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3072|回復: 1

學般若 化二執(徐恒志居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2-9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471baffgw1fbf1iwcmu8j20go0ci74y.jpg

學般若 化二執

徐恒志居士著

(一)
(二)
(三)


人們在生活過程中,不免發生種種煩惱習氣,造成無量的痛苦和不安。從佛法的觀點來分析,產生這些煩惱習氣的根源,主要是我執和法執(也叫人我執和法我執)所造成。由於這二種虛妄和執著,障蔽了本具的智慧光明,不能悟證常住真心,以致無始以來,生死流轉,受無量苦!所以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一)

在談化「二執」之前,有必要對二執涵義,作一些敘述。

經中所說的妄想,即是我們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所說的執著,即是第七末那識的我執。(包括人我執和法我執。成唯識論述記說:『人我執中即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我執是從身上起執著,法執是從法上起執著。

具體來說,所謂「我執」,是我們對於新陳代謝、變幻不實、五蘊和合的身心,固執是能自在主宰的實我。這主要是由於自心污染、暗昧,不能了達身心等現象,莫非是各種因素的合成,由於在本無實我中妄生執著,處處以「我」為中心,便產生了各種煩惱、迷惑。這些煩惱可以概括為「見惑」和「思惑」。

「見惑」可分為五利使和五鈍使。前者就是身見(也叫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即固執自己的惡見及所依五蘊以為最勝)、戒禁取見(即固執不合理的禁戒及所依五蘊以為最勝。)五種;後者就是貪、瞋、痴、慢、疑五種。利使如刀口,鈍使如刀背,利使的造業,是與鈍使分不開的。所以到了初發無漏智慧的小乘見道位(即初果),不但迷於無常、無我等真理而起的「親迷之惑」——五見與疑,一時頓斷,而依於五種妄見所起的「疏迷之惑」——貪、瞋、痴、慢四惑(如對五見貪著不捨;有人反對五見便生瞋心;不知五見純屬錯誤;認為五見是正確的而生驕慢。)也同時斷盡。因為這利鈍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故叫「見所斷惑」,簡稱「見惑」。至於依於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貪、瞋、痴及慢,是小乘修道位中進一步思維、修習真理,漸斷的惑,故叫「修所斷惑」,簡稱修惑或「思惑」。以上「見思」二惑(粗惑),生滅不息,對各種事物產生分別貪愛,障礙本不生滅的性體,因此也叫「煩惱障」。煩惱障能障涅槃,招致三界內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

所謂「法執」,就是雖能了達「人我」是空,卻固執一切諸法以為實有,不能了達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正像水(液體)在○度C時,可以變成冰(固體),而在一○○度C時,便可變成水蒸氣(氣體),客觀條件(溫度)變化了,事物便隨著起變化。楞嚴經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既然緣生緣滅都是虛妄,所以生即無生,滅也無滅,都無自性,所謂「法我」也是空的。造成法執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見思粗惑雖去,而塵沙、無明等細惑未淨,不能了知事物的真相和實性,因而使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境界受到障礙,所以也叫智障或「所知障」。所知障能障菩提,招致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煩惱障是從當體立名,所知障是從所障立名,由於無明障蔽,使所知之境不能顯現,故叫所知障。一般以為所知的知識、學問……等等能障蔽自性。這不是「所知障」的實際含義。)

此外,我執和法執都有「分別」和「俱生」的不同。由分別起的,是見道位中所斷;俱生起的,是修道位中所斷。

如「分別我執」是由於後天不正確思想的虛妄分別以及邪師邪教的引導所造成,屬於見惑的範圍,小乘初果,入見道位時,便能頓斷。(相當於大乘別教初住位,圓教初信位。)

「俱生我執」是先天與生俱來的,對境自然而起、不待思察的我執,屬於思惑的範疇,在小乘修道位中漸斷之,至四果(即阿羅漢)斷盡。(相當於別教七住位,圓教七信位。)

「分別法執」則相當於「塵沙惑」。這是一種度生的惑,是以劣慧為體。由於學人不識如塵如沙之無量法門,以度無量眾生,因此障於化導。入大乘見道位時(即別教初地位,圓教初住位)便能頓斷。

「俱生法執」屬於「無明惑」,在大乘修道位中漸斷之。(別教斷十二品無明,圓教斷四十二品無明。)

華嚴經十行品說:「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茲將二執列表如下:

          ┌─分別我執──見 惑─┐
   ┌─我執─┤           ├─煩惱障──分段生死
   │    └─俱生我執──思 惑─┘
二執─┤
   │    ┌─分別法執──塵沙惑─┐
   └─法執─┤           ├─所知障──變易生死
        └─俱生法執──無明惑─┘

