曰下根,曰三學,曰多學,曰萬行,曰一行,皆方便而言,就行人迷悟示踐履差齊耳。今茲權開四法,導彼初機。若曰悟門極塵沙而罔罄,開一法已去多,固不計也。"

(一)隨體消
長慶叩百丈之室,曰:"願識佛性義。"丈曰:"大似騎牛覓牛。"慶曰:"識得後如何?"丈曰:"如騎牛人歸家。"。慶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禾稼。"慶從茲領旨,享受下半截風光,更不馳求。此隨體消之楷範。是法也,易滯在體,而難脫落。古德曰:"就體消停得力遲。"

(二)從緣入
香巖擊翠竹以明心,靈源見桃花而悟本,從緣也。古德曰:"從緣入者得力強。"蓋謂其直切契證,而遠離乎情緣意度也。

(三)依文字
依先聖教言,如理而知,如實而行,或觀或止,以戒以誠,丕說詮乎已言,幽理彰於未著,句破《楞嚴》先型悟則,語閱玄沙竟徹,靈源曰:"依文字。"古德曰:"從文字得力者弱。"蓋幽雖漸著,理難徹忘矣。

(四)參話頭
此法至易至簡,至高至玄,勝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以言乎義,空生莫贊;以言乎慧,身子莫詮;攝上中下三根,普過未現三際。行者何修,得聞此法?既聞此法,即得些法;既得此法,喻如金剛王劍,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何堅而不摧邪?伊庵曰:"是法也,窮未來際而不渝。"知言哉!爰以六說,略盡其義。

1、話頭之緣起
話頭者,黃檗揭於前,妙喜倡於後,比來宗門下客,言趣乎入處,莫不競尚話頭。而古人一言一句,契機契理,息心忘心,發明大事之風,不必曰無,然亦漸寢也。原古人純篤,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異域抉擇,殊方趨誠,心搖搖於勝義,情殷殷而神一。孟子曰:"是集義所生。"集義而生,非話頭即話頭,話頭之義實亦潛寓也。末法人情澆薄,集義既難,趨誠者少,而此法門遂應運而誕也。旨哉!旨哉!千古不渝,人百其口,詎能罄贊?
2、話頭之殊勝

當人果能直下薦取,探堂達寢,固無論也。其或未然,寧離功用?且談功用者,不越止觀。
是法也,止觀雙運,遮照互通。止則沈,掉比破,觀則體用齊彰。懼顯而放,遮以以詮實;慮隱而拘,照以明真。不沈不掉,無放無拘,入乎否邪?此觀音入德之門,諸菩薩入德之門,三世諸佛一切賢聖入德之門也。然則參法伊何,說如下支。

3、話頭之參法
法本無法,無法亦法。今必依法,便摘古德參情數則,似之以新來學。黃檗運曰:"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有佛性無?"州雲:"無。但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日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得大口也。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到這里說什麽閻王老子,千聖尚不奈你何。"
趙州諗曰:"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大慧杲曰:"當人當以生死二字,貼在頭上。茶里飯里,靜處鬧處,念念孜孜,心知煩悶,回避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亦不得。到這個境界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切莫放過,正好把一個話頭直截看下,看時不用搏量,不得註解,不用分曉,不得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會,不得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得向師家說處領略,又不得掉在無事由里,行時臥時,但切切提撕,提撕得熟,口議心思都不能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莫滋味時,千萬莫要退誌,正是好消息到也。
又把一個話頭,喜怒靜鬧處亦須提撕,第一不得用意待悟。若用意待悟,則謂我至今迷,執迷待悟,縱經塵劫亦不能悟。但舉話頭時,略抖擻精神,看是個什麽道理而已。
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無?"州雲:"無。"此一無字,便是破生死疑情的刀子也。這刀子把柄只在當人手中,教別人下手不得,須是自家下手方親。若舍得性命,方肯下手,反之亦須在疑不破處,捱將下去。倘驀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休,那時方信靜時便是鬧時的,鬧時便是靜時的,不著問人,自然不受邪師胡說亂道也。
又日用二六時中,不得執生死佛道是有,不得撥生死佛道是無,但只看個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如是參法,舍是無法。行人但行是法,無事不辦,即名勝行、上行、梵行、可忽乎?

