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網-漢傳.藏傳.南傳.佛教資訊網

注册藏密网可以获得更多功能与服务的支援,赶快注册吧!
立即註冊

合作站点账号登陆

快捷導航
查看: 6550|回復: 5

談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12-20 08: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談談聞思修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節選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七冊)


一、修的內容由聞思決定,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

很多人認為“聞思時才需要觀察,實修時唯一應安住修,不必觀察”,這樣自然便會認為:不聞思照樣能修,或者聞思只是研究或為實修提供證據。

這種想法若不遮破,則始終不會重視聞思。

以下破除這種觀點:

實修時必定有個所緣境,有個所修的內容,若不經過聞思,是不可能了知這一內容。就連炒菜這樣的小事也要先聽別人講解怎麼炒,之後還要自己考慮,觀察到位,才能實際操作。同樣,所修的內容首先要聽別人講解,由他力得到決定,再由自力思惟決定,然後再串習就是修。所以,修的內容是由聞思來決定的。

再者,聞思決定的內容本來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因此修也就有觀察和安住兩種,不能說修唯一是安住。

譬如:修淨土法門中求生淨土的願,即是修厭離娑婆和欣求極樂的心。對所修的內容,首先應通過聽聞瞭解,否則就不知道修些什麼、該如何修。所謂“聽聞”,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師的開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緣和合,而聽到佛經中修欣求心和厭離心的內容。同時,必須明白所聞的法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所修的內容——實修的教授。

比如,聽到講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燒,這是修厭離心的教授;又聽到講述極樂世界種種依報和正報的莊嚴,這是修欣求心的教授。這樣通過他力得到了知,就是由聽聞決定所修內容。

之後,還要對此數數思惟,瞭解透徹。比如,娑婆世界的苦苦、壞苦、行苦,每個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把“苦”、“壞”、“行”叫做苦?為何要出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哪些過患?這些問題自己不思惟就決定不下來。所以,修厭離心的內容——三苦、八苦等,先要由思惟引發定解,之後再反復串習,就會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修越強,越修越穩固,最後,會達到囚犯想出監獄、糞坑裏的人想出糞坑那樣迫切的心情,一刻也不想呆在娑婆世界。

反之修欣求心,就是觀察極樂世界沒有三苦、八苦,往生立即了脫生死、獲得不退轉果位,種種依報環境的功德、正報佛菩薩的功德等。但是,對此若不聽聞、閱讀淨土經論,自己是無法瞭解的;若不思惟,也不能將所修的內容吃准、搞透。所以,首先應通過聞思決定修的內容,再如是反復串習,令欣求心增上、持續。相續中一旦具有欣求心和厭離心,便是成就了求生淨土的願。

由此可見,修不只是安住,聞思也不只是為修提供證據,不是和修無關的佛學研究。應切記“聞思的任務是決定修的內容”這一關要。

二、聞、思、修密切相關

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這三種慧是如何產生的呢?即:聞慧由聞而成就,要想獲得聞慧,前行是聽聞,由聞法就會成就聞慧;思慧是由思惟所成就,不在思惟上下工夫,思慧就無從產生,故思慧的前行是思惟,由思惟便能成就思慧;修慧由修習而成就,即由串習而成。

之後,反觀自己:聽聞時,如果沒有如法的發心和行為,耳根沒有專注在法師所說的法義上,或者生起昏沉、掉舉、傲慢等煩惱,如此絕不會生起聞慧,只會增加無明、業障;思惟時,若對所聞法義,或者粗略閱一遍,或者束之高閣,根本就不看,又怎麼談得上如理思惟?又怎麼有數數如理思惟?所以,落實思惟的人寥寥無幾。如是思慧尚未產生,更談不上引生修慧。

以下再了知三慧次第生起的道理。

(一)“修慧從思慧生”

“修慧從思慧生”並不是指從思慧直接就產生修慧。修慧的前行是修,修又是串習由思慧所決定的法義。若無思慧,就無法確定在何處修,想串習也沒有所緣境,又如何生起修慧?所以,要生起修慧,必須串習思慧所決定的法義,是從這個角度而言“修慧從思慧生”。