(二)

一切凡夫由於我執和法執,枉受無量身心大苦,因此必須實踐佛法,逐步轉而化之,才能獲得自性本具的無量光明和自在。

由於人們根性,因緣萬差千別,因此在修持方法上,因病設藥,法門無量。但無量法門,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攝心為戒,定慧交資,便能去執化障,成就覺性;而止觀法門則是得定開慧的重要功夫。止與觀原非二法,在具體實踐中,則每以修觀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釋尊隨機施教,教三界內的鈍根眾生,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析空觀;教三界內的利根眾生,修諸法緣生無性,當體不可得的體空觀;教三界外的鈍根菩薩修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三觀;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薩,修稱性圓妙、直下照去、三觀任運圓成的一心三觀。

般若法門,不外由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所謂實相般若即是本覺,觀照般若即是始覺。由一念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覺與本覺合一,便能破小我的執著,而悟證常、樂、我、淨的大我,豈不慶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為有,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三)

這裡特將般若觀照法門的具體下手方法,作一歸納和介紹。

觀心方法的重點,是要隨時隨地回光返照當下的心念。在初下手時,宜於靜中進行,先結跏趺坐,調整身、息,放捨萬緣,合目斷光,細細靜看(觀即是看)自己起心動念的情況,這時定覺妄念忽來忽去,生滅不停。我只是一味耐心觀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不捨。由於妄想分別被自心所照,便能湛寂不動,隨著觀力的深入,無不逐步消於無形。妄念再起則再觀,反覆用功,這樣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在靜中觀照純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同時覺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強,漸漸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這時雖寂寂無念,卻了了常知,就與般若自性相應。這是第一步,可說是由照而住的「照住」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功夫。

此後,不論行住坐臥,常常從這寂定的性體上起用觀照,妄念才現,立即察覺。用功日久,由於覺照時時現前,妄想執著起時,便能如片雪洪爐,頃刻消融。這時正是依圓覺自性之光明,照寂滅清淨之覺體。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可見徹證覺性,更無別法。這一階段的功夫,實際上正是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心」(生清淨之心)功夫。

這樣再繼續前進,漸漸體會到自性本來清淨,不必著意起照,入於忘照而終日未嘗離照的地步。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到這一層次,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二執齊消,我法雙空,並空也空,證入「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的境界。

此外,做觀心功夫,必須與六度萬行緊密結合起來,與種種順逆境界的磨練結合起來,以堅強的毅力,與自己的煩惱習氣奮鬥,見為我執,解而空之,情為我愛,轉而疏之,在障礙中忍得住、透得過,逐步功行純熟,做到於一切法不取不捨,證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圓覺經)便能迅速與空有不二、寂照同時的實相境界相應。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論說:「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速成不退。」華嚴經十地品說:「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以上經論所說,都是學般若、化二執的寶貴指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506.htm

 樓主| 發表於 2017-2-9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執
我執梵文:आत्म ग्राह ātma-grāha),佛教術語,又名人執,即妄執人有一實在的我體(補特伽羅)。為二執之一,對應的為「法執」。 我執按三界境界相可分為:
  • 執取見聞嗅嚐觸知等自性,於欲界中所觸之境界,以如是知覺性為不壞之我。
  • 執取見聞觸知等自性,於色界中所觸之境界,以如是知覺性為不壞之我。
  • 執取了知定境之自性,於無色界中所住之定境相或執取恆審思量心為常住不壞之我。


分類[size=0.66666667em]編輯
我執在《成唯識論》中,分為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1]。俱生我執是指出生即有,分別我執是指後天薰習而得。俱生我執來自深層意識,很難切斷。分別我執只在表層意識中有,即因為後天外界的影響而形成的我執,因為不是與生俱來的,故較容易斬斷。
三科的分類法,要求佛教僧眾從這三方面來觀察世界,旨在斷除我執[2]


參考條目[size=0.66666667em]編輯


參考文獻[size=0.66666667em]編輯
  • ^ 成唯識論》(一卷):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虛妄薰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此復二種。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分別我執,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有二種。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二、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別計度,執為實我。此二我執,粗故易斷。初見道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卽能除滅。
  • ^ 俱舍論》(卷一):「依愚之差別,為愚於心所者細別心所而說五蘊,為愚於色法者細別色法而說十二處,為愚於色、心二法者細別色、心二法而說十八界;依根之利鈍,為利根者說五蘊,為中根者說十二處,為鈍根者說十八界;依樂欲之不同,為欲略者說五蘊,為欲中者說十二處,為欲廣者說十八界。即由三科觀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88%91%E5%9F%B7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24 05:41 , Processed in 0.021682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