4、話頭之歧路
古德參話頭得入者,指不勝屈,而策意行心略不外右之理趣。果能把此一心不異,驀直而前,何堅不摧,發悟可立而待也。然則話頭法門百益而無一害乎?曰:"否!"錢伊庵雲:"話頭之弊,岐途有二。"伊庵造詣固不足稱,然檢點斯處,亦有可取,寧曰以人而廢言乎?今說之以饜行者。
錢伊庵曰:"參話頭之弊,厥有二岐。一說道理,二認光影。如參無夢無想公案,忽然自心謂雲:不過令斷妄想,亦別無奇特。又謂既無夢想,何有主公?更以所參在無夢想處,而實悟不在此之類,各各遊思,種種妄想,落說道理邊收也。參情緊急,忽覺本心,如日當空,或如孤燈獨照,或密入無間,或大彌虛空,或金光閃爍,或暗然空寂,或大地平沈,或見佛菩薩像,以及一切殊勝非殊勝,種種皆光影邊收。非悟門,非本心也。"
上之種種,無一而非透路,無一而非要門,總在當人明得透,信得及,把得住。一聞便信,一信便行,一行便深,一深便直趨,而入閫達奧,方堪稱為宗門種草。若徘徊岐路,相羊兩頭,癡雲甚矣!

5、話頭之檢擇
檢擇話 ,以何為尚?大慧杲多主單提"無"字,天奇瑞專以"誰"字示人,伊庵則以"無夢無想主人公畢竟在什麽處安身立命",為學人必參,此乃能於八識上大亞一刀雲雲。余意不然,火器鐵器,均能殺賊,任一話頭皆可結秀。茍能激得學人疑情起者,便是殺賊利器,固不必拘有義路,無義路,或半有半無義路等。所謂欲尚無所尚,欲為無所為矣。比來叢林,總以念佛是誰交令學人一味死參者,亦可笑也。

6、話頭之罷參
問者曰:"參究話頭以何時已?"
先生曰:"是話頭也,在未司前為方便般若,既悟後為實相般若。未悟前參一話頭便是一話頭,有參時有不參時,有打成一片時,有走著而片段不成一片時,迄徹後一話頭該一切話頭,一切話頭為一話頭,大地、山河、風雲、雷雨、四時八節,人我是非,一切三昧,一切修多羅,十方聖哲,四類含生,語的、默 的、靜的、動的,何一而非話頭?學人到此,參也是他,不參也是他,覓一星兒參與不參皆是戲論,皆是諍語,皆不可得、何時而已?落在何處?當人自檢。思之思之。
曰戒、曰定、曰慧?支開為三,理原不二。任何一學,皆可了徹本來,發明大事。未了徹前三學競秀,理有殊;既了徹已,一物也無,事非殊致。以戒言,能持即定,知持即慧;以定言,知定即慧,能定即戒;以慧言,能慧即戒,常慧即定。明其德曰智仁勇,即其體曰法報化,繩其用曰戒定慧。隨處立名,立名即真。既有真也,妄即虛形,非離真而有妄,實藉妄以詮真。真妄虛名,三學焉寄?非達天德者,其孰能遊?誌公曰:"無智人前莫說,打汝色身星散。"大慧杲曰:"無智人前莫說,打你頭破額裂。"今昔永嘆,賢哲徒懷。
---摘自《維摩精舍叢書.黃葉閑談》

第一章完

 樓主| 發表於 2018-9-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怀瑾老师著作全集在线阅读
http://www.shixiu.net/nanshi/

如何修证佛法_南怀瑾_在线阅读
http://book.sbkk8.com/gudai/fujingdaquan/ruhexiuzhengfufa/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3-29 04:09 , Processed in 0.028343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