比如,對世間享樂修出離心,所修就是壞苦,這只有由思慧才能決定。換言之,以思慧能決定欲樂不是安樂性,刹那遷變之故;欲樂壞滅時必定產生痛苦,有貪著心之故。了知這些之後,再安住法義串習,就可以引發厭離心,而且,越串習厭離心越強,厭離心越強,就越能放下。如果沒有思慧,不知在何處串習,又怎麼能生起修慧?所以,沒有思慧指導的修就像盲人射箭,是“盲修瞎煉”。

(二)“思慧從聞慧生”

並不是說從聞慧直接生起思慧,而是說思慧依靠思惟產生,思惟的內容由聞慧而決定,是從這一角度說“思慧從聞慧生”。

比如:清楚地聽聞了講述八無暇、十圓滿的文句,所憶持的法義就成了思惟的內容。如果聽聞之後,沒有記住任何法義,連講什麼都不知道,又能對何者作思惟呢?因此,沒有聞慧,就不可能有思惟。

總之,由聞而產生聞慧,由聞慧能進入思惟,由思惟而產生思慧,由思慧能進入修習,由修習產生修慧,這是聞思修的生起次第。

另外,應當“主動及時地轉入”聞思修。這個主動性非常重要,聞思修主要靠自己,自己不爭取,沒有人能把智慧直接送入相續。釋尊的能力可謂第一,如果有這種可能性,佛早已把智慧安放在每個眾生的相續中。

所謂“主動及時地轉入”,就是要盡心盡力地投入,聽一點,就要聽懂一點;聽懂一點,就要思惟一點;思惟一點,就要透徹一點;透徹一點,就要串習一點。比如,聽人無我法門,耳根要專注在法師的音聲上,自己的動機就是要聽懂,要生起聞慧,對重點之處,若無法記下,就應做筆記。總之,要盡一切努力得到聞慧。若具這樣的發心和加行,則聽一次就生一次聞慧,聞法就很有收穫,內心便會歡喜聞法。

聽懂之後,最重要的是思惟,即針對聞思所了知的法義,及時地思惟,依靠自力對法義融會貫通,生起斷定的理解。乃至未獲定解之前,必須不斷努力地思惟。

為了能一心投入思惟,並有所成就,應當合理安排時間和環境,儘量避免外緣的干擾,舍離一切無關的世間瑣事、無義的閒談交往,如此才能集中心力投入思惟。所以,應當獨自在寂靜處,專心致志地觀察思惟法義。聽聞、修行都應如此。

總之,對每天以聞慧了知的法義,要及時轉入思惟,通過點滴的積累,逐漸成就累累碩果,如同“聚沙成塔”一般。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也沒有異想天開,凡事均需長期用功才會有成果,而且大成果是從點滴積累而來的。

比如,聽聞了人無我法門,知道了“觀察我和五蘊一體、異體”的方法,但並不能以此為足,而是要思惟透徹,直到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為止。因此聽聞之後,就應一心思惟:“我”和“蘊”一體有什麼過失;“我”和“蘊”異體又有什麼過失;“我”和“蘊”不是一體、異體,那“我”是什麼?“我”和“蘊”到底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要一遍又一遍地觀察、衡量,要切實下苦工夫,要知道憑空是不可能產生定解的。

一般思惟時都會有個過程,最初一點也摸不到頭緒,左邊摸一下、右邊摸一下,翻來覆去地摸索,但最後慢慢會理清頭緒,開始相應法義,能決定“是這樣一個意思”,心裏能肯定而沒有懷疑。

因此,我們應當長期聽聞正法,之後及時轉入思惟,如是讓佛法正見越來越深廣穩固。須知,這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聞思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熟”,“熟”了就會“透”,“熟”了就會善巧。《禪林寶訓》中說,白雲禪師閱經書不下幾百遍。每次開卷再讀,一定有新的收穫。我們若能像禪師這般勤奮,一定能通達佛法。

古人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細讀深思理自知。”(舊書若能耐心讀上百遍,細細地讀,深深地思惟,書中的道理自然會明白。閱讀屬於聞慧,讀時思惟屬於思慧。)聽聞、講解、思惟都是如此。任何法門只要反復講、反復看、反復思惟,以串習力終有透徹的一天。

由思惟決定好之後,就要及時串習。比如,對暇滿的涵義,很多人五年前就理解了,但是並沒有在心上串習,所以五年後仍在虛耗時間,根本不見有進步,這就是不串習的過患。所以,懂了一點之後,要立即串習。比如,對“暇滿難得”不斷觀察修,才能遠離過失、引生功德,也才能日日有進步(上等修行人日日有進步,中等修行人月月有進步,下等修行人年年有進步)。如果不僅沒進步,還不斷退步,那就不是修行人,因為只是學知識,根本就不修,沒有改變自相續。

三、對實修來說聞思最重要之理

理由是:有多少聽聞,就有那麼多的聞所成慧;有多少聞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思惟;有多少思惟,就有那麼多的思所成慧;有多少思所成慧,就有那麼多的修習;有多少修習,就有那麼多的滅除過失、引生功德。換言之:聽聞是零,聞慧就是零;聞慧是零,思惟就是零;思惟是零,思慧就是零;思慧是零,修就是零;修是零,所滅的過失、所引的功德就是零。

因此,對實修來說,聞思最為重要。若無最初的聞思,修行要麼成為盲修瞎煉,要麼流於影像,很難成就。

由此便知,聞思修對於個人修行的成敗和整個佛教的興衰,關係何等重大。如果捨棄了聞思,也就不會懂得什麼是人身的意義,什麼是無常,什麼是苦,什麼是人無我,什麼是慈悲,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因果,什麼是生死的緣起,什麼是三寶,什麼是空性,什麼是佛性。如此一來,人天善道、出離心、菩提心、出世間空性之道等,完全會隱沒,最後不聞三寶之名,又怎會有教證二法住持世間呢?對個人而言,人天善道、解脫道、菩提道,只有依靠聞思才會瞭解,也只有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才能在心中體證佛法。所以,世親菩薩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這是千真萬確的定論。

四、兩種偏差

(一)聞思未到量就盲修瞎煉

如果聞思沒有到量,不明白修的次第、方法、數量,不知道如何解決修行中的問題,也辨不清正道和歧途,沒有了定解之目,極易墮入盲修瞎煉的險坑中。

(二)聞思此法,修持彼法

這是不明白教證二法的關係所致。其實,教法是指示修行的道路,教你怎麼做、怎麼修,而證法是按照所指示的道路真實行持。所以,修就是修聞思所決定的法義。如果聞思和修無關,聞思的法義並不是所修的內容,則即便聞思二十年,也對修沒有任何幫助,有心修行的人又豈願虛耗二十年寶貴時光?若按這種想法,很多人會放棄聞思。

試問:佛成道之後,最根本的事業是轉法輪,四十九年說法,結集成三藏十二部的教法,如果這些教法不是指引眾生修行的教授,佛陀四十九年說法豈非無義?這是對佛的大譭謗。

再者,一般人單憑聽聞也無法得到解脫,否則“修”就成了多餘,只要說“聞、思”,不必再加一個“修”。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如果不是這樣,那應當僅僅以聽聞無我等法就現量證悟其義,當下得解脫,所謂的修持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又如果不聽聞無我等法就可以自修彼義,那宣說諸經論應成毫無意義,也就不必宣說了,但這是絕不可能的。如果想獲得聖者如實見法性的各別自證智,必須首先聽聞聖法,然後思惟其義而生起定解,接下來,應當專注一緣修持此法義。因此,初學者最初必須生起聽聞智慧。因此,聽受和所講的佛法是這樣具有大意義和大必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通病,聽完法合上書本,就算完成任務。如此即便一部接一部地聞法,其實根本就沒有思惟過,學的雖多,但真正消化、吸收的卻非常少,又怎麼能引生定解?怎麼能結合相續串習?如此只會墮入“聞思沒有用”、“聞思不必要”的邪見中。

還有一些人雖然在聞思,但不夠徹底。有些只掌握佛法的片段,不懂得整個菩提道從下至上的次第;有些沒有體會到佛法的真實義,沒有得到心要;有些不知道“修”是安住在聞思所得到的定解中,串習由聞思所決定的法義。

觀察目前聞思修的狀況,問題頗多,不良心態也很多。一種是不老實,無法老老實實坐下來,全心全意地融入佛法;一種是不踏實,學佛多年,心裏一直沒底,總是懷疑“這樣做有沒有用”;還有一種是幻想家,本來基礎的法門就是目前最需要的,拋開這些能聞思、能串習的法門,整天盼星星、盼月亮,幻想能得一個最高、最快、最輕鬆的法。

本來一切佛法通過如理聞思都能顯現為修行的教授,但一般人未能好好聞思,也就沒有能力趣入實修。這並非所學法門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沒有好好思考過聞思修的關係,一向沒有依教奉行,才導致不能把法結合在自心上修行。如果不改變這種狀況,恐怕還會發生不良的後果。

因此,首先要調整聞思修的發心,明確目標,唯一是為了了生死、成菩提、度眾生,而不是想獲得名聲和地位,也不是只收集佛學知識。

其次,為了能真正串習法義,改變自他相續,先應精進聞思,掌握修的方法,明白修的次第和數量。之後,於己,唯一要在心上實修實證;於他,唯一要無私地為有情開示佛法的心要。由此可見:上等修行者是上等法師,中等修行者是中等法師;住持佛法和實修、自利和利他、教法和證法、聞思和修,彼此關係密切,並非毫不相干。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比如,某人想練劍的願望非常強烈,到處尋訪名師,拜師之後,想方設法要學到劍術。他的心始終專注在劍術上,對老師的教導,一句不肯漏,全面主動去尋求、去摸索、去請教,目的無非是想把劍練好,提高境界。他弄清套路之後,不會只滿足於“紙上談劍、口上談劍”的境界,會立即真刀真槍地操練。我們聞思修若能有這樣熱誠實幹的心,肯定會成功。

所以,學佛不只是為了做理論家、談論家,積累佛學知識,學佛的目的是解脫、是成佛、是度眾生。一切聞思修都應從這點出發,而且注意力要放在如何修心、應修何法上面。這樣的初發心非常關鍵,應時常銘記於心。須知,佛地之前均為有學地,均需聞思修,需輾轉增上,故應發起從現在開始學到成佛為止的大心。佛法如大海,越轉越深、越轉越廣。我們聞思就要和修心結合,逐漸將自相續轉成聖賢的相續,轉成佛菩薩的相續。
五、舉例說明

(一)修暇滿

我們耽著今生,散亂心非常強,這是無始以來串習堅固的習氣,直接障礙攝取後世和解脫的大義。看似很小的顛倒心,實際上危害無窮,會把心完全纏在追求今生的魔網當中,大好人生都浪費在造惡業上。

對治這種顛倒的方法就是修暇滿。能否修成,就觀待聞思是否獲得定解。因為修暇滿實際是串習聞思所決定的暇滿難得和義大的意義,如果獲得定解,安住定解觀察,越觀察就越能引發珍惜人生的善心,當這個善心修到猛利、持續時,就有力量逆轉顛倒心。

所以,對於修暇滿來說,最重要就是聞思暇滿,力爭生起定解,而不是用其他方法,也不觀待外在條件。

為了獲得定解,要盡力尋求聞思。凡是宣說暇滿之處,我們都要好好聽聞。凡是開示人身難得、義大的經論,古德珍惜人身的教言、傳記,我們都應收集,作為專題,對重點要深入思惟。像這樣,一次一個重點,下死功夫突破,學一次學透一個,步步透出就是在前進。

平時應多聽、多看、多思惟。學暇滿,就一心投入在暇滿上,一直思惟到完全扭轉觀念,獲得不可奪的正見,再依正見串習,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然,見解沒有轉變,修行就很難相應。

所以,首先要獲得定解,然後安住在定解中串習,而且要堅持串習,如此才能斷除原先的顛倒心,讓珍惜人身的心越來越強,乃至最後稍一提念,就會現起正念,這就修成了菩提道的一個支分,自相續也因此受用匪淺。

(二)修人無我

首先,由聞思抉擇無我,遣除心中對無我的懷疑,破除有我的觀點,引起人無我的定解。然後,不論入定出定、行住坐臥,都再再串習無我的定解,讓無我的習氣逐漸成熟,即“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習氣生的地方——無我,讓它變熟;習氣熟的地方——有我,讓它變生)。

無始劫來,我們最熟悉的是我執,一張口就是“我”,起心動念都是考慮“我”,不必費力自然如此,這是無始積習,根深蒂固。這個我執就是輪回之根,此根不斷,根本無法相應出世間法。從這個根出生八萬四千煩惱:讚歎“我”,馬上露出笑容,批評“我”,臉馬上陰沉下來,順我的意就高興,不滿我的意就生嗔心、嫉妒心,凡事都要滿足我的意願。換言之,凡事都要隨順我執才行,這就是修我執。這種狀態若不扭轉,千生萬劫也出不了生死,因為方向完全相反,這是念念生死的走向,怎麼會有解脫?所作所為都落入生死當中。

現在要從根斷除輪回,唯一要依靠智慧。智慧也不會憑空產生,必須通過聞思空性,而且首先從容易下手的人無我開始。

為了讓修行得力,首先聞思要達到要點。聞思越成熟、越究竟,修起來就越方便。如果聞思透徹,提起來就可以用,就可以安住。這樣熏習得多,思惟得也多,達到量之後,“無我見”自然就穩固,絲毫動不了。

我們對一件事聽得多、想得多,自然形成一種見,轉不過來,以後無論做什麼,都隨著這個“見”轉。現在應善用心這個作用,逆轉串習,不斷聽聞無我,時時思惟無我,最終會破除疑惑,得到定解,之後串習這個“無我”的定解,以無我執伏住我執,不去想我、貪我……,自然就伏住煩惱。

若能以無我定解的慧眼,見到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此外並沒有“常、一、自在”的我,心就直接安住“唯蘊無我”的定解上,串習得越熟、越深,越好。最好一切威儀中都依止正知正念,讓心安住在“無我”中。走路時,知道只有五蘊在不斷隨緣起運轉。聽聲音時,也要作意沒有我,只是耳根和聲塵和合,現起一個聲音的相。安住在無我中,別人說你好,也觀“沒有我,只是一堆蘊,沒有可貪執的”;別人罵你,也觀“只有蘊,只是零散的微塵和念頭”。如是怎麼也找不到“我”,不必為“我”歡喜、為“我”憂。

身處人群當中,很容易就和別人比較,這時不安住無我,很快就會生起煩惱。比別人高,就生傲慢;比別人低,就生自卑;見別人圓滿,就生嫉妒;見自己好,就有表現欲,想爭座位、出風頭。這時應當安住在無我中,別人是五蘊,我也是五蘊,心專注在蘊的相上,不去執我,如是“我好、你不好”、“我吃虧”、“我沒有被重視”等念頭得不到支持,就生不起來,即可遮止貪嗔。

總之,要舉一反三,自己主動給自己當教練,把人無我的法門貫徹在生活當中,時時運用。

(三)修苦

若對苦聞思得不夠,則很難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更不必說大悲心。因為如果沒有聞法,就不了知三苦的體相以及八苦、六道諸苦等的差別,而不思惟有漏皆苦、樂是壞苦等涵義,就無法獲得定解,這樣很難安住在輪回是苦海、是火坑等意義中,也就無法修成普厭三有的出離心。

一般苦苦好理解,但瞭解壞苦、行苦的人並不多,這樣就很難修成出離心,因為只知道苦苦,並沒有深刻認識到壞苦和行苦,就無法對善趣(欲界人天、色界、無色界)生起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而一味追求輪回的圓滿,則無論修什麼也只是積集順生死業。

由此可見,了知教理的重要性。教能指示方向路徑、界定地道階位、辨明真妄,若教理不明,就像盲人一樣,容易誤入歧途。比如,認識不到壞苦,就會把欺誑性的樂受看成是安樂,無法解脫對樂受的愛著,不必說天宮的妙樂,即便對人間的小樂也是趨之若鶩,不會覺得沒有意義,而且還耽著不舍。如此發展下去,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趣入解脫道?

再者,大悲心也要有聞思苦的基礎才能修成。一般說修大悲,其實修的只是片面的悲、浮在表面的悲。聞思若未究竟,會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修也是流於影像。今天照著法本相似修一點,幾天不見效果,又轉修下一個,一系列修下來不見有什麼成就,便全拋在一邊,把希望寄託在另一個法上。總認為有不共的法,認為有捷徑,可以輕而易舉地奏效,就是不肯刻苦地聞思修。相反,若聞思究竟再修,則修一法就能成就一法,修出離心成就出離心,修菩提心成就菩提心,修無我成就無我。由聞思決定好了整個菩提道的各個支分,之後就是修習這一系列的道次第,不必再另找一個修法。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四)修持淨土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對西方淨土的因、果、事、理,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往生的正因和違緣,西方淨土的不共優點,修持淨土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大願海,彌陀名號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聞才能瞭解。多聞之後,又要多思惟憶念。如果由思惟聖教和正理引發了定解,那就能引生往生淨土堅定的信念和切願。在真信切願推動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淨土正因,步步切實,決定成功,可以說“往生淨土,萬牛莫挽”。以這個原因,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所以先由聞思引生定解,這是最初的關鍵。在定解的攝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點一滴都能成為淨土資糧,而且是純乎其純的資糧,由此開始踏上了往生淨土的真實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為整個心和阿彌陀佛相應,功德不可思議。按這樣發展,雖然還身處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為極樂國的人。

相反,若沒有聞思淨土的經論,對淨土沒有生起真信切願,則修持淨土容易淪為影子之道。(當然並不排除宿世已種過深厚善根,一聽就能深信不移,這並非此處所指的對象。可以反觀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願望甚至比去美國還微弱,那一定要聞思淨土的經論教言。各人都有自知之明,反觀自心就知道信願的真切程度。)

不聞思是怎樣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應的呢?(此處,“聞”不只是聽聞,十法行中的書寫、閱讀、諷誦、開演等都歸屬在內。)比如,沒有聽聞思惟過阿彌陀佛的功德和恩德,就不會去憶念,也就無從生起對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聞思得不夠,觀察和憶念未到量,則信心和感恩心就很難猛利、恒常。如是即便修一點,與法相應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顯。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會了知阿彌陀佛的智悲力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宏深廣大,也就不能由衷地發起對佛的皈依心,這樣即便形象上向阿彌陀佛合掌、禮拜,但和以猛利皈依心禮拜相比,功德相去甚遠。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遠比單憑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決志求生淨土。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能真正觀察到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性,遇到世間的順逆境,仍會耽著不舍,無法投注心力修持淨土。比如,一個人對苦諦思惟得深徹,出離心堅固,他就能放下世間,一心修淨土。而另一人不知輪回是苦,根本沒有出離心,雖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間的念頭不斷。兩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懸殊。

或者,不聞思,就不知道淨土不可思議的利益,不會緣此觀察串習,也就難以生起欣求極樂的心,更不能讓欣求心達到強烈,以及持續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無法深刻瞭解《阿彌陀經》所說的“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樂”的內涵,也就發不起求生的心力。

再比如,若沒有對因果深入聞思,就無法引生對因果的信心,這樣正知正念不容易堅固,平常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師說:“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所以,有沒有深信因果的正見,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遠。當然,此處聞思業果是指如理如量的聞思,而且能以法為鏡反省自己。走馬觀花般的聞思或者不得要領的聞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沒有聞思過菩提心的教法,就不會深刻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發菩提心是往生淨土極關鍵的正因。事實上,有沒有菩提心攝持念佛,功德相差懸殊。或者,對於菩提心是大乘入門、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德相、修菩提心的方法等,沒有深入聞思引發定解並實修,即使發菩提心,心力也很微弱,或者只是相似的發心,這樣念佛效果也就很差。

印光大師說:“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弘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又說:“鬚髮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系統聞思第二轉法輪的空性和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對於淨土的理解就很膚淺,證入的品位也不高。《觀無量壽經》中所講上品上生的條件,其中一條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目的也是提高對大乘的見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資糧,從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暇滿、無常、惡趣苦等涵義,就不知道怎麼珍惜時間修習淨土,怎麼讓心專一。相反,對此等若獲得了定解,則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讓心轉入修行。如《徹悟語錄》中說:“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這段開示就是將暇滿和無常的教法直接和淨土的修行結合,顯示為實修的教授。開示中所說的“知”,也只有通過聞思才能強有力地引發。如果經過串習讓珍惜人生的心強烈、持續,單以這個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費時間的惡習。

印光大師開示:“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是將無常和惡趣苦顯示為實修教授。若想強有力地生起這一正念,基礎仍是聞思無常和惡趣苦。如果聞思獲得定解又數數串習,那就能讓怖畏心越來越強,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讓心轉入念佛。


總結: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不會認為聞思和實修沒有關係。我們應當靜下心從長計議,一點一滴逐漸積累聞思,下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將思想觀念徹底轉為佛法的觀念,面對任何人事物以及輪回、人生的現象,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從而走上覺悟之道。

如此,面對輪回時,不緣則已,一緣就是不淨、就是苦、就是假相,如是自然會退掉耽著輪回的心;面對眾生時,自然就能生起慈悲菩提心、利他心;修持六度時,自然就能自在趨入,修持到位,而且自然發起大乘弘願;面對境界現前時,都能了知是因緣生,沒有自性,打我、罵我、贊我、毀我,沒有任何可執著之處,能所雙亡,或者,思惟這些都是緣起法,不必歡喜不必憂。而且,無論講什麼、修什麼、念什麼,很容易就契入,就像丹青妙手畫技純熟時,隨手畫來,惟妙惟肖。

所以,貴在純熟,對佛法要學得滾瓜爛熟,日裏夜裏、醒時夢時,心心念念往法上如理作意,朝也念法、暮也念法,心自然就轉成佛法的體性,從文字的教法修成了心中的證法。

這樣,見色聞聲、待人處事、穿衣吃飯,都可以在心上用功,統統可以轉為道用。就在一個心上運用一切佛法,譬如到一個城市,可以觀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多體、觀緣起、觀淨土,可以修菩提心、發願等。可以將佛法完全融入生活,一切都變成修法。

如此才會明白,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道次第具有一切佛語現為教授的特點。若能沿此道深入下去,即可顯露更深層次的佛法,如同抽絲剝繭,最終顯露萬法實相,了達佛法的密意。如此自然就知道佛法都是引導眾生成佛的方便,根本沒有相違之處,而且全都可以融會於一個心上,頭頭是道,念念可修。

能修的天地非常廣闊。暇滿、業果、無常、惡趣苦、皈依、苦集、十二緣起、懺悔、慈悲喜舍、菩提心、六度四攝等,都是在心上起修。對這一套得到定解之後,修行方法不必要問別人,自己心知肚明,不會再有任何懷疑。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辨中邊論釋》中告訴我們,聖法的一切修行相或行為相,可以歸攝在十種法行中。十種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這十種當中含攝了一切有關聖法的修行,因而稱為十法行。我們行持十法行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獲得無量福德聚。因為聖法是出生一切利樂的源泉,並且是超出三有的正道,與之相關的一切作業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下至書寫、聽聞一個偈頌,功德也勝過一切世間善根。

此“十法行”就是聞思修的廣說,而聞思修是我們入佛門乃至成佛為止最重要的所作,也是我們應日夜投入唯一的所作。所謂資糧道的菩薩,主要精力都要用在聽聞和思惟聖法上。在此基礎上“加功用行”,就趣入加行道。由此便知,自己目前應當在何處著手努力。
最後,願大家一入道就認准方向,順利進入聞思修的正軌。

(本文僅就道次第體系,討論聞思修的軌則。然而,眾生根性有利鈍、善根有深淺、法緣有親疏,且修行不止一世,宿世栽培大有厚薄,因此法門的施設、方法、次第無法一概而論。或以信入、或以定入、或以慧入、或漸修後悟,或悟後漸修,或一機一緣而頓悟,或一名一咒而直入,或依佛力頓發宿慧,或依信心暗合道妙,或師徒緣深依師口訣修持等等,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請讀者審慎抉擇。)

顯密佛網
http://www.xianmifw.com/book/index.php

 樓主| 發表於 2011-12-20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上師博客、播客、微博地址

顯密佛網
http://www.xianmifw.com/book//index.php

益西彭措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ixiponcuo

益西彭措土豆官方播客:
http://www.tudou.com/home/yixipengcuo

益西彭措新浪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益西彭措騰訊官方微博:
http://t.qq.com/yixipengcuo


發表於 2013-5-12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法對眾生具有重大的利益,如果沒有佛法,眾生會被煩惱和業力牽引,在輪回中一直痛苦下去,但聽聞佛法後如理行持,就會從根本上改變在輪回中流轉的命運。

因此,值遇佛法之後,每個人都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如今正是決定生生世世是安樂還是痛苦的關鍵階段,此時應當好好把握。

——索達吉堪布《藏傳淨土法2》


發表於 2016-10-6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索達吉堪布教言

在你的生命中,如果有人讓你趨入正法,讓你皈依,讓你學習大乘佛法,這才是最大、最長遠的饒益。

為什麽我們說要感恩上師、感恩善道友,說他們的恩德遠遠超過了親生父母?

就是因為正法極為難得,而在這麽短暫的人生中,他們令我們進入了正法。

—— 出自《前行廣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小黑屋|手機版|分享佛法資訊請先注意版權申明|藏密網 |網站地圖UA-2159133-2

GMT+8, 2024-4-19 18:32 , Processed in 0.022349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2016 | LIGHTSAIL支持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